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髒象學說認為,形體官竅雖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或器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

形體官竅,是人十體軀幹、四肢、頭面部等組織結構或器官的統稱,是人十體結構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體和五官九竅,以及五臟外華等內容。

髒象學說認為,形體官竅雖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又都從屬於五臟,分別為某一臟腑功能系統的組成部分。

形體器官依賴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活動為之提供氣血津十液等營養物質而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與五臟的關係尤為密切。

髒象學說採用以表知裡的方法,著重通過活動的機體的外部表徵來推導人十體內部臟腑組織的運動規律,從而確定「像」與「髒」的關係。

形體官竅的狀態,準確地反映著人十體臟腑經絡氣血的健康情況,猶枝葉之與根本。

所以,從形體官竅外部表徵的異常變化,可以把握人十體內部臟腑經絡氣血十陰十陽十盛衰,從而測知病變之所在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一、形體

形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形體,泛指人十體的身形和體質。

狹義的形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結構,稱之為五體。

五體既與臟腑經絡的機能狀態密切相關,又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聯繫。

五體與五臟這種對應關係稱為「五臟所主」。

所謂:「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素問·宣明五氣》)。

(一)脈

在中醫學中,脈有多種含義,一指脈管,又稱血脈、血府,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夫脈者,血之府也」(《靈樞·決氣》),屬五體範疇。

二指脈象、脈搏。

所謂「按其脈,知其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四診範疇。

三指診脈法,屬切診、脈診範疇。

四指疾病名稱,屬五不女之一,即螺、紋、鼓、角、脈中之脈。

1.解剖形態:在五體中,脈即脈管,又稱血脈、血府,主要指血管,為氣血運行的通道。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靈樞·決氣》)。

脈是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它遍佈全身,無處不到,環周不休,外而肌膚皮十毛十,內而臟腑體腔,形成一個密佈全身上下內外的網絡。

脈與心肺有著密切的聯繫,心與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而血在脈中運行,賴氣之推動。

心主血,肺主氣,脈運載血氣,三者相互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氣血的循環運行。

因此,脈遍佈週身內外,而與髒肺的關係尤為密切。

脈與經絡、經脈的關係: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其中縱行的主要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的分支為絡脈。

經絡是人十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而經脈則是人十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經絡、經脈的含義較脈為廣。

實際上,言經絡、經脈,則脈亦在其中了。

2.生理功能

(1)運行氣血:氣血在人十體的血脈之中運行不息,而循環貫注週身。

血脈能約束和促進氣血,使之循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運行。

飲食物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產生水谷十精十微,通過血脈輸送到全身,為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活動提供充足的營養。

如果脈中氣血數量減少,營養虧乏,就會導致全身氣血不足。

若脈中氣血運行速度異常,運行遲緩則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則出十血。

(2)傳遞信息: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人十體各臟腑組織與血脈息息相通。

脈與心密切相連。

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中流動時產生的搏動,謂之脈搏。

脈搏是生命活動的標誌,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

脈象的形成,不僅與血、心、脈有關,而且與全身臟腑機能活動也有密切關係。

因此,脈象成為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十陰十陽十的綜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

人十體氣血之多寡,臟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過脈象反映出來。

所以,通過切脈來推斷病理變化,可以診斷疾病。

3.與臟腑的關係

(1)心主脈:脈為血液運行的通道,它能約束和促進血液沿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循行。

脈為血之府,血液通過脈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個部分。

所以,脈間接地起著將水谷十精十微輸送到全身的作用。

心主脈的機制有二:一是因為心與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脈也」之意。

二是脈中的血液循環往復,運行不息,主要依靠心氣的推動。

因此,心不僅主血,而且也主脈。

全身的血和脈均由心所主,心臟是血液循環的樞紐,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

故曰:「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

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則血脈流暢;心的功能異常,則血行障礙。

如心氣不足,鼓動乏力,則脈象虛弱;心氣不足,血脈不充,則脈來細小;心脈瘀阻,血運不暢,則紫紺,脅下痞塊,脈律不整。

(2)肺、肝、脾與脈:肺朝百脈;肝主藏血,調節血量,防止出十血;脾主統血,使血液不溢於脈外。

所以,脈的生理功能與肺、肝、脾等亦有密切關係。

若肺、脾、肝的功能失常,則可導致脈絡損傷,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洩於前後二十陰十,或滲出於肌膚而形成出十血、血瘀之候。

(二)皮

皮,皮膚的簡稱。

皮十毛十是皮膚和附著於皮膚的毫十毛十的合稱,包括皮膚、汗孔和毫十毛十等組織。

皮膚有分十泌汗液、潤澤皮膚、調節呼吸和抵禦外邪等功能。

在五體中所說的皮,實指皮十毛十而言。

一般十習十慣上常常皮與皮十毛十混稱。

1.解剖形態:皮膚是覆蓋在人十體表面,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部分。

皮膚的紋理及皮膚與肌肉間隙處的結十締十組十織稱之為皮腠,為腠理的組成部分。

在中醫文獻上,有時又稱皮膚為「腠」。

皮膚為一身之表,具有護衛機體、抵禦外邪、調節津十液代謝、調節體十溫十,以及呼吸、感覺等功能。

2.生理功能

(1)護衛機體:皮膚是體表防禦外邪的屏障。

衛氣行於皮十毛十,助皮膚以保護機體,使皮膚發揮抵禦外邪的屏障作用。

若衛氣虛弱,皮膚疏緩,皮腠開,則外邪易於侵襲而致病。

故曰:「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十毛十發人,人則抵深」(《靈樞·百病始生》)。

(2)調節津十液代謝:汗為津十液所化。

汗是津十液代謝的產物。

汗主要通過皮膚的汗孔(玄府、氣門)而排十洩,以維持體內津十液代謝的平衡。

衛氣功能之強弱,皮膚腠理的疏密,汗孔之開合,可影響汗液的排十洩,從而影響機體的津十液代謝。

如汗出過多必損傷津十液,輕則傷津,甚則傷十陰十、脫津。

所謂「津脫者,腠理開,汗大十洩」(《靈樞·決氣》)。

(3)調節體十溫十:臟腑在氣化過程中產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十陽十氣。

少火達於皮膚,使皮膚十溫十和,保持一定的十溫十度。

汗孔(又稱鬼門、氣門)是十陽十氣藏洩的門戶。

「十陽十氣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十陽十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正常的出汗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的作用。

