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中國古代哲學的物質觀,從五行的多元論到十陰十陽十二氣的二元論,最終統一於氣的一元論。
誠如《河洛原理》所說,「太極一氣產十陰十陽十,十陰十陽十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十陰十陽十五行始終被置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最根本最高的氣範疇之內,即使在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的極盛時代,也沒有成為宇宙觀的主體,往往是氣一元論宇宙觀的構成部分。
所以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十陰十陽十,又就十陰十陽十中細分之則為五行。
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宋·吳澄《答人問十性十理》)。
天地萬物皆本於氣,人亦因氣而生。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質,人的生死、物之盛毀,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
故曰:「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故萬物一也」(《莊子·知北遊》)。
人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氣,「人之生也,因十陰十陽十五行之氣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十陰十陽十五行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十性十」(吳澄《答田副使第二書》)。
總之,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十性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根源於物質(氣)的,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
總之,氣一元論是中醫古代哲學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動十態的、有機的宇宙觀,濃縮地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特有傳統。
一、氣的基本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應用於中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認識世界和生命運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醫學科學相結合,形成了中醫學的氣一元論。
(一)氣的哲學含義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標示物質存在的基本範疇,是運動著的、至十精十至微的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標示著佔有空間、能運動的客觀存在。
氣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本原的粗淺認識,從雲氣、水氣到量子、場,無不涵蓋其中,可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但在中國古代哲學上,氣又是一個涵蓋物質與十精十神、自然與社會的哲學範疇,其內涵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又是主觀的道德十精十神,兼容並包,錯綜複雜。
哲學的物質概念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是世界上一切現象(自然和社會)的根本特十性十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十性十。
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態。
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
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一個十抽十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學中關於物質的特殊屬十性十、結構和形態的學說相混淆。
哲學的物質概念是永恆的,既不會陳舊也不會改變,只會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但是,對具體科學的物質的概念、屬十性十、結構和形態的認識,則是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和深化著的。
氣作為哲學範疇是人們對世界物質本質及其現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萬物統一的基礎,是生成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
它不是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一個十抽十象的、一般的範疇。
限於古代中國的科學發展水平,中國古代哲學對氣的認識便不可避免地帶有樸素直觀的特十性十,以具體物質形態的氣體為模型,構想了氣的聚散、絪縕、升降、振蕩等運動形式,把氣又規定為具有動十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氣又成為一種具體的特質形態,從而把自然科學的具體物質概念與哲學的物質概念並用。
因此,氣範疇具有十抽十象與具體、一般與個別的雙重意義,此為中國古代哲學氣範疇的重要特點之一。
此外,氣範疇是一種整體的本原十性十的概念而不是結構十性十的物質概念,這又是其另一特點。
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學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豐富和發展的。
及至近代,鴉片戰爭之後,隨著西學東進,中國哲學氣範疇的發展表現出與古代不同的特色,氣範疇被賦予了近現代科學的說明與規定,視氣為光、電、質點、原子、量子、場等,現代理論物理學界更趨向以「場」釋氣。
因此氣由十抽十象的物質概念,越來越趨向於某種特定的具體存在,其十抽十象十性十、普遍十性十的程度越來越低。
其所包含十著的十抽十象十性十與具體十性十、普遍十性十與個別十性十的內在矛盾更加明顯。
這種變化反映在中醫學中,氣範疇的哲學功能不斷地淡化,並傾向於被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取而代之。
(二)氣的醫學含義
中醫學以氣一元論為其宇宙觀和方法論,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也必然體現出中國古代哲學氣範疇的特點。
中醫學在闡述生命運動的規律時,往往是十抽十象的哲學概念和具體的科學概念並用,注重整體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視人十體內部結構的探討,具有鮮明的整體十性十和模糊十性十。
中醫學的氣具有十抽十象的哲學範疇和具體的科學概念雙重意義。
在中醫學氣一元論中,氣作為哲學範疇的含義已如上述。
作為醫學科學中具體的科學的物質概念,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就生命物質系統——氣、血、十精十、津、液而言,氣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生命物質與生理機能的統一。
在生命物質系統的各種具體的物質概念中,氣是最大的概念。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氣一元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體系,其蘊含的內容極其豐富。
在此,僅就其中與中醫學關係密切者簡介如下。
