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六弟九弟左右:來書信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計共發信七八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

曾國藩家書

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

【原文】

六弟九弟左右:

來書信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計共發信七八次,兄到京後,家人僅檢出二次,一系五月二十二日發,一系十月十六發,其餘皆不見,遠信難達,往往似此,臘月信有湖塗字樣,亦信之不能禁者,蓋望眼欲穿之時,疑信雜生,怨怒一交一 至,惟骨肉之情愈摯,則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則責之愈切,度日如年,居室中環牆,望好音如萬金之獲,聞謠言如風聲鶴唳,又加以堂上之懸思,重以嚴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詈1者,情之至也,然為兄者觀此二字,則雖曲諒其情,亦不能不責之,非責其情,責其字句之不檢點耳,何芥蒂之有哉!

至於回洋時有折並南還,則兄實不知,當到家之際,門幾如市,諸務繁劇,吾弟可想而知,兄意謂家中接榜後所發一信,則萬事可以放心矣,豈尚有懸掛哉?來書辯論詳明,兄令不復辯,蓋彼此之心雖隔萬里,而赤成不啻目見,本無纖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費唇舌?以後來信,萬萬不必提起可也。

所寄銀兩,以四百為饋贈戚族之用,來書云:「非有未經審量之處,即似稍有近名之心。」

此二語,推勘人微,兄不能不內省者也,又云:「所識窮乏,得我而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可為此慷慨,而姑為是言。」

斯二語,毋亦擬阿兄不倫乎?

兄雖不肖,亦何至鄙且好至於如此之甚?所以為此者,蓋族戚中斷不可不有一援手之人,而其餘則牽連而及。

兄已亥年至外家,見大舅陶穴而居,種菜而食,為惻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謂曰:「外熏做外官則阿舅來作燒火夫也。」

南五舅送至長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熏媳來京。」

余曰:「京城苦,舅勿來。」

舅曰:「然,然吾終尋汝任所也。」

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饑寒之況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則大舅五舅又能沾我輩之餘潤首,十舅雖死,兄竟猶當恤其妻子,且從俗為之延僧,如所謂道場者,以慰逝者之魂,而盡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以為可乎?蘭姊蕙妹,家運皆舛;兄好為識微之妄談,謂姊猶可支撐,蕙妹再過數年,則不能自薦活矣,同胞姊妹,縱彼無觖望2,吾能不視如一家一身乎?

歐陽滄溟先生,夙債甚多,其家之苦況,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喪,不能稍降厥禮,岳母送余時,亦涕位而道,兄贈之獨豐,則猶詢世俗之也,楚善叔為債主逼迫,入地無門,二伯母嘗為余泣言之,又泣告子植曰:「八兒夜來淚注地,濕圍徑五尺也,而田貨於我家,價既不昂,事又多磨,常貽書於我,備陳吞聲欽位之狀。」

此子植所親所見,兄弟常欷久之!

丹閣叔與寶田表叔,昔與同硯席十年,豈意今日雲泥隔絕至此,知其窘迫難堪之時,必有飲恨於實命之不猶者矣,丹閣戊戌年,曾以錢八千賀我,賢弟諒其景況,豈易辦八千者首?以為喜極,固可感也!以為釣餌,則亦可憐也!任尊叔見我得官,其歡喜出於至誠亦可思也,竟希公項,當甲午年,抽公項三千二千為賀禮,渠兩房頗不悅,祖父曰:「待藩孫得官,第一件先復竟希公項」此語言之已熟,待各堂叔不敢反唇相識耳,同為竟希公之嗣,而菀枯3懸殊若此,設造物者一日移其苑於彼二房,則無論六百,即六兩亦安可得耶?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一婦 孤兒,槁餓4無策,我家不遂之,則熟拯之者?我家少八兩,未必遽為債戶逼取,渠得八兩,則舉室回春,賢弟試設身處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彭王姑待我甚厚,晚年家貧,見我輒泣,茲王姑已歿,故贈宜仁王姑丈,亦不忍以死視王姑之意也,騰七則姑之子,與我同孩提,長養各舅祖,則推祖母一之 愛而及也,彭舅曾祖,則推祖父之愛而及也,陳本七一鄧一 升六二先生,則因覺庵師而季連及之者也,其餘饋贈之人,非實有不忍於心者,則皆因人而及,非敢有意討好,沽名釣譽,又安敢以己之豪爽,形祖父之刻嗇,為此好鄙之心之行也哉?