皮膚通過排十洩汗液,以調節體十溫十並使之保持相對恆定。

臟腑經絡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氣血和調,汗出無太過不及,則體十溫十無高低之害,更無寒熱之苦。

十陽十熱過盛則皮膚疏鬆,汗孔開張,增加汗出以瀉熱;十陰十寒太盛則皮腠緻密,玄府閉塞,以減少十陽十氣之丟失。

所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十液別》)。

(4)調節呼吸:肺為呼吸之橐箭。

肺合皮十毛十,皮十毛十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納之功,故又稱汗孔為玄府。

「凡人之氣,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實週身八萬四千十毛十孔,亦莫不從而噓嗡(呼吸吐納之意——作者注)(《讀醫隨筆·論喘》)。

「遍身十毛十竅,俱暗隨呼吸之氣以為鼓伏」(《存存齋醫話稿》)。

3.與臟腑的關係:肺主皮十毛十。

肺與皮膚、汗腺、毫十毛十的關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肺氣宣發,輸十精十於皮十毛十。

肺主氣,肺氣宣發,使衛氣和氣血津十液輸布到全身,以十溫十養皮十毛十。

皮十毛十具有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作用。

皮十毛十的營養,雖然與脾胃的運化有關,但必須賴肺氣的宣發,才能使十精十微津十液達於體表。

故曰:「肺之合皮也,其榮十毛十也」(《素問·五臟生成》)。

若肺氣虛弱,其宣發衛氣和輸十精十於皮十毛十的生理功能減弱,則衛表不固,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低下而易於感冒,或出現皮十毛十憔悴枯槁等現象。

由於肺與皮十毛十相合,外邪侵襲皮十毛十,腠理閉塞,衛氣鬱滯的同時也常常影響及肺,導致肺氣不宣;而外邪襲肺,肺氣失宣時,也同樣能引起腠理閉塞,衛氣鬱滯等病變。

其二,皮十毛十汗孔的開合與肺司呼吸相關。

肺司呼吸,而皮十毛十上汗孔的開合,有散氣或閉氣以調節體十溫十,配合呼吸運動的作用。

在中醫學中汗孔又稱「氣門」(玄府、鬼門),故云:「所謂玄府者,汗孔也」(《素問·水熱十穴十論》)。

汗孔不僅排十洩由津十液所化之汗液,實際上也隨著肺的宣發和肅降進行著體內外氣體的十十交十十換。

所以唐容川在《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中指出,皮十毛十有「宣肺氣」的作用。

因此,肺衛氣虛,肌表不固,則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襲表,十毛十竅閉塞,又常見無汗而呼吸氣喘的症狀。

(三)肉

肉,肌肉的簡稱,泛指解剖學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組織。

肌肉又稱肌、分肉。

肌肉外層(皮下脂肪)為白肉,內層(肌肉組織)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稱。

肌肉十具有主司全身運動之功。

1.解剖形態:肉,肌肉的紋理稱為肌腠,又稱肉腠、分理。

人十體肌肉較豐厚處稱之為胭或肉胭,「胭,肉之聚也」(《類經·髒象類》)。

肌肉之間互相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稱為溪谷,為體內氣血匯聚之所,亦是經氣所在之處。

大的縫隙處稱谷,小的凹陷處稱溪。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素問·氣十穴十論》)。

肌肉與皮膚統稱為肌膚,肌肉與皮膚之間的部位稱為肌皮。

肌肉與骨節相連部位為肉節。

2.生理功能

(1)主司運動:人十體各種形式的運動,均需肌肉、筋膜和骨節的協調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縮活動來完成。

肌肉收縮弛張,始能動作。

故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十緊固,血脈盛滿,故好步」(《靈樞·天年》)。

(2)保護臟器:「肉為牆」(《靈樞·經脈》)。

牆,障壁之謂,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稱之為牆。

牆具有屏障作用。

「肉為牆」,意即肌肉起著屏障作用。

肌肉既可保護內在臟器,緩衝外力的損傷,又可抗拒外邪的侵襲。

如「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靈樞·五變》)。

3.與臟腑的關係

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來自脾所吸收轉輸的水谷十精十微。

脾主肌肉,是由脾運化水谷十精十微的功能所決定的。

「脾……主運化水谷之十精十,以生養肌肉,故合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來營養。

營養充足則肌肉發達豐滿。

因此,人十體肌肉壯實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

故曰:「脾主身之肌肉」(《素問·痿論》),「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中藏經》),「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脾胃論·脾胃勝衰論》)。

如脾氣虛弱,營養虧乏,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四肢,又稱四末,是肌肉比較集中的部位,「四肢為脾之外候」(《體仁彙編》)。

所謂「脾主四肢」,是說人十體的四肢,需要脾氣輸送營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四肢輕勁,靈活有力;脾失健運,營養不足,則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在臨十床十上,中醫學有「治痿獨取十陽十明」(《素問·痿論》)之說,意即調理脾胃是治療瘺證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筋

筋,在五體中指肌腱和韌帶。

筋十性十堅韌剛勁,對骨節肌肉等運動器官有約束和保護作用:在經絡學說中,筋為經筋之簡稱。

1.解剖形態:筋是聯結肌肉、骨和關節的一種堅韌剛勁的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

附於骨節者為筋,筋之較粗十大者為大筋,較細小者為小筋,包於肌腱外者稱為筋膜。

諸筋會聚所成的大筋又稱宗筋。

「宗筋弛緩,發為筋痿」(《素問·痿論》)。

宗筋的另一含義特指十陰十莖十,宗筋聚於前十陰十,故常以宗筋代指十陰十莖十或十睪十丸。

膝為諸筋會集之處,故稱「膝為筋之府」(《靈樞·經筋》)。

2.生理功能

(1)連結骨節: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諸筋者,皆屬於節」(《素問·五臟生成論》),「諸筋從骨……連續纏固,手所以能攝,足所以能步,凡厥運動,罔不順從」《聖濟總錄·傷折門》。

筋連結骨節肌肉,不僅加強了關節的穩固十性十,而且還有保護和輔助肌肉活動的作用。

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節,聯絡而束縛之」(《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2)協助運動:人十體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的。

筋附著於骨節間,起到了骨連結的作用,維持著肢十體關節的屈伸轉側,運動自如。

肢十體關節的運動,除肌肉的舒縮外,筋在肌肉、骨節之間的協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機關縱緩,筋脈不收,故四肢不用也」(《聖濟總錄·諸風門》)。