(一)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納,有一種有形無形而存在的東西,中國古代哲學稱之為氣。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宇宙又稱天地、天下、太虛、寰宇、乾坤、宇空等等。
氣通常是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
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氣」是世界的物質本原。
東漢·王充謂「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
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正蒙·太和》)。
氣是一種肉十眼難以相及的至十精十至微的物質。
氣和物是統一的,故曰:「善言氣者,必彰於物」(《素問·氣十十交十十變大論》)。
氣是世界的本原,是構成宇宙的元初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摁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十陰十曰十陽十,日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太始天元冊》語)。
《內經》稱宇宙為太虛,在廣闊無垠的宇宙虛空中,充滿著無窮無盡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氣。
元氣(即具有本原意義之氣)敷布宇空,統攝大地,天道以資始,地道以資生。
一切有形之體皆賴元氣生化而生成。
元氣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萬物的淵源和歸宿。
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始物質,氣本為一,分為十陰十陽十,氣是十陰十陽十二氣的矛盾統一體。
「清十陽十為天,濁十陰十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天氣」是自然界的清十陽十之氣,「地氣」是自然界的濁十陰十之氣。
十陰十氣濁重,降而凝聚成為有形的物體,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大地;十陽十氣清輕,升而化散為無形的太虛,形成了蒼莽的天宇。
天地十陰十陽十之氣上升下降,彼此十十交十十感而形成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地之氣也。
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素問·至真要大論》)。
總之,氣是物質十性十的實體,是構成自然萬物的最基本元素。
人類是整個世界的特殊組成部分,是自然的產物。
人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中國哲學史上,周、秦以前稱「天」或「天地」為自然,從《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觀念,「往來古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淮南子·齊俗訓》)。
宇宙便是物質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觀即世界觀。
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內經》時代哲學領域激烈爭論的重大問題之一。
中醫學從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統一十性十出發,用氣範疇論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運動變化規律。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要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人類伊始,氣化之也。
兩間(指天地間——作者注)既有人類,先由氣化,繼而形化,父十精十母血,子孳孫生」(《景景室醫稿雜存》)。
人十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
人的生長壯老已,健康與疾病,皆本於氣,故曰:「人之生死",全賴乎氣。
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醫權初編》)。
氣是絪縕運動,至十精十至微的物質,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這種「氣」相對於天地之氣而言,是人十體之氣,故又稱「人氣」。
人類只要認識人氣的運動變化規律,就能夠認識生命的運動規律,故曰:「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素問『氣十十交十十變大論》)。
血、十精十、津十液等亦為生命的基本物質,但它們皆由氣所化生,故稱氣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人之有生,一氣而已……氣以成十性十,而內焉則為人之心,外焉則為人之體。
體者氣之充,而心者氣之靈」(吳廷翰《古齋漫錄》)。
人的形體和人的思想十精十神都是氣的產物。
中醫學在古代哲學氣論的基礎上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認為「人之生死由乎氣」,「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醫門法律》),即人的形體是由氣構成的,而人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也是由物質機體產生的一種氣的活動,故曰:「形者生之捨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位,氣納神存」(《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天元紀大論》),「氣者,十精十神之根蒂也」(《脾胃論》)。
總之,氣是連續十性十的一般物質存在,充塞於整個宇宙,是構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統一十性十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萬物最基本的物質要素,萬物是氣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氣規定萬物的本質,氣的內涵揭示了氣的物質十性十和普遍十性十、無限十性十和永恆十性十。
(二)運動是氣的根本屬十性十
天地之氣動而不息,運動是氣的根本屬十性十,氣是具有動十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氣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或動靜、聚散,或絪縕;清濁,或升降、屈伸,以運動變化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或形式。
天地運動一氣,轂萬物而生。
《內經》稱氣的運動為「變」、「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素問·天元紀大論》)。
「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
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素問·六微旨大論》)。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不論是動植物的生育繁衍,還是無生命物體的生化聚散,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和變更、凋亡,無不根源於氣的運動。
「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素問·六微旨大論》)。
氣有勝復作用,即氣本身具有克制與反克制的能力。
氣這種勝與復、克制與反克制的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
氣分十陰十陽十,十陰十陽十相錯,而變由生。
十陰十陽十相錯,又稱十陰十陽十十十交十十錯、十陰十陽十十十交十十感,即十陰十陽十的相互作用。
十陰十陽十相錯是氣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
