《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傳》系辭傳下·第五章

易傳

系辭傳下·第五章

【原文】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一精一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不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男一女構一精一,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譯文】

鹹卦九四爻辭說:「思慮不能專一,因而有往來不定,憧憧萬端,存有各種思慮,他的朋一黨一也相率地、互相地遵從他的思想。」

孔子說:「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擾憂慮的呢?天下同歸於一個目標,所走的途徑有不同。

同歸於一個好的理想,有百種不同的思慮。」

宇宙自然的運行,循環不息,日月往來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現。

寒暑往來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時遞相推移的歲序。

已往的事情,已經屈縮,將來的事情,即將伸展,屈縮伸張,互相交感而用,而利益的產生,也就在其中了。

屈行蟲把身一子屈縮起來,正是養一精一蓄銳,等待時機的來臨,以求伸展行進的準備。

龍蛇之類,嚴冬酷寒的時候在土洞裡冬眠,以保全它們的軀體。

專一精一地研究一精一粹微妙的義理,到達神而化之的境界,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學以致用了。

利用易學所顯示的道理,而安洽其身,則可以隨遇而安,怡然自得,心廣體胖,以崇高吾人的德業。

如超過以上易理所顯示的事情,則雖聖人,也不會知道的。

至於專研宇宙無窮的奧妙,瞭解萬事萬物變化的原理,而默然和而化之,這是聖人道德功夫的極崇高了。

困卦六三爻辭說:「前進則受困於堅一硬的巨石,後退則又依據於多刺的蒺藜上面,異常痛苦。

如此的進退失據,沒有歸宿,即使返家,也見不到自己的妻子,是多麼不利。」

孔子說:「不是自己所應經歷的困境,卻為了欲一望而受困,必遭致聲名俱裂的惡果。

不是自己所應後退的據點,卻後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惡果。

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妻子那裡能見到呢?」

《易經》解卦上六的爻辭說:「王公出獵,登在高牆上瞄射鷹隼,一箭命中,象徵著無往不利。」

孔子說:「隼是鷹鳥,弓矢是打獵的利器,能執弓而射中禽一獸的是人。

君子蘊藏著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還有什麼不利的呢?君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同理,有所行動時,決無閉結與障礙,一精一准無比,出外必有收穫。

這就是平常已經蘊蓄結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後再有所行動,是以出而有獲,無事不成。」

孔子說:「世上令人感到可恥可畏的是不仁不義,但小人卻不以不仁為恥,不怕背信棄義,甘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純粹以利為義,無利益可得,就不知道勤勉向上,不用刑罰來恫嚇,就不知道害怕。

能在犯小過之初,受了懲罰而知道處事要謹慎,就不至於釀成滔天大禍,實在是小人的幸運了。

《易經》噬嗑卦初九爻辭上說:「最初犯有輕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腳鐐的刑具,將他的腳趾納入刑具裡,把足趾都滅沒了,雖受刑,但過失尚小,能從此改過自新,也就無咎了。」

善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成名於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關係為出發點,以為做出小小善事,不會得到什麼好處,便索一性一不去做了,以為做些小的差錯,無傷大體,便不改過,因此日積月累,罪惡便盈一滿天下,以致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

《易經》噬嗑卦上九爻辭上說:「罪惡深重,刑具已負荷在頭部,兩耳都滅沒了,這是凶害達到了極點。」

」孔子說:「凡是獲得危險的人,都是因為他先前安逸於他的職位上。

滅亡的家國,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國家可以長存的了。

擾亂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已經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國家擾亂以致滅亡。

所以君子必須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倖存亡國的苦痛,治理的時候不忘禍亂的慘烈,以如此的謹慎之心,本身安定,國家可以常保。

《易經》否卦九五爻辭上說:「它將危亡吧,將危亡吧?天下國家的治安,就好像維繫在叢生的苞桑一樣,是要常常戒慎警惕的呀。」

」孔子說:「德一性一淺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狹小而圖謀大事,力量很小,卻擔當天下的重任,很少有不及於災禍的。

《易經》鼎卦九四爻辭上說:「鼎足折斷,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徵著傾覆家園,身遭刑辱,四非常凶害的。」

這是說才力不足以勝任的危險啊!」孔子說:「能預先曉得幾微的事理,則將達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說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對上決不諂媚阿諛,對下絕不傲慢,堅定立場,不致於受到危害的牽連,可說是位知道神機妙算的人了吧?幾是事情微妙的動機,能先見到吉利的徵兆的人吧,君子能見機未然,所以能夠把握時機的來臨而興起,而有所行動,不必等待以後。

《易經》豫卦六二爻辭上說:「被堅一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離開,要想到當下脫離此境,這時貞固而吉利的。」