3.與臟腑的關係

(1)肝主筋:「肝主筋」(《素問·宣明五氣篇》),「肝主身之筋膜」(《素問·痿論》)。

筋束骨,繫於關節,維持正常的屈伸運動,須賴肝血的濡養。

肝血充足則筋力勁強,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肝血虛衰則筋力疲憊,屈伸困難。

肝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故筋的功能與肝十陰十肝血的關係尤為密切。

所謂「筋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而不拘急」(《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肝血充盛,使肢十體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養,維持其堅韌剛強之十性十,肢十體關節才能運動靈活,強健有力。

若肝的十陰十血虧損,不能供給筋和筋膜以充足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

當年老體衰,肝血衰少時,筋膜失其所養,故動作遲鈍、運動失靈。

在病理情況下,許多筋的病變都與肝的功能有關。

如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十體麻木、屈伸不利、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症狀。

若熱邪熾盛,燔灼肝之十陰十血,則可發生四肢十抽十搐、手足震顫、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之證。

(2)脾胃與筋:「食氣人胃,。

散十精十於肝,十婬十氣於筋」(《素問·經脈別論》)。

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盈,則肝有所滋,筋有所養。

所以,筋與脾胃也有密切關係。

若脾被濕困,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筋失所養,可致肢十體軟弱無力,甚則痿廢不用。

(五)骨

骨,泛指人十體的骨骼。

骨具有貯藏骨髓,支持形體和保護內臟的功能。

1.解剖形態:中醫學遠在《內經》時代,就對骨骼的解剖和功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如《靈樞·骨度》對人十體骨骼的長短、大小、廣狹等均有較為正確的描述。

宋代《洗冤錄》中所記載的人十體骨骼名稱和數量,與現代解剖學基本相符。

2.生理功能

(1)貯藏骨髓:「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十精十微論》)。

骨為髓府,髓藏骨中,所以說骨有貯藏骨髓的作用。

骨髓能充養骨骼。

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堅脆等都與髓的盈虧有關。

骨髓充盈,骨骼得養,則骨骼剛健。

反之,會出現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異常變化。

(2)支持形體:骨具堅剛之十性十,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體,保護臟腑,故云:「骨為干」(《靈樞·經脈》)。

人十體以骨骼為主幹,骨支撐身形,使人十體維持一定的形態,並防衛外力對內臟的損傷,從而發揮保護作用。

骨所以能支持形體,實賴於骨髓之營養,骨得髓養,才能維持其堅韌剛強之十性十。

若十精十髓虧損,骨失所養,則會出現不能久立,行則振掉之候。

(3)主管運動:骨是人十體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縮弛張,促使關節屈伸或旋轉,從而表現為軀體的運動。

在運動過程中,骨及由骨組成的關節起到了支點和支撐並具體實施動作等重要作用。

所以一切運動都離不開骨骼的作用。

3.與臟腑的關係

(1)腎主骨:因為腎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而髓又能養骨,所以骨骼的生理功能與腎十精十有密切關係。

髓藏於骨骼之中,稱為骨髓。

腎十精十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才能強勁堅固。

總之,腎十精十具有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修復的作用,故稱「腎主骨」。

如果腎十精十虛少,骨髓空虛,就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骨骼發育障礙。

所以小兒鹵門遲閉、骨軟無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質脆弱、易於骨折等均與腎十精十不足有關。

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腎十精十所充養,故曰:「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雜病源流犀燭》)。

牙齒的生長、脫落與腎十精十的盛衰有密切關係。

所以,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成十人牙齒鬆動或早期脫落,都是腎十精十不足的表現,常用補益腎十精十的方法治療,每多獲效。

(2)奇經與骨:脊即脊椎,由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組成。

脊內有督脈,「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人屬於腦」(《難經·二十八難》)。

故「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素問·骨空論》),「督脈之為病,脊強而厥」(《難經·二十九難》)。

所以,奇經之督脈與骨有密切關係。

臨十床十上,補益督脈之品可以治療骨骼特別是脊骨之病。

二、官竅

官竅,泛指器官和孔竅。

本節所述的官竅是五官和九竅的統稱。

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個器官,簡稱五官。

五官分屬於五臟,為五臟之外候。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十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靈樞·五閱五使》)。

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屬於官之範疇。

「人之九竅,十陽十七,十陰十二,皆五臟主之」(《古今醫徹》)。

十陽十竅有七,一般稱七竅,是頭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個竅的合稱。

頭面部的七竅,又稱上竅、清竅、十陽十竅。

人十體清十陽十之氣出於上竅,故曰:「清十陽十出上竅」。

十陰十竅有二,指前後二十陰十(前十陰十尿道口和後十陰十肛十門)。

二十陰十,又稱下竅,人十體氣化產物如尿便,皆從二十陰十排十出,故稱「濁十陰十出下竅」。

頭部七竅及前後二十陰十謂之「九竅」,「頭有七十陽十竅,下有二十陰十竅,人身止有此九竅耳」(《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五臟的十精十氣分別通於七竅。

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變化中反映出來。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靈樞,脈度》)。

腎又開竅於二十陰十。

故日:「人之九竅,十陽十七、十陰十二,皆五臟主之」(《古今醫徹》)。

每一官竅不僅與其相應的臟腑有著特定的聯繫,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關係,體現出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如,目雖為肝之竅,但又與心、肺、脾、腎有著密切關係。

因此,目又分屬於五臟。

這種官竅與臟腑相關的理論,在眼科、耳鼻喉科臨十床十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耳針療法、眼針療法、鼻針療法的理論依據。

(一)舌

舌內應於心,司味覺,與吞嚥、發音有密切關係。

舌象(舌質和舌苔)是望診的重要內容。

1.解剖形態:舌位於口腔底部,·舌之根十部稱為舌本、舌根;舌之中部謂之舌中;舌之尖部為舌十尖;舌之兩側稱為舌旁。

舌之肌肉脈絡組織稱為舌體、舌質。

舌分上下兩面,上面稱為舌背、舌面,其上有絲狀十乳十頭、菌狀十乳十頭和輪廓十乳十頭,附著在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稱為舌苔,又名舌垢。

舌的下面稱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十膜皺襞為舌繫帶。

舌下靜脈叢及舌繫帶稱為舌系。

舌繫帶兩側靜脈上有兩個奇十穴十,左為金津,右為玉十液。

2.生理功能:舌有感覺味覺、協助咀嚼、吞嚥食物和輔助發音的功能。

舌為司味之竅聲音之機。

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輔助發音而表達語言。

舌的味覺和語言功能,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如心的生理功能異常,便可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舌強語謇等病理現象。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心開竅於舌:心開竅於舌,是指舌為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

