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演義》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雍信為真言,毫不設備。那元昊竟輕師潛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演義》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

宋史演義

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

卻說元昊欲寇延州,先遣人通款范雍,詐言兩不相犯。

雍信為真言,毫不設備。

那元昊竟輕師潛出,攻破金明寨,執都監李士彬父子,直抵延州城下。

雍始著急起來,飛召在外將士,還援延州。

於是鄜、延副總管劉平、石元孫,自慶州馳援,都監黃德和,巡檢萬俟政、郭遵等,亦由外馳入。

數路兵合成一處,往拒元昊。

兩下相遇,夏兵左持盾,右執刀,踴躍前來。

劉平令軍士各用鉤槍,撤去敵盾,大呼殺入,敵眾敗走。

平當先追擊,被敵兵飛矢射來,適中面頰,乃裹創退還。

到了傍晚,忽來敵騎數千名,猝薄辟軍,官軍未曾預防,竟至小卻。

黃德和在陣後,望見前軍卻退,竟率步兵先遁。

平亟遣子宜孫,馳追德和,執轡與語道:「都監當併力抗賊,奈何先奔?」

德和不顧,脫轡徑去,遁赴甘泉。

萬俟政、郭遵等,亦先後奔潰。

德和可恨,萬俟政等尤可惡。

平復遣軍校仗劍遮留,只攔住千餘人,與夏兵轉戰三日,互有殺傷,敵稍稍退去。

平率餘眾保西南山,立柵自固。

夜半四鼓,突聞外面萬馬齊集,且厲聲四呼道:「這般殘兵,不降何待!」平與元孫料敵大至,勉守孤營,相持達旦。

俄而天色已明,開營迎敵,見敵酋舉鞭四至,悍厲異常,兩人手下,已不過數千人,且累日鏖鬥,勢已困乏,怎能當得這般悍虜?戰不數合,已被敵酋沖作數截。

平與元孫,不能相顧,戰到筋疲力盡,都做了西夏的囚奴。

平憤極不食,見了元昊,開口大罵,竟為所害。

元孫被拘未死。

延州得此敗報,人心益懼。

幸天降大雪,凍沍不開,元昊始解圍退去。

黃德和反誣平降賊,因致敗挫,宋廷頗聞悉情形,詔殿中侍御史文彥博,往河中問狀。

彥博,汾州人,為人正直無私,一經訊鞫,當然水落石出。

德和坐罪腰斬,范雍亦貶知安州,追贈劉平官爵,撫恤從優。

罪不及萬俟政等,還是失刑。

詔命夏守贇為陝西經略按撫招討使,內侍王守忠為鈐轄,即日啟行。

知諫院富弼上言:「守贇庸懦,不足勝任。

守忠系是內臣,命為鈐轄,適蹈唐季監軍覆轍,請收回成命!」言之甚是。

仁宗不從。

適知制誥韓琦,使蜀還都,奏聞西夏形勢,語頗詳盡,仁宗遂命他按撫陝西。

琦入朝辭行,面奏仁宗道:「范雍節制無狀,因遭敗衄,致貽君父憂,臣願保舉范仲淹,往守邊疆,定然無誤。」

仁宗遲疑半晌,方道:「范仲淹麼?」

琦復道:「仲淹前忤呂夷簡,徙知越州,朝廷方疑他朋一黨一,臣非不知,但當陛下宵旰焦勞,臣若再顧嫌疑,埋才誤國,罪且益大。

倘或跡近朋比,所舉非人,就使臣坐罪族誅,亦所甘心。」

