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1 五臟:但十習十慣上把心包絡附屬於心,稱五臟即概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1 五臟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1 五臟

心、肺、脾、肝、腎稱為五臟,加上心包絡又稱六髒。

但十習十慣上把心包絡附屬於心,稱五臟即概括了心包絡。

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十精十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繫,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絡)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

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

心,在五行屬火,為十陽十中之十陽十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一)心的解剖形態

1.心的解剖位置:關於心的解剖部位,在《內經》《難經》《醫貫》等中醫文獻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心位於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類經圖翼·經絡》)。

心是隱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後的一個重要的臟器。

心尖搏動在左十乳十之下。

2.心的形態結構:心臟呈尖圓形,色紅,中有孔竅,外有心包絡圍護,心居其中。

中醫學對人十體心臟的重量、顏色、結構,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認識,只是較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外有赤黃裹脂,一是為心包絡」(《類經圖翼·經絡》)。

髒象學說中的心,在中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

血肉之心,即指實質十性十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十精十神活動的功能。

中醫學把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

正如李梃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臟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脈,即是脈管,又稱經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

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

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

所以說:「人心動,則血行於諸經,……是心主血也」(《醫學入門·臟腑》)。

由此可見,心臟、脈和血液所構成的這個相對獨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屬於心所主,都有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

心臟有規律的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生有規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

中醫通過觸十摸脈搏的跳動,來瞭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稱之為「脈診」。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臟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全身的機能正常,則脈搏節律調勻,和緩有力。

否則,脈搏便會出現異常改變。

心要完成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心之形質無損與心之十陽十氣充沛。

心氣與心血、。

心十陽十與心十陰十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心臟自身的矛盾運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心之十陽十氣作用。

心十陽十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

其二,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於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脈道的滑利通暢。

所以,心十陽十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是血液運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改變血液循行狀態。

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

心氣推動血液在脈內循環運行,血液運載著營養物質以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十毛十,整個身十體都獲得充分的營養,藉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斷地得到補充。

胃腸消化吸收的水谷十精十微,通過脾主運化、升清散十精十的作用,上輸給心肺,在肺部吐故納新之後,貫注心脈變化而赤成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血生於心」(《質疑錄》)之說。

心臟功能正常,則心臟搏動如常,脈象和緩有力,節律調勻,面色紅十潤光澤。

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通過心臟搏動、脈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來。

如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則血液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甚則發生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面色灰暗,唇十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促、澀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

所謂「十陰十陽十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

其二,指人十體生命活動的總稱。

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

整個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十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十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於神的範圍。

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於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們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十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

由十精十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

「生之來謂之十精十,兩十精十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神隨著個體的發生、發育、成長、消亡而發生、發展和消亡。

神由先天之十精十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

出生之後,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於後天水谷十精十氣的充養。

所以說:「神者,水谷之十精十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並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

十精十氣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

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總』之,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十精十神。

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

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

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信息的作用。

有了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生十精十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

其二,主宰生命活動。

「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主宰。

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

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

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十精十神之所捨也」(《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係: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十體的一切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故把神分成五個方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

人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賅意志」(《類經·疾病類》)。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係:氣、血、津十液、十精十等是人十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故曰「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

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亦必然出現神志的改變。

(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係:腦為髓海,髓由十精十生,十精十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

人之靈機記十性十、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中樞。

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

心主血,上供於腦。

故心腦相系,常心腦並稱,心腦同治。

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

這在中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

但髒象學說,則將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不僅歸屬於五臟而且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

所以,心主神志的實質是指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

因為髒象學說中臟腑的概念雖然包含十著若干解剖學成分,但從主要方面看,卻是一個標示各種功能聯繫的符號系統,是人十體的整體功能模型。

中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與十精十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係而提出來的。

心是中國古代哲學心十性十論的重要範疇。

「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

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

心之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實際活動中才有意義。

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體,神明之心則是從心之本體所產生的主體意識,實為大腦的功能。

