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曾國藩家書

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號,系新正初三一交一 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腸風,賴神戳佑,得以速痊,烈遊子聞之,尚轉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

初八日躬逢壽誕,男不克在家慶祝,心猶依依。

諸弟在家不聽教訓,不甚發奮,男觀諸來信即已知之。

蓋諸弟之弟,總不願在刺的書,自己亥年男在家裡,即有此意,牢不可破。

六弟欲從男進京,男因散館去留未定1,故此時未許。

庚子年接家眷,即請弟等送,意欲弟等京讀書也。

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許,以故但寫諸弟而不指定何人。

迫九弟來京,其意頗遂,而四弟六弟之憊,尚未遂也。

年年株守家園,時有耽擱,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無良友,考試又不利。

兼此數者,怫郁難伸2,故四弟六粟不免怨男,其所以怨男者有故。

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愛3,甲可怨一矣。

雲亥在家,未嘗教弟一字,可怨二教矣。

臨進京不肯帶六弟,可怨三矣。

不為弟擇外專,僅延丹閣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

明知兩弟不厄家居,而屢次信回,勸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難免內懷隱衷,前此含意不伸,故從不寫信與男,去臘來信甚長,則盡情吐露矣。

男接信時,又喜又懼,喜者喜弟志氣勃勃,不可遏也。

懼者,男再拂弟意,將傷和氣矣。

兄弟和,雖窮氓不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男深知此理,故稟堂上各位大人,俯從男等兄弟之情實以和睦兄弟為第一。

九弟前年欲歸,男百般昔留,至去年則不復強留,亦恐拂弟意也。

臨別時彼此戀戀,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後,思之尤切,信之尢深,謂九弟縱不為科目中人,亦當為孝弟中人。

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終身互相依倚,則雖不得祿位,亦傷哉?

伏讀手諭,謂男教弟宜明責之,不宜瑣瑣告以閱歷工夫。

男自憶邊年教弟之信,不下數萬字,或明責,或婉勸,或博稱,或約指,知無不言,總之盡心竭力而已,男婦孫男女身體皆平安,伏乞放心,男謹稟。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註釋】

1散館:清制。

翰林院庶吉士經過一定年限舉行甄別考試之稱。

2拂郁難伸:憂鬱難言。

3威克厥愛:威嚴超過與一寵一 愛。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二月十六,接到家裡第一紂信,是新年正月初三一交一 彭山屺的那封,已明白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腸風,依靠神靈的保佑,很快痊癒了。

但在外的遊子聽了,心裡還是心跳呢。

六弟生了一個女兒,這自然是大喜。

初八日躬逢壽延,兒子不能在家裡參加慶祝,心裡老是依依難忘。

幾位弟弟在家裡不聽大人的教訓,不很發奮,兒子看來信已經知道了。

看來幾位弟弟的意思,總不願意在家塾學堂讀書。

兒子還在家裡時,就有這個意思,而且牢不可破。

六弟想跟兒子進京,兒子在庶常館學習 的去世留尚沒有定,所以沒有答應。

庚子年接家眷進京,請弟弟們送,意思是想弟弟們來京讀書,特別是因為祖父母、父母在上,兒子不敢答應,所以只寫諸弟而不指定何人。

九弟來京,他的意思如願以償了,而四弟六弟卻沒有。

年年呆在家裡,學問時時擱了,大人又不能在家裡教他們,附近又沒有好的朋友,考試又失敗了,有這麼幾種原因,所以覺得很受壓抑而悶鬱不樂,所以四弟六弟不免埋怨我。

他們埋怨我是有原因的。

丁酉年在家教他們時,威嚴過頭而缺少愛撫,可以埋怨的第一點。

已亥年在家,沒有教弟弟一個字,可以埋怨的第二點。

臨到進京了不肯帶六弟,可以埋怨的第三點。

不為弟弟另外選擇外面的老師,僅僅只請了凡閣叔,違背了他們的意思,可以埋怨的第四點。

明明知道兩弟弟不願在家而屢次回信,勸他們在家讀家塾,可以埋怨的第五點。

正因為兒子有可埋怨的五點,所以四弟六弟難免心裡藏著這些隱衷,以前一直悶在肚子裡沒有申述的機會,所以從不給我寫信。

去年臘月寫了一封長信,才把這一肚子怨氣都吐了出來,兒子接信時,又高興又害怕。

喜的是弟弟們志氣勃勃有生氣,不可阻擋。

怕的是兒子若再次違背他們的意願,將會傷了兄弟的和氣。

兄弟和睦,雖說是窮困的小戶有家也必然興旺。

兄弟不和,雖說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敗落。

兒子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稟告堂上大人,俯從兒子等兄弟的情價,實在是把和睦擺在第一位。

九弟前年想回,兒子百般苦苦挽留,到去年才不再強留,也是恐怕違背了他們的意願。

臨走時彼此依依不捨,情深以海,所以兒子從九弟走後,非常相信他,也非常想念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場中人,也會是孝、悌中人、兄弟個個如此,可以終身互相依靠,就是不當官,又有什麼關係呢?

恭讀父母的手書教海,說兒子教育弟弟應該以明白責備為好,不適宜嘮叨教他們閱歷。

兒子回憶多年來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數萬字,或者明白的責備,或者委婉的規勸,或者從大的廣泛的論述,或者從小的方面細細的指點,知無不言,總之,盡一切努力罷了。

媳婦和孫子孫女都平安,請放心。

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