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

曾國藩家書

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

【原文】

諸位老弟足下:

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發家信,四弟之信三頁,語語平實,責我待人不恕,甚為切當。

常謂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站聞之言,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可容云云,此數語,兄讀之不覺汗下。

我去年曾與九弟閒談云:「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一黨一 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梯1,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一黨一 2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底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後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劉大爺劉三爺,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視如仇讎3,因劉三爺得好名聲於父母族一黨一 之間,而劉在爺得壞名聲故也。」

今四弟之所責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讀之汗下;但願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吱此互相原涼,兄弟得壞名為憂,弟兄以得好名為快。

兄不能盡道,使弟得今名,是兄之罪,弟不能盡道,使兄得今名,是弟之罪。

若各各如此存心,則億萬年無纖芥4之嫌矣。

衡陽風俗,只有冬學要緊,自五月以後,師弟皆奉行故事而已。

同學之人,類皆庸鄙無志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

四弟若到衡陽去,必以翰林5之弟相笑,薄俗可惡。

鄉問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一習一 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

兄常與九弟道及,謂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演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大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從覺庵師游,則千萬聽兄囑咐,但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也。

接到此信,立即率厚二到覺庵師處受業。

其束修今年謹具錢十掛,兄於八月准付回,不至累及家中,非不欲人豐,實不能耳。

兄所最慮者,同學之人,無志嘻游,端節以後,放散不事事,恐弟與厚二傚尤耳,切戒切戒!凡從師必久而後可以獲益,四弟與季弟,今年從覺庵師,若地方相安,則明年仍可以游,若一年換一處,是即無恆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六弟之信,乃一篇絕妙古文,排百6似昌黎,拗很7似半山,予論古文,總須有倔強不馴之氣,愈拗愈深之意,故於太史公8外,獨取昌黎半山兩家。

論詩亦取傲兀不群9者,論字亦然,每蓄此意而不輕談。

近得何子貞,意見極相合,偶談一二句,兩人相視而笑。

不知六弟乃生成有此一技妙筆,往時見弟文亦無大奇特者,今觀此信,然後知吾弟真不櫥才也,歡喜無極!歡喜無極!凡兄所有志而力不能為者,吾弟皆為之可矣。

信中言兄與諸君子講學,恐其漸成朋一黨一 十,所見甚是。

然弟盡可放心,兄最怕標榜,常存闇然尚沿(11)之意,斷不至有所謂門戶自表者也。

信中言四弟浮躁不虛心,亦切中四弟之病,四弟當視為良友藥石之言,信中又言弟之牢騷,非不人之熱中,乃志士之惜陰;讀至此,不勝惘然!恨不得生兩翅忽飛到家,將老弟勸慰一番,縱談數日乃快。

然向使諸弟已入學,則謠言必謂學院傲惰,眾口鑠金(12),何從辨起?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科名遲早,實有前定,雖惜陰念切,正不必以虛名紊懷耳。

來信言《禮記》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無所得,今已盡棄,不敢複閱,現讀〈朱子綱目》,日十餘頁云云;說到此處,不勝悔恨!恨早歲不曾用功,如今雖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導入之大途也,求其不誤難矣,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諸益友相質證,於讀書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數端,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

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至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

不必人人皆能記也。

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

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捨此二者。

更別無學矣。

蓋自西漢以至於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13),各執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辦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

詞章之學,亦民以發揮義理者也。

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紛。

是故經則專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

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六弟謹記之,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然此亦僅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為科名之學,則要讀四書文,讀試律賦,頭緒甚多。

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資較低,必須為名之學,六弟既有大志,雖不科名可也。

但當守一耐字訣耳。

觀來信言讀《禮記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14)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15)久矣。

及乙未到京後,始有志學詩古文,並作字之法,亦苦無良友。

近年導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范韓(16)可學而至也,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

概然思盡滌前日之污,以為更生之人,以為父母一之 肖子,以為諸弟之先導。

無如體氣本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

每日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昔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學問也,故近日以來,意頗疏散。