諸弟主我十年以後,見諸戚族家皆窮,而我家尚好,以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與我同盛者也,兄悉見其盛時氣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則太難為情矣,由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

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存焉,雖聖人不能自力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享之境。

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於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來書有區區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已厚於我兄弟乎?

史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閥東南,未有常全而不闕者,剝也者,復之機也,君子以為可喜也!也者(左女右後)5,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川!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平?

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

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闕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此則區區之至願也,家中舊債: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辦,諸弟所需,不能一給,亦求缺陷之義也,內人不明此義,而時時欲置辦衣物,兄亦時時教之,今幸未全備;待其全時,則吝與凶隨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賢弟夫媳訴怨於房闥之間,上是缺陷,吾弟當思所以彌其缺,而不可盡給其求,蓋盡給則漸幾於全矣。

吾弟聰明絕人,將來見道有得,必且韙余之言也。

至於家中欠債,兄則實有不盡知者,去年二月十六,接父親正月四日手諭中云:「一切年事,銀錢敷用余,上年所借頭息錢,均已完清,家中極為順遂,故不窘迫。」

父親所言如此,兄亦不甚了了,不知所完究系何項?未完尚有何項?兄弟所知者,僅一江一 孝八外祖百兩,朱嵐暄五十兩而已,其餘如陽本家之帳,則兄由京寄還,不與家中相干,午冬甲借添梓坪錢五十千,尚不知作何還法?正擬此次稟問祖父。

此外帳目,兄實不知,下次信來,務望詳開一單,使兄得漸次籌劃,如弟所云:「家中欠債已傳播否?若已傳播而實不至,則祖父受吝嗇之名,我加一信,亦難免二三其德之誚6。」

此兄讀兩弟來書,所為躊躇而無策者也。

茲特呈堂上一稟,依九弟之言書之,謂朱嘯山曾受恬處二百落空,非初意所料,其饋贈之項,聽祖父叔父裁奪,或以二百為贈,每人減半亦可,或家中十分窘迫,即不贈亦可,戚族來者,家中即以此信示之,庶不悖於過則歸已之義,賢弟觀之,以為何如也?若祖父以前信為是,慨然贈之,則此稟不必付歸,兄另有安信付去,恐堂上慷慨特贈,反因接吾書而疑沮。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乘矣,使家中慷慨樂與,則慎無以吾書生堂上之轉念也。

使堂上無轉念,則此舉也,阿兄發之,堂上成之,無論其為是為非,諸弟置之不論可耳,向使去年得雲貴廣西等省苦差,並無一錢寄家,家中亦不能責我也。

九弟來書,楷法佳妙,余愛之不忍釋手,起筆收筆皆藏鋒,無一筆撤手亂丟,所謂有往皆復也,想與陳季牧井究,彼此各有,卜得,可嘉可喜!然吾所教爾者,尚有二事焉。

一日換筆,古人每筆中間,必有一換如繩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換則第二股在上,再換則第三股在上也,筆尖之著紙者,僅少許耳,此少許者,吾當作四方鐵和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換則東方向右矣,筆尖無所謂方也,我心常覺其方,一換而東,再換而北,三換而西,則筆尖四面有鋒,不僅一面相向矣,二曰結字有法;結字之法無究,但求胸中有成竹耳。

六弟之信,文筆拗而勁;九弟文筆婉而達,將來皆必有成,但目下不如各看何書?萬不可徒看考墨卷,汩其性靈,每日一習一 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讀背育之書不必多,十葉可耳,看涉獵之書不必多,亦十葉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理,阿兄數千里外教爾,僅此一語耳。

羅羅山兄讀書明大義,極所欽仰,惜不能會面暢談,余近來讀書無所得,酬應之繁,日不暇給,實實可厭,惟古文各體詩,自覺有進境,將來此事當有成就,恨當世無韓愈王安石一流人,與我相質征耳,賢弟亦宜趁此時學為詩古文,無論是否,且試拈筆為之,及今不作,將來年長,愈怕醜而不為矣,每月六課,不必其定作詩文也。

古文詩賦四六,無所不作,行之有常,將來百川分流,同歸於海,則通一藝,即通眾藝,通於藝,即通於道,初不分而二之也,此論雖太高,然不能不為諸弟言之,使知大本太原壩!心有定向,而不至於搖搖無著,雖當其應試這時,全無得失之見;亂其意中,即其舉業之時,亦於正業不相妨礙,諸弟試靜心領略,亦可徐會悟也,外附碌五箴一首,養身要言一紙,求缺齋課程一紙,詩文不暇錄,惟諒之,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二十日)