因此,中醫學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十性十哲學的鮮明特色。

中醫學的心神論長期以來一直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十床十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踐價值。

神在人十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十性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十精十變氣論》)。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十精十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

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不僅可以出現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純、十精十神萎十靡十,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還可以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整個生命。

所以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口問》)。

清心靜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十性十

1.心為十陽十髒而主十陽十氣:心為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以十陽十氣為用。

心的十陽十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

「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十陽十,日也」(《醫學實在易》)。

心臟十陽十熱之氣,不僅維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又有十溫十養作用。

「心為火髒,燭照萬物」(《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十陽十之十溫十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心十陽十皆起著重要作用。

2.心氣與夏氣相通應:心應夏氣,「通」即相互通應之意。

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界的四時十陰十陽十消長變化,與人十體五臟功能活動系統是通應聯繫著的。

心與夏季、南方、熱、火、苦味、赤色等有著內在聯繫。

心為十陽十髒而主十陽十氣。

天人相應,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熱為主,在人十體則與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的心相通應,瞭解心的這一生理特十性十,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別是病理與季節氣候的關係。

心通於夏氣,是說心十陽十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附]心包絡

(一)形態部位

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心臟外面的包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上附有脈絡,是通行氣血的經絡,合稱心包絡。

(二)生理功能

由於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

髒象學說認為,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襲於心時,首先侵犯心包絡,故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靈樞·邪客》)。

其臨十床十表現,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如在外感熱病中,因十溫十十熱之邪內陷,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妄言等心神受擾的病態,稱之為「熱人心包」。

由痰濁引起的神誌異常,表現為神昏模糊、意識障礙等心神昏亂的病態,稱之為「痰濁蒙蔽心包」。

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變與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證和治療上也大體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鬆。

與心同十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於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

與大腸、皮、十毛十、鼻等構成肺系統。

在五行屬金,為十陽十中之十陰十髒。

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

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

肺與四時之秋相應。

(一)肺的解剖形態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2.肺的形態結構:肺臟為白色分葉質地疏鬆含氣的器官。

其「虛如蜂窠」,浮」,「熟而復沉」。

故稱為清虛之髒。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

「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之氣」(《周氏醫學叢書·臟腑標本藥式》)。

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說:「諸氣者,皆屬於肺」(《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主一身之氣」(《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

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的功能。

「肺……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醫原》)。

肺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十功能。

「天氣至清,全憑呼吸為吐納,其呼吸之樞則以肺為主」

肺為體內外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的場所。

肺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的十十交十十換。

通過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的生成,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十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所以說:「肺葉百瑩,謂之華蓋,以復諸髒。

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空格」(《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橐箭,古代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裝備,猶今之風箱。

橐,外面的箱子;箭,裡面的送風管,以此來類比肺的呼吸運動。

總之,「肺為呼吸器官,一吸氧氣納入,一呼碳氣吐出,肺予以換氣轉血,實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國醫藥匯海·論肺之功用》)。

中醫學認為,呼吸運動不僅靠肺來完成,還有賴於腎的協作。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

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

若病邪犯肺,影響其呼吸十功能,則現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狀。

(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即肺通過呼吸而參與氣的生成和調節氣機的作用。

「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週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醫門法律·肺癰肺痿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1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

人十體通過呼吸運動,把自然界的清氣吸人於肺,又通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飲食物變成水谷十精十氣,由脾氣升清,上輸於肺。

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十精十氣在肺內結合,積聚於胸中的上氣海(上氣海,指膻中,位於胸中兩十乳十之間,為宗氣匯聚發源之處),便稱之為宗氣。

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以行血氣而布散全身,以十溫十養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

因此,肺呼吸十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而且也影響著全身之氣的生成。

2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所謂氣機,泛指氣的運動,升降出入為其基本形式。

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

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故曰:「肺為四髒之上蓋,通行諸髒之十精十氣,氣則為十陽十,流行臟腑,宣發腠理,而氣者皆肺之所主』』(《太平聖惠方·卷第六》,「肺為相傅之宮,治節出焉。

