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諸位賢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信,內途中日記六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原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信,內途中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後,余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以臆揣。

及讀來書,果不出吾所料,千辛萬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鄭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實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

四弟來信甚詳,其發憤自勵之志,溢於行問;然必欲找館出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閣不如出外較淨耳。

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夕做書,其耽擱更甚於家塾矣。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1,皆可讀書。

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奇2,余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一之 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

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人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憂之。

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

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余窮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

《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

昔賣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一奴一耳,豈不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己治人之道?關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一奴一作官,何以異哉?

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

其修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

誠意,力行之事也。

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

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

天地萬物,皆物也。

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格者,即格物而窮其理也。

如事親定省,物也。

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

事兄隨行,物也。

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

吾心,物也。

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

吾身,物也。

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一屍一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

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

切己體察,窮其理,即格物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工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

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

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

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盡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於書,故所賣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藥。

茲將艮峰先生日課,鈔三葉付歸,與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

馮樹堂與余同日記起,亦有日課冊。

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弟,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成。

余向來有無恆之弊,自此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恆矣。

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

本欲抄餘日課冊付諸弟閱,因今日鏡海先生來,要將個子帶回去,故不及鈔。

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幾葉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間)3,令人對之肅然。

吳竹如竇蘭泉之一精一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

吳子序邵慧西之談經,深思有辨。

何子貞之談字,其一精一妙處,無一不合,其談詩尤最符契4。

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茲抄二葉付回,與諸弟閱。

馮樹堂陳岱雲之立志,汲汲不逞,亦良友也。

鏡海先生,吾雖未嘗執贄5請業,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矣。

然諸弟苟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起記日課,唸唸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

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談。

十三日與岱雲合隊,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蓋釋矣。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讀書。

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註釋】

1負薪:背柴,相傳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時還刻苦讀書。

牧豕:放豬。

相傳漢代函宮一邊放豬。

同時還在聽講解經書。

2致奇:這時指命運不好,遇事不利。

3間:胸襟開闊。

4符契:符和、契合。

5贄:拜見師長時所持的禮物。

【譯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的信裡面有路上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

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一慰。

自從九弟離京城後,我沒有一天不憂慮,深怕道路變故多端;旦以預料。

等讀了來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千辛萬苦,才得到達,幸運!真是幸運!與鄭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這樣好,我實在感激不荊在長沙時,沒有提到彭山屺,為什麼?

、四弟來信寫得很詳細,他發奮自勵的志向,流露在字裡行問。

但一定要出外找學堂,這是什麼意思?不過說家塾學堂離家裡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外出安靜。

然而出外從師,自然沒有耽擱。

如果是出外教書,那耽擱起來,比在家塾裡還厲害。

而且真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可以讀書,就是曠野地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可以讀書。

如不能發奮自立,那麼家塾不宜讀書,就是清淨的地方,神仙的環境,都不宜讀書,何必要選擇地方,何必要選擇時間,只要問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佳,我也深以為然。

但只是小試失利,就發牢騷,我暗笑他志向大小而心中憂慮的不大,君子的立志,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全的人。

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

所以,頑固的刁民難以感化,則憂;野蠻的夷、狡滑的夏不能征服,則憂;小人在位,賢人遠循,則憂;匹夫匹婦沒有得到自己的恩澤,則憂。

這就是通常所兌的悲天命而憐憫百姓窮苦,這是君子的憂慮。

如果是一個人的委屈和伸張,一家人的饑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子還沒有功夫為這些去憂慮呢。

六弟委屈於一次小試,自稱數奇,我暗笑他所憂的東西大小了。

假如有人不讀書便罷了,只要自稱為讀書人,就一定從事於《大學》。

《大學的綱要有三點: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們的份內事情。

如果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說這三點,與我毫不相干,那讀書又有什麼用?雖說能寫文能做詩,博學雅聞自己吹噓自己,也只算得一個識字的牧童而已,豈可叫明白事理階個有用的人。

朝廷以制藝來錄取士人,也是說他能代替聖人賢人立言,必須明白聖賢的道理,行聖賢的行為,可以為官管理民眾,整躬率物。

如果以為明德、新民為份外事,那雖能文能詩,而對於修身治人的道理,茫茫然不懂,朝廷用這種人作官;和用牧童做官,又有何區別呢?

既然自稱讀書人,那麼《大學》的綱領,都是自己立身切要的事情已十分明白,《大學》應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面,以我看來,取得功效的地方,只有兩條,一條叫格物,一條叫誠意。

格物,致知的事情,誠意,力行的事情。

物是什麼?就是本末的物。

身、心、憊、知、家、國、天下,都是物,天地萬物,都是物。

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

格,是考究物及窮追他的方面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親,是物。

何應當定期探親的理由,就是格物。

研究為何應當跟隨兄長的理由,就是格物。

我的心,是物。

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廣泛研究心的省悟、觀察、涵養的道理,就是格物。

我的身體,是物。

研究如何敬惜身體的道理,廣泛研究立齊坐一屍一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

每天所看的書,句句都是物。

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就是格物,這是致知的事。

所滑誠意,就是知道了的東西就努力去做,誠實不欺。

知一句,行一句,這是力行的事。

兩者並進,下學在這裡,上達也在這裡。

我的朋友吳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理。

倭艮峰先生誠意工夫很嚴,每天有日課冊子。

一天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都寫載下來。

字都是正楷。

三個月訂一本,從乙未年起,已訂了三十本。

因他慎獨嚴格,雖出現妄念偶動,必定馬上克服,寫在書上。

所以他讀的書,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藥,現將艮峰先生日課,抄三頁寄回,給弟弟們看。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也照艮峰一樣,每天一個念頭一件事情,都寫在冊子上,以使隨時看見了加以克服,也寫正楷。

馮樹堂和我同日記起,也有日課冊子。

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我向來有無恆心的毛病,從寫日記本子開始,可以保證一生有恆心了。

明師益友,一重又一重挾持我。

只能進不能退。

本想抄我的日課冊給弟弟們看,今天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所以來不及抄。

十一月有通信兵,準定抄幾頁寄回。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鮮明端莊,令人肅然起敬。

吳竹如、竇蘭泉的一精一研究義,一言一事,實事求是。

吳子序、邵蕙西談經、深思明辨。

何子貞談字,其一精一妙處,與我無一下合,談詩尤其意見一致。

子貞很喜歡我的詩,所以我從十月以來,已作了十八首,現抄兩頁寄回,給弟弟看。

馮樹堂、陳岱雲立志,急切而慌忙,也是良友。

鏡海先生,我雖然沒有拿著禮物去請求授業,而心裡早已師從他了。

我每次寫信與諸位弟弟,不覺得寫得長,我想諸位弟弟厭煩不想看。

但弟弟們如有長信給我,我實在很已快樂,如獲至寶,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不忘想改過自新。

回憶從前與小珊有點嫌隙,實在是一時的氣憤,不近人情,馬上想登門謝罪。

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當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談了很久。

十三日與岱雲合夥,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嫌隙煙消雲散。

近來的事大致這樣,容我以後再寫,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