【註釋】

1詈:罵。

2觖望:奢望。

3菀枯:榮枯;

4槁餓:飢餓。

5(左女右後):善,美好。

3誚:責備。

【譯文】

六弟九弟左右:

來信說自去年五月到十二月,共計發信七、八封,兄長到京城後,家裡只檢出兩封,一是一月二十日所發,一是十月十六日所發,其餘都沒有看見,遠程的信件難以道到,往往是這個樣子,十二月信裡有「糊塗」字樣,也是情不自禁而發的,因望眼欲穿的,懷疑和信賴,一交一 錯產生,怨恨和生氣同至,骨肉之情越真摯,盼望的心情就越殷切,責備的言詞就越尖銳,過一天好比過一年,房子好比圍牆,望信好比得到一萬兩銀子,聽到謠言好比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又加上堂在大人的懸念,更似嚴寒逼人,所以不能不發出怨言罵你們,感情達到極點了,然而,為兄長的看這兩個字,雖說曲為原諒,也不能不責備你們,不是責備你們的情感,是責備你們字句的不檢點,這有什麼必要耿耿於情呢?

至於回信時就有通信兵回湖南,那是兄長實在不知道,通信兵到家的時候。

我那裡門庭若市,事情繁雜,弟弟們可想而知,我的意思家裡接榜後所發的人,萬事可放心,哪裡還會有懸念?來信辯論詳細明白,兄長現在不再辯,因彼此之間的心情,雖隔萬里,而赤誠好像眼見,沒有絲毫的疑慮,何必為了兩葉字多費口舌,以後來信,萬萬不要再提了。

所寄銀兩,以四百兩做送贈親戚族人之用,來信說:「不是有沒有經過審慎考慮的地方,也似乎有好名的心理。」

這兩句話,推敲過細,兄長不能不自己反省自己,信中又說:「所謂窮困,得我而為之,還是考慮家裡一定不做這慷慨之舉,才這麼說的。」

這兩句,不也把阿兄看成不倫不類的人了?兄長雖然說不肖,何至於奸猾、卑鄙到這種地步?所以這麼考慮,是因親族中決不可沒有一個人援之以手,其餘的牽連一起。

兄長已亥年到外婆家,看見大舅住在山洞裡,種菜為生計,心裡久久感到難過,通十舅送我時說:「外熏在外做官,舅舅去作伙夫。」

南五舅送我到長沙,握著我的手說:「明年送外熏媳婦來京。」

我說:「京城很苦,舅舅不要來。」

舅舅說:「好,但我還是會來找你的任所的。」

說完流下眼淚,兄長掛念母舅都已年高,饑寒的情況可以想見,而十舅還去世了,現在不去援助他們,那大舅、五舅又能夠沾我們的光嗎?五舅死了,兄長意思應當撫恤他的妻子,還要從世俗習慣幫她請和尚,為十舅做道場,以安慰死者的靈魂,盡我們不忍心十舅去世的心意,弟弟以為可以嗎?蘭姐蕙妹,家運都敗落,兄長喜歡談點妄說,說蘭姐還可支撐下去,而蕙妹再過幾年,便困苦得過不下去,同胞姐妹,即使她沒有奢望,我們能不把她看成一家人嗎?

歐陽滄溟先生,舊債很多,他家的困苦,不是與我家可以比擬的,所以他母親過世,不能稍微辦得隆重一點而缺了禮數,岳母送我時,也一邊哭一邊說這些苦情,兄長送她的特別豐厚,也是從世俗的人情世故罷了,楚善叔為債主逼債,入地無門,二伯祖母常對我哭訴,又哭對子植說:「八兒晚上哭得眼淚汪汪,地上濕了一大片,而田又買給你家,價錢不貴,事又多磨,常寫信給國藩,訴說他吞聲飲泣的慘況,」這是子植親眼看見的,我們兄弟曾相對痛哭。

丹閣叔與寶田表叔過去與我同學十年,哪料到現在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距這麼遠,知道他們在窘追難堪的時候,一定會流淚痛恨自己的命運太差了。

丹閣戊由年,曾經用八千錢祝賀我,賢弟估量他的光景,辦八千錢是容易的事嗎?是因他高興了,真是感人啊!如果是當做釣魚的餌,那也很可憐的,任尊叔看見我得了官,歡喜出自內心,也是不能忘記的,竟希公款項,當甲午年,抽公項三千二千為賀禮,他兩房很不高興,祖父說:「等國藩孫兒當了官,第一件事是還竟希公公款。」

這話已講了很久了。

只是各堂叔不敢反唇相譏罷了,同是竟希公的後人,而榮、枯懸殊如此,假設老無爺有一天把榮福轉移到也到他那兩房,那不要說六百兩,就是六兩也哪能得到?

