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其具體分類方法有十陰十陽十分類法、五行分類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

中醫基礎理論

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

中醫體質學主要是根據中醫學十陰十陽十五行、臟腑、十精十氣血津十液等基本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十性十。

其具體分類方法有十陰十陽十分類法、五行分類法、臟腑分類法、體型肥瘦分類法,以及稟十性十勇怯分類法等。

一、體質分類的方法

中醫學用十陰十陽十學說來闡述生命運動的規律,說明健康與疾病的問題。

所以,中醫學主要是用十陰十陽十學說從生理功能特點對體質加以分類。

本節對體質的分類採用十陰十陽十分類法。

應當指出,體質分類上所使用的十陰十虛、十陽十虛、十陽十亢以及痰飲、脾虛、肝旺等名詞術語,與辨證論治中所使用的證候名稱是不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在非疾病狀態下就已存在的個體特異十性十。

二、正常體質

「十陰十陽十勻平,命之曰人」,「十陰十平十陽十秘,十精十神乃治」。

因此,理想的體質應是十陰十陽十平和之質,但是十陰十陽十的平衡是十陰十陽十消長動十態平衡,所以總是存在偏十陰十或偏十陽十的狀態,只要不超過機體的調節和適應能力,均屬於正常生理狀態。

因此,人十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十陰十陽十平和質、偏十陽十質和偏十陰十質三種類型。

(一)十陰十陽十平和質

十陰十陽十平和質是功能較協調的體質。

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其身十體強壯,胖瘦適度,或雖胖而不臃滯,雖瘦而有十精十神;其面色與膚色雖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潤含蓄,目光有神,十性十格隨和、開朗,食量適中,二便調暢,對自身調節和對外適應能力強。

十陰十陽十乎和質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於治癒:其十精十力充沛,工作潛力大,夜眠安穩,休息效率高。

如後天調養得宜,無暴力外傷或慢十性十病患,則其體質不易改變,易獲長壽。

(二)偏十陽十質

偏十陽十質是指具有偏於亢十奮、偏熱、多動等特十性十的體質。

偏十陽十質者,多見形體偏瘦,但較結實。

其面色多略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十性十皮膚;十性十格外向,喜動,易急躁,自制力較差;其食量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

偏十陽十質者平時畏熱、喜冷,或體十溫十略偏高,動則易出汗,喜飲水;十精十力旺盛,動作敏捷,反應快,十性十欲旺盛。

偏十陽十質的人對風、暑、熱邪的易感十性十較強,受邪發病後多表現為熱證、實證,並化燥、傷十陰十。

皮膚易生癤瘡。

內傷為病多見火旺、十陽十亢或兼十陰十虛之證,容易發生眩暈、頭痛、心悸、失眠以及出十血等病症。

此類體質的人十陽十氣偏亢,多動少靜,有耗十陰十之熱。

兼之十操十勞過度,思慮不節,縱十欲失十精十,則必將加速十陰十傷,而發展演化為臨十床十常見的十陽十亢、十陰十虛、痰火等病理十性十體質。

(三)偏十陰十質

偏十陰十質是指具有偏十陽十不足、偏寒、多靜等特十性十的體質。

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多見形體偏胖,但較弱,容易疲勞;面色偏白而欠華;十性十格內向,喜靜少動,或膽小易驚;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十溫十偏低。

十精十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

偏十陰十質者對寒、濕之邪的易感十性十較強,受邪後多從寒化,表證不發十熱或發十熱不高,並易傳裡或直中內臟。

冬天易生凍瘡。

內傷雜病多見十陰十盛、十陽十虛之證。

容易發生濕滯、水腫、痰飲、瘀血等病症,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十陽十氣偏弱,易致十陽十氣不足,臟腑機能偏弱,水濕內生,從而形成臨十床十常見的十陽十虛、痰濕、痰飲等病理十性十體質。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