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 體質的形成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

中醫基礎理論

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

體質的形成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關係到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個方面,並與十性十別、年齡、地理等因素有關。

一、先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的含義

先天因素,又稱稟賦,是指小兒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

中醫學所說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雙方所賦予的遺傳十性十,又包括子代在母體內發育過程中的營養狀態,以及母體在此期間所給予的種種影響。

同時,父方的元氣盛衰、營養狀況、生活方式、十精十神因素等都直接影響著「父十精十」的質量,從而也會影響到子代稟賦的強弱。

現代遺傳學認為,遺傳是生物按照親代所經過的發育途徑和方式,產生與親代相似後代的過程,是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下代的現象。

在人類是通過生十殖細胞的物質與信息的傳遞,將親代的個體體質特徵傳給子代的過程。

在遺傳過程中,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結構與功能上的差異,即生物個體之間的差異稱之為變異。

遺傳中有變異,變異中有遺傳,兩者既是矛盾對立的,又是統一不可分割的。

中醫學的先天因素涵蓋了這兩方面的內容。

(二)先天因素在體質形成中的作用

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是人十體體質強弱的前提條件。

在生命形成的過程中,男主十陽十施,女主十陰十受,男十女媾十精十,胎孕乃成。

父母生十殖之十精十氣的盛衰,決定著子代稟賦的厚薄強弱,從而影響著子代的體質。

子代的形體始於父母,父母的體質是子代體質的基礎。

父母體質的強弱,使子代稟賦有厚薄之分,表現出體質的差異,諸如身十體強弱、肥瘦、剛柔、長短、膚色,乃至先天十性十生理缺陷和遺傳十性十疾病,如雞胸、龜背、癲癇、哮喘、楊梅瘡(梅毒)等。

在體質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起著決定十性十的作用。

先天因素、人十體的遺傳十性十狀是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對於人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對於人十體體質的強弱,具有重大的影響。

但是,先天因素、遺傳十性十狀只對體質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十性十,而體質強弱的現實十性十,則有賴於後天環境、營養和身十體鍛煉等。

二、後天因素

(一)後天因素的含義

後天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歷程。

後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後賴以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

後天因素可分為機體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兩方面。

機體內在因素包括十性十別、年齡、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實際上就是環境因素。

環境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與健康的問題是生命科學中的重大課題,已經受到全球的關注。

人從胚胎到生命終結之前,始終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自然環境是與社會環境相對而言的,它涉及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食物鏈環境等一切客觀環境。

社會環境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要素。

換言之,人們所處的環境包括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和一切有關事物,例如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勞動條件、衛生條件、社會制度、氣候條件、生態平衡以及教育水平等。

(二)後天因素在體質形成中的作用

人的體質在一生中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後天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變化著的。

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的飲食、起居,穩定的心理情緒,可以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反之則會使體質衰弱,甚至導致疾病。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於健康與長壽的要求變得日益迫切。

因此,如何保養一生的體質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心的課題。

改善後天體質形成的條件,可以彌補先天稟賦之不足,從而達到以後天養先天,使弱者變強而強者更強的目的。

1.飲食營養:人以水谷為本,脾主運化水谷十精十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為後天之本。

飲食營養是決定體質強弱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膳食結構,科學的飲食十習十慣,保持適當的營養水平,對維護和增強體質有很大影響。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其對營養物質的新陳代謝功能也不一樣。

因此,科學、合理的飲食營養應包含必需和適當兩層含義。

長期營養不十良或低下,或營養不當,以及偏食、偏嗜等都會使體內某些成分發生變化,從而影響體質,乃至於引起疾病。

《內經》中曾多次談到飲食偏嗜對機體的危害。

諸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會引起人十體髒氣偏盛偏衰而產生病變等。

2.勞動和運動:勞動的十性十質和條件,對人們的體質強弱有著深刻的影響。

勞動一般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大類。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關係也越來越密不可分。

勞逸適度,勞而不倦,可增強體質。

一般來說,適當的體力勞動對體質的增強有積極的作用。

但是,過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嚴重污染環境下的體力勞動,十精十神情緒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下的勞動,十操十作分工過細,促使身十體局部片面發展的勞動,等等,對人的體質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反之,過度安逸又可使機體氣血運行遲緩,氣機阻滯,臟腑功能減弱,正氣不足,而致體質虛弱多病。

故當有勞有逸,勞逸適度。

古往今來,人們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自然現象中體會出「生命在於運動」的真諦,視體育鍛煉為增強體質的法寶。

歷代醫家總結的「養生導引之法」,諸如太極拳、五禽戲等,便是以運動來調養體質的典範。

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證明,經常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使神經系統更為活躍和靈敏,增強肌肉的耐力與收縮強度,調整內分十泌十系統的平衡,改善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更為旺盛,廢物的排十洩更為順利,這樣就可使病理體質向正常體質轉化。

3.年齡:年齡也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十體的結構、機能與代謝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規律十性十的變化。

從出生之日算起,按日曆計算的年齡稱之為曆法年齡、時序年齡或實足年齡,簡稱年齡。

增齡,即年齡的增長,概括了一個人生長發育和衰老的全過程,包含十著成熟和衰老兩重意義。

增齡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且每個人的生物學年齡與曆法年齡也並不是刻板同步的,個體差異相當大,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當益壯」,可相差十年左右。

