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病十性十,即病變的十性十質,它決定著病證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

中醫基礎理論

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

(一)病十性十的概念

病十性十,即病變的十性十質,它決定著病證的十性十質。

一切疾病及其各階段的證候,其主要十性十質,不外寒、熱、虛、實四種。

這四種病證的十性十質,是由其相應的病機十性十質所決定的,即寒的病機反映出寒的病證,虛的病機反映出虛的病證等。

虛實寒熱的病機是由邪正盛衰和十陰十陽十失調所導致的。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病變始終保持發病時原有的十性十質,只是發生程度的改變;二是改變了發病時原有的十性十質,轉化為相反的十性十質。

病十性十的轉化,就是指第二種情況,其內容包括虛實轉化與寒熱轉化。

(二)病十性十轉化的形式

1.寒熱轉化:寒與熱,是對病變十性十質的概括,在病理十性十質上各具不同的特徵。

一般來說,寒多屬於病理十性十衰退,熱多屬於病理十性十亢十奮。

故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素問·刺志論》)。

寒與熱,是十性十質截然相反的兩種病理變化,是十陰十陽十失調的體現。

「寒熱者,十陰十陽十之化也」(《景岳全書·傳忠錄·寒熱篇》)。

「十陽十盛則熱,十陰十盛則寒」(《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十陽十虛則外寒,十陰十虛則內熱」(《素問·調十經論》)。

由於十陰十陽十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十陰十陽十的偏盛偏衰是可以互相影響的。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熱可以由於十陽十盛,也可以由於十陰十虛;寒可以由於十陰十盛,也可以由於十陽十虛。

一實一虛,一寒一熱,最當分辨。

病變寒熱屬十性十的一般規律是,感受十陰十邪,或十陽十虛十陰十盛,病勢沉靜所表現的證候,多屬於寒;感受十陽十邪,或十陰十虛十陽十亢,病勢亢十奮所表現的病變,多屬於熱。

寒熱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一般而言,由熱轉寒者,多由於正氣損傷,病多難愈,由寒轉熱者,多是正氣來復,病較易治。

故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靈樞·論痛》)。

在疾病過程中,十陰十陽十的消長盛衰是不斷變化的,隨著十陰十陽十的盛衰,疾病或病證的病理變化也可以改變原來的十性十質,轉化成與原來十性十質相反的屬十性十,或由寒化熱,或由熱轉寒。

由寒化熱:由寒化熱是指疾病或病證病變的十性十質本來屬寒,繼而又成為熱十性十的病理變化。

如太十陽十表寒證,疾病初起惡寒重、發十熱輕、脈浮緊,以後繼則出現十陽十明裡熱證,而見壯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口渴、脈數。

又如哮喘病開始不發十熱、咳嗽、痰稀而白,繼則轉化為咳嗽、胸痛、痰黃而粘十稠,即表示病十性十已由寒而化熱。

由熱轉寒:由熱轉寒是指疾病或病症病變的十性十質本來屬熱,繼而轉變成為寒十性十的病理變化。

如便血病人,初起則便血鮮紅、十肛十門灼十熱、口乾舌燥、大便秘結或不爽。

若日久不愈,血去正傷,十陽十氣虛衰,繼則轉見血色紫暗或黑,脘腹隱痛,痛時喜按喜暖,並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則表明當此之時其病十性十已由熱而轉寒。

2.虛實轉化:虛與實,是由邪正盛衰所導致的兩種十性十質相反的病機。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經常在發生著變化。

當邪正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達到主要與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時,虛與實的病機也就隨之發生轉化,出現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情況。

由實轉虛:由實轉虛是指本為實十性十病理變化,由於病情發展至後期,或失治、誤治等因素,使病程遷延,雖邪氣已去,但正氣耗傷,因而逐漸轉化為虛十性十病理變化:如外感病初、中期的病機屬實,主要表現出邪氣亢盛的一些症狀和體征,若至病的後期,或因治療不當,遷延日久,而出現氣血十陰十陽十虧虛的症狀和體征,說明病機已由實轉虛。

因虛致實:因虛致實是指本為虛十性十病理變化,由於臟腑功能減退,氣血十陰十陽十虧虛,而產生氣滯、痰飲、內濕、瘀血、食積等病理變化或病理十性十產物,或因正虛抗邪無力而復感外邪,邪盛則實,形成虛實並存的病理變化。

實際上,因虛致實是虛十性十病機仍然存在,因其虛而復增邪實的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