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肆、為政__七、愛民:238.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肆、為政__七、愛民

群書治要

肆、為政__七、愛民

七、愛民

238.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

……仁人在位,常為天下所歸者,無他也,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

(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能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利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危害他……有仁德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

239.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

(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所謂天子,是對天下人如子女一樣愛護,而天下人對他像父親一樣敬愛,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240.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卷一·周易)

【白話】天地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茂盛生長,而聖人頤養賢能之士,使他們為人民謀福利,將福澤推及萬民的身上。

241.故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一之 愛子,如兄之慈弟也。

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

(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

見到百姓饑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242.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卷六·春秋左氏傳下)

【白話】臣聽說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看待人民如受傷的人一樣倍加體恤,這就是它的福祉;國家的衰亡,是因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樣輕賤糟蹋,這就是它的禍患。

243.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

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

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

(卷四十三·說苑)

【白話】堯帝對天下人都心存關懷,尤其對窮苦人民更加關愛,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擔憂眾人不能順心如意。

只要有一人挨餓,就說,「這是我讓他飢餓的」;有一人受凍,就說,「是我讓他受寒的」;有一人犯罪,就說,「是我造成他犯罪的」。

堯帝的仁慈彰顯而百姓就講道義;恩德廣博而百姓就全被感化。

所以不用獎賞,而人民就能互相規勸;不用刑罰,而人民就能安分守己。

先寬恕體諒,然後再教育他們,這就是堯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244.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卷九·論語)

【白話】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

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

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

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24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卷九·論語)

【白話】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擔心土地、人民寡少,而擔心財富不平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上下不能安定。

因為均平就能致富而沒有貧窮;和諧就能感召遠方人來歸附而不會寡少;百姓安定就不會招致外患而有傾覆的危險。

誠能如此,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附,我就修養文化道德來感召他們;等到他們來歸附以後,就讓他們生活能安定下來。

246.今之所謂良吏者,文察則以禍其民,強力則以厲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專己之殘心。

(卷四十二·鹽鐵論)

【白話】現在所謂好的官吏,動用嚴苛的刑法來禍害百姓,使用暴力強權來殘害下級,不根據法律的本意,而是專憑自己殘酷的心意行事。

247.凡民有七亡:一陰一陽一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並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姓下舊有家字,刪之)蠶食無厭,四亡也;苛吏繇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仇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一望 國安誠難。

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一望 刑措誠難。

(卷十九·漢書七)

【白話】造成百姓流亡的原因有七種:一陰一陽一失調,乾旱和水災侵害百姓,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賦稅,此其二;貪一官污吏假公濟私,收受賄賂不斷,此其三;有權勢的富家侵佔百姓財物,貪婪無厭,此其四;殘酷苛刻的官吏征招勞役,貽誤農時,此其五;鄉間村落常常響起警報聲,全村男女都得出動防衛,此其六;盜賊肆虐,搶奪百姓的財物,此其七。

這七種流亡的情況還不算厲害,又有七種逼死百姓的情況:殘酷的官吏毆打、殺害百姓,此其一;審理案件太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無辜的百姓,此其三;盜賊遍地,這是其中之四;冤家仇人相互殘殺,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極壞,百姓忍饑挨餓,此其六;一時傳染病流行,百姓感染發病,此其七。

百姓有七種流亡的原因,卻沒有得到一絲毫的利益,想要使國家安定實在是太難了。

百姓有七種喪命的情況,卻沒有一絲毫生存的機會,想要廢棄刑法而讓百姓安穩過活,實在是太難了。

【註釋】1繇役:古代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包括修城、鋪路、防衛鄉里等工作。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