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演義》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珪答道:「司馬光來京,必將參劾我輩,恐相位且不保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演義》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

宋史演義

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

卻說蔡確想就一法,便笑語王珪道:「公恐司馬光入用,究為何意?」

珪答道:「司馬光來京,必將參劾我輩,恐相位且不保了。」

無非為此,確是鄙夫。

確便道:「主上久欲收復靈武,公能任責,相位便能終保,尚憚一司馬光麼?」

為個人計,勞師費財,蔡確實是可殺。

珪乃轉憂為喜,一再稱謝,乃薦俞充知慶州,使上平西夏策。

神宗果然專心戎事,不暇召光,乃用馮京為樞密使,薛向、孫固、呂公著為樞密副使。

詔民畜馬,擬從事西征。

向初贊成畜馬議,旋恐民情不便,致有悔言。

御史舒亶,遂劾他反覆無常,失大臣體,竟斥知穎州。

馮京亦因此求去,有詔允准,即命孫固知樞密院事,呂公著、韓縝同知院事。

嗣復接俞充奏牘,略言:「夏將李清,本屬秦人,曾勸夏主秉常,以河西地來歸。

秉常母梁氏得悉,幽秉常,殺李清,我朝應興師問罪,不可再延,這乃千載一時的機會呢。」

神宗覽奏大喜,即命熙河經制李憲等,準備伐夏,並召亶延副總管種諤入問。

諤本是個言不顧行的人物。

既至闕下,便大聲道:「夏國無人,秉常小丑,由臣等持臂前來便了。」

看時容易做時難。

神宗乃決計西征,召集輔臣,會議出師。

孫固入諫道:「發兵容易,收兵很難,還乞陛下三思後行!」神宗道:「夏有釁不取,將為遼人所據,此機斷不可失。」

固答道:「必欲用兵,應聲罪致討,幸得勝夏,亦當分裂夏地,令他酋長自守。」

神宗笑道:「這乃漢酈生的迂論,卿奈何亦作此言?」

固復道:「陛下以臣為迂,臣恐尚未必制勝,試問今日出兵,何人可做統帥?」

神宗道:「朕已托付李憲了。」

固奮然道:「伐夏大事,乃使奄人為帥,將士果肯聽命麼?」

此言最是。

神宗面有慍色。

固知不便再諫,隨即趨退。

既而由王珪、蔡確等,議定五路出師,固復約呂公著入諫。

固先啟奏道:「今議五路進兵,乃無大帥統率,就使成功,必致兵亂。」

神宗道:「內外無統帥材,只好罷休。」

呂公著即進諫道:「既無統帥,不若罷兵。」

固又接口道:「公著言甚是。

請陛下俯納!」神宗沉著臉道:「朕意已決,卿等不必多言。」

孫固、呂公著復撞了一鼻子灰,相偕出朝。

神宗遂命李憲出熙河,種諤出鄜延,高遵裕出環慶,劉昌祚出涇原,王中正出河東,分道並進。

又詔吐蕃首領董氈集兵會征,於是鼙鼓喧天,牙旗蔽日,又鬧出一場大戰爭來。

何苦乃爾?

