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2 六腑:它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其生理特點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2 六腑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2 六腑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十胱、三焦的總稱。

它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十精十微、津十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十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十胱,排十出體外。

飲食物在消化吸收排十洩過程中,須通過消化道的七個要衝,即「七衝門」,意為七個衝要門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難經·四十四難》)。

六腑的生理特十性十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十性十。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

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之說。

突出強調「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過與不及,均屬於病態。

一、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

膽屬十陽十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髒屬十陰十木,膽為腑屬十陽十木。

膽貯藏排十洩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一)膽的解剖形態

1.膽的解剖位置: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

2.膽的形態結構: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十精十純、清淨、味苦而呈黃綠色的十精十汁·。

所以膽有「中十精十之腑」(《靈樞·本髒》),「清淨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難經·三十五難》)之名。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

但貯藏十精十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府之一。

(二)膽的生理功能

又與五臟「藏十精十氣」作用

1.貯藏和排十洩膽汁:膽汁,別稱「十精十汁」、「清汁」,來源於肝臟。

「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十精十」(《脈經》)。

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十泌十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洩作用而入於小腸。

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十逼十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

若膽汁不足,則十精十粗不分,糞色白十潔而無黃」(《難經正義》)。

肝膽同屬木行,一十陰十一十陽十,表裡相合。

「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醫學見能》)。

故膽腑亦具疏洩之功,但膽的疏洩須賴肝氣疏洩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洩作用,使之排十洩,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

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十泌與排十洩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十良症狀。

若濕十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洩,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十便黃為特徵。

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

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十精十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十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

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十精十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情志。

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

膽氣豪壯者,劇烈的十精十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

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幹。

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十精十神刺激的不十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十精十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

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

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髒象類》)。

3.調節臟腑氣機: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

膽的功能正常,則諸髒易安,故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素問·六節髒象論》)之說。

即所謂「十一髒皆賴膽氣以為和」(《雜病源流犀燭》)。

人十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十陰十陽十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髒,臟腑之中髒為主,腑為從:何謂「十一髒取決於膽」,而不云「十一髒取決於肝」呢?因為肝為十陰十木,膽為甲木,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

「十陽十予之正,十陰十為之主」(《素問·十陰十陽十離合論》)。

十陰十為十陽十基,十陽十為十陰十統,十陽十主十陰十從,即十陰十之與十陽十,十陽十為主導。

膽為十陽十木,而肝為十陰十木,十陽十主十陰十從,故謂「十一髒取決於膽」。

總之,「十一髒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臟六腑之大主」的作用。

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

(三)膽的生理特十性十

1.膽氣主升:膽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十陽十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

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十性十,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

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

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人與天地相參,在人十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

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洩。

膽氣升發疏洩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曰:「膽者,少十陽十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髒從之。

膽氣不升,則飧洩、腸痺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2.十性十喜寧謐:寧謐,清寧寂靜之謂。

膽為清淨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

寧謐而無邪擾,膽氣不剛不柔,稟少十陽十十溫十和之氣,則得中正之職,而膽汁疏洩以時,臨事自有決斷。

邪在膽,或熱,或濕,或痰,或郁之擾,膽失清寧而不謐,失其少十陽十柔和之十性十而壅郁,則嘔苦、虛煩、驚悸、不寐,甚則善恐如人將捕之狀。

臨十床十上用十溫十膽湯之治虛煩不眠、嘔苦、驚悸,旨在使膽復其寧謐十溫十和之十性十而得其正。

二、胃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

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十精十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

胃與脾同十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十陽十,脾為濕土屬十陰十。

(一)胃的解剖形態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

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

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態結構: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

如《靈樞·平人絕谷》說: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彎小彎」。

《靈樞·腸胃》又說:「胃纖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

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

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之海也」(《靈樞·玉版》)。

「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類經·髒象類》)。

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十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

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

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

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

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難經·三十一難》)。

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

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十精十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週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所以說:「脾,坤土(坤與乾對,坤為十陰十,乾為十陽十——作者注)也。

坤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

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註解傷寒論》)。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

(《景岳全書·飲食》),才能使水谷化為十精十微,以化生氣血津十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

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十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

所以

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

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十性十。

胃為水穀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十性十。

這些功能和特十性十的統稱,謂之胃氣。

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

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十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十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在臨十床十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

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十精十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十精十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

臨十床十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

其三,泛指人十體的十精十氣。

「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十陽十氣也」(《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

臨十床十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凶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

臨證處方用十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三)胃的生理特十性十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

胃主通降是指胃臟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十性十。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人於小腸上口」(《醫學入門·臟腑》)。

飲食物人胃,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後,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於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十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

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故曰:「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

「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靈樞·平人絕谷》。

)所以,胃貴乎通降,以下行為順。

中醫的髒象學說以脾胃升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

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和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彼此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

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胃失和降之證,或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之候。

