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伍、敬慎__四、鑒戒:305.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伍、敬慎__四、鑒戒

群書治要

伍、敬慎__四、鑒戒

四、鑒戒

305.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就好比是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使船翻覆。

君主由此來思考危機,那麼危險就可想而知了。

306.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貴,不患人不敬畏,患於驕盈不聞其過,不知稼穡之艱難耳。

至於甚者,乃不知名六畜,可不勉哉!(卷二十九·晉書上)

【白話】將要繼承王位的太子,不擔憂不富貴,不擔憂別人不敬畏,要憂患的是過於驕奢而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不知道農耕勞動的艱辛。

更過分的,甚至連六畜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樣還不應該勉力上進嗎?

307.孟子曰:「離婁子(無婁子之子)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卷三十七·孟子)

【白話】孟子說:「就算有離婁先生的極佳視力,有公輸先生的高超手藝,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一精一確地畫出方形、圓形;就算有師曠的辨音聽力,如果不按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道德修養,如果不實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所以說,只有善心還不足以從事政治,只有好的政治制度,它也不可能自己實行。」

308.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也。

人君有六守三寶。

六守者,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慎擇此六者,奈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轉作專),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

人君慎此六者以為君用。

君無以三寶借人,以三寶借人,則君將失其威。

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

六守長則國昌,三寶完則國安。」

(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和人民的君主,都想長久保住天下,為何原因會失去呢?」

太公說:「那是因為不能謹慎選擇適當的人才。

凡為人君者,必須注意六守以選拔人才,並謀劃三寶以經營事業。

所謂六守,一是仁,二是義,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謀,這就稱為六守。」

文王又問:「如何慎重選擇符合六種德行的人呢?」

太公說:「給他財富,觀察他是否不觸犯禮法;給他高貴的地位,觀察他是否不驕傲自大;授予他重任,觀察他是否不獨一裁 專權;使他處理事務,觀察他是否不隱瞞實情;讓他身處危難,觀察他是否能臨危不懼;讓他處理事變,觀察他是否能應變無窮。

富裕而不觸犯禮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這就是仁;高貴而不驕傲自大,是心中存有義理之明,這就是義;授予職權而不獨一裁 專一政 ,是心中存有忠誠之操,這就是忠;處理事務而不隱瞞實情,是心中存有誠信之行,這就是信;身處危難而能不恐懼,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這就是勇;處理事變而能應對不窮,是心中具有機智之略,這就是謀。

人君應慎重選拔具有這六項的人,加以重用。

君主不可將處理三寶之權利給與他人;給與他人,君主將喪失權威。

三寶乃是大農、大工、大商三種經濟組織。

具有六守之賢才眾多,則國家昌盛;三寶之經濟制度完備,國家就能安定。」

309.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

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

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無獄(無獄作同欲),而百姓無恐(恐作怨)也。」

(卷三十三·晏子)

【白話】景公問晏子說:「執掌國政管理人民,應該憂慮的是什麼?」

晏子回答說:「應該憂慮的事有三件:忠誠愛國的臣子不被信任,這是憂慮之一;受信任的臣子不忠誠,這是憂慮之二;國君與臣子不同心,這是憂慮之三。

所以賢明的國君身居高位,沒有忠臣不受信任,也沒有受信任卻不忠心的現象,因此君臣同一條心,百姓也就沒有怨言了。」

310.子墨子曰:「國有七患。

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祿,游者憂佼(佼作反),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

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

(卷三十四·墨子)

【白話】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

這七患是什麼呢?內外城池都不能有效防禦,卻修建宮室,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兵壓境,四面鄰國不願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沒有才能的人,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祿,遊學的士人只顧結一交一 朋一黨一 ,國君修訂法律來懲治臣子,臣子畏懼而不敢直言勸諫,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為聖明睿智而不過問政事,自以為國家安穩強盛而不做防禦準備,這是第五種禍患;國君信任的人不忠誠,忠於國君的人卻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儲藏和種植的糧食,不足以養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擔事務,賞賜不能使人高興,誅罰不能使人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

治國出現這七種禍患,必定亡國;守護城池出現這七種禍患,敵軍一到必定淪陷。

這七種禍患存在於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定遭殃。」

311.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三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

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

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七曰,離內遠遊,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

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九曰,內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

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

(卷四十·韓子)

【白話】十種過錯:一是奉行對私人的小忠,那就會損害大忠。

二是只顧小利,那就會破壞大利。

三是行為乖僻又自以為是,對待諸侯無禮,那就會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

四是不致力於國事,而沉迷在聲樂中,那會讓自己陷入窮途末路。

五是貪婪固執又追求私利,那是亡國喪身的禍根。

六是沉迷於女色歌舞,不顧國家的政事,就會遭受亡國的災禍。

七是離開朝廷到遠方遨遊,忽略諫議大臣的勸言,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

八是有過錯而不肯聽忠臣的勸諫,卻一意孤行,那就是自毀名譽,受人譏笑的開始。

九是不考量國內的力量,而依賴國外的諸侯,那就有國土被分割的憂患。

十是國家弱小而不講禮義,又不任用直言的諫臣,那是斷絕後嗣的趨勢。

312.亡國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驕,必自智,必輕物。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白話】亡國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驕傲,怠慢賢士;必定是自作聰明,專獨剛愎;必定是輕視一切人事物,所以才會招來禍患。

313.故禮煩則不莊,業眾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白話】禮節太過繁瑣就不莊重,事業繁重則績效不彰,政令太苛刻則人民就不聽從,禁令過多就無法執行。

314.鳥窮則噣,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逸。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鳥被逼到困境就會用嘴啄鬥,獸被逼到困境就會用爪奪取,人被逼到困境就會出現欺詐行為,馬被逼到困境就會逃奔。

從古至今,沒有逼迫臣民走投無路,而君王自己卻能沒有危險的。

315.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一精一力放縱在色慾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強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316.古人闔棺之日,然後誄行,不以前善沒後惡也。

(卷二十九·晉書上)

【白話】古人蓋棺之後,再來寫誄文哀悼,論定品行,不用以前的善行掩蓋後來的過惡。

【註釋】1誄:哀祭文的一種。

是敘述死者生前德行、功業的文體。

317.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

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

(卷四十六·申鑒)

【白話】君子有三種借鑒:明鑒於前事,明鑒於他人,明鑒於銅鏡。

以前事為明鑒,可吸取教訓;以他人為明鑒,可傚法賢德;以銅鏡為明鑒,可看清自我。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