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白話文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坐在明堂,雷公侍坐於旁,黃帝說:先生所通曉的醫書和所從事的醫療工作,已經是很多的了,你試談談對醫療上的成功與失敗的看法,為什麼能成功,為什麼會失敗。
雷公說:我遵循醫經學習醫術,書上都說可以得到十全的效果,但在醫療中有時還是有過失的,請問這應該怎樣解釋呢?
黃帝說:這是由於年歲輕智力不足,考慮不及呢?還是對眾人的學說缺乏分析呢?經脈有十二,絡脈有三百六十五,這是人們所知道的,也是醫生所遵循應用的。
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療效,是由於一精一神不能專一,志意不夠條理,不能將外在的脈證與內在的病情綜合一起分析,所以時常發生疑惑和危殆。
診病不知陰陽逆從的道理,這是治病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隨師學習沒有卒業,學術未一精一,亂用雜術,以錯誤為真理,變易其說,而自以為功,亂施砭石,給自己遺留下過錯,這是治病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治病不能適宜於病人的貧富貴賤生活特點、居處環境的好壞、形體的寒溫,不能適合飲食之所宜,不區別個一性一的勇怯,不知道用比類異同的方法進行分析,這種作法,只能擾亂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這是治病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診病時不問病人開始發病的情況,及是否曾有過憂患等一精一神上的刺激,飲食是否失於節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規律,或者是否曾傷於毒,如果診病時不首先問清楚這些情況,便倉促去診視寸口。
怎能診中病情,只能是亂言病名,使病為這種粗律治療的作風所困,這是治病失敗的第四個原因。
所以社會上的一些醫生,雖學道於千里之外,但卻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診治疾病,不知參考人事。
更不知診病之道應以能作到比類從容為最寶貴的道理,只知診察寸口。
這種作法,既診不中五臟之脈,更不知疾病的起因,開始埋怨自己的學術不一精一,繼而歸罪於老師傳授不明。
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醫理,必為群眾所不信任,亂治中偶然治癒疾病,不知是僥倖,反自鳴得意。
啊!醫道之一精一微深奧,有誰能徹底瞭解其中的道理?!醫道之大,可以比擬於天地,配於四海,你若不能通曉道之教諭,則所接受之道理,雖很明白,必反成暗晦不明。
附原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一精一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鳴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