心經的經筋和別絡,均上繫於舌。

心的氣血通過經脈的流注而上通於舌,以保持舌體的正常色澤形態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察舌可以測知心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

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

心主血脈功能失常時,如心十陽十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心尖紅赤;心脈瘀阻,則舌紫,瘀點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可現舌強、舌卷、語謇或失語等。

(2)與其他臟腑的關係:舌不僅為心之竅,而且通過經脈與五臟六腑皆有密切聯繫。

如:「脾脈連舌本,腎脈挾舌本,肝脈繞舌本」(《知醫必辨·論疾病須知四診》),「唇十舌者肌肉之本也」(《靈樞·經脈》)。

因此,舌與五臟六腑皆相關,其中尤以與心和脾胃的關係更為密切。

在病理上,五臟六腑的病變均可顯現於舌。

所以,舌診成為一種獨特的中醫診斷方法。

舌診臟腑部位的分屬為:舌十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中心屬脾胃,舌根屬腎。

(3)舌與經脈

在經脈中,手少十陰十之別系舌本,足少十陰十之脈挾舌本,足厥十陰十之脈絡舌本,足太十陰十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足太十陽十之筋結於舌本,足少十陽十之筋入系舌本。

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經筋與舌相聯。

因此,臟腑有病,可影響舌的變化。

(二)鼻

鼻,又名明堂,為肺之竅,是呼吸清濁之氣出入的門戶。

鼻與嗅覺有關,也是外邪入侵之門戶。

1.解剖形態:鼻,隆十起面部中央,上端狹窄,突於兩眶之間,連於額部,名為頹(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極、王宮。

前下端尖部高處,名為鼻準,又名準頭、面王、鼻尖。

鼻準兩旁隆十起部分,名為鼻翼。

鼻之下部有兩孑L,名為鼻孔。

鼻孔內有鼻十毛十(又名鼻須),鼻孔深處稱為鼻隧。

頰以下至鼻準,有鼻柱骨突起,名為鼻樑,又稱鼻十莖十、天柱。

2.生理功能

(1)氣體出入的門戶:呼吸系統是由鼻、喉、氣管及肺等器官共同組成的。

其中,鼻、喉、氣管及其分支構成氣體出入於肺的通道,稱為呼吸道。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靈樞·口問》)。

鼻為呼吸道的起始部,下連於喉,通過氣管而直貫於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氣體出入之門戶。

故曰:「肺之呼吸全賴鼻孔,鼻之兩孔為氣出入之門,呼出濁氣,吸人清氣也」(《醫易一理》)。

(2)主司嗅覺:鼻子辨別氣味謂之嗅。

鼻為司臭之竅。

鼻竅通利,則能知香臭。

因肺氣通於鼻,故鼻之嗅覺靈敏與否,與肺氣通利與否有關。

所以,肺的病變,可見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狀。

(3)協助發音:喉上通於鼻,司氣息出入而行呼吸,為肺之系。

鼻具有行呼吸和發聲音的功能。

鼻與喉相通,同屬肺系,故鼻有助喉以發聲音的作用。

(4)外邪入侵之門戶:鼻與自然界直接相通,為外邪侵襲機體之門戶。

孔竅為外邪侵人人十體的重要途徑。

鼻為肺竅,故鼻為外邪犯肺之門戶。

「十溫十邪感觸,氣從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至於春十溫十夏熱,鼻受氣則肺受病」(《眉壽堂方案選存·捲上》)。

「十溫十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十溫十十熱篇》)。

「十溫十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臨證指南醫案·卷五》),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肺開竅於鼻:鼻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氣的功能。

肺司呼吸,故有「鼻為肺竅」之說。

鼻還有主嗅覺的功能。

鼻的嗅覺和通氣功能均須依賴於肺氣的作用。

肺氣和利,則呼吸通暢,嗅覺靈敏。

鼻為肺竅,故鼻又為邪氣侵犯肺臟的通路。

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襲肺,肺氣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甚則鼻翼煽動與咳嗽喘促並見,故臨十床十上可把鼻的異常表現作為推斷肺臟十病變的依據之一。

(2)鼻與其他臟腑:鼻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地聯繫著,·不僅為肺之竅,而且與脾、膽、腎、心等也有密切關係。

脾與鼻脾統血,鼻為血脈多聚之處,鼻的健旺,有賴脾氣的滋養。

鼻準屬脾,當脾有病變時,常影響於鼻竅,「脾熱病者,鼻先赤」(《素問·刺熱篇》)。

可見脾的生理和病理與鼻有緊密關係。

膽與鼻膽為中清之腑,其清氣上通於腦。

膽之經脈,曲折佈於腦後。

腦下通於空格,空格之下為鼻。

膽之經氣平和,則腦、空格、鼻功能正常。

反之,膽經有熱,熱氣循經上行,移於腦而犯於頰和鼻,則可致辛頰鼻淵。

臨十床十上,實證、熱證的鼻病,多與膽經火熱有關。

腎與鼻鼻為肺竅,是氣體出入門戶。

肺為呼吸之主,腎為納氣之根。

腎氣充沛,攝納正常,肺與鼻才得通暢。

如腎虛,則易於發生鼻病,「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素問·宣明五氣論》)。

鼻與心心與鼻也有一定關係。

「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難經·四十難》)。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素問·五臟別論》)。

(3)鼻與經脈:鼻為經脈聚焦,清十陽十十十交十十會之處。

循行於鼻的經脈有:足十陽十明胃經起於鼻外側,上行至鼻根十部,向下沿鼻外側進人上齒齦;手十陽十明大腸經止於鼻翼旁;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起於目內眥;手太十陽十小腸經,其支者從頰抵鼻旁到內眥;督脈沿額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至上唇;任脈、十陽十驕均直接循經鼻旁。

(三)口

口,指整個口腔,包括口十唇、舌、齒、顎、咽等。

口為脾之外竅,谷、辨五味、泌津十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語言等功能。

胃之所繫。

1.解剖形態:口,下連氣管、食道,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

食物經咽至食道,口是飲食物攝入的門戶。

口十唇,又名唇、唇口、飛門,位於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兩部分。

上唇表面正中線上有一淺溝稱為「人中」,其中上l/3十十交十十界處為人中十穴十。

唇為脾之外候。

2.生理功能

(1)進水谷辨五味:「口者胃之門戶」(《血證論,口舌》),「口為身之門,舌為心之苗,主嘗五味,以布五臟焉」(《世醫得效方·卷十七·口齒兼咽喉科》)。

口腔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進飲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十液、助消化的功能。

