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肆、為政__一、務本:160.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焉,曰: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肆、為政__一、務本

群書治要

肆、為政__一、務本

一、務本

160.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焉,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人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為之奈何?」

孔子曰:「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稱事,所以來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綱領:修正己身,尊重賢人,親愛家族,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各行工匠,撫慰遠方人民,安定各地諸侯。

修正己身,則可樹立品德,不為外在名利所動搖;尊重賢人,如此小人自然遠離,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作出錯誤決策;親愛家族,則叔伯、兄弟之間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嫌隙;禮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識、以禮相待,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體恤眾臣,則眾臣必深懷感恩而盡心報效;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招徠各行工匠,國家才會富裕充足;撫慰遠方民族,則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會歸順依附;安定各地諸侯,則天下人民敬畏誠服。」

哀公問:「該如何做到呢?」

孔子說:「內心嚴肅誠敬,外表整齊端莊,不合禮義的事絕對不幹,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棄讒言、遠離女色,輕財物而重道德,這是尊重賢人之法;根據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祿,理解對方的好惡,這是增進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這是禮敬大臣之法;忠誠信實者,給予優厚俸祿,這是勸進賢士之法;農閒時節才役使人力,並減收賦稅,這是愛民如子之法;經常考核工作,並依考績發給酬勞,這是招徠各行工匠之法;款待來往的各方族群,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這是撫慰邊遠人民之法;延續斷絕的世系,振興衰廢的國家,平時維持外一交一 禮節,進貢雖薄而答禮豐厚,這是安撫諸侯之法。

總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的綱領,而實行的關鍵,只在一個真誠。」

161.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卷二·尚書)

【白話】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16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於得人。

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記載於典籍上。

如果有像文武聖王那樣的人存在,那麼仁政便能實行;如果聖王消失了,那麼仁政便會跟著止息。

所以施政的關鍵在於獲得聖賢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須以修養己身來感召,修養己身必在於遵循道德倫理,遵循道德倫理的下手處,在於以仁愛存心。

163.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職也。

於是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以導一習一 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一習一 貫如自然。」

(卷十六·漢書四)

【白話】從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請來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師。

保,是保護太子的身體;傅,是以道德仁義來教導他;師,是以聖賢教誨來啟發他,這就是三公的職責。

於是又設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師,這是與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

所以當太子幼年懂事時,三公、三少就講明孝、仁、禮、義的道理,引導他落實,並驅逐奸邪之人,不讓太子見到不好的行為。

因此選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順友悌、見聞廣博、有學問道德的人,保護輔助他,讓他們陪伴太子朝夕相處、同出同入。

所以當太子生下來,所見的都是正事,所聽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後都是正人君子。

……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會變成習慣。」

164.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

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

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

(卷四十三·說苑)

【白話】國家沒有賢能的大臣輔佐和優秀的人才協助,而能成就功業、平定危亂且延續已滅絕的國家,是從來沒有的事。

所以國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輔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賢良俊才。

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會擁護他;有賢臣輔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來歸附他。

165.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

孔子對曰:「夫人道政為大。

夫政者正也。

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信。

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哀公問孔子說:「請問人道之中什麼最重要?」

孔子回答說:「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著端正。」

……哀公問道:「請問如何處理政事?」

孔子回答說:「夫婦職責有所區別,父子之間互相親愛,君臣上下互相信任。

這三個人倫關係端正了,則萬事萬物的關係也會跟著理順。」

166.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

夫誠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卷三十八·孫卿子)

【白話】天地可以說是最博大了,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可以說是最睿智了,但不真誠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可以說是最親近了,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王可以說是最尊貴了,但不真誠就不會被人尊重。

因此真誠,乃君子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167.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卷九·論語)

【白話】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君主打算請您去輔助他治國,不知您將以何事為先?」

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與事實(身份等)相符。

如果名不正,則言語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辦事就不易成功;辦事不成功,禮樂的教化就不能興起;禮樂不興起,刑罰就會用之不當;刑罰不當,人民就會感覺手足無措,天下就亂了。」

168.《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一之 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卷一·周易)

【白話】《彖傳》上說:「家人卦」,象徵女子守著正道,居於家內,相夫教子;男子守著正道,處理外務,承擔經濟重擔;男女各自安守正道,這是天地間的義理。

家庭中有嚴明的君長,這就是指父母親。

父親善盡父道,兒子善盡孝道,兄長善盡為兄之道,弟弟也善盡為弟之道,丈夫善盡夫道,妻子善盡婦道,這樣一來,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麼天下就安定了。

