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換言之,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

中醫基礎理論

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

養生,又名攝生、道生、保生等,保養身十體之謂。

換言之,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十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流派有靜神、動形、固十精十、調氣、食養及藥餌之分。

養生內容廣泛,方法眾多,而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十溫十、和喜怒為其基本養生觀點。

一、天年與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

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

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

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曆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

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

「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養生論》)。

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並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

老,年紀大,與「少」相對。

引申為衰,與「壯」相對。

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十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

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

按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為準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十陰十陽十失調:人生之本,本於十陰十陽十。

十陰十陽十是人壽命的根本。

「十陰十平十陽十秘,十精十神乃治」,「十陰十陽十勻平,命日子人」,人十體是一個十陰十陽十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

人生歷程就是人十體內部以及人十體與外界之間的十陰十陽十運動平衡的過程。

十陰十陽十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

十陰十陽十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

因此,掌握生命十陰十陽十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十陰十陽十,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

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

此八法完全符合十陰十陽十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

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十陰十陽十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

總之,保持十陰十陽十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十陰十陽十,使人十體內外十陰十陽十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十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

五臟十陰十陽十是人十體十陰十陽十之根本,故五臟是人十體生命的根本。

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十精十,真十陰十真十陽十寓於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十陰十陽十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

腎氣充盛,元氣充足,十陰十平十陽十秘,生化不已,則十精十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十陰十損十陽十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穀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

人以水谷為本,人十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

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

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

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曠神悅。

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

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

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洩,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

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

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並行不悖。

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

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洩不利,則十性十情變異,百脈不定,鬢髮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

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十性十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

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

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十精十氣衰竭:人身「三寶」——十精十、氣、神,是養生的關鍵。

十精十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十精十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十精十氣為源泉與動力。

十精十化氣,氣生神,神御形。

十精十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

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十精十,十精十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十精十也」(《類經·攝生類》)。

十精十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十精十存十精十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傚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

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

晝夜變化,比之於四時,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

白晝十陽十氣主事,入夜十陰十氣主事。

四時與晝夜的十陰十陽十變化,人亦應之。

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十陽十、秋冬養十陰十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十性十,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十性十。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

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

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

隨著醫學模十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十性十: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十精十神狀態和身十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

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

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十陰十陽十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十精十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十精十神充沛,身十體和十精十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形神共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

神為生命的主宰,宜於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

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

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十精十養神、修十性十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十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於形而存在,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十精十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

形體的動靜盛衰,關係著十精十、氣、神的衰旺存亡。

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為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為度。

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三)保十精十護腎

保十精十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十精十,使十精十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十精十是構成十人十體和促進人十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十精十氣神是人身「三寶」,十精十化氣,氣生神,神御形,十精十是氣形神的基礎,為健康長壽的根本。

十精十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

五臟安和,十精十自得養。

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十精十,故保十精十重在保養腎十精十。

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欲以保十精十,使十精十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

若縱十情洩十欲,則十精十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

節欲並非絕欲,乃房十事有節之謂。

保養腎十精十之法甚多,除節欲保十精十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

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景岳全書·脾胃》)。

脾胃健旺,水谷十精十微化源充盛,則十精十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

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十精十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