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八 病機·2 基本病機
基本病機,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十性十質有密切關係。
體質不同,病邪各異,可以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
儘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十床十徵象錯綜複雜,千變萬化,各種疾病、各個症狀都有其各自的機理,但從整體來說,總不外乎邪正盛衰、十陰十陽十失調、氣血失常、氣機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
邪正鬥爭,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而且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
所以,邪正鬥爭是疾病病理變化的基本過程,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的力量對比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正邪的鬥爭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
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而形成了病機的虛實變化。
虛與實,體現了人十體正氣與病邪相互對抗消長運動形式的變化,「邪氣盛則實,十精十氣(正氣)奪則虛」?致病因素作用於人十體之後,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邪正是互為消長的,正盛則邪退,邪盛則正衰。
隨著邪正的消長,疾病就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本質,即虛與實的變化。
(一)虛實的基本原理
虛與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1.實:所謂實,是指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化。
實所表現的證候稱之為實證。
發病後,邪氣亢盛,正氣不太虛,尚足以同邪氣相抗衡,臨十床十表現為亢盛有餘的實證。
實證必有外感六十婬十或痰飲、食積、瘀血等病邪滯留不解的特殊表現。
一般多見於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較短,如外感熱病進入熱盛期階段,出現了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等「四大」症狀,或潮熱、譫語、狂躁、腹脹滿堅十硬而拒按、大便秘結、手足微汗出、舌苔黃燥、脈沉數有力等症狀,前者稱「十陽十明經證」,後者稱「十陽十明腑證」。
就邪正關係說來,它們皆屬實,就疾病十性十質來說它們均屬熱,故稱實熱證。
此時,邪氣雖盛,但正氣尚未大傷,還能奮起與邪氣鬥爭,邪正激烈鬥爭的結局,以實熱證的形式表現出來。
或因痰、食、水、血等滯留於體內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氾濫、瘀血內阻等病變,都屬於實證。
2.虛:所謂虛,是指正氣不足,抗病能力減弱,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化。
虛所表現的證候,稱之為虛證。
或體質素虛,或疾病後期,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血不足,傷十陰十損十陽十,導致正氣虛弱,正氣對病邪雖然還在抗爭,但力量已經顯示出嚴重不足,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應。
所以,臨十床十上出現一系列的虛損不足的證候。
虛證必有臟腑機能衰退的特殊表現,一般多見於疾病的後期和慢十性十疾病過程中。
如大病、久病,消耗十精十氣,或大汗、吐、利、大出十血等耗傷人十體氣血津十液、十陰十陽十,均會導致正氣虛弱,出現十陰十陽十氣血虛損之證。
如崩漏,由於大量出十血,其症狀除了出十血之外,同時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脈細等,稱作「脾不統血」。
就邪正關係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虛之證,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屬虛證。
(二)虛實錯雜
虛實錯雜包括虛中夾實和實中夾虛兩種病理變化。
在疾病過程中,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由於疾病的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了人十體的正氣;或因正氣本虛,無力驅邪外出,而致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往往可以形成虛實同時存在的虛中夾實、實中夾虛等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1.虛中夾實:虛中夾實是指以虛為主,又兼夾實候的病理變化。
如脾十陽十不振之水腫即屬於此。
脾十陽十不振,運化無權,皆為虛候;水濕停聚,發為浮腫為實。
上述病理變化以虛為主,實居其次。
2.實中夾虛:實中夾虛是以實為主,兼見虛候的一種病理變化。
如外感熱病在發展過程中,常見實熱傷津之象,因邪熱熾盛而見高熱、汗出、便秘、舌紅、脈數之實像,又兼口渴、尿短赤等邪熱傷津之征,病本為實為熱,津傷源於實熱,而屬於虛,此為實中夾虛。
分析虛實錯雜的病機,應根據邪正之孰緩孰急,虛實之孰多孰少,來確定虛實之主次。
(三)虛實轉化
疾病發生後,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經常發生變化,因而疾病在一定條件下也常常發生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的病理變化。
1.由實轉虛:疾病在發展過程中,邪氣盛,正氣不衰,由於誤治、失治,病情遷延,雖然邪氣漸去,但是人十體的正氣、臟腑的生理功能已受到損傷,因而疾病的病理變化由實轉虛。
例如,外感十性十疾患,疾病初期多屬於實,如表寒證或表熱證等,由於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護理失宜,或年高體弱,抗病能力較差,從而病情遷延不愈,正氣日損,可逐漸形成肌肉消瘦、納呆食少、面色不華、氣短乏力等肺脾功能衰減之虛象,這是由實轉虛。
2.因虛致實:所謂因虛致實,是由於正氣本虛,臟腑生理功能低下,導致氣、血、水等不能正常運行,產生了氣滯、瘀血、痰飲、水濕等實邪停留體內之害。
此時,雖然邪實明苧,但正氣亦不足,臟腑亦衰,故謂之因虛致實。
如腎十陽十虛衰,不能主水,而形成的十陽十虛水停之候,既有腎臟十溫十化功能減退的虛象,又有水液停留於體內的一派邪實之象,這種水濕氾濫乃由腎十陽十不足,氣化失常所致,故稱之為因虛致實。