百口相保,不愧以人事君之義。

仁宗才點首道:「卿且行!朕便令仲淹隨至便了。」

琦叩謝而出。

未幾即有詔令仲淹知永興軍。

先是仲淹知開封府,因呂夷簡當國,濫用私人,特上疏指陳時弊,隱斥夷簡為漢張禹。

夷簡說他越職言事,離間君臣,竟面劾仲淹,落職外徙。

集賢院校理余靖,館閣校勘尹洙、歐一陽一修,奏稱仲淹無罪,也致坐貶,斥為朋一黨一。

都人士卻號作四賢。

韓琦此次保薦仲淹,所以有這般論調。

仲淹坐朋一黨一落職,系景祐三年事,本回信韓琦奏事,補敘此事,文法綿密。

仁宗依奏施行,也算是虛心聽受了。

惟張士遜主議征夏,至軍書旁午,反無所建白,坐聽成敗,諫院中嘖有煩言。

士遜心不自安,上章告老。

詔令以太傅致仕,再起呂夷簡同平章事。

夷簡再相,亦以夏守贇非專閫才,不如召還。

仁宗乃命與王守忠一同還闕,改用夏竦為陝西經略按撫招討使,韓琦、范仲淹為副。

仲淹尚未赴陝,奉旨陛辭,仁宗面諭道:「卿與呂相有隙,今呂相亦願用卿,卿當盡釋前嫌,為國效力。」

仲淹叩言道:「臣與呂相本無嫌怨,前日就事論事,亦無非為國家起見,臣何嘗預設成心呢?」

仁宗道:「彼此同心為國,尚有何言。」

仲淹叩別出朝,即日就道。

途次聞延州諸寨,多半失守,遂上表請自守延州。

有詔令兼知州事,仲淹兼程前進,既至延州,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擇六將分領,日夕訓練,視賊眾寡,更迭出御。

又修築承平、永平等寨,招輯流亡,定保障,通斥堠,羌、漢人民,相繼歸業,邊塞以固,敵不敢近。

夏人自相告戒道:「此次來了小范老子,胸中具有數萬甲兵,不比前日的大范老子,可以騙得,延州不必妄想了。」

大范就指范雍,小范乃指范仲淹。

元昊聞仲淹善守,佯遣使與仲淹議和,一面引兵寇三川諸寨,副使韓琦,令環、慶副總管任福,托詞巡邊,領兵七千人,夜趨七十里,直抵白豹城,一鼓攻入,焚去夏人積聚,收兵還汛。

元昊又向韓琦求盟,琦勃然道:「無約請和,明是誘我,我豈墮他詭計麼?」

遂拒絕來使。

獨范仲淹復元昊書,反覆戒諭,令去帝號,守臣節,借報累朝恩遇等語。

時宋廷遣翰林學士晁宗愨,馳赴陝西,問攻守策,夏竦模稜兩可,具二說以聞。

仁宗獨取飽策,令鄜、延、涇、原會師進討,限期在慶歷元年正月。

仁宗改元寶元後,越二年,又改元康定,又越年,復改元慶歷。

范仲淹主守,韓琦主戰,兩下各爭執一詞,彼此據情陳奏,累得仁宗亦疑惑不定,無從解決。

那元昊卻不肯罷手,竟遣眾入寇渭州,薄懷遠城。

韓琦親出巡邊,盡發鎮戎軍士卒,又募勇士萬八千人,命環、慶副總管任福為統將,耿傅為參謀,涇、原都監桑懌為先鋒,朱觀、武英、王珪為後應。

大軍將發,琦召任福入語道:「元昊多詐,此去須要小心!你等可自懷遠趨德勝寨,繞出羊牧隆城,攻擊敵背,若勢未可戰,即據險入伏,截他歸路,不患不勝。

若違我節制,有功亦斬!」福奉令登程,逕趨懷遠,道遇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劉肅等人,傳言夏兵在張家堡南,距此不過數里。