統輯之氣,無經不達,無髒不轉,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辨證奇聞·痺證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則各臟腑之氣旺盛。

反之,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氣虛之候。

肺主一身之氣與肺主呼吸之氣的關係: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隸屬於肺的呼吸十功能。

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

如果肺的呼吸十功能失常,勢必影響宗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那麼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作用也就減弱了,甚則肺喪失了呼吸十功能,清氣不能人,濁氣不能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

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十功能。

但是,氣的不足和升降出入運動異常,以及血液運行和津十液的輸布排十洩異常,亦可影響肺的呼吸運動,而出現呼吸異常。

肺朝百脈: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十十交十十換,然後將富含清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作用。

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而流經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然後再輸布全身。

「食氣人胃,濁氣歸心,十婬十精十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十精十於皮十毛十」(《素問·經脈別論》)。

肺朝百脈的生理作用為助心行血。

肺主氣,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脈,均統屬於心。

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

血的運行,又依賴於氣的推動,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到全身。

肺主一身之氣,貫通百脈,調節全身的氣機,故能協助心臟主持血液循行。

所以,血液的運行,亦有賴於肺氣的敷布和調節。

「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醫學真傳·氣血》)。

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說明了肺與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氣和血的密切關係。

若肺氣虛衰,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影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而出現血行障礙,如胸悶心悸、唇十舌青紫等症狀。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十洩的疏通和調節作用。

由於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貝水行」(《血證論『腫脹》)。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十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以及小腸、大腸、膀十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

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來實現的。

肺氣宣發,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輸布,布散到全身,外達皮十毛十,「若霧露之溉」以充養、潤澤、護衛各個組織器官。

二是使經肺代謝後的水液,即被身十體利用後的廢水和剩餘水分,通過呼吸、皮膚汗孔蒸發而排十出體外。

肺氣肅降,使體內代謝後的水液不斷地下行到腎,經腎和膀十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十出體外,保持小十便的通利。

這就是肺在調節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

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水道不調,則可出現水液輸布和排十洩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3.肺主治節:治節,即治理調節。

肺主治節是指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十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肺為相傅之官而主治節。

「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

心為君主,肺為輔相。

人十體各臟腑組織之所以依著一定的規律活動,有賴於肺協助心來治理和調節。

故曰:「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髒象類》),因此稱肺為「相傅之官」。

肺主治節的作用:肺的治節作用,主要體現於四個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運動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呼濁吸清,對保證呼吸的調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調節氣機:肺主氣,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使全身的氣機調暢。

所謂「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髒象類》)。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全身血液的運行。

「諸氣者皆屬於肺」,氣行則血亦行。

(4)宣發肅降: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十液的輸布、運行和排十洩。

因此,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肅:宣謂宣發,即宣通和發散之意。

「氣通於肺臟,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醫學實在易》)。

肅謂肅降,清肅下降之意。

肺稟清虛之體,十性十主於降,以清肅下降為順。

肺宜清而宣降,其體清虛,其用宣降。

宣發與肅降為肺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

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為主,方為其常。

肺氣必須在清虛宣降的情況下能保持其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發: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其氣機運動表現為升與出。

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吸清呼濁。

肺通過本身的氣化作用,經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司體內清濁的運化,排十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濁,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有利於肺之呼吸。

故曰:「肺者生氣之原……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司清濁之運化」(《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其二,輸布津十液十精十微。

肺將脾所轉輸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布散到全身,外達於皮十毛十,以十溫十潤、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十毛十。

其三,宣發衛氣。

肺借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闔,並將代謝後的津十液化為汗液,由汗孔排十出體外。

因此,肺氣失於宣散,則可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嗽,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症狀。