實際上,因虛致實是正氣不足,邪氣亢盛的一種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四)虛實真假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十床十上均有一定的徵象。
但必須指出,臨十床十上的徵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
但在特殊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十床十上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因而有。
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的病理變化。
雖然假象也是由疾病的本質所決定的,是疾病本質的表現,但它並不如真像那樣更直接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往往會把疾病的本質掩蓋起來。
因此,我們要詳細地佔有臨十床十資料,全面地分析疾病的現象,從而揭示病機的真正本質。
1.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之虛指病理變化的本質,而實則是表面現象,是假象。
如正氣虛弱的人,因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有時反出現類似「實,,的表現。
一方面可以見到納呆食少、疲乏無力、舌胖嫩苔潤、脈虛無力等正氣虛弱的表現,同時又可見腹滿、腹脹、腹痛等一些類似「實」的症狀。
但其腹雖滿,卻有時減輕,不似實證之腹滿不減或減不足言;腹雖脹,但有時和緩,不若實證之常急不緩;腹雖痛,但喜按,與實證之腹痛拒按不同c所以,病機的本質為虛,實為假象,即真虛假實。
2.真實假虛(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病機本質為實,而虛則是表面現象,為假象。
如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濕十熱內蘊、大積大聚等,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反而出現一些類似虛的假象。
如熱結腸胃,裡熱熾盛之病人,一方面見到大便秘結、腹滿硬痛拒按、潮熱譫語、舌苔黃燥等實證的表現,有時又可出現十精十神萎十靡十、不欲多言,但語聲高十亢氣粗,肢十體倦怠,但稍動則舒適;大便下利,但得洩而反快。
究其本質,是實而不是虛。
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夾雜,常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因此,在臨十床十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運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二、十陰十陽十失調
十陰十陽十失調,是機體十陰十陽十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機體的十陰十陽十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所出現的十陰十不制十陽十、十陽十不制十陰十的病理變化。
十陰十陽十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表裡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
由於六十婬十、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十體,也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十陰十陽十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十陰十陽十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據。
十陰十陽十失調的病理變化,其主要表現,不外十陰十陽十盛衰、十陰十陽十互損、十陰十陽十格拒、十陰十陽十轉化以.,及十陰十陽十亡失等幾個方面,其中十陰十陽十偏盛偏衰則是各種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疾病十性十質的寒熱而表現出來。
(一)十陰十陽十盛衰
十陰十陽十盛衰,是十陰十和十陽十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現為或寒或熱、或實或虛的病理變化,其表現形式有十陽十盛、十陰十盛、十陽十虛、十陰十虛四種。
1.十陰十陽十偏盛:十陰十或十陽十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病理變化。
「十陽十盛則熱,十陰十盛則寒」是十陽十偏盛和十陰十偏盛病機的特點。
前者其病屬熱屬實,後者其病屬寒屬實。
十陽十長則十陰十消,十陰十長則十陽十消,所以,「十陽十盛則十陰十病,十陰十盛則十陽十病」(《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是十陽十偏盛或十陰十偏盛等病理變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1)十陽十盛則熱:十陽十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十陽十氣偏亢,臟腑經絡機能亢十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
十陽十盛則熱是由於感受十溫十十熱十陽十邪,或感受十陰十邪而從十陽十化熱,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熱化火所致。
十陽十盛則熱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十陽十盛而十陰十未虛的實熱證。
十陽十以熱、動、燥為其特點,故十陽十氣偏盛產生熱十性十病變,以及燥、動之象,出現發十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
故曰:「十陽十盛則熱」;由於十陽十的一方偏盛會導致十陰十的一方相對偏衰,所以除上述臨十床十表現外,同時還會出現口渴、小十便短少、大便乾燥等十陽十盛傷十陰十,十陰十液不足的症狀,故稱「十陽十盛則十陰十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十陽十盛。
但需要指出,「十陽十盛則十陰十病」,十陽十盛則十陰十虛。
在病機上,必須分清十陰十是相對不足還是絕對虧虛。
·邪客於十陽十而致十陽十盛,十陽十盛必損十陰十,但十陰十雖虧而尚未達到十陰十虛的程度,十陰十僅相對不足,其病機為十陽十盛而十陰十未虛。
若十陰十由相對的不足轉而成為絕對的虛損,十陽十盛與十陰十虛並存或只有十陰十虛而無十陽十盛,則病機便從實熱轉化為實熱兼十陰十虧或十陰十虛內熱。