李憲統領熙秦七軍,及董氈兵三萬,突入夏境,破西市新城,襲據女遮谷,收復古蘭州,居然築城開幕,設置帥府。

種諤也攻克米脂城,高遵裕奪還清遠軍,王中正率河東兵入宥州,劉昌祚進次磨?隘,遇夏眾扼險拒守,他卻憑著一股銳氣,橫衝過去,夏軍紛紛敗走,遁還靈州。

五路捷報,陸續入都,神宗很是喜慰,即詔令李憲統率五路,直搗夏都。

哪知詔書才下,敗耗旋聞,各路將士,不是溺死,就是凍死、餓死;剩了若干將死未死的疲卒,幸全生命,狼狽逃歸。

一場空歡喜。

原來夏人聞宋師大舉,未免驚惶,當由秉常母梁氏召集諸將,共議防禦方法。

年少氣盛的將士,無不主戰。

一老將獨獻策道:「宋師遠來,利在速戰。

我軍不必拒敵,但教堅壁清野,誘他深入,一面在靈夏聚集勁兵,以逸待勞,再遣輕騎抄襲敵後,斷他餉運,他已不戰自困,恐退兵都來不及哩。」

勿謂夏無人。

梁氏大喜,依計而行。

因此宋軍五路並進,夏兵未與酣鬥,盡避退走。

及劉昌祚既薄靈州,乘勝猛攻,城幾垂克,偏高遵裕忌他成功,飛使禁止。

昌祚舊屬遵裕部轄,不敢違命,只好按甲以待。

等到遵裕到來,城中守備已固,圍攻至十有八日,尚不能下。

夏人且潛至靈州南面,決黃河七級渠,灌入宋營,宋軍不意水至,溺斃多人;並因時值隆冬,就是鳧水逃生,也是拖泥帶水,寒冷不堪,可憐又死了若干名。

當下遵裕、昌祚兩軍,喪亡大半,陸續潰歸。

在途又被夏人追殺一陣,十成中剩得兩三成,得還原汛。

兩路敗退。

那時種諤從米脂進發,破石堡城,直指夏州,駐軍索家坪,忽聞後面輜重,被夏人截住,兵士頓嘩噪起來。

大校劉歸仁,竟先潰遁,余軍隨走。

適大雪漫天,兵不得食,沿途倒斃,不可勝計。

出兵時共九萬三千,還軍時只剩三萬人。

一路未敗即退。

王中正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糧食亦盡,六萬人餓死二萬,亦奔還慶州。

一路亦未敗而退。

獨李憲領兵東上,立營天都山下,焚去西夏的南牟內殿,並毀館庫,夏將仁多唆丁,一作新都喇卜丹。

率眾來援,由憲驅軍夜襲,殺敗夏兵,擒住百人,進次葫蘆河;聞各路兵已經退歸,不敢再進,當即班師。

還是知機。

先是五路大兵,共約至靈州會齊,各路共至靈州境內,惟李憲不至。

軍報迭達京師,神宗始歎息道:「孫固前曾諫朕,朕以為迂談,今已追悔無及了。」

誰叫你黷武用兵?乃按罪論罰,貶高遵裕為郢州一團一練副使,本州安置。

種諤、王中正、劉昌祚並降官階,惟不及李憲。

孫固又入奏道:「兵法後期者斬,況各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這豈尚可赦罪麼?」

神宗以憲有開蘭會功。

即古蘭州,唐名會州。

不忍加罪,但詰他何故擅還?憲復稱:「饋餉不繼,只好退歸,且整備兵食,再圖大舉。」

神宗又為憲所惑,竟授憲涇原經略安一撫制置使,兼知蘭州,李浩為副。

方悔不用孫固言,誰知又復入迷。

呂公著再上書諫阻,仍不見從。

公著引疾求去,遂出知定州。

時官制已一律訂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僕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即命王珪為尚書左僕射,蔡確為尚書右僕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一王安禮獨如宋皇何?

神宗有志開邊,屢不見效,帝悶悶不樂。

平時召見輔臣,有人才寥落等語。

蒲宗孟出班奏道:「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

神宗瞪目注視,半晌方道:「蒲宗孟乃不取司馬光麼?從前朕令光入樞密院,光一再固辭,自朕即位以來,獨見此一人,他人雖令去位,亦未肯即行呢。」

借神宗口中,補敘前事,且以神宗之迷,見賢而不能舉,何以為君?何以為國?宗孟聞言,不禁面頰發赤,俯首歸班。

神宗又問輔臣道:「李憲請再舉伐夏,究靠得住否?」

王珪對道:「向患軍用不足,所以中阻,今議出鈔五百萬緡,當必足用,不致再有前患了。」

王安禮接入道:「鈔不可啖,必轉易為錢,錢又必易為芻粟,輾轉需時,哪能指日成事?」

神宗道:「李憲奏稱有備,渠一宦官,猶知豫備不虞,卿等乃獨無意麼?朕聞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憲宗同,今乃不出自公卿,反出自奄寺,朕卻很覺可恥哩。」

