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白話文》劉杳傳:祖父劉乘民,劉宋時任冀州刺史。父親劉聞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梁書白話文》劉杳傳

梁書白話文

劉杳傳

劉杳字士深,平原郡平原縣人。

祖父劉乘民,劉宋時任冀州刺史。

父親劉聞慰,齊朝時任東一陽一郡太守,政績清廉,事跡記錄在《齊書·良政傳》中。

劉杳只有幾歲,征士明僧紹見到他,撫一摸一著他的頭說:「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小馬。」

十三歲。

父親去世守喪,每次痛哭,哀傷得讓過路人也感動不已。

天監初年,任太子博士、宣惠豫章王行參軍。

劉杳年少時十分好學,博覽群書,沈約、任窗等人,每遇到有些遺忘、記不起來的史事詩句,都來問劉杳。

曾與沈約坐在一起談到宗廟祭祀用的酒杯,沈約說:「鄭玄曾回答張逸,說在酒杯上畫鳳凰尾巴搖曳的樣子。

現在沒有這樣的器皿,所以不仿照古代。」

劉杳說:「這話未必有參考價值。

古代的杯子器皿,都將木頭刻成鳥獸的形狀,在其背部或頭部鑿一個洞,以便倒出內裝的酒。

前不久魏朝魯郡地下發掘出齊大夫子尾送給女兒的器物,有酒壺呈犧牛形狀。

晉朝永嘉年間盜賊曹嶷在青州挖齊景公的墓,又得到相同的二隻樽,形狀也像牛。

這兩處都是前人留下的器物,想必不是假的。」

沈約特別同意他的看法。

沈約又說:「何承天的《纂文》奇異廣博,書中記載了張仲師和長頸王兩件事,出處在哪裡呢?」

劉杳說:「張仲師身長一尺二寸,出自《論衡》。

長頸指毗騫王。

朱建安在《扶南以南記》中說:『從古至今這裡的人長壽不死。

』」沈約隨即找來這兩本書查對,完全和劉杳講的相同。

沈約在鄉間修的居宅落成時又新建書房,劉杳寫了兩首詩祝賀他,並將詩文給沈約。

沈約立即讓擅長書法的人將他的詩題寫在牆壁上,還專門寫信回謝說:「我生平一愛一好嗜欲不在於常人所盼的榮華富貴,喜歡山川林澤,自然山水,又多被世事奪擠。

老之將至,這種心一性一快沒有了,但仍然有些閒情逸志,留戀清靜的曠野,在鄉下修建居室,不是為了停止工作,而是為了了卻夙願,偶爾能得到休息。

仲長游居的地方,休璉記述的美景,盼望、羨慕很久卻不能親臨其境,怎能相比。

你寄情山水,惠寄兩首詩,文采豐富妍麗。

敘述議論並舉,字裡行間,音韻對仗工整,有聲有色,經你這一寫,此地似乎真的變美了十倍。

我深知華麗的辭章讓人受益不淺,這種事的確很多,所以應當放在高處,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都能吟誦觀賞。

其他幾篇文章,也都是極好的作品,加上寒舍既有了這樣的好詩,諸賢士來訪時自然有高見奇論,治病解悶,都可做到。

他日敘談會面,再一起討論賞析。」

沈約對他竟如此賞識。

又有一次與任窗在一起,有人招待任窗螦酒而誤作木展字。

任窗問劉杳:「這個字對嗎?」

劉杳回答說:「葛洪在《字苑》中寫作木旁的..。」

任窗又問:「酒能讓人醉千日,肯定是假話。」

劉杳:「桂一陽一程鄉有千里酒,喝了後回到家裡便醉了,也是這樣的例子。」

任窗大驚說:「我自己一定是忘了,的確不記得這件事。」

劉杳說:「此典出自楊元鳳所寫的《置郡事》。

元鳳是魏朝人,此書還記載了這樣的賦說:三重五品,商溪揆裡。」

任窗當即找楊元鳳的書查對,與劉杳講的一字不差。

王僧孺受命撰寫家譜,問劉杳的血緣關係。

劉杳說:「桓譚在《新論》中說:『太史《三代世表》旁系都有記載,都倣傚周譜。

』以此類推,當發源於周代。」

王僧孺感歎地說:「真是前所未聞。」

周捨又問劉杳:「尚書官穿紫衣,戴橐帽,相傳稱『挈囊』,究竟典出何處呢?」

劉杳說:「《張安世傳》說:『手持橐握筆,侍奉孝武帝幾十年。

』韋昭、張晏註釋說:『橐,囊也。

近臣持筆,以備顧問。

』」范岫撰寫《字書音訓》,也求教劉杳。

他博聞強記,像這樣的例子很多。

不久皇帝又讓他幫助周捨撰寫國史。

出任臨津縣令,政績很好,任期滿後,臨津縣三百多人到朝請求他留任,皇帝下詔同意了百姓的請求。

劉杳因病請求離職,回京後任雲麾晉安王府參軍。

詹事徐勉推舉劉杳和顧協等五人進華林院撰寫《遍略》,該書完成後,以原任職官兼任廷尉正,又因腳疾解職。

因此有閒暇著《林庭賦》。

王僧孺看了後讚歎地說:「沈約的《郊居》以後,便沒有這樣好的作品。」

普通元年(520),又任建康縣令,提升為尚書駕部郎,幾個月後改任署儀曹郎,僕射徐勉將台閣文議交由劉杳負責。

出任余姚縣令,在任期間清正廉潔,有人給他送禮,全都沒有接受,湘東王對他大加稱讚和褒獎。

回京後任宣惠湘東王記室參軍,母親去世後去職離任。

服喪期滿,恢復王府記室官位,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大通元年(527),提升為步兵校尉,仍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對劉杳說:「酒不是你所喜歡的,但任酒廚之官,完全是為了不愧古人。」

不久有詔令讓他代替裴子野負責著作郎的事務。

昭明太子死後,新立太子,按舊例原東宮人員都要離職調任,皇帝下詔特留劉杳仍在太子一宮任職。

繼續註釋昭明太子的《徂歸賦》,人稱他知識廣博。

僕射何敬容奏請劉杳轉任王府咨議,高祖說:「劉杳必須先經過中書。」

於是任命他為中書侍郎,不久任平西湘東王咨議參軍,仍然兼任東宮通事舍人和著作郎。

提升為尚書左丞。

大同二年(536),死在官任上,年齡五十歲。

劉杳為人清廉儉樸,沒有過多的嗜欲。

生一性一不自暴自棄,不評論別人的長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經典後,時常做善事,忍讓克己。

天監十七年(518),自從為母親守孝,便長期不食葷腥,專吃素菜。

臨死時,遺言用僧服裝殮,用敞車運載,還鄉安葬,隨便選擇一片墓地,只需安放下棺材就夠了,不要設靈台祭筵。

其子按他的遺願辦理了喪事。

劉杳從小到大,著作很多。

撰寫《要雅》五卷,《楚辭草木疏》一卷,《高士傳》二卷,《東宮新舊記》三十卷,《古今四部書目》五卷,都流傳在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梁書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