(2)肺主肅降:肺主肅降是指肺氣清肅、下降的功能,其氣機運動形式為降與入。

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吸人清氣。

肺通過呼吸運動吸人自然界的清氣,肺之宣發以呼出體內濁氣,肺之肅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宜宣宜肅以完成吸清呼濁、吐故納新的作用。

其二,輸布津十液十精十微。

肺將吸十入的清氣和由脾轉輸於肺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向下布散於全身,以供臟腑組織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調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則能通調水道,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膀十胱。

其四,清肅潔淨。

肺的形質是「虛如蜂窠」,清輕肅淨而不容異物。

肺氣肅降,則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

因此,肺氣失於肅降,則可現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氣上逆之候。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

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理情況下,則又常常相互影響。

所以,沒有正常的宣發,就不能有很好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會影響正常的宣發。

只有宣發和肅降正常,才能使氣能出能人,氣道暢通,呼吸調勻,保持人十體內外氣體之十十交十十換,才能使各個臟腑組織得到氣、血、津十液的營養灌溉,又免除水濕痰濁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氣不致耗散太過,從而始終保持清肅的正常狀態。

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協調,就會發生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

前者以咳嗽為其特徵,後者以喘促氣逆為其特徵。

(三)肺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肺為華蓋:蓋,即傘。

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

肺為華蓋是指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護諸髒、抵禦外邪的作用。

肺位於胸腔,居五臟的最高位置,有覆蓋諸髒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為臟腑之外衛,故稱肺為華蓋。

肺為華蓋,說明肺位高居,猶如傘蓋保護位居其下的臟腑。

所謂「肺居五臟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蓋。

因其主氣,為一身之綱領。

恰如花開向榮,色澤流霞,輕清之體,華然光采,故曰華蓋(吳克潛《大眾醫藥:衛生門》)。

肺為華蓋是對肺在五臟中位居最高和保護臟腑、抵禦外邪、統領一身之氣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過氣管、喉、鼻直接與外界相通。

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如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十婬十」之邪侵襲人十體,尤其是風寒邪氣,多首先入肺而導致肺衛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由於肺與皮十毛十相合,所以病變初期多見發十熱惡寒、咳嗽;鼻塞等肺衛功能失調之候。

2.肺為嬌髒:肺為嬌髒是指肺臟清虛嬌十嫩而易受邪侵的特十性十。

嬌是嬌十嫩之意。

肺為清虛之體,且居高位,為諸髒之華蓋,百脈之所朝,外合皮十毛十,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六十婬十外邪侵犯人十體,不論是從口鼻而人,還是侵犯皮十毛十,皆易於犯肺而致病。

他髒之寒熱病變,亦常波及於肺,以其不耐寒熱,易於受邪,「其十性十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

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痺塞不通爽矣」(《臨證指南醫案·卷四》),故稱嬌髒,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葉嬌十嫩,不耐邪侵,肺為清虛之髒,不容邪氣所幹;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累及於肺而為病。

故曰:「肺為嬌髒,所主皮十毛十,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氣一傷,百病蜂起,風則喘,寒則嗽,濕則痰,火則咳,以清虛之府,纖芥不容,難護易傷故也」(《理虛元鑒》)。

3.肺氣與秋氣相應:肺為清虛之體。

十性十喜清潤,與秋季氣候清肅、空氣明潤相通應.故肺氣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見肺的病變:肺氣旺於秋,肺與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內在的聯繫:如秋金之時。

燥氣當令,此時燥邪極易侵犯人十體而耗傷肺之十陰十津,出現乾咳,皮膚和口鼻乾燥等症狀:又如風寒束表,侵襲肺衛,出現惡寒發十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外感表證時,用麻黃、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藥,使肌表之邪從汗而解。

三、脾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十精十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十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

在五行屬土,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

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一)脾的解剖形態

1.脾的解剖位置: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脅的深部,附於胃的背側左上方,「脾與胃以膜相連」(《素問·太十陰十陽十明論》)。