(2)十陰十盛則寒:十陰十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十陰十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十陰十寒過盛以及病理十性十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
十陰十盛則寒多由感受寒濕十陰十邪,或過食生冷,寒濕中阻,十陽十不制十陰十而致十陰十寒內盛之故。
一般地說,十陰十盛則寒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十陰十盛而十陽十未虛的實寒證。
十陰十以寒、靜、濕為其特點,故十陰十偏盛產生的寒十性十病變以及濕、靜之象,表現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脈遲等。
所以說:「十陰十盛則寒」。
由於十陰十的一方偏盛,常常耗傷十陽十氣,會導致十陽十的一方偏衰,從而出現惡寒、腹痛、溲清便溏等。
這種十陽十氣偏衰的表現是由於十陰十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稱「十陰十盛則十陽十病」。
「十陰十盛則十陽十病」,十陰十盛則十陽十虛。
從病機變化來說,十陰十盛則十陽十病雖然也可區分為十陽十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虛損,但是,由於十陽十主動而易耗散,而且十陰十寒內盛多因素體十陽十虛,十陽十不制十陰十所致。
所以,實際上在十陰十偏盛時,多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十陽十氣不足,難以明確區分為相對不足和絕對損傷。
2.十陰十陽十偏衰:十陰十陽十偏衰,是人十體十陰十精十或十陽十氣虧虛所引起的病理變化。
十陽十氣虧虛,十陽十不制十陰十,使十陰十相對偏亢,形成「十陽十虛則寒」的虛寒證。
反之,十陰十精十虧損,十陰十不制十陽十,使十陽十相對偏亢,從而形成「十陰十虛則熱」的虛熱證。
(1)十陽十虛則寒:十陽十虛,是指機體十陽十氣虛損,失於十溫十煦,機能減退或衰弱的病理變化。
形成十陽十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十陽十氣所致。
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十陽十氣不足,十陽十不制十陰十,十陰十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十陽十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十陽十虛為主,其中尤以腎十陽十不足為最。
因為腎十陽十為人身諸十陽十之本。
所以,腎十陽十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十陽十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由於十陽十氣的虛衰,十陽十虛則不能制十陰十,十陽十氣的十溫十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弱衰退,血和津十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十陰十寒內盛,這就是十陽十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十陽十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蜷臥、小十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
所以,十陽十虛則寒與十陰十盛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所區別,而且在臨十床十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2)十陰十虛則熱:十胡十虛,是指機體十精十、血、津十液等物質虧耗,以及十陰十不制十陽十,導致十陽十相對亢盛,機能虛十性十亢十奮的病理變化。
形成十陰十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十陽十邪傷十陰十,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十陰十,或因久病耗傷十陰十液所致。
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十陰十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十陽十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十陰十虛之證,五臟俱有,但一般以肝腎為主,其他三髒之十陰十虛,久延不愈,最終多累及肝腎。
五者之間,亦多夾雜並見。
臨十床十上以肺腎十陰十虛、肝腎十陰十虛為多見。
因為腎十陰十為諸十陰十之本,所以,腎十陰十不足在十陰十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由於十陰十液不足,不能制約十陽十氣,從而形成十陰十虛內熱、十陰十虛火旺和十陰十虛十陽十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十陰十虛則熱的表現。
十陰十虛則熱與十陽十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十床十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後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二)十陰十陽十互損
十陰十陽十互損,是指在十陰十或十陽十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十陰十陽十兩虛的病理變化。
在十陰十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十陽十虛,稱為十陰十損及十陽十;在十陽十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十陰十虛,稱為十陽十損及十陰十。
由於腎藏十精十氣,內寓真十陰十真十陽十,為全身十陽十氣十陰十液之根本,所以,無論十陰十虛或十陽十虛,多在損及腎臟十陰十陽十及腎本身十陰十陽十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十陽十損及十陰十或十陰十損及十陽十的十陰十陽十互損的病理變化。
1.十陰十損及十陽十:十陰十損及十陽十,系指由於十陰十液虧損,累及十陽十氣,使十陽十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十陰十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十陽十虛,形成了以十陰十虛為主的十陰十陽十兩虛的病理變化。
