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演義》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匡胤入城安民,即遣使押解囚虜,向周主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演義》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

宋史演義

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

卻說皇甫暉、姚鳳,既被周兵擒住,唐兵自然大潰,滁州城不戰即下。

匡胤入城安民,即遣使押解囚虜,向周主處報捷。

周主受俘後,命翰林學士竇儀,至滁州籍取庫藏,由匡胤一一交付。

既而匡胤復欲取庫中絹匹,儀出阻道:「公初入滁,就使將庫中寶藏,一律取去,亦屬無妨,今已籍為官物,應俟皇帝詔書,方可支付,請公勿怪!」匡胤聞言,毫無怒意,反婉顏謝道:「學士言是,我知錯了!」惟能知過,方期寡過。

過了一天,復有軍事判官到來,與匡胤相見。

兩下敘談,甚是投契。

看官道是何人?乃是宋朝的開國元勳,歷相太祖、太宗二朝,晉爵太師魏國公,姓趙名普,字則平。

太祖受禪,普實與謀,此處特別表明,寓有微意。

竇儀亦宋太祖功臣,故上文亦曾提出。

他祖籍幽、薊,因避亂遷居洛一陽一,匡胤本與相識,至是由周相范質薦舉,乃至滁州。

舊雨重逢,倍增歡洽。

會匡胤部下,受命清鄉,捕得鄉民百餘名,統共指為匪盜,例當棄市,趙普獨抗議道:「未曾審問明白,便將他一律殺死,倘或誣良為盜,豈非誤傷人命?」

匡胤笑道:「書生所見,未免太迂,須知此地人民,本是俘虜,我將他一律赦罪,已是法外施仁,今復甘作盜匪,若非立正典刑,如何儆眾?」

趙普道:「南唐雖系敵國,百姓究屬何辜?況明公素負大志,極思統一中原,奈何秦、越相視,自分畛域?王道不外行仁,還乞明公三思!」已一陰一目匡胤為天子。

匡胤道:「你若不怕勞苦,煩你去審訊便了。」

趙普即去訊鞫,一一按驗,多無佐證,遂稟白匡胤,除犯贓定罪外,一律釋放。

鄉民大悅,爭頌匡胤慈明。

匡胤益信趙普先見,凡有疑議,盡與籌商。

趙普亦格外效忠,知無不言。

適匡胤父弘殷,亦率兵到滁,父子聚首,當然欣慰。

不料隔了數日,弘殷竟生起病來,匡胤日夕侍奉,自不消說。

誰料揚州警報,紛紛前來,周主也有詔書頒達,命匡胤速趨六一合,兼援揚州。

原來滁州既下,南唐大震,唐主李璟,遣李德明乞和,願割地罷兵,周主不許。

德明返唐,唐主遂挑選一精一銳,得六萬人,命弟齊王李景達為元帥,向江北進發,直抵揚州。

揚州本南唐所據,與六一合相距百餘里,同為江北要塞,是時正由匡胤父弘殷,受周主命,奪據揚州。

弘殷西還入滁,留韓令坤居守。

令坤聞唐兵大至,恐寡不敵眾,飛向滁州求援。

周主又敦促匡胤出師,匡胤內奉君命,外迫友情,怎敢坐視不發?無如父病未痊,一時又不忍遠離,公義私恩,兩相感觸。

不由的進退爇徨,驟難解決。

當下與趙普熟商,趙普答道:「君命不可違,請公即日前行。

若為尊翁起見,普願代盡子職。」

匡胤道:「這事何敢煩君?」

趙普道:「公姓趙,普亦姓趙,彼此本屬同宗。

若不以名位為嫌,公父即我父,一切視寒問暖,及進奉藥餌等事,統由普一人負責,請公盡避放心!」後世如袁某等人,強認同姓為同宗,莫非就從此處學來?匡胤拜謝道:「既蒙顧全宗誼,此後當視同手足,誓不相負。」