來信又言四弟與季弟從游覺庵師,六弟九弟仍來京中,或肄業城南云云。

兄欲得老弟共住京中也,其情如孤雁之求曹也。

自九弟辛丑秋思歸,兄百計挽留,九弟當言之,及至去秋決計南歸,兄實無可如何,只得聽其自便。

若九弟今年復來,則一歲之內,忽去忽來,不恃堂上諸大人不肯,即旁觀亦且笑我兄弟輕舉妄動。

且兩弟同來,途費須得八十金,此時實難措辦,六弟言能自為什,亦未歷甘苦之言耳。

若我今年能得一差,則兩弟今冬與朱嘯山同來甚好。

如六弟不以為然,則再寫信來商議可也。

九弟之人,寫有事詳細,惜話說太短,兄則每每太長,以後截長補短為妙!堯階若有大事,諸弟隨去一人,幫他幾天。

牧雲接我長信,何以全無回信?毋乃嫌我話大直乎?扶乩之事,全不足信。

九弟總須立志讀書,不必想及此此等事。

季弟一切,皆須聽諸冕話。

此次折並走甚急,不暇抄日記本,余容後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註釋】

1悌:是儒家有關兄弟倫常的道德範疇。

2族一黨一 :家族、鄉一黨一 。

3仇讎:讎,同仇字,這裡指互相看作仇人。

4纖芥:細微。

5翰林:清代設翰林院,以及第進士充之,其官員稱翰林。

6排百:矯劍

7拗很:曲年生隙。

8半山: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大史公:漢代史家司馬遷。

9傲兀不群:高做而不流於俗。

十朋一黨一 :小集一團一 ,互相勾結。

(11)闇然尚沿:沿,罩在外面的單衣服,也指禪衣,這裡指糊塗地崇尚禪法。

(12)鑠金:熔化金子,此處指眾口紛紜,奠衷一是。

(13)義理之學,即宋明理學;是講求儒學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考據:考注據實古書古義的確鑿出處與含義。

詞章:這是研究詞賦的學問。

(14)厥後,自那以後。

(15)竅被茅塞:不開竅,被蒙蔽。

(16)范韓:即范仲淹、韓琦等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

【譯文】

諸位老弟足下:

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發的家信,四弟的信三頁,句句話平實,責備我對人不講寬耍非常對。

說每月寫信,徒然用空洞的言語責備弟弟,卻又不能有實在的好消息,叫堂上大人聽到兄長的話,懷疑弟弟們的粗俗庸碌,使弟弟們無地自容。

這幾句話;為兄的看了不覺出汗。

我去年曾經和九弟閒談,說過:「為人子的,如果使父母看見我好些,其他兄弟都不及我,這便是不孝,如果使族一黨一 稱讚我好,其他兄弟都不如我,這便不梯。

·為什麼?因使父母便有討好的念頭,在暗中用計策,使自己得到好名聲,而使其它兄弟得壞名聲,那以後的嫌隙,便由這裡嚴生。

劉大爺、劉三爺,兄弟都想做好人,最後變為仇敵,因劉三爺得好名聲於父母族一黨一 之中,而劉大爺得壞名聲的緣故。」

今天四弟所以責備我的,正是這個道理,我所以讀了以後汗顏。

但願我們兄弟五個,都明白這個道理,彼此互相原諒。

兄長以弟弟得壞名聲為憂,弟弟以兄長得吁名聲為樂。

兄長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弟弟得好名聲、是兄長的罪過,弟弟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兄長得好名聲,是弟弟的罪過,如果都這麼想,那麼一萬年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嫌隙了。

衡陽的風俗,只有冬學要緊。

自五月以後,老師、弟子都是奉行故事回去罷了。

同學的人,都是庸碌鄙俗沒有志向的人,又最喜歡譏風人,他們取笑的方法不一樣,總之離不開輕鬆薄二字。

四弟如果到衡陽去,他們必定會笑你是翰林的弟弟,真薄俗可惡。

鄉問沒有朋友,實在是第一恨事,不僅沒有益處,並且大有害處。

一習一 俗傳染人,就是說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慢慢同化了。

兄氏常和九弟提到,談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因為無益有損的朋友大多了的緣故。

現在四弟的意思一定要跟覺庵老師學,那千萬要聽兄長的囑咐,但學明師的好處增益自己,不要受那些無益有害的朋友的損壞。

接到這封信,立即帶厚二到覺庵老師處受業。

學費今年謹呈錢十掛。

兄長在八月準定付回,不至於連累到家裡。

不是不想還送得豐厚一點,實在是做不到。

兄長最感憂慮的是。

同學的人,沒有志氣而一味嬉游。

端午節以後,放散不幹事,怕弟弟和厚二也跟著學壞樣子,切實吝戒啊!凡屬從老師受業,一定要經歷許久然後可以獲益,四弟與季弟,今年從覺庵老師,如果地方相安,明年還繼續。

如果一年換一個地方,那便是沒有恆心,見異思遷,想求得進步難上難。

六弟的信,是一篇絕妙的古文,剛健像昌黎,深拗像半山。

我論述古文,總要有倔強不馴的氣質,越拗越深的意思,所以在太史公以外,獨取昌黎、半山兩家。

論詩也贊成傲兀不群的,論書法也一樣。

每每這麼認為,卻不輕易談論。

近來得了何子貞這位朋友,兩人意見非常相合,偶爾談一兩句,兩個便相對而笑。

不知六弟生成有這一枝妙筆,過去時常看見你的文章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今天看了這封信,才知道弟弟是一個不羈的人才,歡喜得很!凡屬兄長有志向而力不從心的,弟弟你都可以做到。