例如,臨十床十常見的遺十精十、盜汗、失血等慢十性十消耗十性十病證,嚴重地耗傷了人十體十陰十精十,因而化生十陽十氣的物質基礎不足,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十陽十虛之候。
這是由十陰十虛而導致十陽十虛,病理上稱為「十陰十損及十陽十」。
2.十陽十損及十陰十:十陽十損及十陰十,系指由於十陽十氣虛損,無十陽十則十陰十無以生,累及十陰十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十陽十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十陰十虛,形成了以十陽十虛為主的十陰十陽十兩虛的病理變化。
例如,臨十床十上常見的水腫一病,其病機主要為十陽十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十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於肌膚所致。
但其病變發展則又可因十陰十無十陽十生使十陰十陽十日益虧耗,而見形體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瘋等十陰十虛症狀,轉化為十陽十損及十陰十的十陰十陽十兩虛證。
這是由十陽十虛而導致十陰十虛,病理—亡稱為「十陽十損及十陰十」。
實際上,由十陰十或十陽十的一方不足導致另一方虛損,終究會導致十陰十陽十兩虛,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這在臟腑,氣血病理變化中是屢見不鮮的。
因為腎十陰十為全身·十陰十液之本,腎十陽十為全身十陽十氣之根,故十陽十損及十陰十、十陰十損及十陽十,最終又總是以腎十陽十、腎十陰十虧虛為主要病變。
(三)十陰十陽十格拒
十陰十陽十格拒,是十陰十盛至極或十陽十盛至極而壅遏於內,使十陰十氣與十陽十氣或十陽十氣與十陰十氣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
十陰十陽十格拒是十陰十陽十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包括十陰十盛格十陽十和十陽十盛格十陰十兩方面。
十陰十陽十相互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引起十陰十或十陽十的一方偏盛至極,而壅遏於內,將另一萬排斥於外,迫使十陰十陽十之間不相維繫所致。
十陰十陽十格拒表現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病理現象。
1.十陰十盛格十陽十(真寒假熱):十陰十盛格十陽十,是指十陰十寒過盛,十陽十氣被格拒於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
如虛寒十性十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其證除有十陰十寒過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細欲絕等症狀外,又見身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
身反不惡寒、面頰泛紅,似為熱盛之證,但與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並見,知非真熱,而是假熱。
十陰十盛格十陽十,又有格十陽十和戴十陽十之分,格十陽十是內真寒而外假熱,十陰十盛格十陽十於體表(身反不惡寒)。
戴十陽十是下真寒而上假熱,十陰十盛格十陽十於頭面(面赤如妝)。
格十陽十和戴十陽十均屬真寒假熱證,其病機同為十陰十陽十格拒。
實際上,疾病發展到十陰十陽十格拒的嚴重階段,格十陽十證和戴十陽十證常常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2.十陽十盛格十陰十(真熱假寒):十陽十盛格十陰十,是指十陽十盛已極,阻拒十陰十氣於外,出現內真熱外假寒的一種病理變化。
十陽十盛格十陰十是由於熱極邪氣深伏於裡,十陽十氣被遏,閉鬱於內,不能透達於外所致。
其病機的本質屬熱,而臨十床十症狀有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稱真熱假寒。
如熱十性十病發展到極期(十陽十明經證——白虎湯證、十陽十明腑證——承氣湯證,及暑厥病等),即有十陽十熱極盛之心胸煩熱、胸腹捫之灼十熱、口於舌燥、舌紅等症狀,又有十陽十極似十陰十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熱勢愈深,四肢厥冷愈甚,所以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之說。
四肢厥冷是假象,系十陽十盛於內,格十陰十於外所致。
(四)十陰十陽十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十陰十陽十失調還可表現為十陰十陽十的相互轉化。
十陰十陽十轉化包括由十陽十轉十陰十和由十陰十轉十陽十,
1.由十陽十轉十陰十:疾病的本質本為十陽十氣偏盛,但當十陽十氣亢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十陰十的方向轉化。
如某些急十性十外感十性十疾病,初期可以見到高熱、口渴、胸痛、咳嗽、舌紅、苔黃等一些熱邪亢盛的表現,屬於十陽十證。
由於治療不當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現體十溫十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十漓、脈微欲絕等十陰十寒危象。
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十陽十轉化為十陰十,疾病的十性十質由熱轉化為寒,病理上稱之為「重十陽十必十陰十」。
「重十陽十必十陰十」與「十陽十證似十陰十」不同,前者的「十陽十」和「十陰十」皆為真,後者的「十陽十」為真,而其「十陰十」為假。
2.由十陰十轉十陽十:疾病的本質為十陰十氣偏盛,但當十陰十氣亢盛到一定程度,就會向十陽十的方向轉化。
如感冒初期,可以出現惡寒重發十熱輕、頭身疼痛、骨節疼痛、鼻塞流涕、無汗、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象,屬於十陰十證。
如治療失誤,或因體質等因素,可以發展為高熱、汗出、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十陽十熱亢盛之候。
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十陰十轉化為十陽十,疾病的十性十質則由寒轉化為熱,病理上稱之為「重十陰十必十陽十」。
「重十陰十必十陽十」與「十陰十證似十陽十」有本質的區別。
(五)十陰十陽十亡失
十陰十陽十亡失,是指機體的十陰十液或十陽十氣突然大量的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包括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
