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白話文》第二 反應 6: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1也。其相知也,若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鬼谷子白話文》第二 反應 6

鬼谷子白話文

第二 反應 6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1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2。

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3。

矩其與人也微4,其見情也疾。

如一陰一與一陽一,如一陽一與一陰一;如圓與方,如方與圓5。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

進退左右,以是司之6。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7,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註釋】

1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先瞭解自己,才能知道對方。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比目之魚:一種魚類,眼睛生於身一體一側,經常兩魚並游。

陶弘景註:「我能知己,彼須我知,必兩得之,然後聖賢道合,故若比目之魚。

聖賢合則理自彰,猶光生而影見。」

3燔骨:燃一燒骨頭。

4微:幽深一精一妙。

5如一陰一與一陽一,如一陽一與一陰一;如圓與方,如方與圓:這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認為萬物皆對立而生,強調事物內部對立面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圓,指圓通、靈活。

方,與圓相反。

陶弘景註:「上下之道,取類股肱,比之一體,其來尚矣。

故其相成也,如一陰一與一陽一;其相形也,猶圓與方。」

6進退左右,以是司之:這裡是說用人之道,或升或黜,或貶或崇,皆根據圓方之道。

7形容:形體和容貌。

指做事周密,沒有蛛絲馬跡可尋。

陶弘景註:「己能審定,以之牧人。

至德潛暢,玄風遠扇,非形非容,無門無戶。

見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謂之天神也。」

【譯文】

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瞭解自己,也無從瞭解對方。

人們之間的相知,像比目魚一樣形影相隨;獲得對方的言辭,像聲音和回聲一樣呼應;弄清對方的實情,像光生而影見。

聖人偵察對方的言辭,絕無失誤,像磁石吸引鋼針,像舌頭一吮一食肉骨。

與人相處,言行幽深、一精一妙。

窺察實情,迅疾有道。

既像一陰一陽一變化,又像圓方轉化,相互依存。

在對方形跡未顯前,用圓滑的方法誘導其說出實情;在對方形跡已顯後,對其已有充分瞭解,不妨用已定的原則對待他。

或進或退,或左或右,由此掌握。

自己不能先定下主意,就不能正確地支配他人。

處理事情不靈活沒有技巧,叫做「不顧真實情況,違背客觀規律」;自己先確定策略統領別人,計策謀略就不露形跡,讓人看不清門戶所在,叫做「天神一樣聖明。」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鬼谷子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