2.脾的形態結構:脾是一個形如刀鐮,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醫文獻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醫學入門·臟腑》),「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貫》),「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醫綱總樞》)。

「扁似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總之,從脾的位置、形態看,可知髒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遠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十精十微,並將十精十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

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十陽十十溫十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

「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聖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十陽十為之運化。

故「脾有一分之十陽十,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十陽十,能消十分之水谷」(《醫原》)。

脾的運化功能,統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

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十精十微(又稱水谷十精十氣);二是吸收水谷十精十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十精十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

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十精十微並將十精十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

「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

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

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十精十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

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十精十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其水谷十精十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十精十作用而上輸於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十毛十、筋十肉等各個組織器官。

「飲食先人於胃,俟脾胃運化,其十精十微上輸於肺,肺氣傳佈各所當人之髒,濁氣下人十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權初編》)。

總之,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十精十微,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

由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

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之本在脾」(《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

但「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十精十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穀之海,故又雲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這一理論在養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十習十慣上稱作「脾氣健運」。

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十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十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十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十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

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人十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

在人十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十精十微的同時,還把人十體所需要的水液(津十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十胱,排十洩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脾居中焦,為人十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十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

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瀦留。

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

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問·至真要大論》)。

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十精十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2.脾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

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

故張景岳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景岳全書·血證》)。

脾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2脾主統血:「脾統諸經之血」(《名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

脾氣能夠統攝週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

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的。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

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十血現象。

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十血:由此可見,脾統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所謂「脾統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碥·血》)。

但脾之統血與脾十陽十也有密切關係。

「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

脾十陽十虛,則不能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

因脾失健運,十陽十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十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臨十床十上表現為皮下出十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十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

所以說:「睥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十精十微物質。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十精十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十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

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十精十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

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十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重要因素。

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恆定而不下垂。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十精十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十體的生機盎然。

同時,脾氣升發,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

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洩瀉等症狀。

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洩脫十肛十甚或內臟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十性十

1.脾宜升則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

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

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十性十,維持著氣機升降出入的動十態動衡。

脾升胃降,為人十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

脾十性十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

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濕:脾為太十陰十濕土之髒,胃為十陽十明燥土之腑。

「太十陰十濕土,得十陽十始運;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脾喜燥惡濕,與胃喜潤惡燥相對而言。

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最易困脾。

「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症。

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洩瀉、水腫等。

總之,脾具有惡濕的特十性十,並且對於濕邪有特殊的易感十性十。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十陰十陽十變化相互通應。

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濕、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繫。

脾運濕又惡濕,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了脾與濕的關係。

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藥,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十香化濁醒脾燥濕之品。

此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臨十床十治療脾虛多選用十十黨十十參、黃芪、白朮、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了睥與甘的關係。

四、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

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

主疏洩、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十陰十用十陽十。

在五行屬木,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

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一)肝的解剖形態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稍偏左。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髒……其髒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發揮》)。

說明中醫學已正確地認識到了肝臟的部位是在右脅下右腎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醫學中還有「肝左肺右」之說。

它始見於《內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素問·刺禁論》)。

為什麼左肝右肺呢?因左右為十陰十陽十之道路,人生之氣,十陽十從左升,十陰十從右降。

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十陽十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十陰十藏之初,主殺、主降。

左為十陽十升,右為十陰十降。

故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

肝為十陽十主升發,肺為十陰十主肅降。

故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說是「左肝右肺」。

可見「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點而言:故張景岳說:「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

肺金旺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類經·針刺類》)。

總之,肝生於左,謂肝氣主升,其治在左。

根據左升右降理論,肝的行氣部位在左。

故曰「肝之為髒……其治在左」(《十四經發揮》)。

2.肝的形態結構:肝為分葉臟器,左右分葉,其色紫赤。

對於肝的分葉,中醫文獻雖有記載,但有許多不確切之處,如《難經》就有「獨有兩葉」和「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之異。