福即會師亟進,果然遇著敵眾,頓時併力掩擊,斬馘數百級,敵眾潰退,拋棄馬羊橐駝,不計其數。

先鋒桑懌,驅兵再進,福接踵而前。

參軍耿傅,尚在後面,接得韓琦來檄,力戒持重,乃附加手書,遣人繼遞任福,勸他遵從韓令,切勿躁率。

福冷笑道:「韓招討太覺迂謹,耿參軍尤覺畏葸,我看虜兵易與,明日進戰,管教他只騎不回。」

趾高氣揚,安能不敗?遂令來使速還,約後隊迅即來會,越日定可破敵,萬勿誤期。

及使人回報,耿傅、朱觀、武英、王珪等,只好一同進兵。

到了籠絡川,天色已晚,聞前軍已至好水川,相隔只有五里,乃擇地安營。

次日天曉,桑懌、任福等,復循好水川西行,至六盤山下,途次見有銀泥盒數枚,緘封甚固,桑懌取盒審視,未知內藏何物,但聞盒中有動躍聲,疑不敢發。

可巧任福亦到,即遞交與他。

福是個粗豪人物,不管甚麼好歹,當即把盒啟視,哪知盒內是懸哨家鴿,霎時間盡行飛出,迴翔軍上。

桑懌、任福尚翹首視鴿,莫名其妙,忽聞胡哨四起,夏兵大集。

元昊親率鐵騎,蹀躞前來。

懌忙麾軍抵敵,福尚未成列,被敵騎縱橫馳突,頓時散亂。

眾欲據險自固,忽夏人陣中,豎一起一張鮑老旗,戲幢名。

長約二丈餘,左動左伏起,右動右伏起,四面夾攻,宋軍大敗。

桑懌、劉肅陸續戰死。

福身被十餘創,尚力戰不退。

小校劉進,勸福急走,福憤然道:「我為大將,不幸兵敗,只有一死報國便了。」

未幾槍中左頰,血流滿面,福扼喉自盡。

福子懷亮隨軍,同時畢命,全軍盡安。

元昊乘勝入籠絡川,正與朱英軍相遇,趁勢將朱英圍住。

英左衝右突,不能出圍,王珪急往救援,硬殺一條血路,拔一出朱英,但見英已身受重傷,不能視軍,珪正焦急得很,正擬設法走脫,不意敵兵益至,又被圍住。

耿傅、朱觀也欲往援,適渭川駐泊都監趙津,帶領瓦亭騎兵二千,前來會戰,耿傅即與趙津救珪,令朱觀守住後軍。

趙津多來送死,然卻是朱觀的替死鬼。

時王珪已經陣亡,朱英亦死,耿、趙兩人,冒冒失失的衝殺過去,好似羊入虎口,戰不多時,一同殉難。

朱觀見不可支,急率殘軍千餘人,退保民垣,四向縱射。

夏兵疑是有伏,更兼天色將昏,乃齊唱番歌,收軍引去。

這一場交戰,宋將死了六人,士卒傷亡一萬數千名,只朱觀手下千餘人,總算生還,關右大震。

韓琦退還,夏竦使人收集散兵,並任福等遺骸,見福衣帶間尚藏著琦檄,並參軍耿傅書,乃將詳情奏聞,說是任福違命致敗,罪不在琦、傅等人。

琦卻上章自劾,仁宗很是驚悼,鐫琦一級,徙知秦州。

元昊自連勝宋軍,聲勢張甚,作書答覆范仲淹,語極悖嫚。

仲淹對著夏使,把書撕碎,付之於火,夏使自去。

這事傳達宋廷,呂夷簡語廷臣道:「人臣無外交,仲淹擅與元昊書,已失臣禮,既得答覆,又擅焚不奏,別人敢如此麼?」

參政宋庠遽答道:「罪當斬首。」

樞密副使杜衍,獨辯論道:「仲淹志在招叛,存心未嘗不忠,怎可深罪?」

彼此爭議未決。

仁宗命仲淹自陳,仲淹遙奏道:「臣始聞元昊有悔過意,因致書勸諭,宣示朝廷德威,近因任福敗死,虜勢益張,復書遂多悖嫚,臣愚以為此書上達,若朝廷不亟聲討,辱在朝廷,不若對了虜使,毀去此書,還不過辱及愚臣,似與朝廷無涉。

這是區區愚忱,乞即鑒察」等語。

仁宗得奏,覆命中書樞密兩府復議。

宋庠、杜衍仍各執前說,仁宗顧問夷簡,宋庠總道夷簡贊同己說,哪知夷簡恰不慌不忙道:「杜衍議是,止應薄責了事。」

這語說畢,庠不禁瞠目退朝。

想是夷簡與庠有隙,故獨從杜衍之議,不然,前既倡議罪范,此時何反袒范耶?仁宗乃降仲淹知耀州,未幾復徙知慶州,詔命工部侍郎陳執中,同任陝西按撫經略招討使,與夏竦同判永興軍。

兩人意見相左,屢起齟齬,乃又命竦屯鄜州,執中屯涇州。

竦守邊二年,遇事畏縮,首鼠兩端,營中帶著侍妾,整日裡流連酒色,不顧邊情。

元昊懸募竦首,只出錢三千文,邊人傳為笑話。

既而元昊復寇麟府,破寧遠寨,陷豐州,警報迭聞,知諫院張方平奏稱:「竦為統帥,已將三年,師惟不出,出必喪敗,寇惟不來,來必殘蕩。

這等統帥,究有何用?請另行擇帥,借固邊防!」於是改竦判河中,執中知涇州,一面再經廷議,分秦鳳、涇原、環慶、鄜延為四路,令韓琦知秦州,轄秦鳳,范仲淹知慶州,轄環慶,王?知渭州,轄涇原,龐籍知延州,轄鄜延,各兼經略按撫招討使。