六弟九弟的岳家,都是寡一婦 孤兒,處於飢餓而束手無策,我家不去救濟,誰去救濟?我家少八兩,不一定就受債主逼迫,他得八兩,則全家回春,賢弟試著設身處地想想,便知道這好比是救人於水火啊!彭王姑對我很寬厚,晚年家貧,看見我哭,現在姑已死了,所以送宜仁王姑丈,也是不忍因王姑死了不念情的緣故,騰七是姑的兒子,與我一起長大,長期贍養各舅祖,那麼不把對祖母的愛來對待他,彭舅曾祖,那麼就把對祖父的愛來對待之,陳本七,一鄧一 升六二先生,是因為覺庵老師的關係,其餘要送贈的人,不是確實不忍心看著貧困的;是因為一些人事關係牽邊的人,不敢有意去討好,沽名鈞譽,又哪裡膽敢用自已的家爽好施,來對比祖父的堅嗇,做這種奸猾卑鄙的行徑呢?

弟弟們比我遲生十年以後,看見這些親族都窮,而我家好過,以為這是本來如此,而不知道開始的時候,都是和我家一樣興旺的家庭,兄長看見他們盛的時候,而不知道零落得這樣,很難為情,凡屬盛與衰者在氣象。

氣象盛,雖然饑貧也和樂;氣象衰,雖然一溫一 飲也堪憂,現在我家正在全盛時期,而賢弟以為這幾百兩銀子太少,不足以答情,假設賢弟處在楚善、寬五的境地,或者處在葛、熊兩家的地位,賢弟能夠一天便可使他們安定嗎?

凡屬人的遭遇的豐盛順遂還是枯敗多災,有天意在,雖說是聖人也不能自作主張,老天爺既然可以使我今天處於豐厚的境遇,也可以使我明天處於寶善、寬五的境地,君子處於順境的時候,戰戰兢兢,覺得老天對自己太寬厚了,我應該把自己多餘的,去彌補別人的不足,君子處於逆境,也戰戰兢兢,覺得得老天對我不是真厚,但比那些還要壞的人,還算可以了,古人所說的看境遇不如自己的,這就是這個說法,來信有「區區千金」四字,難道你們不知道老天已對我們兄弟過於寬厚了嗎?

兄長常常研究《易經》的道理,觀察盈虛消息的道理,從而懂得人不可以沒有缺陷,太陽當頂了便會西下,月亮圓了便會陰缺,天有孤虛的地方,地有東南的缺口,沒有十全而不缺的,生物剝落,正是蘇復的開始,君子看到了由枯而榮的氣象感到可喜,字,是逐漸走向完善之象,而君子以為是危險的,所以說,吉詳之象,由吝嗇逐漸走向凶,凶象顯露,則因悔又可化凶為吉,君子只知道悔字,悔,是地缺而不悔,不敢求全,小人則時刻求全,全字既然獲得,而吝嗇與凶光之俱來,大多數經常缺,而一個人全,是天道有屈有伸的緣故,哪能是不公平呢?

現在我家父母處在喜慶之中,兄弟沒有什麼事故,在京城沒有人可比美的,也可說是萬分完美了,所以兄長只去研究缺陷,把我住的房子取名叫「求闕齋」,是因為缺陷於其他事情,而求全於堂上大人,這是我一點小小的心意,家裡舊債、不能全部還清:堂上大人的衣服,不能多辦;弟弟所需,不能全給,都是這個求缺的道理,內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時刻要添置衣物,兄長也時刻教導,如今幸好沒有全備,等到全備的時候,那吝與凶便隨之而來,」這是最可怕的,賢弟夫婦在家裡訴說怨恨,這是缺陷,弟弟應當想到彌補這個缺陷,但不可以滿足一切的要求,因為如果盡量滿足,便是求全之漸,弟弟聰明過人,將來悟出此中道理,一個定理解我的這番話的。