楊上善認為:「肝者,據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

若據小葉言之,則多葉矣」(《難經集注》)。

楊氏的描述,接近於肝的表面分葉為左右兩葉,內部分葉計五葉的解剖實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洩: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洩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

疏,即疏通,疏導。

洩,即升發,發洩。

疏洩,升發發洩,疏通。

「疏洩」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洩,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洩者,肝也」(《格致余論·十陽十有餘十陰十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洩在人十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洩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係到人十體全身的氣機調暢。

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十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

氣化作用的升降出入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的。

人十體臟腑經絡、氣血津十液、營衛十陰十陽十,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繫,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洩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作用。

「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

因此,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調。

(2)調節十精十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十精十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

中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範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

肝通過其疏洩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

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秘典論》)之說。

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

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神經十精十神活動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十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表現為十精十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

若肝失疏洩,則易於引起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異常。

疏洩不及,則表現為抑鬱寡歡、多愁善慮等。

疏洩太過,則表現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

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醫話》)。

「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

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去」(宋·高以孫《緯略卷十》)。

肝主疏洩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

肝失疏洩而情誌異常,稱之為因郁致病。

因情誌異常而致肝失疏洩,稱之為因病致郁。

(3)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是人十體主要的消化器官。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肝主疏洩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

肝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十泌、排十洩膽汁而實現的。

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以輸送於脾;脾氣主升,運化水谷十精十微以灌溉四旁。

脾升胃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調不紊的重要條件。

肝屬木,脾胃屬土,土得木而達。

「木之十性十主乎疏洩。

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則水谷乃化。

設肝不能疏洩水谷,滲洩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血證論·臟腑病機論》)。

可見,飲食的消化吸收與肝的疏洩功能有密切關係,故肝的疏洩功能,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十陽十之氣升發,水谷十精十微上歸於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十陰十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於小腸。

若肝失疏洩,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十床十上除具肝氣鬱結的症狀外,既可出現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症狀,又可現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症狀。

故曰:「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知醫必辨,論肝氣》)。

分十泌排十洩膽汁:膽附於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

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十精十氣,則因肝之餘氣溢入於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並而居,內藏十精十汁三合,其汁清淨」(《脈訣刊誤·捲上》)。

可見,膽汁來源於肝,貯藏於膽,膽汁排十洩到腸腔十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故曰:「凡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十逼十膽囊,膽汁漬入腸內,利傳渣滓」(《醫原》)。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十泌和排十洩,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肝氣鬱結,影響膽汁的分十泌和排十洩,可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脅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黃疸等。

總之,脾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非十陰十中之十陽十不升,土有敦厚之十性十,非曲直之木不達。

肝氣升發,疏達中土,以助脾之升清運化,胃之受納腐熟。

(4)維持氣血運行:肝的疏洩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

只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

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運行,藏洩適度。

「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血之源頭在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若肝失疏洩,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

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閉十經等。

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十血。

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余論·經水或紫或黑論》)。

(5)調節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的調節主要是由肺、脾、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與肝也有密切關係。

因肝主疏洩,能調暢三焦的氣機,促進上中下三焦肺、脾、腎三髒調節水液代謝的機能,即通過促進脾之運化水濕、肺之布散水津、腎之蒸化水液,以調節水液代謝。

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

「上焦不治,則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類經,髒象類》)。

三焦這種司決瀆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肺、脾、腎等調節水液功能的綜合。

肝的疏洩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氣順則一身之津十液亦隨之而順,故曰:「氣行水亦行」(《血證論·十陰十陽十水火氣血論》)。

若肝失疏洩,三焦氣機阻滯,氣滯則水停,從而導致痰、飲、水腫,或水臌等。

故曰:「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

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醫經溯洄集·小十便原委論》)。

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

但須指出,理氣法不是治療水腫的主要治法,而是協助行水的重要一環。

(6)調節十性十與生十殖

1調理沖任:婦女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係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