安禮道:「唐討淮西三州,相有裴度,將有李光顏、李愬,尚窮竭兵力,歷年後定。

今西夏勢強,非淮蔡比,憲及諸將,才度又不及二李,臣恐未能副聖志呢。」

明白瞭解,尚無以喚醒主迷,奈何?神宗不答,隨即退朝。

未幾,得種諤奏議,乃是用知延州沈括言,擬盡城橫山,俯瞰平夏,取建瓴而下的形勢,且主張從銀州進兵。

神宗覽奏後,即命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李舜舉,往鄜延會議。

王安禮又入諫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誤國事,請陛下另簡妥員!」神宗不從。

李舜舉卻往見王珪道:「古稱四郊多壘,乃卿大夫之辱,今相公當國,舉邊事屬諸二內臣,內臣止供禁廷灑掃,難道可出任將帥麼?」

不以人廢言。

珪也自覺抱愧,沒奈何隨口敷衍,說了「借重」二字。

舜舉遂與徐禧偕行,既至鄜延,見了種諤。

諤擬城橫山,禧獨擬城永樂,兩人爭議不決。

當將兩議上達都中,神宗獨從禧議,竟令禧帶領諸將,往城永樂,命沈括為援應。

陝西轉運判官司餉運,凡十四日竣工,賜名銀川寨,留鄜延副總管曲珍居守,禧與括等俱退還米脂。

這銀川寨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地當銀州要衝,為夏人必爭地。

從前種諤反對禧議,正恐夏人力爭,未易保守。

果然不出十日,即有鐵騎數千,前來攻城,曲珍忙報知徐禧。

禧遂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

禧等至銀川寨,夏人亦傾國前來,差不多與蜂蟻相似。

大將高永能獻策道:「虜來甚眾,請乘他未陣,即行掩擊,或可取勝。」

徐禧怒叱道:「你曉得甚麼,王師不鼓不成列!」竟欲效宋襄公耶?言已,拔刀出鞘,麾兵出戰。

夏人耀武揚威,進薄城下,曲珍距河列陣,見軍士皆有懼色,便語禧道:「珍見眾心已搖,不應與戰,戰必致敗,不如收兵入城,徐圖良策。」

禧笑道:「君為大將,奈何遇敵先退呢?」

乃以七萬人列陣城下。

夏人縱鐵騎渡河,曲珍又急白禧道:「來的是鐵鷂子軍,不易輕敵,須乘他半濟,襲擊過去,殺他一個下馬威。

若渡河得地,東衝西突,乃是無人敢當呢。」

禧又大言道:「王師堂堂正正,用不著甚麼詭計。」

迂腐之論。

曲珍退回本陣,忍不住長歎道:「我軍無死所了!」說著,夏兵前隊,已渡河東來。

曲珍忙率兵攔阻,已有些招架不住。

及鐵騎盡行過河,縱橫馳驟,如入無人之境,曲珍部下,先已膽寒,還有何心戀戰,頓時紛紛退還,自蹂後陣。

徐禧至此,亦手忙腳亂,急切顧不及王師,拍轉馬頭,飛跑回城。

何如何如?李舜舉、李稷等也是沒法,相率奔回,軍士大潰。

曲珍亟收集餘眾,逃入城中,夏人盡力圍城,環繞數匝,且據住水寨,斷絕城內的汲道。

徐禧束手無策,只仗曲珍部卒,晝夜血戰,勉強守住。

怎奈城中無水可汲,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危急萬分。

有溺死鬼,有凍死餓死鬼,不意還有渴死鬼。

沈括與李憲援兵,又都被夏人遮斷。

種諤且怨禧異議,不發救兵,可憐銀川寨內的將士,幾不異甕中鱉,釜中魚。

會夜半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守兵不及抵禦,竟被陷入。

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等,俱死亂軍中。

惟珍棄甲一裸一跣,幸得走免。

將校死數百人,士卒役夫,喪亡至二十餘萬。

夏人追至米脂,沈括忙闔門固守,總算未曾失陷。

由夏人攻撲數次,隨即退去。

總計自熙寧以來,用兵西陲,已是數次,所得只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城,兵士已傷亡無數。

錢谷銀絹,尤不勝計。

永樂一役,損失更多。

神宗接得敗報,也不禁痛悼,甚至不食,追贈徐禧等官,禧死有餘辜,豈宜追贈?貶沈括為均州一團一練副使,安置隨州,降曲珍為皇城使。

咎不在沈括、曲珍,所罰亦誤。

自是無意西征,每臨朝歎息道:「王安禮嘗勸朕勿用兵,呂公著亦屢陳邊民困苦,都是朕誤信邊臣,害到這般。」

事過乃悔,事後又忘,都由利令智昏所致。

既而夏人又入寇蘭州,奪據兩關門,副使李浩,除困守外無他計。

虧得鈐轄王文郁,夜率死士七百餘人,縋城潛下,各持短刀搠入夏營。

夏人猝不及防,竟被衝破,嚇得東逃西躲,鼠竄而去。

當時比文郁為唐尉遲敬德,經廷議優敘,擢知州事。

夏人又轉寇各路,均遭擊退,兵力亦敝,乃由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一譯作茂錫克額不齊。