1.亡十陽十:亡十陽十,是指機體的十陽十氣發生突然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
一般地說,亡十陽十多由於邪盛,正不敵邪,十陽十氣突然脫失所致,也可由於素體十陽十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等多種原因,或過用汗法,汗出過多,十陽十隨十陰十洩,十陽十氣外脫所致。
慢十性十消耗十性十疾病的亡十陽十,多由於十陽十氣的嚴重耗散,虛十陽十外越所致,其臨十床十表現多見大汗淋十漓、手足逆冷、十精十神疲憊、神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一派十陽十氣欲脫之象。
由於十陽十氣和十陰十精十具有依存互根的關係,亡十陽十則十陰十精十無以化生而耗竭。
所以,亡十陽十之後,繼之往往出現十陰十竭之變,十陽十亡十陰十竭,生命就告終了。
2.亡十陰十:亡十陰十,是指由於機體十陰十液發生突然十性十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
一般地說,亡十陰十多由於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十陰十液所致.也可由於其他因素大量耗損十陰十液而致亡十陰十,其臨十床十表現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四肢十溫十和、渴喜冷飲、身十體乾癟、皮膚皺折、眼眶深陷、十精十神煩躁或昏迷譫妄、脈細數疾無力,或洪大按之無力。
同樣,由於十陰十液與十陽十氣的依存互根關係,十陰十液亡失,則十陽十氣所依附而渙散不收,浮越於外,故亡十陰十可迅速導致亡十陽十,十陰十竭則十陽十脫,十陰十陽十不相維繫而衰竭,生命也隨之告終了。
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在病機和臨十床十徵象等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由於機體的十陰十和十陽十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
十陰十亡,則十陽十無所依附而浮越;十陽十亡,則十陰十無以化生而耗竭。
故亡十陰十可以迅速導致亡十陽十,亡十陽十也可繼而出現亡十陰十,最終導致「十陰十陽十離決、十精十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綜上所述,十陰十陽十失調的病機,是以十陰十陽十的屬十性十,十陰十和十陽十之間存在著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關係的理論,來闡釋、分析、綜合機體一切病理現象的機理。
因此,在十陰十陽十的偏盛和偏衰之間,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也就是說,十陰十陽十失調的各種病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病情的進退和邪正盛衰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氣血失調
氣血是人十體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賴於臟腑生理機能的正常。
因此,在病理上,臟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臟腑。
氣血的病理變化總是通過臟腑生理機能的異常而反映出來。
由於氣與血之間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在病理情況下,氣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氣,其中尤以氣病及血為多見。
氣血失調的病機,同邪正盛衰,十陰十陽十失調一樣,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病機的基礎。
(一)氣失調
氣的病變,包括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過,氣的運行失常,以及氣的生理功能減退等,具體表現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氣閉、氣脫等幾個方面。
1.氣虛:氣虛是指元氣不足,全身或某些臟腑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
氣虛主要表現為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活動減退,以及機體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或肺脾腎功能失調,也可因勞傷過度、久病耗傷、年老體弱所致。
氣虛多見於慢十性十疾患、老年患者、營養缺乏、疾病恢復期以及體質衰弱等病變。
其臨十床十表現以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脈細十軟無力等症為重要特點。
各臟腑氣虛的特點,多與其生理功能有關,如肺氣虛的特點是「主氣」的功能衰退;心氣虛的特點是「主血脈」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氣虛的特點是「腐熟水谷」和「運化十精十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氣下陷等;腎氣虛的特點是「藏十精十」、「生髓」和「氣化」、「封藏」以及「納氣」等功能的衰退等。
因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肺氣虛直接影響元氣的生成,故臨十床十上所謂氣虛證,多是指脾氣虛和肺氣虛以及脾肺氣虛。
氣虛和十陽十虛,雖然都是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減弱,但氣虛則是指單純的機能減退,而十陽十虛則是在氣虛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十陽十氣虛少,所以氣虛屬於十陽十虛的範疇,氣虛可發展為十陽十虛,但氣虛則不一定十陽十虛。
其區別在於:氣虛是虛而無寒象,而十陽十虛則是虛而有寒象。
由於氣與血、津十液的關係極為密切,因而在氣虛的情況下,必然會影響及血和津十液,從而引起血和津十液的多種病變。
如氣虛可導致血虛、血瘀和出十血,也可引起津十液的代謝障礙,如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而形成痰飲、水腫等。
2.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氣陷、氣脫、氣滯、氣逆和氣閉等。
(1)氣陷:氣陷為氣虛病機之一,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陷多因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脾宜升則健,脾氣虛,易導致氣陷,常稱「中氣下陷」。
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全賴於氣的正常升降出入運動。