趙普慌忙答禮道:「普何人斯?敢當重禮!」於是匡胤留普居守,把公私各事,都托付與普,自選健卒二千名,即日東行。

既至六一合,聞揚州守將韓令坤,已棄城西走,不禁大憤道:「揚州是江北重鎮,若復被南唐奪回,大事去了。」

便派兵駐紮沖道,阻住揚州潰軍,並下令道:「如有揚州兵過此,盡行刖足,不准私放。」

一面遣書韓令坤,略言:「總角故交,素知兄勇,今聞怯退,殊出意料。

兄如離揚州一步,上無以報主,下無以對友,昔日英名,而今安在」云云。

韓令坤被他一激,竟督兵返旆,仍還揚州拒守。

可巧南唐偏將陸孟俊,從泰州殺到,令坤誓師道:「今日敵兵到來,我當與他決一死戰,生與爾等同生,死與爾等同死。

如或臨陣退縮,立殺無赦,莫謂我不預言!」兵士齊聲應命。

令坤即命開城,自己一馬當先,躍出城外。

各軍陸續隨上,統是努力向前,拚命突陣。

唐將陸孟俊,即麾軍對仗,不防周兵盛氣前來,都似生龍活虎一般,見人便殺,逢馬便斫,沒一個攔阻得住,霎時間陣勢散亂,被周兵搗入中堅。

孟俊知不可敵,回馬就逃,唐兵也各尋生路,棄了主帥,隨處亂竄。

韓令坤如何肯捨,只管認著陸孟俊,緊緊追去,大約相距百步,由令坤取箭在手。

搭住杯上,颼的一聲,將孟俊射落馬下。

周兵爭先趕上,立將孟俊撳住,捆一綁過來。

令坤見敵將就擒,方掌得勝鼓回城。

此功當歸趙匡胤。

左右推上孟俊,令坤命縶入囚車,械送行在,正擬派員押解,忽由帳後閃出一婦人,帶哭帶語道:「請將軍為妾作主,臠割賊將,為妾報仇。」

令坤視之,乃是新納簉室楊氏,便問道:「你與他有什麼大仇?」

楊氏道:「妾系潭州人氏,往年賊將孟俊,攻入潭州,殺我家二百餘口,惟妾一人,為唐將馬希崇所匿,方得免死。

今仇人當前,如何不報?」

原來楊氏饒有姿色,唐將馬希崇,擄取為妾,至韓令坤攻克揚州,希崇遁去,楊氏為令坤所得,見她一貌如花,也即納為偏房,而且很加一寵一愛一;此時聞楊氏言,即轉訊孟俊。

孟俊也不抵賴,只求速死,令坤乃令軍士設起香案,上供楊氏父母牌位,爇燭焚香,命楊氏先行拜告,然後將孟俊洗剝停當,推至案前,由自己拔一出腰刀,刺胸挖心,取祭楊家父母,再命左右將他細剮。