脾胃居中,為人十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所以,胃氣不降,不僅直接導致中焦不和,影響六腑的通降,甚至影響全身的氣機升降,從而出現各種病理變化。

2.喜潤惡燥:喜潤惡燥是指胃喜於滋潤而惡於燥烈的特十性十。

中醫運氣學說認為:風寒熱火濕燥六氣分主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即風主厥十陰十,熱主少十陰十,濕主太十陰十,火主少十陽十,燥主十陽十明,寒主太十陽十。

三十陰十三十陽十之氣又分屬五運,即厥十陰十風氣屬木,少十陰十熱氣屬君火,少十陽十火氣屬相火,太十陰十濕氣屬土,十陽十明燥氣屬金,太十陽十寒氣屬水。

「十陽十明之上,燥氣主之」(《素問·天元紀大論》),此為六氣分十陰十陽十,即燥主十陽十明,指運氣而言。

人與天地相應,在人十體,十陽十明為六經之十陽十明經,即足十陽十明胃經、手十陽十明大腸經。

胃與大腸皆稟燥氣,「人身稟天地之燥氣,於是有胃與大腸,二者皆消導水谷之府,惟其稟燥氣,是以水人則消之使出,不得停胃」(《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

火就燥,水就濕,十陽十明燥土必賴太十陰十濕土以濟之,則水火相濟,十陰十陽十平衡,胃能受納,腐熟水谷而降濁。

故曰:「胃與大腸,在天屬申酉二辰,申當坤方屬土,酉當兌方屬金,在四時當七八月,為燥金用事之候。

蓋天地只是水火二氣化生萬物,水火相十十交十十,則蒸而為濕,濕與燥十十交十十,乃水火不變之氣也。

火不蒸水,則雲雨不來,水不濟火,則露降不降」(《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

概言之,胃喜潤惡燥的特十性十,源於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中氣理論,即「十陽十明之上,燥氣主之,中見太十陰十」(《素問·天元紀大論》)。

胃稟燥之氣化,方能受納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賴水潤十濕濟為常。

所謂「惡燥」,惡其太過之謂。

「喜潤」,意為喜水之潤。

胃稟燥而惡燥,賴水以濟燥。

故曰:「胃喜柔潤」,「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胃之受納腐熟,不僅賴胃十陽十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潤。

胃中津十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維持其通降下行之十性十。

因為胃為十陽十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十熱之害,胃十陰十每多受傷。

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十陰十,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傷十陰十。

總之,胃喜潤惡燥之十性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胃以十陽十體而合十陰十精十,十陰十精十則降」(《四聖心源》)。

胃氣下降必賴胃十陰十的濡養;二是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濕,十陰十陽十互濟,從而保證了脾升胃降的動十態平衡。

三、小腸

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

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十陽十。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

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

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小腸附後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即大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靈樞·腸胃》)。

小腸包括迴腸、空腸和十二指腸。

(二)小腸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

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十精十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

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即分十泌。

別,即分別。

清,即十精十微物質。

濁,即代謝產物。

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十精十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

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十精十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十液和食物化生的十精十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十精十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

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十肛十門排十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十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十出體外。

「膀十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十陰十,為溲便」(《諸病源候論·諸淋候》)。

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十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

所以張景岳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髒象類》)。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洩瀉等。

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十便,表現為小十便短少。

所以洩瀉初期常用「利小十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

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十精十微含津十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

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髒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

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

故曰:「人納水谷,脾化十精十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醫原》)。

所謂「脾化十精十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

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十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三)小腸的生理特十性十

小腸具升清降濁的生理特十性十:小腸化物而泌別清濁,將水谷化為十精十微和糟粕,十精十微賴脾之升而輸布全身,糟粕靠小腸之通降而下傳人十大腸。

升降相因,清濁分別,小腸則司受盛化物之職。

否則,升降紊亂,清濁不分,則現嘔吐、腹脹、洩瀉之候。

小腸之升清降濁,實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

四、大腸

大腸居腹中,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緊接十肛十門,包括結腸和直十腸。

主傳化糟粕和吸收津十液。

屬金、屬十陽十。

(一)大腸的解剖形態

1.大腸的解剖位置:大腸亦位於腹腔之中,其上段稱「迴腸」(相當於解剖學的迴腸和結腸上段);下段稱「廣腸」(包括乙狀結腸和直十腸)。

其上口在闌門處與小腸相接,其下端緊接十肛十門(亦稱「下極」、「魄門」)。

大腸與肺有經脈相連相互絡屬,故互為表裡。

2.大腸的形態結構:大腸是一個管道器官,呈迴環迭積狀。

(二)大腸的生理功能

1.傳導糟粕:大腸主傳導是指大腸接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使之形成糞便,經十肛十門排十出體外的作用。

大腸接受由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剩餘的水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經十肛十門而排十出體外,屬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故有「傳導之腑」、「傳導之官」之稱。