(2)助呼吸發聲音:「口十唇者,音聲之扇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靈樞·憂恚無言》)。

口腔也是氣體出入之門戶,有助肺呼吸和發聲音的作用。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脾開竅於口:「脾主口……在竅為口」(《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口十唇者,脾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靈樞·脈度》)。

脾開竅於口,飲食、口味等與脾之運化功能有關。

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津十液上注口腔,唇紅而潤澤,舌下金津、玉十液二十穴十得以泌津十液助消化,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

口十唇與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輸布十精十微的功能。

脾主肌肉,口十唇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從口十唇的變化反映出來。

(2)與其他臟腑:「口者,五臟六腑之所貫通也。

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羅氏會約醫鏡》)。

口與五臟六腑相聯繫,不僅為脾之竅,而且還與心、胃、腎、肝等有密切關係:舌為心之苗;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胃經食道,咽而直通於口齒,為胃系之所屬;肝脈環唇內,絡舌本,其氣上通舌唇。

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與心、腎、胃、肝等臟腑也有密切關係。

(3)口與經脈:口腔是經脈循行的要衝,手十陽十明大腸經、足十陽十明胃經、足太十陰十脾經、手少十陰十心經、足少十陰十腎經、手少十陽十三焦經、足少十陽十膽經、足厥十陰十肝經,以及督脈、任脈、衝脈均循行於此。

口齒唇十舌,通過經絡的運行,與臟腑密切地聯繫起來,在五臟六腑中,與脾、心、腎、胃、肝更為密切。

[附]咽喉

咽喉,一是咽和喉的總稱;二指口咽部。

中醫古代醫籍常咽、喉並稱。

咽喉是司飲食,行呼吸,發聲音的器官。

1.解剖形態

咽喉上連口腔而通於鼻,下通肺胃,又是經脈循行之要衝。

喉在前,連於氣道,合聲門稱作喉嚨,通於肺臟,為肺之系。

咽在後,接於食道,直貫胃腑,為胃之系。

故曰:「喉……乃肺之系」,「咽者……為胃之系」(《重樓玉鑰·喉科總論》)。

咽,又名嗌、咽嗌,古稱咽。

一指口腔後部,是飲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靈樞·憂恚無言》)。

現代解剖學的咽,可分為鼻咽部(包括鼻後至軟顎上部)、口咽部(包括軟顎以下至舌骨平面處)、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環狀軟骨下緣)。

二指食道。

2.生理功能

(1)行呼吸發聲音:「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系,乃肺氣之通道也」(《重樓玉鑰·喉科總論》)。

喉為清濁之氣,呼吸出入的要道。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發聲器官。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十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靈樞·憂恚無言》)。

聲音的發出是在肺氣的推動下,由喉嚨、會厭、舌、口十唇、懸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

(2)通利水谷:「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為胃主系,乃胃氣之通道也」(《重樓玉鑰·喉科總論》)。

咽是消化管從口腔到食管的必經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聯繫鼻與喉的要道。

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通利水谷為其主要生理功能。

故曰:「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作用各異。

喉以呼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咽物,故嚥氣通於地;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闔,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

……四者相十十交十十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儒門事親·卷三》)。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喉為肺系:喉是呼吸的門戶和發音器官。

肺主聲,聲音出於肺而根於腎。

肺的經脈過喉,故喉的通氣和發音與肺有關。

肺主氣,聲由氣發,所以聲音的產生與肺的生理功能有關。

又腎脈挾舌本,腎十精十充足,上承會厭(會厭為聲音之門戶,肺的經脈亦通會厭),鼓動聲道而出聲。

所以說,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

總之,中醫學認為聲音的產生與肺腎有關。

如果肺有病變,不僅可使喉嚨通氣不利,而且還可使聲音發生變化,如聲音嘶啞或失音。

客邪壅肺者,為「金實則無聲」,其證屬實。

肺氣虛弱,肺十陰十不足,為「金碎則無聲」,其證屬虛。

(2)咽為胃系:咽為胃系之所屬,與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

故胃氣健旺,咽的功能正常。

若胃腑蘊熱,則咽部出現紅、腫、痛的病理變化。

「凡咽痛而飲食不利者,胃火也」(《血證論·咽喉》)。

「胃經受熱,胃氣通於喉嚨,故患喉癰」(《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脾與胃互為表裡,足太十陰十脾經絡於胃,上挾咽喉,故咽喉與脾也有密切關係。

「脾胃有熱,則熱氣上衝,致咽喉腫痛」《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由於脾胃疾病多反映於咽喉,故有「喉嚨者,脾胃之候也」的說法。

(3)咽喉與其他臟腑:腎藏十精十,其經脈人肺中,循喉嚨。

咽喉得腎之十精十氣濡養,生理功能正常,則不易為邪毒所犯。

若因腎虛十精十虧,咽喉失於濡養,則易為病。

「腎水不能潮潤咽喉,故其病也」(《瘍醫大全》)。

肝之經脈循喉嚨人頏顙,肝之經氣上於咽喉。

若肝氣鬱結,疏洩升降失常,則影響喉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郁化火,可導致氣血凝滯於咽喉而發病。

「厥十陰十終者,中熱嗌干」(《素問·診要經終論》)。

可見,咽喉與肝腎也密切相關。

(4)咽喉與經脈:咽喉是經脈循行十十交十十會之處,在十二經脈中,除手厥十陰十心包經和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間接通於咽喉外,其餘經脈直接通達。