像被硬石所阻隔,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一弱的以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眾所景仰的人物了。」

孔子讚賞他的學生顏回說:「顏家的這位子弟,要算位知幾通達的君子了吧!有了過失,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經反省發覺以後,立即改正,從此不再犯了。

《易經》復掛初九爻辭上說:「迷途了,走到未遠的地方,即時回頭猛省,便不至於有太大的悔吝,經此警覺,則有大吉。」

天地二氣纏一綿交密,互相會和,使萬物感應,一精一純完固。

萬物之中,雌雄男一女,形體交接,一陰一陽一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

《易經》損卦六三上說:「三人同行,各有主張,行動難以統一,勢必減損一人的成見,一人獨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同心協力,共患難,共甘苦。」

是說理無二致力,天下的事理都歸於一致的呀。」

孔子說:「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心平氣和,然後說話,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對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此三項基本修養,與人必能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冒險的舉動,人們不會擁護你的。

用言語去威懼人民,人民不會去響應的。

誠信和恩惠尚未施於人民,竟要對人民有所征發和要求,則人民不會理會贊助的。

若無人贊助理會,則隨時有人會傷害你的。

所以《易經》益卦上九爻辭上說:「沒有得人助益,有時也會遭人攻擊,立心不堅定恆久的人,有凶。」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傳
彖傳上·乾彖傳上·坤彖傳上·屯彖傳上·蒙彖傳上·需彖傳上·訟彖傳上·師彖傳上·比彖傳上·小畜彖傳上·履彖傳上·泰彖傳上·否彖傳上·同人彖傳上·大有彖傳上·謙彖傳上·豫彖傳上·隨彖傳上·蠱彖傳上·臨彖傳上·觀彖傳上·噬嗑彖傳上·賁彖傳上·剝彖傳上·復彖傳上·無妄彖傳上·大畜彖傳上·頤彖傳上·大過彖傳上·坎彖傳上·離彖傳上·鹹彖傳上·恆彖傳下·遯彖傳下·大壯彖傳下·晉彖傳下·明夷彖傳下·家人彖傳下·睽彖傳下·蹇彖傳下·解彖傳下·損彖傳下·益彖傳下·夬彖傳下·姤彖傳下·萃彖傳下·升彖傳下·困彖傳下·井彖傳下·革彖傳下·鼎彖傳下·震彖傳下·艮彖傳下·漸彖傳下·歸妹彖傳下·豐彖傳下·旅彖傳下·巽彖傳下·兌彖傳下·渙彖傳下·節彖傳下·中孚彖傳下·小過彖傳下·既濟彖傳下·未濟象傳上·乾象傳上·坤象傳上·屯象傳上·蒙象傳上·需象傳上·訟象傳上·師象傳上·比象傳上·小畜象傳上·履象傳上·泰象傳上·否象傳上·同人象傳上·大有象傳上·謙象傳上·豫象傳上·隨象傳上·蠱象傳上·臨象傳上·觀象傳上·噬嗑象傳上·賁象傳上·剝象傳上·復象傳上·無妄象傳上·大畜象傳上·頤象傳上·大過象傳上·坎象傳上·離象傳上·鹹象傳上·恆象傳下·遯象傳下·大壯象傳下·晉象傳下·明夷象傳下·家人象傳下·睽象傳下·蹇象傳下·解象傳下·損象傳下·益象傳下·夬象傳下·姤象傳下·萃象傳下·升象傳下·困象傳下·井象傳下·革象傳下·鼎象傳下·震象傳下·艮象傳下·漸象傳下·歸妹象傳下·豐象傳下·旅象傳下·巽象傳下·兌象傳下·渙象傳下·節象傳下·中孚象傳下·小過象傳下·既濟象傳下·未濟文言傳·乾文言文言傳·坤文言系辭傳上·第一章系辭傳上·第二章系辭傳上·第三章系辭傳上·第四章系辭傳上·第五章系辭傳上·第六章系辭傳上·第七章系辭傳上·第七章系辭傳上·第八章系辭傳上·第九章系辭傳上·第十章系辭傳上·第十一章系辭傳上·第十二章系辭傳下·第一章系辭傳下·第二章系辭傳下·第三章系辭傳下·第四章系辭傳下·第五章系辭傳下·第六章系辭傳下·第七章系辭傳下·第八章系辭傳下·第九章系辭傳下·第十章系辭傳下·第十一章系辭傳下·第十二章說卦傳·第一章說卦傳·第二章說卦傳·第三章說卦傳·第四章說卦傳·第五章說卦傳·第六章說卦傳·第七章說卦傳·第八章說卦傳·第九章說卦傳·第十章說卦傳·第十一章序卦傳·上篇序卦傳·下篇雜卦傳·全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