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譚嗣同詩中的「兩崑崙」是指什麼人?
1898年9月,光緒皇帝苦心經營的新政,被戊戌政變付之東流。
康有為、梁啟超東渡日本避難,譚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場,不經審訊即被處死;其中最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啟超譽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譚嗣同。
譚嗣同在臨死前夕,於囚獄裡用炭渣在牆上題過一首七絕詩,這就是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首詩借諷喻東漢一黨一錮之禍,譴責頑固派羅織成罪的卑鄙行為,在表現自己視死如歸的無畏一精一神時,寄莫大希望於來者。
後人稱讚「其勇於解放舊思想之束縛,則有清一代,未有其比也」(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
由於這首絕詩最後一句提到的「兩崑崙」是比擬還是專稱,引起了當時和後來研究者的諸多推測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誰呢?
最早解釋「兩崑崙」的,是譚嗣同的戰友梁啟超。
梁啟超說:「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瀏一陽一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
梁啟超是譚的同道,在譚嗣同被捕前夕,兩人還慷慨話別。
可以說他對這位摯友的思想、行為是十分瞭解的,所以此說數十年間成為權威之言,凡涉及此絕命詩者幾乎皆沿用此說。
錢基博亦稱,「蓋懷有為及北方大俠王正誼,所謂大刀王五者也」(《近百年湖南學風》)。
今人鄭雲山《譚嗣同》和《中國近代一愛一國者故事》,均稱「兩崑崙,指康有為和王五」。
李志等編《近代一愛一國人物剪影》還對王五此人作了介紹,說他原名白正誼,字子斌,父母雙亡,年輕時為北京前門外順興鏢局王五夫婦收養,始改姓王,因善使單刀,人稱「大刀小王五」,後在反抗八國聯軍侵略者的戰鬥中犧牲。
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傳》即演其故事。
據稱王五在譚嗣同被捕前幾分鐘,還催他逃走,後來還打算劫法場搭救。
在梁啟超看來,王五在譚嗣同心裡,乃是屬於師友之類的大俠士。
可是,也有人反對說,「兩崑崙」中不包括康有為。
參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鷗所寫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說,書裡則將「兩崑崙」解釋為王五和唐才常;後者和譚嗣同肝膽與共,他們一起在湖南開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
詩裡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
30年代,新聞記者陶菊隱的《新語林》在記述譚嗣同軼事時說,當年譚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胡同瀏一陽一會館時,有兩個俠士,即單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同時教授他武藝」,據說,譚嗣同有一身輕功夫,好氣功,而且善於耍使各種兵刃,乃得力於他倆的一精一心傳授。
因為他倆學的是崑崙派,「瀏一陽一(譚嗣同)絕命詩所說兩崑崙是指你(指胡致廷)和王五的,因為你們都是崑崙派。」
此處如果循照唐一人傳奇裡的劍俠,似乎有些符合情理;據稱梁啟超不認識胡七此人,只知道譚嗣同有密友王五。
另外為了使自己老師形象更高大,就配上康有為的大名。
而在蔡尚思等編的《譚嗣同全集》裡,譚訓聰在附註又持另一說法,「胡理臣、羅升,兩僕人,《獄中題壁詩》『去留肝膽兩崑崙』蓋指兩僕,蓋崑崙奴之稱也。」
註釋者作此說,似以譚嗣同下獄,與僕人信件有「爾等滿懷忠一愛一,可嘉之至」等語為憑證。
近年,對於「兩崑崙」解釋,也有稱其中之一,即是譚嗣同本人的,這大概是從詩句裡有「去留」兩字,解釋為一去一留,一死一生而已。
有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的《論譚嗣同》篇,則將「兩崑崙」解釋為「康有為和他(譚嗣同)或去或留各有自己的抱負」。
皮明麻的《唐才常和自立軍》也說「很可能一指譚嗣同自己」,作者堅持另一個「昆倉」乃是唐才常。
「因為兩人為刎頸交,在此以前,譚又曾電約唐才常赴京;譚的絕命詩視才常如崑崙之傑,對他寄托無限的信賴之情。」
譚嗣同是近代中國的重要人物,他在刑場上是錚錚鐵骨的好男兒,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寫得一手絕妙文章,又兼擅長武技,這樣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人物,他筆下的崑崙客,自然亦非等閒之輩。
譚嗣同良師益友可謂多矣,在此風雲際會的莽莽神州,「橫看成嶺側成峰」,因而,他臨死前夕所指的「兩崑崙」,出自後來者和生存者的猜測,當然自有見仁見智之分了。
可是誰能合乎情理、準確地解剖譚嗣同此時此刻的用心呢?
(盛巽昌)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