所以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排十洩大便。

大腸的傳導功能,主要與胃的通降、脾之運化、肺之肅降以及腎之封藏有密切關係。

大腸有病,傳導失常,主要表現為大便質和量的變化和排便次數的改變。

如大腸傳導失常,就會出現大便秘結或洩瀉。

若濕十熱蘊結於大腸,大腸氣滯,又會出現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

2.吸收津十液:大腸接受由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和剩餘水分之後,將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殘渣糟粕形成糞便而排十出體外。

大腸重新吸收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稱之為「大腸主津」。

大腸這種重新吸收水分功能與體內水液代謝有關。

所以大腸的病變多與津十液有關。

如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則水谷雜下,出現腸鳴、腹痛、洩瀉等。

大腸實熱,消爍水分,腸液乾枯,腸道失潤,又會出現大便秘結不通之症。

機體所需之水,絕大部分是在小腸或大腸被吸收的,故「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十液於上焦,灌溉皮膚,充實腠理」(《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論》)。

(三)大腸的生理特十性十

大腸在臟腑功能活動中,始終處於不斷地承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並形成糞便而排十洩糟粕,表現為積聚與輸送並存,實而不能滿的狀態,故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尤以大腸為最。

所以通降下行為大腸的重要生理特十性十。

大腸通降失常,以糟粕內結,壅塞不通為多,故有「腸道易實」之說。

五、膀十胱

膀十胱又稱淨腑、水府、玉海、脬、尿胞。

位於下腹部,在臟腑中,居最下處。

主貯存尿液及排十洩尿液,與腎相表裡,在五行屬水,其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為十陽十。

(一)膀十胱的解剖形態

1.膀十胱的解剖位置:位於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

在臟腑中,居於最下處。

2.膀十胱的形態結構:膀十胱,為中空囊狀器官。

其上有輸尿管,與腎臟相通,其下有尿道,開口於前十陰十,稱為溺竅。

(二)膀十胱的生理功能

1.貯存尿液:在人十體津十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髒的作用,布散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

其被人十體利用之後,即是『「津十液之餘」者,下歸於腎。

經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濁者下輸於膀十胱,變成尿液。

所以說:「津十液之餘者,入胞脬則為小十便」,「小十便者,水液之餘也」(《諸病源候論·膀十胱病候》),說明尿為津十液所化。

小十便與津十液常常相互影響,如果津十液缺乏,則小十便短少;反之,小十便過多也會喪失津十液。

2.排十洩小十便:尿液貯存於膀十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膀十胱開合適度,則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十出體外。

(三)膀十胱的生理特十性十

膀十胱具有司開合的生理特十性十。

膀十胱為人十體水液匯聚之所,故稱之為「津十液之腑」、「州都之官」。

膀十胱賴其開合作用,以維持其貯尿和排尿的協調平衡。

腎合膀十胱,開竅於二十陰十,「膀十胱者,州都之官,津十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然腎氣足則化,腎氣不足則不化。

人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

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焦而為癃腫。

小十便之利,膀十胱主之,實腎氣主之也」(《筆花醫鏡》)。

膀十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固攝和氣化功能。

所謂膀十胱氣化,實際上,屬於腎的氣化作用。

若腎氣的固攝和氣化功能失常,則膀十胱的氣化失司,開合失權,可出現小十便不利或癃十閉,以及尿頻、尿急、遺尿、小十便不禁等,故曰:「膀十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素問·宣明五氣篇》)。

所以,膀十胱的病變多與腎有關,臨十床十治療小十便異常,常從腎治之。

六、三焦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

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為十陽十。

(一)三焦的解剖形態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

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

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佈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

正如張景岳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

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十陰十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十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

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氣:元氣(又名原氣)是人十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十精十所化,賴後天之十精十以養,為人十體臟腑十陰十陽十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

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係到整個人十體的氣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

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

其於週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中藏經》)。

2.疏通水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人十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複雜生理過程。

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並輸布津十液於肺;下焦之腎、膀十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於脾肺,再參與體內代謝,下形成尿液排十出體外。

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調平衡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實際上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能的總括。

3.運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難經·三十一難》)。

三焦具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十精十微,排十洩廢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肌,澤十毛十」(《靈樞·決氣》),有輸布十精十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十液,化其十精十微,上注於肺脈」(《靈樞·營衛生會》),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十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十胱」(《靈樞·營衛生會》),有排十洩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運化水谷協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對脾胃、肝腎、心肺、大小腸等臟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與排十洩的功能的概括。

(三)三焦的生理特十性十

1.上焦如霧: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十精十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十精十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

故稱「上焦如霧」。

因上焦接納十精十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2.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

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十精十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十精十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週身。

因為脾胃有腐熟水谷、運化十精十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

因中焦運化水谷十精十微,故稱「中焦主化」。

3。

下焦如瀆:下焦如瀆是指腎、膀十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排十洩廢物的作用。

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十肛十門排十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通過腎和膀十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十出體外。

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十洩之勢,故稱「下焦如瀆」。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十洩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十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的通道,是人十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