移書涇原總管劉昌祚,略云:

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適於正。

若乃聽誣受閒,肆詐窮兵,侵人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亦乖中國之體,為外邦之羞。

昨日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討,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

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何如哉?落得嘲笑。

朝廷於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討之策,諸邊肆擾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僥倖之無成,故終於樂天事小之道。

況夏國提封萬里,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闐,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以為自祖宗以來,事中國之禮,無或虧怠,而邊吏幸功,上聰致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當不恤哉?至於魯國之憂,不在顓臾,隋室之變,生於楊感,此皆明公得於胸中,不待言而後喻。

何不進讜言,辟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書中雖未免自誇,然詰問宋廷頗中要窾,故特錄之。

昌祚得書上聞,神宗亦無可駁斥,即令昌祚答使通誠。

夏乃復遣使上表,有「乞還侵地,仍效忠勤」等語,乃特賜詔命云:

頃以權強敢行廢辱,朕用震驚,令邊臣往問,匿而不報。

只好推到幽主上去。

王師徂征,蓋討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故常,益用嘉納。

實是所答非所請。

已戒邊吏毋輒出兵,爾亦慎守先盟,毋再渝約!

夏使得詔自去。

再命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新復城寨,邏卒毋出二三里外。

歲賜夏幣,悉如前額。

已而夏主復上書乞還侵疆,神宗不許,於是夏人仍有貳心。

中丞劉摯,劾奏李憲貪功生事,遺禍至今,不可不懲,乃貶憲為熙河安一撫經略都總管。

越年為元豐七年,夏人又大舉入寇,號稱八十萬,圍攻蘭州。

雲梯革洞,百道並進,閱十晝夜,城守如故,敵糧盡引還。

這一次總算由李憲先事預防,守備甚嚴,所以不至陷落。

一長必鋒。

及夏人再寇延州德順軍,定西城,並熙河諸寨,均不得逞。

未幾又圍定州城,為熙河將秦貴擊退。

夏人方卷甲斂師,稍稍歇手了。

神宗罷免蒲宗孟,用王安禮為尚書左丞,李清臣為尚書右丞,調呂公著知揚州。

且因司馬光上《資治通鑒》,授資政殿學士,這《資治通鑒》一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年經國緯,備列事目,又參考群書,評列異同,合三百五十四卷,歷十九年乃成。

神宗降詔獎諭道:「前代未聞有此書,得卿辛苦輯成,比荀悅漢紀好得多了。

荀悅漢季穎一陰一人,曾刪定漢書,作帝紀二十篇,所以神宗引擬司馬光。

小子也有詩詠道:

不經鑒古不知今,作史原垂世主箴。

十九年來成巨帙,一愛一君畢竟具深忱。

轉眼間已是元豐八年,神宗有疾,竟要從此告終了。

看官少待,試看下回接敘。

夏無可伐之釁,乃以司馬光之將召,啟蔡確西討之謀,俞充為蔡確腹心,上書一請,出師五道,孫固、呂公著等力諫不從,且任一刑餘腐豎,付之重權,就令得勝,尚足為中國羞。

況伊古以來,斷未有奄人統軍,而可以成功者。

多魚漏師,豎刁為祟,相州潰敗,朝恩監軍,神宗寧獨未聞耶?靈州一敗,李憲尚不聞加罰,且復令經略涇原,再圖大舉,一之為甚,乃至於再。

不待沈括、徐禧之生議,而已知其必敗矣。

要之兵不可不備,獨不可常用。

富鄭公當熙寧初年,奉召入對,已請二十年口不言兵,老成一人固有先見之明,惜乎神宗之不悟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演義
第001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002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004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005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006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007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008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009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010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011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012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013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014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015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016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017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018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019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020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021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022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023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025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026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027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028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030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031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032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033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034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035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036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037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038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039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040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041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043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044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045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046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047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048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049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050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051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052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053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054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055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056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057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058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059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060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061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062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063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064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065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066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067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068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069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070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071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072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073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074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075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076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077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078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079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080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081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082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083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084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085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086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087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088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089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090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091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092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093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094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095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096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097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098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099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100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