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演義》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臣遣人覘視,與前時所降天書相似,因特敬謹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演義》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

宋史演義

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

卻說王欽若抵乾封後,再上天書,據言:「有木工董祚,在醴泉亭北,見黃帛曳林木上,帛中有字,苦不能識,因輾轉告至臣處。

臣遣人覘視,與前時所降天書相似,因特敬謹取奉闕下」云云。

真宗御崇政殿,傳集群臣,朗聲宣諭道:「朕五月丙子夜間,復夢前日的神人,入室告朕,說是來月上旬,當在泰山頒降天書,朕即密諭欽若,留心稽察,今果與夢兆相符,降書泰山。

上天眷佑,可謂特隆。

惟朕自愧無德,恐不能仰答天庥呢。」

這種天書,雖千萬冊不難立致,真宗說是自愧無德,我想他宣諭時,正恐不免面赤哩。

宰相王旦,又率百官拜賀道:「聖德日增,天無不應,臣等不勝慶幸呢。」

真宗欣然道:「這也仗卿等輔弼的功勞。」

上欺下,下罔上,真會搗鬼。

說罷,又迎奉天書至含芳園,就正殿上面庋閣,一面齋戒沐浴,謹備法駕,詣殿拜受。

仍命這位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啟封宣讀。

百官歛足恭聽,但聞堯叟讀著道:「汝崇孝奉,育民廣福,錫爾嘉瑞,黎庶咸知。

秘守斯言,善解吾意。

國祚延永,壽歷遐歲。」

讀訖,復捧書升殿,百官遂表上尊號,稱真宗為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既而敕建玉清昭應宮,虔奉天書。

知制誥王曾,都虞侯長旻,上書諫阻,均不見報。

到了孟冬,真宗至泰山封禪,用玉輅載著天書,先行登途,自備鹵簿儀衛,隨後出發。

途中歷十七日,始至泰山。

王欽若迎謁道旁,獻上芝草三萬八千餘本,倒也虧他採辦。

真宗慰勞有加。

復齋戒三日,才上泰山,道經險峻,降輦步行。

總算虔心。

享祀昊天上帝,左陳天書,配以太祖、太宗,命群臣把五方帝及諸神於山下封祀壇。

禮成,出金玉匱函封禪書,藏置石?。

音感,石篋也。

真宗再巡視圜台,然後還幄,王旦復率從官稱賀。

翌日,禪祭皇地祗於社首山,如封祀儀。

王欽若等連上頌詞,什麼彩霞起岳,什麼黃雲覆輦,什麼瑞靄繞壇,什麼紫氣護幄,還有日重輪,月黃色,說得天花亂墜,弄假成真。

真宗即御朝覲壇中的壽昌殿,受百官朝賀,上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

有詔大赦天下,文武進秩,令開封府及所過州郡,考選舉人,賜天下酺三日。

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大宴穆清殿,又宴泰山父老於殿門,真個是皇恩浩蕩,帝澤汪洋。

句中帶刺。

過了數日,轉幸曲阜,謁孔子廟,酌獻再拜,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飭此後祭用太牢。

真宗復率從臣,遊覽孔林,到了興盡思歸,乃下詔迴鑾,仍用玉輅載奉天書,按驛還都。

欽若護駕西歸,更聯合一班媚子諧臣,朝奏符瑞,暮頌功德,惹得真宗墮入迷一團一,自以為五帝三王,不過爾爾。

丁謂又上封禪祥瑞圖,揭示朝堂,於是東封不足,復議西封。

可巧徐、兗大水,江、淮亢旱,無為烈風,金陵大火,各處災祲,接連入報,這也可作符瑞。

乃把西嶽封禪,暫行停辦。

越年餘,中外稍稍安靖,再將舊事提起,由群臣表請西祀汾一陰一,有旨准奏,定期來春西幸,所有典禮各使,免不得仍用熟手。

嗣陝州奏稱黃河清,集賢院校理晏殊獻河清頌,真宗親制奉天庇民述,宣示相臣。

轉眼間冬盡春來,命群臣戒備祭儀,毋得懈怠。

適值京畿大旱,谷米騰貴,龍圖閣待制孫奭,毅然上疏道:

臣聞先王卜征五年,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

陛下始畢東封,更議西幸,殆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

夫汾一陰一后土,事不經見,昔漢武帝將封禪,故先封中岳,祀汾一陰一,始巡幸都縣,遂有事於泰山。

今陛下既已東封,復欲幸汾一陰一,其不可二也。

古者圜丘方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

漢初承秦,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無祀,故武帝立祠於汾一陰一。

自元成以來,從公卿之議,遂徙汾一陰一於北郊,後之王者多不祀汾一陰一。

今陛下已建北郊,乃捨之而遠祀汾一陰一,其不可三也。

西漢都雍,去汾一陰一至近,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也。

河東唐王業之所由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閒幸河東,因祀后土。

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汾一陰一,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其中興,以為賢主。

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一奸一回,遠勞民庶,盤遊不已,忘社稷之大計,其不可六也。

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收聲,育養萬物,失時則為異。

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此天意丁寧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今國家土木之工,累年未息,水旱薦沴,饑饉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其不可八也。

陛下必欲為此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頌功,以崇虛名,誇示後世爾。

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三王,何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

唐明皇以嬖一寵一奸一邪,內外交害,身播國危,兵交闕下,忘亂之跡如此,由狃於承平,肆行非義,稔致禍敗。

今議者引開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竊為陛下不取,其不可十也。

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可取,願少賜清問,以畢臣說,臣不勝翹首待命之至。

真宗覽奏,因他有少賜清問一語,即召內侍皇甫繼明,傳旨再問,教他盡情說來。

孫奭乃再上陳道:

陛下將幸汾一陰一,而京師民心勿寧,江、淮之眾,困於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工未息,而奪攘之盜公行,外國治兵,不遠邊境,使者雜至,寧可保其心乎?昔陳勝起於徭役,黃巢出於凶饑,隋煬帝勤遠略,而唐高祖興於晉一陽一。

晉少主惑於小人,而耶律德光長驅中國。

陛下俯從一奸一佞,遠棄京師,涉仍歲荐饑之墟,修違經久廢之祠,不念民疲,不恤邊患,安知今日戍卒無陳勝,饑民無黃巢?梟雄將無窺伺於肘腋,外敵將無觀釁於邊陲乎?先帝嘗議封禪,寅畏天災,尋詔停寢。

今一奸一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承先聲。

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志者,反務卑詞重幣,求和於契丹,蹙國糜爵,姑息於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可羞。

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車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勳績。

是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一奸一民僥倖之資,臣所以長歎而痛哭也。

夫天地神祇,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祥,作不善降之殃,未聞專事籩豆簠簋,可邀福祥。

《春秋》傳曰:「國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臣愚非敢妄議,惟陛下終賜裁擇!

真宗看到此疏,亦知孫奭是個忠臣,但一種虛誇的念頭,已是縈繞胸中,無從解脫,因此將兩疏留中,束諸高閣。

仲春吉日,乘著天氣晴和,啟鑾西幸,仍奉天書發京師,出潼關,渡渭河,遣近臣祀西嶽,遂進次寶鼎縣。

漢稱汾一陰一。

奉祀后土城祗,一切禮儀,略與前等。

余如賞功赦罪,頒宴賜餔,亦與前例相同。

迭召隱士李瀆、劉巽、鄭隱、李寧見駕,瀆託言足疾,不願逢迎。

隱與寧總算到來,受賜茶果粟帛,仍迄請回山。

惟巽受職為大理評事。

還次閿鄉,召見道士柴又玄,問他無為要旨。

又玄略陳數語,不甚稱旨,便即令退。

及抵陝州,又遣陝令王希,徵召隱士魏野,野亦托疾不至。

先是鹹平五年,張齊賢聞京兆隱士種放名,奏請征命。

真宗准奏往征,放即詣京師,受官左司諫,直昭文館。

後來東封西祀,無不隨從,時論頗加鄙薄。

至李瀆、魏野,並辭不至,名盛一時。

瀆與野本相友善,均遁跡終身,及野歿,瀆痛失良友,隔六日亦卒,尤覺奇異。

還有杭州隱士林逋,終身不娶,隱居西湖,結廬孤山,妻梅子鶴。

真宗料他高節,不肯就征,但賜他粟帛。

逋至仁宗時乃歿,臨終時口吟自輓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幸曾無封禪書」二語,傳誦遠邇,眾口皆碑,這也不在話下。