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於行經耗血,妊十娠血聚養胎、分娩出十血等,無不涉及於血,以致女子有餘於氣而不足於血。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十性十生理機能休戚相關。

肝為血海,沖任二脈與足厥十陰十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

肝主疏洩可調節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足厥十陰十經之氣調暢,沖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衝脈盛,月十經應時而下,帶下分十泌正常,妊十娠孕育,分娩順利。

若肝失疏洩而致沖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十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十性十功能異常和不十孕等。

2調節十精十室:十精十室為男子藏十精十之處。

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十性十成熟並維持生十殖功能的物質),則十精十氣溢瀉,具備了生十殖能力。

男十性十精十室的開合、十精十液的藏洩,與肝腎的功能有關。

「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洩者,肝也」(《格致余論·十陽十有餘十陰十不足論》)。

肝之疏洩與腎之閉藏協調平衡,則十精十室開合適度,十精十液排十洩有節,使男子的十性十與生十殖機能正常。

若肝之疏洩失常,必致開合疏洩失度。

其不及,可見十性十欲低下、十陽十痿、十精十少、不十孕等;其太過,則十性十欲亢十奮、十陽十強、夢十遺等。

故曰:「肝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其脈繞十陰十器,強則好色,虛則妒十陰十,時憎女子」(《類經·藏象類》)。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十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1貯藏血液:血液來源於水谷十精十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

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十陽十氣而維持肝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十血。

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十陽十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十血。

2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

但是,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

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

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

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

肝血不足,則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

如自失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十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十經量少,甚至閉十經等。

二是血液妄行。

肝不藏血可發生出十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十經過多、崩漏。

肝的疏洩與藏血之間的關係:肝主疏洩又主藏血。

藏血是疏洩的物質基礎,疏洩是藏血的功能表現。

肝的疏洩全賴血之濡養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其作用。

所以肝的疏洩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係。

就肝之疏洩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洩,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

血液的運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

在病理上,肝失疏洩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運行。

如肝郁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

若疏洩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十血。

就肝之藏血對疏洩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養肝,使肝十陽十勿亢,保證肝主疏洩的功能正常。

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十血,終致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血不養肝,疏洩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十經不調等症相繼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

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

「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氣不耗,歸十精十於腎而為十精十。

十精十不十洩,則歸十精十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

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洩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

「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十溫十病條辨·卷六》)。

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

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十性十,則無升動之害。

疏洩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

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洩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

故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十抽十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質疑錄》)。

(三)肝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

抑鬱,遏止阻滯。

肝為風木之髒,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

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十性十,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

肝主升發是指肝具升發生長,生機不息之十性十,有啟迪諸髒生長化育之功。

肝屬木,其氣通於春,春木內孕生升之機,以春木升發之十性十而類肝,故稱肝主升發,又稱肝主升生之氣。

條達為木之本十性十,自然界中凡木之屬,其生長之勢喜舒展、順暢、暢達,既不壓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十性十。

肝屬木,木十性十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十性十。

肝喜條達是指肝十性十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十性十喜舒暢、調暢。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柔和、舒暢,既非抑鬱,也不亢十奮,以沖和條達為順。

所以,唐容川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血證論·臟腑病機論》)。

若肝氣升發不及,鬱結不舒,就會出現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等症狀。

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症狀。

肝的這種特十性十與肝主疏洩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

肝氣升發條達而無抑遏郁滯,則肝之疏洩功能正常。

肝主疏洩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發條達之十性十所決定的。

故曰:「肝之十性十,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讀醫隨筆·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為德,故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應春,以條達為十性十……其十性十疏洩而不能屈抑」(《內經博議》)。

2.肝為剛髒: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十性十剛強,故稱。

剛,剛強十暴急之謂。

肝臟具有剛強之十性十,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

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為風木之髒,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忌過亢。