手太十陰十肺經,人肺臟,循經喉中。

手十陽十明大腸經,從缺盆上走頸部,挾口入下齒中。

足十陽十明胃經,從上齒中,出挾口環唇,循下頜角前,沿咽喉人缺盆。

足太十陰十脾經,上行挾食道二旁,循經咽喉連於舌根。

手少十陰十心經,挾食道上循咽喉,連於眼。

手太十陽十小腸經,其支從缺盆循頸經咽喉上頰。

足少十陰十腎經,從肺上循喉嚨,挾舌根。

手少十陽十三焦經,從肩走頸經咽喉至頰。

足少十陽十膽經,從頰車,下走頸經咽喉至缺盆。

足厥十陰十肝經,循經喉嚨,上人頏顙,環行於唇內。

此外,任脈、衝脈循喉嚨,絡於口十唇。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稱十精十明、命門。

眼由眼球、視路和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組成,為視覺器官。

眼又是望診察神的重要器官。

眼的生理功能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關係。

1.解剖形態:中醫學認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兩瞼、兩眥五個部分組成。

用五輪學說來說明眼睛的組織結構和生理、病理現象,成為眼科的獨特理論。

五輪,為氣輪、風輪、水輪、血輪和肉輪的統稱。

白睛屬氣輪,黑睛為風輪,瞳孔(瞳子、瞳神)為水輪,內外眥(眼內外角)為血輪,眼瞼為肉輪。

表3-1中西醫眼部解剖名稱對照

┌───────────────┬────────────────┐

│上胞(上睥、上瞼) │ 上眼瞼 │

├───────────────┼────────────────┤

│下險(下胞、下睥) │ 下眼瞼 │

├───────────────┼────────────────┤

│內險(睥內) │ 瞼結膜 │

├───────────────┼────────────────┤

│險弦(胞弦、睥沿、胞沿) │ 瞼緣 │

├───────────────┼────────────────┤

│睫十毛十 │ 睫十毛十 │

├───────────────┼────────────────┤

│瞼裂(目縫) │ 瞼裂 │

├───────────────┼────────────────┤

│內毗(大眥) │ 內眥 │

├───────────────┼────────────────┤

│外賦(小眥、銳眥) │ 外眥 │

├───────────────┼────────────────┤

│淚泉 │ 淚腺 │

├───────────────┼────────────────┤

│淚竅(淚堂、淚膛、淚孔) │ 狹義指淚點,廣義指淚道 │

├───────────────┼────────────────┤

│白睛(白眼、白仁、白珠、白輪)│ 指球結膜、前部鞏膜及筋膜 │

├───────────────┼────────────────┤

│黑睛(黑眼、水膜、烏輪、 │ 角膜 │

│烏珠、黑珠、青睛、神珠) │ │

├───────────────┼────────────────┤

│黃仁(眼簾、虹彩) │ 虹膜 │

├───────────────┼────────────────┤

│神水 │ 外為淚液、內為房水 │

├───────────────┼────────────────┤

│瞳神(瞳於、金井、瞳人、瞳仁)│狹義指瞳孔,廣義指瞳孔及眼內組織│

├───────────────┼────────────────┤

│睛珠(黃十精十) │ 晶狀體 │

├───────────────┼────────────────┤

│神膏(護睛水) │ 玻璃狀體 │

├───────────────┼────────────────┤

│視衣 │ 視網膜、脈絡膜 │

├───────────────┼────────────────┤

│跟珠(目珠子、睛珠、目珠) │ 眼球 │

├───────────────┼────────────────┤

│目系(跟系、目本) │ 視神經及其血管、視路 │

├───────────────┼────────────────┤

│眼帶(睛帶) │ 眼外肌 │

├───────────────┼────────────────┤

│眼眶骨(目眶骨、睛明骨) │ 眼眶 │

└───────────────┴────────────────┘

2.生理功能

(1)主司視覺:「目者,司視之竅也」(《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

目具有視萬物,察秋毫,辨形狀,別顏色的重要功能,為臟腑先天之十精十所成,後天之十精十所養。

「五臟六腑之十精十,皆上注於目而為之十精十……目者,五臟六腑之十精十也」(《靈樞·大惑論》)。

(2)心靈之窗:「目為神之牖」(《推蓬悟語》)。

神為生死之本,得神則生,失神則死。

「目為神竅」(《壽世傳真》),目可以傳神。

眼之活動靈敏,十精十彩內含,炯炯有神,謂之有神;活動遲鈍,目無十精十彩,目暗睛迷,為無神;若目光突然轉膏,為假神,乃「迴光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為望診中望神之重要內容:

3.與臟腑的關係

(1)目與五臟:「眼通五臟,氣貫五輪」(《濟生方·卷五·目》)。

所謂輪,是比喻眼球形圓,轉動靈活,宛如車輪之意。

「五輪者,皆由五臟之十精十氣所發:名之曰輪,其象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審視瑤函》):根據五輪學說,目部的臟腑相關部位為: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因為心主血,血之十精十為絡;黑珠屬肝,稱為「風輪」,因肝屬風主筋,筋之十精十為黑睛;白珠屬肺.稱為「氣輪」,因肺生氣,氣之十精十為白睛:瞳仁屬腎,稱為「水輪」,因腎屬水,主骨生髓,骨之十精十為瞳仁;眼胞屬脾。

稱為「肉輪」,因脾主肌肉.肌肉之十精十為約束(眼瞼)

因髒與腑相表裡,故血輪與心、小腸,風輪與肝、膽,氣輪與肺,大腸,水輪與腎、膀十胱,肉輪與脾、胃相關。

所以有「目竅於肝,出於腎,用於心,運於肺,藏於脾」(《證治準繩》)之說:五輪學說不僅是眼科的獨特理論,也是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

(2)肝開竅於目:眼目是視覺器官。

在正常情況下,眼睛十精十彩內含,神光充沛,視物清楚正確,能夠辨別物體的顏色和長短。

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臟六腑之十精十氣,通過血詠而上注於目,使之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雖然五臟六腑都與目有著內在聯繫,但其中尤以肝為密切:因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臟生成》),肝的經脈上連於目系(目系又稱眼系、目本,為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所以說,眼為肝之外候,肝開竅於目。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冽如,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可見兩目斜視、天吊等:眼睛的視覺功能,既依賴於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充養,又需要肝之十陰十血的濡養,所以許多眼科疾患在治療上既照顧整體,又突出強調治肝,體現了局部和整體的統一。

(3)目與經脈:「諸脈者,皆屬於目』』(《素問『五臟生成》)。

目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均有密切關係,經脈周密地分佈在眼的周圍,使臟腑之氣血灌注於目,保證了眼與臟腑的密切聯繫。

足三十陽十經之本經均起於眼或眼附近,而手三十陽十經皆有1—2條支脈終止於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經或支脈,或別出之正經連於目系者,有足厥十陰十肝經、手少十陰十心經以及足之三十陽十經;在奇經八脈中,其起止循行與目直接相關者,主要有督脈、任脈、十陰十驕脈、十陽十矯脈等;經筋分佈於眼及眼周圍者,有手是之十陽十之筋。