實是褒揚高節。

惟西封以還,尚有餘岳未封,再遣向敏中為五嶽奉冊使,加上五嶽帝號,並作會靈觀奉祀五嶽,一面任王欽若為樞密使,擢丁謂參知政事。

另用林特為三司使,三人互相勾結,專言符瑞,經度制置副使陳彭年,素一性一奸一媚,綽號九尾狐,與內侍劉承珪,也一陰一通聲氣,廣修宮觀,朝中目為五鬼。

承珪又奏言:「汀州王捷,在南康遇一道人,自言姓趙,諱玄朗,即司命真君,授捷丹術,及小鐶神劍,既而不見,因此上聞。」

真宗即召捷入朝,授官左武衛將軍,賜名中正。

廷臣均不勝驚異,真宗卻語輔臣道:「朕嘗夢神人傳玉皇命,謂令朕始祖趙玄朗,授朕天書。

次日,復夢神人傳聖祖言雲,吾座西偏,應設六位候著。

朕乃命在延恩殿設道場,五鼓一籌,果聞異香。

俄頃,黃光滿殿,聖祖竟至。

朕再拜殿下,嗣復有六人到來,各揖聖祖,一一就坐。

聖祖命朕道:『我乃人皇九人的一人,是趙氏始祖,再降為軒轅皇帝。

後唐時復降生趙氏,今已百年,願汝後嗣,善撫蒼生,毋怠前志。

』說畢,各離座乘雲而去。

王捷所遇,想即這位聖祖了。」

愈造愈奇。

王旦等不敢指駁,只黑壓壓的跪在一地,齊聲稱賀,因頒詔天下,避聖祖諱,「玄」應作「元」,「朗」應作「明」,載籍中如遇偏諱,應各缺點畫。

尋復以「玄」「元」二字,聲音相近,改「玄」為「真」,「玄武」為「真武」,命丁謂等修訂崇奉儀注,上聖祖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聖母懿號曰:「元天大聖後。」

敕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邱,奉聖祖聖母,並詔建康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授丁謂為奉迎使,迎像入玉清昭應宮。