所以,在氣虛而升舉力量減弱的情況下,就會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十宮脫垂、脫十肛十等,還可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以及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等症。
(2)氣脫:氣脫是指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由於體內氣血津十液嚴重損耗,以致臟腑生理功能極度衰退,真氣外洩而陷於脫絕危亡之境。
氣脫有虛脫、暴脫之分:十精十氣逐漸消耗,引起臟腑功能極度衰竭者,為虛脫;十精十氣驟然消耗殆盡;引起十陰十竭十陽十亡者,為暴脫。
如心氣虛脫則心神浮越,脈微細欲絕;肝氣虛脫則目視昏蒙,四肢微搐;脾氣虛脫則肌肉大脫,瀉利不止;肺氣虛脫則呼吸息高,鼾聲如雷;腎氣虛脫則諸液滑遺,呼氣困難。
十陰十氣暴脫則膚皺眶陷,煩躁昏譫;十陽十氣暴脫則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
(3)氣滯:氣滯是指某些臟腑經絡或局部氣機郁滯的病理變化。
氣滯主要是由於情志內郁,或痰、濕、食、積、瘀血等阻滯,以及外傷侵襲、用力努傷、跌仆閃挫等因素,使氣機阻滯而不暢,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障礙所致,以悶脹、疼痛為其臨十床十特點。
由於人十體氣機升降多與肝主疏洩、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以及腸主泌別傳導功能有關,故氣滯多與這些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行水亦行,氣滯則水停。
所以氣滯可以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
(4)氣逆:氣逆是氣機逆亂、失常之統稱。
氣逆,主要指氣機上逆,是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亂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逆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寒十溫十不適,或因痰濁壅阻等所致。
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
肺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氣逆,則肺失肅降,發為咳逆上氣;胃氣宜降則和,若胃氣逆,則胃失和降,發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肝主升發,若肝氣逆,則升發太過,發為頭痛脹,面紅目赤而易怒。
由於肝為剛髒,主動主升,且又為藏血之髒,因此,在肝氣上逆時,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致昏厥。
一般地說,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上逆者。
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虛失降也能導致胃氣上逆等,屬因虛而氣逆。
(5)氣閉:氣閉是臟腑經絡氣機閉塞不通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閉多是風寒濕十熱痰濁等邪毒深陷於臟腑或鬱閉於經絡,以致某一竅隧失其通順之常所致。
如心氣內閉則譫語癲狂,神昏痙厥;胸肺氣閉,則胸痺結胸,氣喘聲啞;膀十胱氣閉則小十便不通;大腸氣閉則大便秘結;經絡氣閉則關節疼痛等。
其中以心閉神昏最為嚴重,一般所說的閉證,主要是指心氣內閉而言。
(二)血失調
血的生理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血液的運行失常,以及血液濡養功能減退等幾個方面。
血失調包括血虛、血瘀、血熱和出十血等。
1.血虛: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
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過多,如吐血、衄血、月十經過多,外傷出十血等使體內血液大量喪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時生成和補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導致生成血液的物質減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三是久病不愈,慢十性十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滯,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等,最終導致全身血虛。
血是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對人十體具有營養作用。
因此,血液虛虧不能營養臟腑組織,必然導致全身或局部失於營養,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等病理變化。
其臨十床十表現以眩暈,面色不華,唇、舌、爪甲淡白無華為重要特徵。
由於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十精十能化血,所以血虛多與心、肝、脾、,腎等髒功能失調關係密切。
血虛與十陰十虛同屬十陰十血不足,但血虛是虛而無熱象,而十陰十虛是虛而有熱象。
兩者在病機上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2.血瘀:血瘀是指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於脈絡,或寒邪人血,血寒而凝,或邪熱人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
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後,又可阻於脈絡,而成為血瘀的一種原因。
血瘀的病機主要是血行不暢。
瘀血阻滯在臟腑、經絡等某一局部時,則發為疼痛,痛有定處,得寒十溫十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症。
同時,可伴見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十舌紫暗以及瘀斑、紅縷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現象。
血瘀反過來又可加劇氣機的郁滯,從而形成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導致氣滯的惡十性十循環。