四人除王?外,均捍御有方,繕城築寨,招番撫民。

羌人尤一愛一仲淹,呼他為龍圖老子。

因仲淹曾任龍圖閣待制,乃有是名。

元昊卻也知難而退,稍稍斂跡了。

總貴得人。

慶歷二年,忽契丹遣使蕭特末、劉六符至宋,復求關南故地,且問興師伐夏,及沿邊濬河增戍的理由。

朝命知制誥富弼為接伴使,偕中使往迎都外。

特末等昂然而來,下馬相見,當由中使傳旨慰問。

特末倔強不拜,弼抗聲道:「南北兩主,稱為兄弟,我主與汝主相等,今傳旨慰勞,奈何不拜?」

特末託言有疾,不能施禮。

弼又道:「我亦嘗出使北方,臥病車中,聞汝主命,即起受盡禮,汝怎得因疾廢禮呢?」

特末無詞可答,只好起拜。

先聲已足奪人。

拜畢,隨弼入都。

弼導入客館,開誠與語,特末卻亦感悅,即將契丹主遣使本意,一一說出。

弼據理辯駁,特末密語弼道:「貴國可從則從,不可從,或增幣,或和親,亦無不可。」

弼乃引兩使入謁仁宗,並據特末言奏聞。

仁宗召呂夷簡入商,夷簡道:「西夏未平,契丹乘隙求地,斷難允許。

但我既與夏構兵,不應再戰契丹,現來使蕭特末,既有和親增幣兩事,密相告語,我且酌允一件,暫作羈縻罷了。」

仁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但何人可以報聘?」

夷簡道:「不如就遣富弼,渠去年曾往使契丹,可稱熟手,此次命往,諒想不致辱命。」

借夷簡口中,補敘富弼奉使契丹,且回應上文弼語特末之言。

仁宗點首,遂命富弼報使契丹。

詔命既下,廷臣多為富弼擔憂。

謂此去恐致陷虜,集賢院校理歐一陽一修,且引唐顏真卿使李希烈故事,請留弼不遣,疏入不報。

自是謠諑繁興,統說夷簡與弼有嫌,計圖陷害,因薦弼北行。

弼卻毅然願往,陛辭時叩首奏道:「主憂臣辱,臣怎敢一愛一死?此去除增幣外,決不妄允一事。

倘契丹意外苛索,臣誓死以拒便了。」

仁宗聞言,也不禁動容,面授弼為樞密直學士。

弼不肯受,復叩頭道:「國家有急,義不憚勞,怎敢先受爵祿呢?」

仁宗復慰獎數語,弼即起身出朝,到了賓館,邀同契丹兩使,即日往北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銜命登程竟北行,國家為重死生輕。

折衝樽俎談何易,恃有忠誠懾虜情。

欲知弼往契丹,如何定議,待小子下回說明。

世嘗謂北宋無將,證諸夏事,北宋固無將也。

仁宗之世,宋尚稱盛,元昊一騷一擾西陲,得一良將以平之,猶為易事。

夏竦、范雍,材皆庸駑,固等諸自鄶以下。

若夫韓琦、范仲淹二人,亦不過一文治才耳。

主戰主守,彼此異議,主戰者有好水川之敗,雖咎由任福之違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辭責。

主守者遭元昊之謾侮,微杜衍,仲淹幾不免殺身。

史雖稱韓、范善防,然卒無以制元昊,使之帖然歸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證耶?以專閫之乏材,而契丹遂乘間索地,地不給而許增歲幣,亦猶二五一十之故智耳。

外交以武力為後盾,僅恃口舌之爭,雖如富鄭公者,亦不能盡折虜焰,而下此更不足道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演義
第001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002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003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004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005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006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007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008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009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010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011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012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013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014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015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016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017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018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019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020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021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022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023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024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025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026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027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028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029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030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031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032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033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034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035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036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037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038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039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040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041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042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043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044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045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046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047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048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049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050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051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052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053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054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055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056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057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058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059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060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061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062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063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064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065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066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067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068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069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070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071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072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073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074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075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076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077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078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079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080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081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082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083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084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085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086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087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088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089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090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091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092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093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094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095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096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097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098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099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100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