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例如,手十陽十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橈側,沿食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

中醫基礎理論

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

經脈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徑,當致病因子侵襲機體後,機體的生理功能發生異常變化,經絡就會通過它所循行的有關部位,反映出各種症狀和體征來。

例如,手十陽十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橈側,沿食指橈側上行,循臂入肘,上肩,其分支從缺盆(鎖骨窩)向上到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十十交十十人中。

所以當手十陽十明大腸經有了病變,就可能出現齒痛、頸腫、肩胛及上臂痛、食指活動不靈活等,甚至出現紅腫灼十熱或寒冷感等。

因此。

在學十習十中應當熟悉各經脈的主要病證。

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皆有一定的絡屬關係,因此,十二經脈有病就會影響到相應的臟腑,從而出現臟腑的病理變化。

如足太十陰十脾經人腹屬脾絡胃,並與心、肺及腸有直接聯繫,故足太十陰十脾經有病,則會引起脾胃升降失常,納運失職之候,如胃脘痛、嘔惡、納食減少、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或黃疸、腫脹等。

足少十陰十腎經屬腎絡膀十胱,並與肝、肺、心等髒有直接聯繫,所以足少十陰十經有病,就可出現水腫、洩瀉、腹脹、十陽十痿,以及眩暈、目視模糊、氣短,心煩等症。

所以分析經絡的病理變化,必須與它相絡屬的臟腑聯繫起來。

(一)經氣虛實病機

經絡氣血的虛實是經絡病理變化的一種反映。

經絡的氣血偏盛,可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過亢,破壞各經絡、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而發病。

經絡的氣血偏衰,則能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而發病。

如足十陽十明胃經的病變,其經氣盛則身熱、消谷善饑、小十便黃赤、癲狂等;其經氣虛,則現寒慄、腸鳴脹滿及足痿、脛枯等。

因此,經絡的氣血盛衰,可直接影響著與其相絡屬臟腑的氣血衰盛。

(二)經氣鬱滯病機

在正常情況下,經氣通達則經脈氣血的運行暢達。

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由於經氣不利,影響及氣血的運行,常可累及所絡屬之臟腑以及經絡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

例如,表證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狀,就是由於外邪束表,機體淺表經絡的經氣不暢所致;足厥十陰十肝經的經氣不利,常是形成脅痛、癭瘤、梅核氣、十乳十房結塊等的主要原因。

五官九竅,乃五臟之外竅,故經氣不暢也常影響到孔竅,出現相應的症狀。

如肝開竅於目,肝郁化火,經氣鬱滯,則現目赤腫痛等;腎之經氣不能上充於耳,則出現耳聾等。

此外,情志的變化,也常常影響到經脈氣血的運行,出現不同的病理變化。

如抑鬱傷肝,肝失疏洩,常可出現脅痛;思慮傷脾,脾之經氣失暢,則不思飲食等。

經氣不利,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又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

在經絡病變中,最早出現的是經氣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然後才會導致血瘀等病變。

(三)經氣逆亂病機

經絡的氣血逆亂,主要是由於經氣的升降逆亂,從而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反之,氣血的運行失常,亦必然導致經氣的逆亂,二者常互為因果。

經絡的氣血逆亂,多引起人十體十陰十陽十之氣不相順接,而發為厥逆。

如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十十交十十巔人絡腦,故足太十陽十經的經氣逆亂,則氣血循經上湧而致頭重而脹,甚則發為眩暈欲僕,昏不知人。

經絡的氣血逆亂,又可導致與其絡屬的臟腑生理功能紊亂。

例如,足太十陰十脾經的經氣逆亂,可以導致脾胃功能紊亂,以致清氣不升,為洩瀉;濁氣不降,上逆為嘔;清濁混淆,發為霍亂吐瀉。

另外,經氣的逆亂,又是導致出十血的原因之一。

如氣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實質上也與經氣上逆有關。

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實際上就是通過肝經的火熱,引發經氣逆亂,上犯於肺所致。

(四)經氣衰竭病機

經絡的氣血衰竭,是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由於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時所出現的證候各有特點。

如,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起於目,行於背,其氣外營一身之表,故太十陽十經氣衰竭則目失其系而戴眼(眼睛上視,不能轉動),筋失其養而拘攣十抽十搐,衛外無能而絕汗出。

由於十二經脈之經氣是相互銜接的,所以,一經氣絕,十二經氣亦隨之而絕。

臨十床十上通過觀察經絡氣血衰竭的表現,即可判斷病變的發展和預後。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