霎時間將肉割盡,把一屍一骨拖出郊外,餵飼豬犬去了。

為殘殺者鑒。

這且按下不提。

且說南唐元帥李景達,聞孟俊被擒,亟與部下商議進兵,左右道:「韓令坤雄踞揚州,不易攻取,大王不如西攻六一合,六一合得下,揚州路斷,也指日可取了。」

不能取揚州,烏能取六一合?唐一人全是呆鳥。

景達依計行一事,乃向六一合進發,距城二十里下寨,掘塹設柵,固守不出。

匡胤也按兵勿動。

兩下相持,約有數天。

周將疑匡胤怯戰,入帳稟白道:「揚州大捷,唐元帥必然喪膽,我軍若乘勢往擊,定可得勝。」

匡胤道:「諸將有所未知,我兵只有二千,若前去擊他,他見我兵寥寥,反且膽壯起來,不若待他來戰,我恰以逸待勞,不患不勝。」

前時攻清流關,妙在速進,此時屯兵六一合,又妙在靜待。

諸將道:「倘他潛師回去,如何是好?」

匡胤道:「唐帥景達,是唐主親弟,他受命為諸道兵馬元帥,儼然到此,怎好不戰而遁,自損威風?我料他再閱數日,必前來挑戰了。」

諸將始不敢多言。

又數日,果有探馬來報,敵帥李景達,已發兵前來了。

匡胤即整軍出城,擺好陣勢,專待唐兵到來。

不一時,果見唐兵搖旗吶喊,蜂擁而至,匡胤即指揮將士,上前奮鬥。

兩下金鼓齊鳴,喧聲震地,這一邊是目無全虜,誓掃淮南,那一邊是志在保邦,爭雄江右。

自巳牌殺到未牌,不分勝負,兩軍都有饑色,匡胤即鳴金收軍,李景達也不相一逼一,退回原寨去了。

周兵聞金回城,由匡胤仔細檢點,傷亡不過數十名,恰也沒甚話說。

既而令將士各呈皮笠,將士即奉笠獻上。

匡胤親自閱畢,忽令數將士上前,瞋目語道:「你等為何不肯盡力?難道待敵人自斃麼?」

言畢,即喝令親卒,把數將士縛住,推出斬首。

眾將茫然不解,因念同袍舊誼,不忍見誅,乃各上前代求,籲請恩宥。

匡胤道:「諸將道我冤誣他麼?今日臨陣,各戴皮笠,為何這數人笠上,留有劍痕?」

言至此,即攜笠指示,一一無訛。

眾將見了,愈覺不解。

我亦不解。

匡胤乃詳語道:「彼眾我寡,全仗人人效力,方可殺敵致功,我督戰時,曾見他們退縮不前,特用劍斫他皮笠,作為標記,若非將他正法,豈不要大家傚尤,那時如何用兵?只好將這座城池,拱手讓敵了。」

眾將聽到此言,嚇得面面相覷,伸舌而退。

轉眼間已見有首級數顆,呈上帳前。

軍令不得不嚴,並非匡胤殘忍。

匡胤令傳示各營,才將一屍一首埋葬。

翌日黎明,便即升帳,召集將士,當面誡諭道:「若要退敵,全在今日,爾等須各自為戰,不得後顧!丙能人人奮勇,哪怕他兵多將廣,管教他一敗塗地哩。」

諸將一一允諾。

匡胤復召過牙將張瓊,溫顏與語道:「你前在壽春時,翼我過濠,城上強一弩一驟發,矢下如注,你能冒死不退,甚至箭鏃入骨,尚無懼色,確是忠勇過人。

今日撥兵千名,令你統率。

先從間道繞至江口,截住唐兵後路,倘若唐兵敗走,渡江南歸,你便可乘勢殺出,我亦當前來接應,先後夾攻,我料景達那廝,不遭殺死,也要溺死了。

獨一操一勝算。

壽春事,從匡胤口中敘出,可省一段文字。

張瓊領命去訖。

匡胤令將士飽食一餐,俟至辰牌時候,傳令出兵。

將士等踴躍出城,甫行里許,適見唐兵到來,大家爭先突陣,不管甚麼刀槍劍戟,越是敵兵多處,越要向前殺入。

唐兵招架不住,只得倒退。

景達自恃兵眾,命部下分作兩翼,包抄周軍,不意圍了這邊,那邊衝破;圍了那邊,這邊衝破。

忽有一彪人馬,持著長矛,搠入中軍,竟將景達馬前的大纛旗鉤倒。

景達大驚,忙勒馬退後,那周兵一哄前進,來取景達首級。

虧得景達麾下,拚命攔截,才得放走景達,逃了一性一命。

唐兵見大旗已倒,主帥驚逃,還有何心戀戰?頓時大潰,沿途棄甲拋戈,不計其數。

匡胤下令軍中,不准拾取軍械,只准向前追敵。

軍士不敢違慢,大都策馬疾追。

可憐唐帥景達等,沒命亂跑,看看到了江邊,滿擬乘船飛渡,得脫虎口。

驀聞號炮一響,鼓角齊鳴,斜刺裡閃出一支生力軍,截住去路。

景達不知所措,險些兒跌下馬來。

還是唐將岑樓景,稍有膽力,仗著一一柄一大刀,出來抵敵,兜頭碰著一員悍將,左手持盾,右手執刀,大呼:「來將休走!俺張瓊在此,快獻頭來!」張瓊出現。

樓景大怒,掄刀躍馬,直取張瓊。

張瓊持刀相迎,兩馬相交,戰到二十餘合,卻是棋逢敵手,戰遇良材,偏匡胤率軍追至,周將米信、李懷忠等,都來助戰,任你岑樓景力敵萬夫,也只可挑出圈外,拖刀敗走。

這時候的李景達,早已跑到江濱,覓得一隻小舟,亂流徑渡。

唐兵尚有萬人,急切尋不出大船,如何渡得過去?等到周兵追至,好似斫瓜切菜,一些兒不肯留情,眼見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渠。