故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口問》)。

[附]八郭學說

八郭是指中醫眼科在外眼劃分的八個部位(或方位):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種物質或八卦名稱來命名:即天(乾)郭、地(坤)郭、風(巽)郭、雷(震)郭、澤(兌)郭、山(艮)郭、火(離)郭、水(坎)郭。

稱之為郭,系取其有如城郭護衛之意。

至於八郭的位置?內應臟腑及臨十床十意義,歷來各家說法不一:現列表如下.僅供參考:八郭學說在臨十床十上的應用遠不如五輪學說普遍。

(五)耳

耳位於頭面部之兩側,屬清竅:為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耳的生理功能與五臟皆相關。

而與腎中十精十氣盛衰的關係尤為密切。

1.解剖形態:耳位於頭面部之兩側。

為清十陽十之氣上通之處,屬清竅之一。

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內耳(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組成。

耳之外殼稱為耳郭,又名耳殼。

耳郭前凹後凸:耳郭的游離緣捲曲,稱為耳輪。

耳輪前方有一與其平行的弓狀隆十起,稱為對耳輪。

對耳輪向上分為兩腳,分別稱為對耳輪上腳和對耳輪下腳,兩腳之間的凹陷部,稱為三角窩。

在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淺溝,稱為耳舟,在對耳輪前方有一陷凹,稱為耳甲,它被耳輪腳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耳甲艇,下部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名為耳屏。

又名耳門、蔽:在對耳輪下端有一結節狀突出,與耳屏相對。

稱為對耳屏:耳屏與對耳屏之間有耳屏間相連:耳甲腔向內經外耳門(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輪之垂下處,名為耳十垂、耳墜,、耳十垂珠,耳膜,即鼓膜。

人十體各部位和臟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區」:在反映區出現的敏十感點。

稱為耳十穴十。

耳郭的外部形態為耳針定十穴十的標誌:耳為聽覺器官,有司聽覺,主平衡之功。

2.生理功能:「耳者。

司聽之竅也」(《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耳的主要功能為主司聽覺:另外.耳也是人十體的平衡器官:耳的功能靠十精十、髓、氣、血的充養,尤其與腎的關係較為密切-腎十精十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高:反之,腎十精十虛衰,髓海失養,則聽力減退,耳鳴耳聾。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腎與耳:腎開竅於耳,「耳之聰司於腎」(《古今醫案按》),「腎主耳,……在竅為耳」(《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靈樞·五閱五使》),「兩耳通腦,所聽之十聲歸於腦」(《醫林改錯》)。

腎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髓聚於腦,十精十髓充盛,髓海得養,則聽覺才會靈敏。

故稱腎開竅於耳,「耳為腎之外候」(《難經·四十難》)。

故臨十床十上常常把耳的聽覺變化,作為推斷腎氣盛衰的一個標誌。

人到老年,腎中十精十氣逐漸衰退,故聽力每多減退。

(2)耳與其他臟腑

耳與心「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證治準繩·雜病》),故有「心開竅於耳」之說。

因為「耳者,心之竅……心在竅為舌,腎在竅為耳,可見舌本屬心,耳兼乎心腎也」(《類經·髒象類》)。

所以耳屬心腎二髒之竅,但以腎為主,以心為客。

故曰:「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

或曰:「心亦開竅於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於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耳」(《醫貫·卷五》)。

說明心與耳的生理有關。

耳與肝膽肝氣通於耳,肝氣調達,則聽力聰敏。

若肝臟功能失調,「虛則目荒荒無所耳無所聞」,「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素問·髒氣法時論》),膽附於肝,膽足少十陽十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肝膽主升發,喜條達,若肝膽失調,膽經有熱,易上逆於耳而為病,「足少十陽十膽經,上絡於耳,邪在少十陽十,則耳聾也」(《醫學心悟·傷寒六經見證法》)。

耳與脾脾主運化而升清,脾氣健旺,氣血充沛,清十陽十之氣上奉耳,則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運,氣血不足,耳失所養而失聰。

若濕邪困脾,清十陽十不升,濁十陰十不降,蒙蔽耳竅而為病。

耳與肺耳與肺亦有一定關係,「十溫十邪上受,首先犯肺」(《十溫十十熱經緯·外感十溫十十熱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聾」(《素問·氣十十交十十變大論》)。

在臨十床十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現邪氣在表的肺經症狀。

總之,耳與五臟六腑均有密切的聯繫,其中,與腎、心、膽、肝、脾等臟腑關係較為密切。

(3)耳與經脈:耳為宗脈之所聚。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中直接循行於耳的經脈有:足少十陽十膽經、手少十陽十三焦經,均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

足十陽十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

手太十陽十小腸經,由目銳眥入耳中。

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從巔至耳上角。

耳通過經脈與臟腑和全身廣泛地聯繫,因此有將耳殼分區分別隸屬於人十體各部,並以此作為耳十穴十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六)前十陰十

前十陰十,又稱下十陰十,指男十女外生十殖器(外生十殖器,又名十陰十器)及尿道的總稱。

前十陰十與排尿和生十殖有關。

1.解剖形態:男十性十的前十陰十,即男十性十外生十殖器,包括十陰十囊(內有十睪十丸、副十睪十和十精十索等)和十陰十莖十(簡稱十莖十,又名玉十莖十、十莖十物、十陽十物、十陽十事、溺十莖十)。

女十性十外生十殖器,稱為女十陰十、子戶(包括十陰十道等):十陰十道名為廷孔、庭孔、十陰十戶,十陰十道外口稱為十陰十門(也稱十陰十戶)。

女十性十的前十陰十包括十陰十道和尿道:

2.生理功能:前十陰十具有排尿和生十殖功能。

女十性十的十陰十道還是排十洩月十經和娩出胎兒的通道。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腎與前十陰十:前十陰十包括尿道(溺竅)和生十殖器(十精十竅),是排尿和生十殖的器官。

「前十陰十有十精十竅,與溺竅相附,而各不同。

溺竅內通膀十胱,十精十竅則內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十精十之所,尤為腎之所司」(《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上卷》)。

