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肆、為政__五、教化:208.子曰:「性相近也,一習一 相遠也。」(卷九·論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肆、為政__五、教化

群書治要

肆、為政__五、教化

五、教化

208.子曰:「性相近也,一習一 相遠也。」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一習一 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209.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

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

(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貪慕榮譽財利,所以就重視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貪求的。

重視其所崇尚的,所以禮讓之風興起;抑制其所貪求的,所以廉恥之心保全。

210.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

(卷四十二·鹽鐵論)

【白話】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心一意致力於推動教化。

211.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

(卷四十五·崔寔政論)

【白話】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就起而傚法,這樣就稱為教化。

212.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訓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惡以誡天下,而民莫不知恥。

(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古代有德行的人,都能推己及人為天下人民著想,推行自己所崇尚的美德來教導天下,而人民沒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惡的醜行來告誡天下,所以人民沒有不知道羞恥的。

21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

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 古聖先賢的典籍。」

214.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卷九·孝經)

【白話】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率先實行博愛,而人民受到影響,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向人民宣揚仁義道德,人民感發,起而傚法實行;率先做到恭敬、謙讓,人民就不會爭鬥搶奪;制定禮儀和音樂來引導、教育人民,於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賞善罰惡,明示人民應崇尚或應厭棄之事,人民知道禁令就不會違反。

215.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卷九·孝經)

【白話】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了,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

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

改善社會風氣一習一 俗,沒有比用良善的音樂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

安穩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沒有比禮節更好的了。

禮的意義,歸根結底在於一個「敬」字。

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兒子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兄長,做弟弟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君王,身為臣子的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卻有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

所尊敬的雖然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有許多人。

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

216.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一恥。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卷十二·史記下)

【白話】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

但是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

老子說:「法律政令愈繁複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

217.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

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卷十二·史記下)

【白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心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

這三個人的才能,誰最高明呢?善於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應當能夠分辨得出。

218.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卷四十一·淮南子)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

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傚法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對盜竊的人處刑,卻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清廉。

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219.文子問德仁義禮。

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

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

(卷三十五·文子)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

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

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道德規範。」

220.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

(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話】表彰賢德的人,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221.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卷三十二·管子)

【白話】如作一年的規劃,沒有什麼事比種植五穀更為重要;如作十年規劃,沒有什麼事比栽種樹木更為重要;如作終身規劃,沒有什麼事比培育人才更為重要。

22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

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高居上位的人,侮辱聖人的教誨。」

223.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一陰一陽一、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卷十四·漢書二)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於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輔助君主、順應一陰一陽一、提倡教化。

他們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中,時常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

他們宗奉傚法堯舜的作為而加以傳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闡明,景仰崇敬孔子並奉為老師,尊重古聖先王的教誨,以道作為學問的最高境界。

224.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

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

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卷十四·漢書二)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出於史官。

其著作記載了歷代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能掌握綱要和根本,以清靜虛無的修養來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謙卑柔弱的態度來克制自己的一習一 氣,這是君王治國的方法。

符合堯帝的謙讓及《易經》的謙德。

能夠處處謙讓則能獲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虧損盈滿而利益謙讓的好處,這是道家所崇尚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