有幾個善泅水的,解甲投江,鳧水逃生,有幾個不善泅水的,也想鳧水逃命,怎奈身入水中,手足不能自主,漩渦一繞,沉入江心。

岑樓景等都跨著駿馬,到無可奈何的時節,加了一鞭,躍馬入水,半沉半浮,好容易過江去了。

這是匡胤第三次立功。

南唐經這次敗仗,一精一銳略盡,全國奪氣。

獨周世宗自攻壽州,數月未克,正擬下令班師,忽接六一合奏報,知匡胤已獲大勝,亟召宰相范質等入議,欲改從揚州進兵,與匡胤等聯絡一氣,下攻江南。

范質奏道:「陛下自孟春出師,至今已入盛夏,兵力已疲,餉運未繼,恐非萬全之策。

依臣愚見,不如回駕大梁,休息數月,等到兵一精一糧足,再圖江南未遲。」

世宗道:「偌大的壽州城,攻了數月,尚未能下,反耗我許多兵餉,朕實於心不甘。」

范質再欲進諫,帳下有一人獻議道:「陛下儘可還都,臣願在此攻城!」世宗瞧著,乃是都招討使李重進,便大喜道:「卿肯替朕任勞,尚有何說。」

遂留兵萬人,隨李重進圍攻壽州,自率范質等還都;並因趙匡胤等在外久勞,亦飭令還朝,另遣別將駐守滁、揚。

匡胤在六一合聞命,引軍還滁,入城省案。

見弘殷病已痊可,並由弘殷述及,全賴趙判官一人,日夕侍奉,才得漸愈。

匡胤再拜謝趙普。

至別將已來瓜代,即奉父弘殷,與趙普一同還汴。

既至汴都,復隨父入朝。

世宗慰勞有加,且語匡胤道:「朕親征南唐,歷數諸將,功勞無出卿右,就是卿父弘殷,亦未嘗無功足錄,朕當旌賞卿家父子,為諸臣勸。」

匡胤叩首道:「此皆陛下恩威,諸將戮力,臣實無功,不敢邀賞。」

何必客氣。

世宗道:「賞功乃國家大典,卿勿過謙!」匡胤道:「判官趙普,具有大材,可以重用,幸陛下鑒察!」以德報德。

世宗點首。

退朝後,即封弘殷為檢校司徒,兼天水縣男;匡胤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趙普為節度推官。

三人上表謝恩,自是匡胤父子,分典禁兵,橋梓齊榮,一時無兩。

相傳唐李淳風作推背圖,曾留有詩讖一首云:

此子生身在冀州,開口張弓立左猷。

自然穆穆乾坤上,敢將火鏡向心頭。

近見推背圖中,此詩移置後文,聞由宋祖將圖文互易,眩亂人目,故不依原次。

匡胤父子,生長涿郡,地當冀州,開口張弓,就是弘字,穆穆乾坤,就是得有天下,宋祖定國運,以火德王,所以稱作火鏡,還有梁寶志銅牌記,亦有「開口張弓左右邊,子子孫孫萬萬年」二語。

南唐主璟,因名子為弘冀,吳越王亦嘗以弘字名子,統想符應圖讖,哪知適應在弘殷身上,這真是不由人料了。

欲知匡胤如何得國,且看下回表明。

宋太祖之婉謝竇儀,器重趙普,皆具有知人之明,而引為己用。

至激責韓令坤數語,亦無一非用人之法。

蓋駕馭文士,當以軟術牢籠之,駕馭武夫,當以威權驅使之,能剛能柔,而天下無難馭之材矣。

若斫皮笠而誅惰軍,作士氣以挫強敵,皆駕馭武人之良策,要之不外剛柔相濟而已。

觀此回,可以見宋太祖之智,並可以見宋太祖之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演義
第001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002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004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005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006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007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008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009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010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011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012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013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014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015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016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017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018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019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020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021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022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023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025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026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027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028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030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031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032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033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034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035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036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037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038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039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040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041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043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044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045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046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047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048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049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050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051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052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053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054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055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056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057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058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059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060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061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062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063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064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065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066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067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068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069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070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071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072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073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074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075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076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077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078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079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080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081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082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083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084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085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086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087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088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089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090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091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092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093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094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095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096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097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098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099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100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