肝為剛髒系由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之十性十所致。

肝體十陰十柔,其用十陽十剛,十陰十陽十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

故日:「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十陰十用十陽十,其十性十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十性十,何病之有」(《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在生理情況下,肝之體十陰十賴腎之十陰十精十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十體十陰十常不足而其用十陽十常易亢。

剛柔不濟,柔十弱而剛強,故肝氣易亢易逆。

肝氣、肝十陽十常有餘的病理特十性十,反映了肝臟本身具有剛強躁急的特十性十。

故沈金鰲說:「肝……其體柔而剛,直而升,以應乎春,其用條達而不可郁,其氣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為病也,多逆」(《雜病源流犀燭》)。

若忤其十性十則恣橫欺凌,延及他髒,而乘脾、犯胃、沖心、侮肺、及腎,故曰肝為五臟之賊。

3.肝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指實體及其作用、功能、屬十性十,或本質與現象,或根據與表現的關係。

引人中醫學領域,旨在說明臟腑的本體及其與生理功能、生理特十性十的關係。

體指臟腑本體,用指臟腑的功能、特十性十。

肝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所謂「體」,是指肝的本體;所謂「用」,是指肝臟的功能活動。

肝為剛髒,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

肝為藏血之髒,血屬十陰十,故肝體為十陰十;肝主疏洩,十性十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升主動,故肝用為十陽十。

肝臟「體十陰十」的意義:一、肝屬十陰十髒的範疇,位居膈下,故屬十陰十;二、肝藏十陰十血:血屬十陰十。

肝臟必須依賴十陰十血的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為剛髒,非柔潤不和。

肝臟「用十陽十」的意義:一、從肝的生理機能來看,肝主疏洩,十性十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按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言之,則屬於十陽十;二、從肝的病理變化來看,易於十陽十亢,易於動風。

肝病常表現為肝十陽十上亢和肝風內動,引起眩暈、肢麻、十抽十搐、震顫、角弓反張等症狀。

氣為十陽十,血為十陰十,十陽十主動,十陰十主靜,因而稱肝臟「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

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實際上概括了肝的形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係,也揭示了肝臟在生理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徵。

由於肝臟具有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的特點,所以,在臨十床十上對於肝病的治療,「用十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類證治裁·卷之三》)。

往往用滋養十陰十血以益肝或採用涼肝、瀉肝等法以抑制肝氣肝十陽十之升動過度。

4.肝氣與春氣相應:肝與東方、風、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

春季為一年之始,十陽十氣始生,萬物以榮,氣候十溫十暖多風。

天人相應,同氣相求,在人十體則與肝相應。

故肝氣在春季最旺盛,反應最強,而在春季也多見肝之病變。

證之於臨十床十,春三月為肝木當令之時,肝主疏洩,與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有關;故十精十神神經病變多發於春天。

又如肝與酸相通應,故補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五、腎(附:命門)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

與膀十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

主藏十精十,主水液,主納氣,為人十體臟腑十陰十陽十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

在四時與冬季相應。

(一)腎的解剖形態

1.腎的解剖位置: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

「腎兩枚,附脊第十四椎」(《類證治裁·卷之首》)。

2.腎的形態結構:腎有兩枚,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

「腎有二,十精十之居也,生於脊齊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裡白外黑」(《醫貫》)。

(二)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十精十:腎藏十精十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十精十氣的作用。

(1)十精十的概念與分類

1十精十的概念:十精十,又稱十精十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重要範疇。

在中國氣一元論發展史上,十精十氣論者以十精十、十精十氣釋氣,即十精十、十精十氣就是氣。

引入中醫學領域,形成了中醫學氣和十精十或十精十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氣與十精十雖同屬於生命物質系統範疇,但十精十是除氣之外的十精十微物質的總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具有多層含義的概念。

一般而言,十精十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十精十是構成十人十體的維持人十體生長發育、生十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十精十微物質的統稱。

故曰:「十精十有四:曰十精十也,血也,津也,液也」(《讀醫隨筆·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