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

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

所以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可能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人捨於臟腑也」(《素問·皮部論》)。

經絡是外邪從皮十毛十腠理內傳於五臟六腑的傳變途徑。

由於臟腑之間有經脈溝通聯繫,所以經絡還可成為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如足厥十陰十肝經挾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十陰十腎經人肺、絡心,所以腎虛水泛可凌心、射肺。

至於相為表裡的兩經,更因絡屬於相同的臟腑,因而使相為表裡的一髒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心火可下移小腸,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使肺氣不利而喘咳胸滿等等。

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人裡和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通過經絡的傳導,內臟的病變可以反映於外,表現於某些特定的部位或與其相應的官竅。

如肝氣鬱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這就是因為足厥十陰十肝經抵小腹、布脅肋;真心痛,不僅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內側尺側緣,這是因為手少十陰十心經行於上肢內側後緣。

其他如胃火熾盛見牙齦腫痛,肝火上炎見目赤等等。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的臟腑,它可以反映所屬經絡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十床十上,就可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例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變。

又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十陽十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十陽十經有關;痛在後頭部及項部者,多與太十陽十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十陰十經有關。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也是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辨證體系。

在臨十床十實踐中,還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十穴十位處,有明顯的壓痛或有結節狀、條索狀的反應物,或局部皮膚的形態變化,也常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如肺臟有病時可在肺俞十穴十出現結節或中府十穴十有壓痛,腸癰可在闌尾十穴十有壓痛,長期消化不十良的病人可在脾俞十穴十見到異常變化等等。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十溫十,何經所在」(《靈樞·官能》),就指出了經絡對於指導臨十床十診斷的意義和作用。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經絡學說被廣泛地用以指導臨十床十各科的治療。

特別是對針灸、按摩和藥物治療,更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針灸與按摩療法,主要是根據某一經或某一臟腑的病變,而在病變的鄰近部位或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十穴十,通過針灸或按摩,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而十穴十位的選取,就必須按經絡學說進行辨證,斷定疾病屬於何經後,根據經絡的循行分佈路線和聯繫範圍來選十穴十,這就是「循經取十穴十」。

藥物治療也要以經絡為渠道,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才能使藥到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

在長期臨十床十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某些藥物對某一臟腑經絡有特殊作用,確定了「藥物歸經」理論:金元時期的醫家,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張潔古、李呆按照經絡學說,提出「引經報使」藥,如治頭痛,屬太十陽十經的可用羌活,屬十陽十明經的可用白芷,屬少十陽十經的可用柴十胡十。

羌活、白芷、柴十胡十,不僅分別歸手足太十陽十、十陽十明、少十陽十經,且能引他藥歸人上述各經而發揮治療作用。

此外,當前被廣泛用於臨十床十的針刺麻醉,以及耳針\電針、十穴十位埋線、十穴十位結紮等等治療方法,都是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進行的,並使經絡學說得到一定的發展。

經絡系統遍佈全身,氣、血、津十液主要靠經絡為其運行途徑,才能輸布人十體各部,發揮其濡養、十溫十煦作用。

臟腑之間,臟腑與人十體各部分之間,也是通過經絡維持其密切聯繫,使其各自發揮正常的功能。

所以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內外,聯絡上下,將人十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保持著人十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平衡協調。

經絡又能將氣血津十液等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運送到全身,使機體獲得充足的營養,從而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此外,經絡又是人十體的信息傳導網,它能夠接受和輸出各種信息。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