由於血瘀與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血除有寒熱之別外,常常出現血瘀兼氣虛、血瘀兼氣滯、血瘀兼血虛等病理改變。
3.血熱: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甚則瘀阻的一種病理變化。
血熱多由外感熱邪侵襲機體,或外感寒邪人裡化熱,傷及血分以及情志鬱結,郁久化火,火熱內生,傷及血分所致。
由於血得十溫十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十陰十血和津十液:所以,血熱的病理變化,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十陰十為其特徵。
4.出十血:出十血是指血液溢於脈外的一種病理變化。
其形成多由火氣上逆,或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停滯,或因外傷損傷脈絡等,使血液不能正常循行而溢於脈外所致。
出十血之候,隨處可見,由於出十血部位、原因以及出十血量之多寡和血的顏色之不同,可表現出不同的病理現象。
出十血過多,不僅可以導致血虛氣弱,發展成為氣血雙虛,從而使臟腑組織功能減退:若突然大量失血,還可致氣隨血脫,甚則發生十陰十陽十離決而死亡。
此外,血的失常還包括血寒,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遲緩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寒邪侵襲或十陽十虛內寒所致,以肢十體手足麻木冷痛,心腹怕冷,腹有塊痛,得十溫十則減,女子月十經不凋為其病變特徵。
(三)氣血關係失調
氣和血的關係極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
氣對於血,具有推動、十溫十煦、化生、統攝的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
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十溫十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則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溢而出十血。
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
另一方面,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作用,在血液虛虧和血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
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脫逸。
氣血關係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
由於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洩而藏血,肝的疏洩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十性十的作用。
因此,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發生血瘀而後導致氣滯。
氣滯血瘀,在臨十床十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症瘕等症。
2.氣虛血瘀:氣虛血瘀是指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
輕者,氣虛無力,但尚能推動,只不過血行遲緩,運行無力;重者,在人十體某些部位,因氣虛較甚,無力行血,血失濡養,則可見癱十軟不用,甚至萎十縮,肌膚乾燥、瘙癢、欠十溫十,甚則肌膚甲錯等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3.氣不攝血: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十血的病理變化。
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導致血從下溢,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4.氣隨血脫: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十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蛻的病理變化。
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漏、產後大出十血等因素所致。
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5.氣血兩虛: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肌膚乾燥、肢十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證。
四、津十液失常
津十液的正常代謝,是維持體內津十液的正常生成、輸布和排十洩之間相對衡定的基本條件。
津十液代謝失常,是津十液的輸布失常、津十液的生成和排十洩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出現津十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輸布失常、排十洩障礙,以致津十液在體內的環流緩慢,形成水液瀦留、停阻、氾濫等病理變化。
津十液的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由於多個臟腑的多種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平衡,其中與肺脾腎的關係更為密切。
所以,肺、脾、腎等臟腑中,任何一髒或任何一種生理功能的異常,均能導致津十液的代謝失常,形成體內津十液不足,或是津十液在體內瀦留,從而內生水濕或痰飲。
(一)津十液不足
津十液不足,是指津十液在數量上的虧少,進而導致內則臟腑,外而孔竅、皮十毛十,失其濡潤滋養作用,因之產生一系列乾燥失潤的病理變化。
津十液不足多由燥十熱之邪或五志之火,或高熱、多汗、吐瀉、多尿、失血,或過用辛燥之劑等引起津十液耗傷所致。
津十液不足的病理變化,由於津十液虧損程度不同,而有傷津和傷十陰十之分。
津和液,在十性十狀、分佈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十液不足的病機及臨十床十表現,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津較清稀,流動十性十較大,內則充盈血脈,潤澤臟腑,外則達於皮十毛十和孔竅,易於耗散,也易於補充。
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熱而口渴引飲;氣候乾燥季節,常見口、鼻、皮膚乾燥;大吐、大瀉、多尿時所出現的目陷、螺癟,甚則轉筋等,均屬於以傷津為主的臨十床十表現。