至於家中欠帳,兄長實在不完全知道,去年二月十六日,接父親正月四日手諭,信中說:「一切年用,銀錢敷用有餘,上年所借頭息錢,都已還清,家裡很順遂並不窘迫。」

父親這麼說,兄長也是很瞭解,不知還的究竟是哪一種?沒有還的又是哪一項?兄長知道的,只一江一 孝八外祖一百兩,朱嵐暄五十兩罷了,其餘如陽本家的帳,則兄長由京寄還,不與家裡相干,午冬借添梓坪錢五十千,還不知如何還清?正準備這次請示祖父。

此外帳目,兄長實在不清楚,下次來信,務請詳細開列一個單子,使兄長慢慢籌劃,如弟弟所兌:「家裡欠債已經傳播出去沒有?如已經傳播出去,而實際又沒有做到,那祖父便背了吝嗇的名聲,我加一封信,也難免二三其德的責備。」

這是兄長讀完弟弟來信後,感到猶豫不決,沒有計策的地方。

現在特地呈堂上大人一封,稟告信,依了九弟的意思寫的,說朱嘯山,曾受恬兩處的二百輛銀子落空,不是始料所及,送贈的項目,聽祖父、叔父裁決定奪,或者拿二百兩出來送人,每個人家都減半也可以,或者家裡十分困難,不送也可以,親戚族人來了,把這封信給他們看,也許可以不違背「過則為己」的意思,賢弟看了,以為如何?如果祖父、叔父以前信為對的,慨然送禮,那這封信不必寄回,兄長另外有信寄去,恐怕堂上堅持要慷慨送禮,反而因為接了我的這封信而產生遲疑。

凡屬仁義的心產生,一定要一鼓作氣,盡我的力量去作,稍微有點轉念,那疑心重產生,私心雜念也產生,這樣計較多了,吝嗇之心便產生了;私心一產主,那麼好、惡發生偏差,輕重也失衡了,假如家裡慷慨樂施,那請千萬謹慎,不要因為我的信而上堂上大人轉念,要使堂上大人不轉念,那這個舉措;由我發起,由堂上大人成全;不管是對是錯,弟弟們可不去管它,假設去年我得的是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的苦差,沒有一分錢寄回家,家裡也不能費怪我呢!

九弟來信,楷體字寫得妙,我愛不釋手,起筆,收筆都藏鋒,沒有一筆撒手亂丟,真所謂有往有復;想與陳秀牧並究書法,彼此各存心得,可喜可賀!然而我所教爾的,還有兩件事,一是換筆,古人每筆中間,必定要一換,好比繩索,第一股在上,一換第二股在上了,再一換第三股在上了,筆尖的著紙處,只少許,這少許,我作四方鐵筆去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在右,一換,東方向右了,筆尖無所謂方,我心中才感覺有方,一換向東,再換向北,三換向西,那麼筆尖四面有鋒,不僅僅是一面相向,二是結字有方法,結字的方法無究無盡,但求胸有成竹。

六弟的信,文筆拗而剛勁,九弟的文筆婉約而通達,將來都一定有成就。

但現在不知道各人在讀什麼書?萬萬不可以徒然去看那些考試題目,汩沒了自己的性靈,每天一習一 字不一定多,寫一百個字就可以了,背書不一定多,背十頁就可以了,涉獵其他的書不一定多,也只要讀十頁就可以了,但是,一部沒有讀完,不可以換其他,這是萬萬不能改變的道理,為兄長的在幾千里之外教你,只有這一句。

羅羅山兄讀書明大義,我十分欽佩,可憐不能見面暢談,我近來讀書沒有收穫,應班的繁雜,真是一天到晚不空,實在討厭,只是古文各體詩,自己感覺有進步,將來應當有點成就,只恨當今沒有韓愈、王安石一流人,可與之相互質疑求證,賢弟也應趁此學習 作詩古文,無論對不對,機且拈筆寫來,現在不作,將來年紀大了,越怕醜越不作了,每月六課,不一定都作詩。

古文詩賦四六,無所不做,保持經常,將來百川分流,同歸於海,那麼一藝通則百藝通,便通於道,這個論點雖不大高,但不能不對你們說,使你們掌握了原則,使心有定向,不至於搖擺不定,雖說正當考試的時候,全沒有得失的見解,來撥亂自己的本意,即在用力舉業的時候,也於正業不相妨礙,弟弟們試著靜心領略,也可慢慢領悟,.附錄五箴一首,養身要言一張,求缺齋課程一張,詩文沒有時間抄錄,請原諒,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