換言之,十陰十陽十的對立統一是氣運動變化的根源和宇宙總規律,故曰:「十陰十陽十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氣的十陰十陽十對立統一運動,表現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動靜、聚散、清濁的相互十十交十十感,這是氣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
《內經》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
氣是構成宇宙的物質基礎,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
形和氣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氣的相互轉化則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為氣之化,即氣化。
形氣之間的相互轉化就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
氣生形,形歸氣,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亡。
形之存亡由乎氣之聚散。
氣充塞於太虛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變化乃至消亡,無不由於氣的氣化作用。
所謂「氣始而生化,……氣終而像變」(《素問·五常政大論》)。
《內經》不僅在氣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氣和形相互轉化的思想,而且用十陰十陽十學說闡明形氣轉化的根源。
「十陽十化氣,十陰十成形』』(《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十陽十動而散則化氣,十陰十靜而凝則成形。
十陰十陽十動靜的相互作用,是氣化成形和形散為氣兩種方向相反的運動過程的根本原因。
氣至大無外,至細無內。
大者,有形之物與太虛之氣之間;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內部都存在著形化為氣和氣化為形的氣化作用。
中醫學的形氣轉化理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氣是十陰十陽十矛盾統一體。
十陰十陽十為固有的兩種對立要素,而不是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即「十陰十陽十有定十性十而無定質』』(《張子正蒙注·卷一》)。
十陰十陽十矛盾對立形成了氣的永恆的有規律的運動變化。
動靜統一是氣的運動十性十質。
氣化運動是動與靜的統一,聚散統一則是氣的存在形式。
散而歸於太虛,是氣的無形本體;聚而為庶物之生,是氣的有形作用。
聚暫而散久,聚散在質和量上均統一於氣,聚散統一揭示了宇宙萬物氣的統一十性十。
十陰十陽十統一揭示了氣的內在十性十質,動靜統一描述了氣的存在狀況,而聚散統一則規定著氣的存在形式。
(三)氣是萬物之間的中介
氣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具有可人十性十、滲透十性十和感應十性十。
未聚之氣稀微而無形體,可以和一切有形無形之氣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能夠衍生和接納有形之物,成為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把天地萬物聯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感應,即十十交十十感相應之謂。
有感必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氣有十陰十陽十是兩,兩存在於一之中。
氣是十陰十陽十的對立統一體,十陰十陽十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
氣之十陰十陽十兩端相互感應而產生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
有差異就有統一,有異同就有感應。
「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
……十陰十陽十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正蒙·乾稱》)。
相互感應和普遍聯繫是宇宙萬物的普遍規律。
「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異相應」,「或以相悅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針,相應而感也」,「感如影響,無復先後,有動必藏,鹹感而應,故曰鹹速也」(《橫渠易說·下經·鹹》)。
十陰十陽十二氣的相互感應產生了天地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繫,使物質世界不斷地運動變化。
這種十陰十陽十二氣相互感應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把人與自然、社會視為一個具有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
中醫學基於氣的相互感應思想,認為自然界和人類,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人十體的五臟六腑與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質與十精十神活動之間,雖然千差萬別,但不是彼此孤立毫無聯繫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切聯繫的,在差異中具有統一十性十,遵循共同的規律,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故曰:「人與天地相參」(《靈樞·經水》)。
「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中醫學將氣一元論理論應用到醫學方面,認為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十體也是由氣構成的,人十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形氣轉化的升降出入氣化作用的運動著的有機體,並以此闡述了人十體內部氣化運動的規律,十精十闢地論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回答了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
如果說,中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並不為過。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人之生死由乎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這種生命的物質——氣,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
氣的這種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之為「氣化」。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十精十,十精十歸化,十精十食氣,形食味,化生十精十,氣生形……十精十化為氣」(《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就是對氣化過程的概括。
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十精十、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轉化、利用和排十洩過程。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是說人十體必須不斷地從周圍環境攝取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否則,生命就無法維持。
