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白話文
皇帝內經之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皇帝問道: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少氣。
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攣。
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
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飲水一分,小一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
肺移寒於腎,則為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一硬,但因水氣留居於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
脾移熱於肝,則病驚駭和鼻衄。
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
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日久則為柔庢。
腎移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澼,便宜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症。
胞移熱,則病小一便不利和尿血。
膀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
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痔。
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
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鼻樑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症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
以上各種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
附原文: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庢。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一胱,則癃溺血。
膀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麋。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以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氣厥也。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