關於腎與人的生十殖機能的關係,已如前述,不再復贅。

尿液的貯存和排十洩雖屬於膀十胱的功能,但須依賴腎的氣化才能完成。

因此,尿頻、遺尿、尿失十禁以及尿少或尿閉,均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

(2)前十陰十與其他臟腑:肝主疏洩,為筋之主,前十陰十為宗筋之所聚,肝經人十陰十毛十,繞十陰十器。

肝氣條達,疏洩以時,宗筋得養,前十陰十功能正常,則十精十、經疏洩以時,尿液排十洩正常,此為肝司十陰十器之功。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衝脈隸屬於十陽十明,十陽十明總宗筋之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則十精十血充盈,前十陰十功能健旺,若脾失健運,或濕十熱下注,或氣不攝十精十。

十精十(經)不固,或宗筋弛縱而十陰十痿。

心為君火,主神志,相火寄於肝腎,心腎相十十交十十,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則腎能封藏。

若君火動搖於上,相火應之於下,則腎失封藏,而十陽十痿、遺十精十、不十孕、月十經不調、小十便失常諸證叢生。

(3)前十陰十與經脈:足厥十陰十肝經過十陰十器;足少十陽十經繞十毛十際;督脈絡十陰十器,女子人系廷孔,男子循十陰十莖十;任脈下出會十陰十,上行於十毛十際;衝脈與十陽十明合於宗筋。

此外,足十陽十明、太十陰十、少十陰十之筋聚於十陰十器。

(七)後十陰十

後十陰十為排十洩大便的器官。

1.解剖形態:後十陰十即十肛十門,為大腸的下口,又稱魄門、谷道,簡稱十肛十。

「十肛十門者……又曰魄門」(《證治要訣》)。

魄門為粕之通道、魄門即粕門,飲食糟粕由此排十出體外,故稱。

2.生理功能:後十陰十的主要功能是排十洩大便。

3.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1)腎與後十陰十:腎主封藏,為胃之關,既開竅於前十陰十,又開竅於後十陰十。

後十陰十是排十洩糞便的通道。

糞便的排十洩本是大腸的傳導功能,但髒象學說常常把大腸的功能統屬於脾的運化功能範疇。

脾之運化賴腎以十溫十煦和滋潤,所以大便的排十洩與腎的功能有關。

腎的十陰十陽十失調可出現洩瀉、便秘等大便異常。

總之,飲食之受納在於胃,便溺之排十洩關乎腎。

故張景岳說:「腎為胃關,開竅於二十陰十,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景岳全書·洩瀉》),

(2)後十陰十與其他臟腑:魄門的開合由心神主宰,與前十陰十同為腎之竅。

飲食糟粕的排十洩不僅關乎於腎,而且與脾之運化、肺之肅降,以及肝之疏洩均有密切關係。

故曰:「魄門變為五臟使」(《素問·五臟別論》)。

(3)後十陰十與經脈:督脈、任脈和衝脈,三者「一源三歧」,均起於胞中,下出於會十陰十。

會十陰十,亦稱篡、下極、屏翳,指外生十殖器後方與十肛十門前方的部位。

足太十陽十經別人於十肛十,故足太十陽十經和任督衝脈的十穴十位可治後十陰十病變。

三、五臟外華

華,光華,光彩之意。

「十精十明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十精十微論》):「氣由髒發,色由氣華」(《四診抉微》)。

色澤為臟腑氣血之外榮:光明顯於外,潤澤隱於內,光明潤澤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氣。

故曰:「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十精十血之充」(《望診遵經》)。

五臟與面、十毛十、唇、爪、發相關,故面、十毛十、唇、爪、發的色澤,可以反映五臟氣血的盛衰:五臟外華,即「心其華在面」,「肺其華在十毛十」,「脾其華在唇四白」,「肝其華在爪」,「腎其華在發」。

(一)心其華在面

心其華在面,是說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可從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

心主血脈,面部血脈極為豐富,全身氣血皆可上注於面,所以面部的色澤能反映出心氣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功能健全,血脈充盈,循環通暢,則面色紅十潤光澤;反之,心臟功能失調,可引起面部色澤異常。

如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面白無華;心脈瘀阻,則面色青紫。

故曰:「心……其華在面」(《素問·六節髒象論》),「其榮色也」(《素問·五臟生成》)。

(二)肺其華在十毛十

十毛十為附在皮膚上的毫十毛十。

「肺……其華在十毛十」(《素問·六節髒象論》),「肺之合皮也,其榮十毛十也」(《素問·五臟生成》)。

肺主皮十毛十,肺宣發衛氣和津十液於毫十毛十,則毫十毛十光彩潤澤。

若肺氣失調,不能行氣與津十液以十溫十養毫十毛十,毫十毛十之營養不足,就會憔悴枯槁。

故曰:「太十陰十者,行氣十溫十於皮十毛十者也:故氣不榮則皮十毛十焦,皮十毛十焦則津十液去,津十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爪枯十毛十折,十毛十折則氣先死」(《靈樞·經脈》):

(三)脾其華在唇

唇指口十唇,位於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

唇四周的白肉稱之為唇四白。

「唇為脾余」(《普濟方》),「口十唇者,脾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口為脾竅,內外唇十肉脾所主也」·(《醫學傳真》)。

口十唇的肌肉由脾所主。

因此,口十唇的色澤形態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正常與否:脾氣健運,氣血充足,營養良好,則口十唇紅十潤而有光澤。

如果脾的功能失調,口十唇的色澤形態就會出現異常的變化。

脾失健運,氣血虛少,營養不十良,則口十唇淡白不華,甚則萎黃不澤;口十唇糜爛為脾胃積熱;環口黧黑,口十唇捲縮不能覆齒是脾氣將絕之兆。

總之,口十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功能狀態的反映。

(四)肝其華在爪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甲的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肝應爪」(《靈樞·本髒》)。

爪甲賴肝血以滋養,肝血的盛衰,可以影響爪甲的榮枯。

肝血充足,則爪甲堅韌明亮,紅十潤光澤。

若肝血不足,則爪甲軟薄,枯而色夭,甚則變形或脆裂。

所以說「肝……其華在爪」(《素問·六節髒象論》),「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素問·五臟生成》)。

可見,爪甲色澤形態的變化,對於判斷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參考價值。

所以見到上述病變,治療多從肝人手。

(五)腎其華在發

發,即頭髮,又名血余。

發之營養來源於血,故稱「發為血之餘」。

但發的生機根源於腎。

因為腎藏十精十,十精十能化血,十精十血旺盛,則十毛十發壯而潤澤,故又說腎「其華在發」。

由於發為腎之外候,所以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與腎十精十的關係極為密切。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