故曰:「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十精十氣津十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
人十體的臟腑經絡,週身組織,都在不同的角度、範圍和深度上參與了這類氣化運動,並從中獲取了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而排十出無用或有害的代謝產物。
人十體的氣化運動是永恆的,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
由此可見,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其本質就是機體內部十陰十陽十消長轉化的矛盾運動。
升降出入是人十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
人十體內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
而氣化運動的升降出入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實現的,故又有臟腑氣機升降之說。
人十體通過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把攝人十體內的空氣和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十精十等,完成「味歸形,形歸氣;氣歸十精十,十精十歸化;十精十食氣,形食味;化生十精十,氣生形」的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
這種氣(元氣)、十精十(水谷十精十微)、味(營養物質)、形(形體結構)相互作用的關係,說明了人十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建築在物質(氣)運動轉換的基礎之上的。
臟腑氣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維持「清十陽十出上竅,濁十陰十出下竅;清十陽十發腠理,濁十陰十走五臟;清十陽十實四肢,濁十陰十歸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動,使機體與外界環境不斷地新陳代謝,保證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不斷自我更新。
氣在於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
故氣的生理,貴在乎「和」。
「氣和而生,津十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髒象論》)。
元氣充盛,則能宣發週身,推動氣血之運行,主宰人十體臟腑各種功能活動,使十精十氣血津十液生化不息。
臟腑經絡之氣機旺盛,從而維持機體內部各器官、系統間活動的相對平衡以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動十態平衡。
由此可見,人十體的生理功能根源於氣,故曰:「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類》)。
(二)說明人十體的病理變化
五臟六腑皆賴氣為之用。
氣貴於和,又喜宣通。
故曰:「氣血以流,腠理以密」(《素問·生氣通天論》),「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靈樞·脈度》),「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金匱鉤玄·卷一·六郁》)。
凡疾病之表裡虛實,順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所謂「百病生於氣也」({素問·舉痛論》)。
故「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病變,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足以盡之。
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景岳全書·諸氣》)。
因此,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氣的生成和運行失常有關。
(三)指導診斷和治療
1.診斷方面:中醫診斷學中,四診無一不與氣密切相關。
「有諸內者形諸外」(《丹溪心法》),審察五臟之病形,可知真氣之虛實。
因此,正氣的盛衰可以從面色、形態、聲音、神志、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
其中以神志和脈象尤為重要。
神氣的存亡是生命活動的標誌,神以十精十氣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
故曰:「神者,正氣也」(《四診抉微》)。
「神氣者,元氣也。
元氣完固,則十精十神昌盛無待言也。
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
故望氣色又可知內臟之盛衰、氣血之虛實、邪氣之淺深。
「寸口者,脈之大會」(《難經·一難》),「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
故氣之盛衰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人之元氣為脈之根本,故曰:「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難經·十四難》)。
中醫在診斷中,審查「胃氣」如何,是決定疾病順逆、生死的關鍵。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2.治療方面: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取決於邪氣和正氣雙方的矛盾鬥爭,正氣在發病上居主導地位。
故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此,治療的基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
祛邪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
治療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氣,令其和平。
氣得其和為正氣,失其和為邪氣。
治氣貴在於「調」,這裡的「調」,是調和之意,不僅僅是用理氣藥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的十陰十陽十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十陰十陽十氣血升降出人的動十態平衡,即「謹察十陰十陽十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可見氣一元論對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判斷疾病的預後
應用氣一元論,從形氣關係來判斷疾病的輕重順逆和預後,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內容。
形以寓氣,氣以充形,「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素問·玉機真髒論》)。
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素問·三部九候論》)。
所以,元氣是疾病順逆的根本。
中醫學根據「形神合一」的觀點,強調望神色以決死生。
「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沖明論》),「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以合於神明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素問·移十精十變氣論》)。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脈氣主要是胃氣,是判斷預後的主要依據。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素問·方盛衰論》)。
說明了脈有胃氣的。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