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
壹、君道__七、審斷
七、審斷
55.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還自遺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卷三十四·老子)
【白話】金玉滿堂、豐富的物質生活,很難長久的保有;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就會給自己種下禍根。
功成名就之後,懂得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運行之道。
56.夫聽察者,乃存亡之門戶,安危之機要也。
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考察不一精一,則數有所亂矣。
(卷四十八·體論)
【白話】聽和察,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
假如君主不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只接受親信者的言論,那麼謀劃必定有疏漏,不能盡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但採納的方法不對,考察也不一精一確,謀略計劃必然混亂無章。
57.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故聖人之施捨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謂謂作為,而度之以義,故舉無遺失,而功無廢滅也。
(卷四十四·潛夫論)
【白話】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
聖人的定奪取捨,不一定都聽取大眾之言,也不一定要堅持己見,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並以情理法來衡量,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
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卷四十六·中論)
【白話】君主最大的弊病,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
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59.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其常行何如?」
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而輕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好辨以為智,刻民以為忠;流湎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匡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
此亡國之行也。
今民聞公令如寇讎,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
(卷三十三·晏子)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古代離散百姓而喪失其國的君主,他常見的行為是怎樣的?」
晏子回答說:「國家貧窮卻好大喜功,智慧淺薄卻獨斷專行;好聽信讒諛之言而輕視賢人,好輕慢而忽略百姓;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沒有行為準則;把喜好爭辯當作智慧,把苛虐百姓當作忠誠;放縱無度而荒廢國事,喜好用兵而不顧人民;嚴於判罪誅殺,疏於賞賜有功;把別人的哀傷當作歡樂,靠損害別人謀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撫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導百姓;賞賜不足以勸人行善,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行為。
這就是亡國的做法。
現在百姓聽了國家的政令如同見了仇敵,這就是古代造成離散百姓、喪失國家的常見行為。」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