液較稠厚,流動十性十較小,是以濡養臟腑,充養骨髓、腦髓、脊髓,滑利關節為主,一般不易損耗,一旦虧損則亦不易迅速補充。
如熱病後期或久病傷十陰十,所見到的舌光紅無苔或少苔,唇十舌乾燥而不引飲,形瘦肉脫,皮膚十毛十發枯槁,甚則肉困、手足震顫蠕十動等,均屬於十陰十液枯涸以及動風的臨十床十表現。
傷津和脫液,在病機和臨十床十表現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津十液本為一體,二者相互為用,病理上互相影響。
一般說來,輕者為傷津,重者為傷十陰十。
傷津並不一定兼有傷十陰十,但傷十陰十則必兼有傷津,所以說傷津乃傷十陰十之漸,傷十陰十乃津枯之甚。
由於津血同源,故津十液虧乏或枯竭,必然導致十陰十血虧乏,出現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等津枯血燥的病理改變。
若津十液耗損,使血液減少而血行郁滯不暢,從而發生血瘀之變,終致津虧血瘀。
氣與津十液相互依附、相互為用。
津十液的代謝,有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有固攝和氣化作用,可以控制和調節津十液的生成與排十洩。
氣也要依附於津十液而存在,如人十體津十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之形成氣隨液脫的危重狀態。
(二)水濕停聚
津十液的輸布和排十洩,是津十液代謝中的兩個重要環節。
津十液的輸布和排十洩的功能障礙,雖然各有不同,但其結果都能導致津十液在體內不正常的停滯,成為內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根本原因。
津十液的輸布障礙,是指津十液得不到正常輸布,導致津十液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瀦留,因而津十液不化,水濕內生,釀成痰飲的一種病理變化。
導致津十液輸布障礙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發和肅降、脾的運化和散十精十、肝的疏洩條達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個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運化功能障礙。
津十液的排十洩障礙,主要是指津十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減退,而致水液瀦留,上下溢於肌膚而為水腫的一種病理變化。
津十液化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發功能;津十液化為尿液,主要是腎的蒸騰氣化功能。
肺腎的功能減弱,雖然均可引起水液瀦留,·發為水腫,但是腎的蒸騰氣化則起著主宰排十洩的作用。
津十液的輸布障礙和排十洩障礙,二者雖然有別,但亦常相互影響和互為因果,其結果則導致內生水濕,釀成痰飲,引起多種病變。
總之,水濕停聚,主要形成濕濁困阻、痰飲凝聚和水液瀦留等病理變化。
1.濕濁困阻:濕濁困阻雖為肺脾腎等相關為病,但以脾不運濕為要。
濕之為病最多,「其為害最緩,最隱,而難覺察也。
……在經多見是腫而冷,或腰背強,頭重如裹,或肢作困,為瘡為瘍,濕十性十纏十綿,或全身疼,浮腫、痺證、痿璧,種種為病;人裡則氣機壅塞,為脹為痞,或十溫十十濕寒熱、濕痰洩瀉,為病不一」(《醫原記略》)。
2.痰飲凝聚:痰與飲都是臟腑功能失調,津十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濕停聚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多種疾患的致病因素,導致複雜的病理變化。
詳見第七章病因,在此不再贅述。
3.水液瀦留:水液瀦留多由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從而使水液瀦留體內,而發為水腫。
水液泛溢肌膚,則頭面、眼瞼、四肢浮腫,甚則全身水腫。
若水邪瀦留腹腔,則腹腫脹十大,發為腹水。
氣可以化水,水停則氣阻。
津十液代謝障礙,水濕痰飲瀦留,可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變化:如,水飲阻肺,肺氣壅滯,宣降失職,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水飲凌心,阻遏心氣,心十陽十被抑,則可見心悸、心痛;水飲停滯中焦,阻遏脾胃氣機,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頭昏睏倦、脘腹脹滿、納化呆滯;水飲停於四肢,則可使經脈阻滯,表現為肢十體沉重脹痛等臨十床十表現。
(三)津十液與氣血的關係失調
津十液與氣血之間關係失調,其臨十床十常見者,主要為水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及津虧血瘀等幾方面。
1.水停氣阻:水停氣阻是水液停貯體內,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變化。
津十液的生成、輸布和排十洩,依賴於臟腑氣機酌升降出入運動,氣行則水行。
津十液的氣化失常,則水液停聚而形成水濕痰飲,水濕痰飲阻礙氣機運行,水停則氣阻。
如水飲阻肺,則肺氣壅滯,失於肅降,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水飲凌心,阻遏心氣,致使心十陽十被抑,則可見心悸心痛;水飲停滯中焦,阻遏脾胃氣機,則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頭昏睏倦、脘腹脹滿、納化呆滯、噁心嘔吐等症;水飲停於四肢,則可阻滯經脈氣血的流通,故除見浮腫外,尚可見肢十體沉困或脹痛等症。
2.氣隨液脫:氣隨液脫是由於津十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津十液外洩,從而導致十陽十氣暴脫亡失的氣十陰十兩脫的病理變化。
氣隨液脫多由大汗傷津,或嚴重吐瀉,耗傷津十液所致。
3.津枯血燥:津枯血燥是指津十液虧乏,甚則枯竭,從而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變化。
津十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於後天的水谷十精十微,若因高熱傷津,或燒傷,而使津十液大虧,或十陰十虛癆熱,津十液暗耗,均會導致津枯血燥,而見心煩、鼻咽乾燥、口渴喜飲、肌肉消瘦、小十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
4.津虧血瘀:津虧血瘀指津十液虧損,血液運行不暢的病理變化。
津十液充足是保持血脈充盈、血液運行通暢的重要條件。
若因高熱、燒傷,或吐瀉、大汗出等因素,從而使津十液大量消耗,則津十液虧少而血亦虧虛,使血液循行滯澀不暢,即可發生血瘀之病變,臨十床十表現即可在原有津十液虧損不足基礎上,出現舌質紫絳,或見瘀斑等症。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