信中說兄長與諸位君子講學,恐怕日久漸漸成了朋一黨一 ,所見很是,但是弟弟盡可放心,兄長最怕標榜,常常悄然自謙不表露,決不至於有所謂門戶的嫌疑。

信中說四弟浮躁不虛心,也切中了四弟的毛病,四弟應當看作良藥對待。

信中又說弟弟的牢騷,不是小人的熱中於此。

是志士仁人的愛惜光陰。

讀到這裡,不禁惘然有所失!恨不得生兩個翅膀飛到家裡,將老弟勸慰一番,縱談幾天才快活。

然而即使弟弟都入了學,那些謠言又會說學院裡徇了情,眾口爍金,從何去辯解?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科名遲早,實在是前生注定。

雖說是愛惜光陰的念頭很迫切,而不必為了那個虛名而耿耿於懷。

來信說看了《禮記疏》一本半,浩浩蕩蕩,苦無所得,今已廢棄,不敢再讀,現讀《朱子綱目》,每天十多頁。

說以這裡,兄長不勝悔恨,恨早年不曾用功,如今雖想教弟弟,好比瞎子相引路,只能指引大路,要求一點不錯,太難了:但兄長最喜歡苦思,又得幾位益友相互質問證實,對於讀書的道理,一定有共同不易的幾個方面。

窮經必專心一經,不可廣泛騖多。

讀經以研究尋找義理為本,考據各物為末。

讀經有一個耐字訣竅,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這就叫耐心。

讀史的方法,最妙的辦法是設身處地。

每看一處,好比我就是當時的人,應酬宴請在其中。

不必要人人都能記得,只記一人,好像在接近這個人一樣;不必要事事能記得,只記一事,好像親臨其事。

經,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實其事。

離開這兩方面,別無可學。

因為從西漢以至於今,識字的讀書人,大約有三種途徑:一是義理之學;一是考據之學;一是詞章之學。

往往各執一門學問,而去攻擊其他兩門學問。

兄長的私人意見;以為義理之學最大。

義理明白了,那實行起來更可抓主要害,經濟臣有了根本,詞章之學,也是發揮義理的。

考據之學,我覺得沒有可齲這三種途徑,都從事經史,各有各的門徑。

我覺得想讀經史,便應研究義理,那樣更專一而不分散。

所以經要專守一經,史要專熟一史,讀經史專主義理,這都是守約的道理,的確不可改的。

假如說到經史以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

或者想讀它,但應當讀一人的專集,不應當東翻西翻。

如讀《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無非昌黎而已,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外,再沒有其他書了。

這一集沒有讀完,決不換他集,也是專字訣竅。

六弟謹記住,讀經讀史讀專業,講義理之學,這是有志的人萬不可改易的。

聖人復起,也一定聽從我的話。

然而,也僅僅為有大志的人而言。

假若說到科名之學,則要讀四書文,讀試律賦,頭緒很多。

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資較低,必須做科名的學問。

六弟既然有大志,不圖科名可以,但要守一耐字訣。

看來信說讀《禮記疏》,似乎不能耐,勉之勉之!

兄長少時天分不低,以後天天與庸碌鄙俗的人相處,完全沒有見聞,竅要的地方被閉塞很久。

以乙未年到京城後,開始有志學詩、古文和書法,只惜沒有良友。

近年尋一兩個良友,才知道有所謂經學、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才知道范、韓可以學到手,司馬遷、韓愈倉可以學到手,程、朱也可以學到手。

感慨之餘,便想盡洗過去的污穢,以為新人,以為父母的孝子,以為弟弟們的先導。

無如體氣太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感勞累。

每天思念,天老爺既限制我不能苦思,那是天不要我成就我的學問。

所以近日以來意志很疏懶鬆散。

來信又說四弟與季弟地從覺庵老師受業,六弟九弟仍然來京,或肄業城南,等等,兄長想得弟弟們共住京城,這種感情好比孤雁的求群。

自從九弟辛丑秋想回家,兄長百計挽留,九弟可以證明這一點。

及到去年秋決計南方兄長實在沒有辦法,只得聽他自便。

如果九弟今年再來,則一年之內,忽去忽來,不僅堂上大人不肯,就是旁觀者也會笑我兄弟輕舉妄動。

並且兩弟同來,路費要花八十金,現在實在難以措辦,六弟說能夠自己解決,也是沒有經歷過甘苦的話。

如果我今年能得到一個差事,兩弟今年冬天與朱嘯山同來好了,如六弟不以為然,那再寫信來商量。

九弟的信,寫家事詳細,可惜話說得太短。

兄長寫信常常太長,以後截長補短為好。

堯階如果有大事,弟弟中隨去一人,幫他幾天,牧雲接我長信,為何沒有回信?是不是嫌我的話太直了?扶乩的事,完全不可信。

九弟總要立志讀書,不要想這些事。

季弟一切,都要聽諸位哥哥的話,這次通信兵走得很急,不得閒抄日記本,其餘容我以後再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