真宗又親率百官郊謁,再命王旦為刻玉使,王欽若、丁謂為副,把天書刻隸玉籍,謹藏宮中。

此後玉清昭應宮祀事,均歸王旦承辦,即賜他一個官名,叫作玉清昭應宮使。

《綱目》於王旦病歿,特書玉清昭應使王旦卒,故本編亦特別提出。

王旦雖自覺可笑,但帝命難違,也只得隨來隨受罷了。

這是寓褒於貶之筆。

且說真宗皇后郭氏,謙約惠下,一性一疾侈一靡一。

族屬入謁禁中,服飾稍華,即加戒勖。

母家間有請托,未嘗允諾。

以此真宗亦頗加敬禮,素無間言。

景德四年,從真宗幸西京,拜謁諸陵,途中偶冒寒氣,還宮寢疾,竟致不起。

及崩,謚曰章穆。

宮中尚有數嬪,最邀一寵一眷的要算劉德妃,次為楊淑妃。

這位劉德妃的履歷,不甚明白,她本隨一蜀人龔美,流至京師。

龔美素業鍛銀,自導妃入都後,仍執舊業,不知如何得識內侍,出入宮邸。

是時妃年尚只十五,生得巧小玲瓏,纖穠秀媚,兼且有一種特技,善能播鼗。

鼗本尋常小蹦,沒甚可聽,偏經她纖手搖來,音韻悠揚,別具節奏。

在色不在鼗。

內侍等遇著閒暇,輒往聽鼗,漸漸的哄動都下,連襄邸中也得聞知。

真宗尚未為太子,年少好奇,即帶著侍役,微服往游。

既至龔美寓中,睹著這位劉美人芳容,已是目眩心迷,暗暗稱賞;及令她播鼗,果然聲調鏗鏘,比眾不同。

劉亦知真宗不是常人,除運動靈腕外,免不得有眉傳目語的情形,惹得真宗心猿意馬,一經還邸,便令侍役召入,作為侍女。

當下問明籍貫,據說是:「先家太原,後徙益州,祖名延慶,曾在晉、漢間做過右驍衛大將軍。

父名通,即在宋朝做過虎捷都指揮使,因從征太原,中道病歿。

時女尚在襁褓,因家世廉潔,向無餘資,不得不鞠養外家。

會因舅氏等相繼去世,只剩表兄龔美,素業賤工,餬口四方,是以隨徙至此。」

話雖如此,未足盡信。

她一面說,一面含一著悽切態度,越覺楚楚可憐。

看官!你想這真宗年當好色,怎肯將她輕輕放過?況這劉美人心靈手敏,樂得移篙近舵,圖個終身富貴。

洛皋解珮,幸遇陳思,神女行雲,巧逢楚主。

兩下裡相憐相一愛一,幾似膠漆粘合,熔成一對鸞鳳交。

偏真宗一乳一母秦國夫人,秉一性一嚴整,看他兩小無猜,料有情弊,遂乘間入白太宗。

太宗即傳入真宗,當面訓責,令他斥逐劉女。

真宗不得已,遣女出邸,潛置王宮指使張耆家。

老婆子太不解事,幾乎拆散鴛鴦。

到了真宗即位,大權在握,當即召入宮中,封為美人。

名稱其實。

破鏡重圓,鍾情倍甚。

那美人確係聰明,對著那郭皇后,侍奉慇勤,就是與同列楊氏,亦和好無嫌,因此宮中相率稱誦。

未幾進位修儀,且因她終鮮兄弟,即以龔美為後兄,令改姓劉,賜給官秩。

銀匠也交運了。

先是郭後連生三子,長名禔,次名祐,又次名祇,皆蚤殤。

楊氏生子祉祈,又皆夭逝。

真宗望子心切,又選納沈女為才人。

沈氏本宰相沈倫孫女,父名繼忠,亦曾任光祿卿。

就是楊氏祖籍,亦嘗通顯,她本是天武副指揮使楊知信侄女,比劉氏先入襄邸,劉封修儀,楊亦封修儀。

至郭後已崩,劉、楊名位相埒,均有嗣襲中宮的希望。

沈才人雖是後進,但系將相後裔,望重六宮,卻也是一個勁敵。

劉氏外表謙和,內懷刻忌,日思產一麟兒,借得後位,怎奈熊羆不夢,禱祀無靈,只好想了一條以李代桃的計策,暗中授意李侍兒,令司御寢,按天裡疊被鋪一床一,抱衾送枕。

也是真宗命該有子,竟要她侍寢當夕。

春風一度,暗結珠胎。

一日,隨真宗臨幸砌台,狹小金蓮,稍被一絆,那頭上玉釵,竟致震落。

李不覺失色,真宗暗地卜禱,釵完當生男子。

及左右拾釵進奉,果得不毀。

真宗甚喜,既而果產一男,取名受益,就是後日的仁宗皇帝。

李以是得封才人。

劉氏取受益為己子,且商諸楊氏,合同保護,一面密囑心腹,只說皇嗣為自己所生,不得洩漏外廷,一面悄語真宗求請立後。

真宗本一寵一愛一得很,當然言聽計從,遂冊劉氏為德妃,並召諭群臣,將立劉為繼後。

忽有一人出班跪奏道:「不可不可!」正是:

蛾眉已博君王一寵一,鯁骨難移主上心。

欲知何人諫阻,且看下回表明。

東封西祀,全是瞎鬧,不特無益而已,其勞民費財,尤不勝言。

當時惟孫奭二疏,最是剴切,真宗明知其忠而不見從,蓋理欲交戰於胸中,燭理未明,卒為私慾所勝耳。

彼劉美人以色得幸,專一寵一後宮,亦何嘗不自私慾所致乎?幸劉氏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其事郭後也以謹,其待楊妃也以和;即宮中侍兒,得幸生子,飾為己有,跡近詭秘,但上未敢欺罔真宗,下未忍害死李侍,第不過借此以攫後位,希圖尊一寵一,狡則有之,而惡尚未也。

然後世已深加痛嫉,至有狸奴換主之訛傳,歸罪郭槐,歸功包拯,捕風捉影,全屬荒唐。

宣聖所謂惡居下流者,其信然耶?本書褒不虛褒,貶不妄貶,足與良史同傳不朽,以視俗小說之荒謬不經,固不啻霄壤之別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演義
第001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002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004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005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006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007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008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009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010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011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012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013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014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015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016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017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018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019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020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021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022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023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025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026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027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028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030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031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032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033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034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035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036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037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038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039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040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041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043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044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045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046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047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048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049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050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051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052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053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054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055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056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057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058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059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060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061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062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063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064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065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066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067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068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069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070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071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072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073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074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075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076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077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078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079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080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081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082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083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084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085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086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087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088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089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090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091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092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093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094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095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096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097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098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099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100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