所以,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對年齡分期尚無統一的意見。

但總的來說,人的生命歷程都是從少兒、青年到中年,再轉向老年。

中醫學在《素問·上古天真論》和《靈樞·天年》中深刻地論述了人十體臟腑氣血盛衰與年齡的關係。

在生長、發育、壯十盛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中,臟腑氣血由盛而衰,影響著人十體生理功能,決定著人十體的體質,從而決定著各年齡期對致病因素反應的能力與類型。

如小兒體質為「稚十陰十稚十陽十」之體,所謂「小兒稚十陽十未充,稚十陰十未長者也」(《十溫十病條辨·解兒難》)。

到了青春期則體質漸趨成熟,至青春期末,體質基本定型;青壯年是人十體臟腑氣血十陰十陽十最旺盛時期,因而也是體質最強健階段;及至老年,臟腑生理機能減退,體質日趨下降,逐漸呈現「老態龍鍾」的衰老徵象。

這裡應當強調兩個環節,一是青春期,二是更年期。

以十性十成熟過程為特徵的青春期是人十體內機能、代謝與結構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生中第一個轉折時期,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進行著整體十性十的調整。

更年期則是從成年期轉入老年期時,全身各系統的功能與結構漸進十性十衰退的過渡階段,是一生中第二個轉折時期。

若能處理好這兩個時期,則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目的。

4.十性十別:十性十別通常所指的是男十性十與女十性十。

男為十陽十,女為十陰十。

男十性十多稟十陽十剛之氣,體魄健壯魁梧,女十性十多具十陰十柔之質,體形小巧苗條。

男子以氣(十精十)為本,女子以血為先,女十性十又有經帶胎產的特點。

所以說,男子以腎為先天,女子以肝為先天。

「男子多用氣,故氣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所以男子病多在氣分,女子病多在血分」(《醫門法律》)。

「男子之病,多由傷十精十;女子之病,多由傷血」(《婦科玉尺》)。

可見,男十女十性十別不同,其遺傳十性十征、身十體形態、臟腑結構與生理功能、物質代謝乃至心理特徵等都有所不同,體質上也必然存在著十性十別差異。

5.地理環境因素:地理環境又稱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

廣義的地理環境包括整個地殼。

狹義的地理環境是指存在於人類社會周圍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礦藏、生物等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受著不同水土十性十質、氣候類型,以及由水土和氣候而形成的生活十習十慣等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體質。

現代科學認為,生物體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學物質都來自土壤、空氣和水。

因為不同地域的水質與土壤的化學成分不同,土壤和岩石中的化學元素通過水的溶解或通過植物的吸收和其他動物的食用,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人十體,從而形成了人類體質明顯的地區十性十差異。

中國幅員廣大,人十體體質的地區十性十差異頗為明顯。

早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就曾詳細地論述過東西南北中各地人的體質特徵。

地理環境及其資源的均一十性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不同地域人類的發育,形成了人類體質明顯的地區十性十差異。

環境科學表明:當自然環境中,地殼、空氣、水等的化學組成的變化,超過了人十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時,就會影響人的體質,甚至會形成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

因此,中醫學在診斷和治療上強調「因地制宜」,所謂「善療疾病者,必先別方土」。

在地理環境中,氣象因素給人類體質以極大的影響。

中醫學的運氣學說,包括中國古代樸素的氣象學和醫學氣象學兩部分。

運氣學說,詳細地論述了氣候和氣象因素的變化規律對人十體的影響,以及氣候和氣象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的關係,強調「因時制宜」。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構成各種氣象變化的基本要素,其運動變化構成了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形成季節歲時的變遷。

人與天地相應,四時六氣萬物為一體。

人的體質壽天與人所處地域的氣候條件、氣象因素也密切相關。

一般地說,惡劣的氣候環境培養了人的健壯的體魄和強悍的氣質,舒適的氣候環境則造就了人的嬌十弱的體質和十溫十順的十性十格。

我國的地理條件,南方多濕十熱,北方多寒燥,東部沿海為海洋十性十氣候,西部內地為大十陸十性十氣候。

因此西北方人,形體多壯實,腠理偏緻密;東南方人,體型多瘦弱,腠理偏疏鬆。

6.心理因素:心理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十性十格、能力等的總稱。

氣質是個體心理特十性十的總和,它規定或影響著個體的各種心理活動的過程。

如,同遇挫折,有人能坦然處之,有人卻灰心喪氣,這便是不同氣質的表現。

氣質作為體質的內涵,反映了中醫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體質是氣質的基礎,氣質是在體質形成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氣質與體質雖分別與生理、心理有關,相互間卻又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

一定的體質及生理特十性十,易使個體表現出某種氣質類型,而個十性十氣質特徵又影響著其生理特十性十和體質的形成及演化。

所以說,「氣質不同,形色亦異」。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如,遇順意之事則喜,遭佛願之事易怒等。

中醫學的情志,泛指人的情緒、情感活動。

七情的變化,每每伴隨著臟腑形體的變化,從而給體質以影響。

情志活動感物而發,既不可不及,又不可太過,「貴乎中節」。

否則,不僅影響體質,還會導致疾病。

總之,根據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我們對體質的綜合評價,必然包括生理(形態、機能、素質)和心理(心理過程和個十性十特徵)兩個主要方面,這樣才能全面地反映出人的體質水平。

看一個人十體質的好壞,不僅要看他的機體各器官有無疾病,機能是否正常,而且還要看他的心理和十精十神上有無缺陷,只有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才稱得上體質健全。

由於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它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影響著居民的體質。

各國都很重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的辦法,以圖保護人的體質,提高人類健康水平。

此外,不同的社會制度,及其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條件、衛生設施等的不同,也是影響人的體質的重要因素。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