169.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游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

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阨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

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辨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一交一 游為末;孝悌以致養為本,以華觀為末;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為末。

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

(卷四十四·潛夫論)

【白話】要使百姓富裕,以農事生產為本,以流動的職業為末;各種工藝,以實用為本,以雕琢裝飾為末;買賣經商,以流通貨物為本,以出一售珍奇貨物來謀利為末。

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遠離枝末,百姓就會富裕;如果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會貧窮;百姓貧窮就會陷入困境而無心行善,百姓富裕就會安樂而容易教化。

教育訓導,以道德仁義為本,以巧言善辯為末;言論話語,以誠信順理為本,以奇異華麗為末;知識分子,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本,以一交一 友應酬為末;落實孝悌,以盡心奉養為本,以圖表面、講排場為末;身為部屬,以忠誠正直為本,以諂媚討好為末。

這五者若能守住根本、遠離枝末,仁義的風氣就會興盛;假如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會崩潰。

170.夫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

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

夫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使民遷善日用而不知也。

(卷五十·袁子正書)

【白話】仁義禮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令刑罰,是治理國家的枝葉。

沒有根本就不能長久建立,沒有枝葉就不能穩定建設。

以禮義教化治國,首先要實行仁義,帶頭做到恭敬謙讓,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遷善改過。

171.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

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

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一交一 ;事不終始,無務多業。

反本修跡,君子之道也。」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立身處世要先遵循六個根本準則,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立身合乎仁義,而孝是立身的根本;喪事要有禮節,而哀痛是喪事的根本;作戰佈陣有行列,而勇是戰陣的根本;治理政務需有條理,而農業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國家有方法,而慎選繼承人是安國的根本;創造財富有一定的時機,而付出勞力是致富的根本。

根本不能鞏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親戚之間都不能一團一 結和睦,就不要致力於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要去從事多種事業。

因此,回歸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是君子應該採取的原則和方法。」

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勞無功,還會產生嚴重的流弊問題。

【註釋】1反本修跡:回歸根本從近處做起。

《群書治要》選文「反本修跡」,當今出版的《孔子家語》作「反本修邇」,本條依「反本修邇」翻譯。

172.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義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庶事一精一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卷二十七·蜀志)

【白話】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安撫百姓,明示禮義規範,一精一簡官職,採用權宜的法制,以真誠待人,處事大公無私。

對於盡忠、有益國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觸犯法令、怠忽職守的,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認罪悔改的,即使罪行嚴重也必定從寬開釋;巧言掩過的,即使罪行輕微也必定從嚴判刑。

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讚賞,惡行再微細也要指責。

精通熟一習一 各項政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依照職位來要求實效,不允許弄虛作假。

最終在蜀國境內,人人都敬畏和愛戴他。

刑罰政令雖然嚴厲,人民卻毫無怨言,正是因為他處事公平,而且勉勵、禁戒都非常明確。

他真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能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了。

173.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卷九·孝經)

【白話】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17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卷九·論語)

【白話】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會隨之產生。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卷九·孝經)

【白話】孔子說:「君子奉事父母能盡孝道,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長能盡悌道,因此能將這種恭敬心推移去順從長官;家居生活治理得當,因此能把治家的經驗移於處理政務。

所以,在家中養成了孝悌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業,美好的名聲自然會顯揚於後世。」

176.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卷二十二·後漢書二)

【白話】孔子說:「奉事父母做到孝順恭敬,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

所以尋找忠臣,一定要從有孝子的家庭中選拔。

177.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178.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卷九·論語)

【白話】曾子說:「對於父母過世的喪葬能謹慎守禮,對於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禮依時追思懷念,不忘根本,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

179.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一獸 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

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白話】泉水很深,魚鱉就會聚集生存;樹木茂盛,飛鳥就會群集築巢;草叢茂密,禽一獸 就會依附棲息;君主賢明仁德,各方的豪傑自然會歸順效忠。

所以,聖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來歸附,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附的條件。

180.夫為政者,莫善於清其吏也。

(卷四十七·劉廙政論)

【白話】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181.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卷九·論語)

【白話】子貢問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於民。」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掉糧食。

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國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來了。」

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賴政府,雖無充足的糧食,仍然可與國家共患難。

一旦除去了信用,縱無外患,也有內亂,國家就不能安穩了。

182.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卷三十四·老子)

【白話】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