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壹、君道__三、反身:22.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壹、君道__三、反身

群書治要

壹、君道__三、反身

三、反身

22.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

(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君主樹立品德的根本,沒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

心正,然後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後左右近臣的觀念才正;近臣正,然後朝廷的政治風氣就端正;朝廷正,然後國家的運作就順暢;國家正,然後天下起而歸順傚法。

2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一交一 ,而不信乎?傳不一習一 乎?」

(卷九·論語)

【白話】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他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問,是不是都落實了;要傳授給學生的學問,是不是已反覆一溫一 一習一 並身體力行了?」

24.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卷十一·史記上)

【白話】天子不能隨便開玩笑,話一說出口史官就會記載,用禮儀來完成它,用鼓樂來歌頌它。

25.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書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平。

人莫鑒於流水(水作潦),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卷三十五·文子)

【白話】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閱歷是心的府庫,用智慧公正無私地處事,內心就平和安定。

人不會在流水中觀照面目,只會在平靜的水面上觀照面目,因為這時的水既清澈又平靜,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責備自己從嚴,責備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27.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

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卷三十一·六韜)

【白話】君主不賢明,則國家危亡而人民動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人民有序。

國家的禍福,取決於君主賢與不賢,而不取決於天時的變化。

28.「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卷九·論語)

【白話】商湯王說:「我本身有罪,請上天不要牽連萬方之民;萬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沒做好榜樣,沒有教化好他們,故其罪責由我一人承擔。」

29.故明王有過則反之於身,有善則歸之於民。

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

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卷三十二·管子)

【白話】賢明的君王有過錯就歸之於自身,有了善行就歸功於百姓。

有了過錯反省自己,自己就會警惕;有了善行歸功百姓,百姓就會喜悅。

歸功於百姓而讓百姓喜悅,歸過於自己而讓自己警惕,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30.傳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由是言之,長民治國之本在身。

(卷四十七·政要論)

【白話】《左傳》上說:「夏禹、商湯罪責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斷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們的國家勃然興盛;夏桀、商紂怪罪別人,因此自身過惡不斷增長,自然人心離散,他們的國家迅速滅亡。」

由此可見,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在於君主自身。

31.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卷三十七·孟子)

【白話】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屬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屬如同犬馬,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屬如同塵土、草芥,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強盜、仇敵。」

32.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

對曰:「易。

節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

(卷三十三·晏子)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難嗎?」

晏子回答說:「很容易。

君主節制貪慾就會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會使百姓安定,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33.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卷四十三·說苑)

【白話】英明的君主心存三種恐懼:一是身居高位而怕聽不到別人談論他的過失;二是事事稱心滿意而怕變得驕傲起來;三是聽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話,而怕不能實行。

34.昔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宮室榮耶?女謁盛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

(卷二十二·後漢書二)

【白話】從前成湯遭遇旱災,便以六件事自責說:「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嗎?使用民力太急切嗎?宮室是不是太奢華?得勢嬪妃進言干政形成風氣了嗎?賄賂盛行嗎?進讒言的人太猖狂了嗎?」

35.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卷九·論語)

【白話】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失去為政之道,民心離散已久。

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實情,就應該哀憐體恤他們,而不要因為自己的辦案能力沾沾自喜。」

36.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

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君王偏失了為政之道,而誅殺他的臣民,這是不合理的。

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們明理,而一旦犯錯就定他們的罪刑,這是殺害無辜。

37.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

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

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

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

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卷四十六·申鑒)

【白話】達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

四患是:一是弄虛作假,二是圖謀私利,三是任性放縱,四是奢侈浪費。

弄虛作假就會擾亂社會風氣,圖謀私利就會破壞法令綱紀,任性放縱就會助長越軌行為,奢侈浪費就會敗壞規章制度。

這四大禍患不除,那麼德政也就無從施行了。

風氣混亂,道德觀念就要淪喪,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們的本性;法制破壞了,社會就要崩潰,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堅持守衛那些法度;行為越軌,道德規範就跟著消亡,即使是聖人也不能維護正道;規章敗壞了,欲一望 就會橫行無忌,即使國土遼闊四方,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

這就叫做「四患」。

提倡耕織來養育人民,明察人們的喜愛和憎惡來端正一習一 俗,宣揚禮樂典章來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軍備來確保國家的威嚴,嚴明賞罰來統理國家的法律。

這就叫做「五政」。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