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李純是死於「妻妾暖昧情事」嗎?
民初的直系軍閥、江蘇督軍李純,1917年坐鎮江南,控制長江下游,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號稱「長江三督」,與皖係爭雄而風雲一時。
可是到1920年10月12日,卻突然暴死於江蘇督軍公署。
李純是怎樣死的?是自一殺,還是被人刺殺?是一個眾說紛壇,饒有興趣的謎。
近人蔡東藩在《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回有首歎李純的詩,其中兩句說:「無端拚死太無名,寧有男兒不樂生?」
詩後批云:「李純雖不能無疵,要不得謂非軍閥之翹楚,是何刺激,竟至暴死?就中必有特別情由。
但仍舊逃不出『妻妾曖一昧情事』這句話」。
這裡的「妻妾曖一昧情事」,指的是李妾與馬弁私通,被李發覺,結果被馬弁刺殺而死。
這雖是演義、小說家言,但決非於史無據。
作者再三聲明:「歷史演義必須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要嚴格做到無一事無來歷,要把『臨潼斗寶,鞭伏展雄』之類虛構的故事逐出演義之林」。
所以此說當不至於視為失實的無稽之談。
關於李純因妻妾曖一昧情事致死之說,在其他一些稗官軼聞、野史雜著中,也有同樣記述。
當年曾任李純書記官和軍需課長的蘇雨眉,在解放後所撰的有關李純的史料中,也十分肯定地說,李純是「死於同馬弁私人間的桃色糾紛」(《李純一生的聚斂》)。
由此可以推斷,李純死於「妻妾曖一昧情事」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但與《民國通俗演義》幾乎同時成書的台灣學者丁中江所著《北洋軍閥史話》,則是另一種說法。
丁氏認為,李純之死,非死於李妾與馬允情通之事,而是死於李與馬弁的妻子有染,被馬弁發現,一怒之下,把他殺了的(《北洋軍閥史話》中冊)。
丁氏所述李純的死因與蔡氏所述不同,這很可能是當年同時流行的兩種說法。
也可能李既有妻妾曖一昧情事,也有李與馬弁妻子私通的事。
這類事出現在當時並不奇怪,它反映了民國年間軍閥的腐敗本質和官一場生活的極度糜爛。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他自一殺身亡。
40年代,由競智圖書館主編吳虞公口述的《李純全史》中有一篇《李純之自戕》,首段說:「李抱病兩月餘,已漸痊可,力與圖謀控制長江者,互爭雌雄,忽於十月十二日晨四時逝世。
省長以下各官,均至督署探問,街警加崗,軍官往來如織」。
又說:「據可靠消息,李於十一日晚問,尚在後花園散步,一精一力尚健,午間接命令,加英威上將軍。
李閱後,長吁一聲。
晚六時,向副官索連日上海報看,副官恐李見報激憤,假言報尚未到。
至晚十二時又問,左右仍以未到答之。
李深為詫異,謂何以數日報都未到。
汝等騙我,遂大罵。
並勒令承啟官張某取來,眾不敢違命,遂呈上。
李閱後大哭,亦不言語,病遂加重,急電請西醫須籐診視,
未開方即去。
李就案寫信多封,一時就寢。
至三時,值日副官陳廷謨,在簽押房,聞內有歎息聲,未敢即入。
旋陳呼內差,無人答應。
陳入室,見室內無一人,李擁被而臥,一無聲息,乃有彈自左脅入腹。
又於一床一下得勃郎林手槍一枝,李遺書五封,方知李之死,實系自戕「。
陶菊隱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金兆梓的《近世中國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孫思白主編的《民國人物傳》都採納了這種說法。
六七十年代之交,對李純之死,在台、港學術界也展開過廣泛的討論,較通行的說法也認為是自一殺。
有的說他因長期吸煙成痢,即吸芙蓉膏成癮,「一時不吸即欲下便」,為病魔所困,對生活失去興趣,而起了輕生之念。
也有的說他原是馮國璋的部屬,又與馮是直隸同鄉,1918年馮代理總統期滿下台,他因失去依靠,表示悲觀絕望,「遂以手槍結束自己生命」(開國煊《李純傳》)。
但對自一殺之說,也有人表示懷疑。
有人說:「以手槍自一殺之人,寧有在一床一上而以槍自擊其腹者乎?」
也有人說:「遺囑指定,四妾各給二千元,以李純之財產,李純之地位,而有此遺命,亦非事理之常」,「且自一殺時間,在清晨四時,亦甚可異」;至於在被褥堆中,舉槍自一殺,「槍聲必不能聞於外,即聞亦不遠。」
還有人認為,「以李之為人,亦一健者,詎甘如此畢命,實令人費解」(《李純軼事》)。
近年來,隨著北洋軍閥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對李純之死的探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見解。
例如,由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沈雲龍主編的《北洋人物史料三種》,既否定馬弁刺殺說,也不贊成自一殺說,而認為李純之死是由李手下的軍官與前帝制犯顧鰲合謀刺殺的。
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一月前(即李死前一月),帝制犯顧鰲(字巨六、四川人,袁世凱稱帝時任大典籌備處法典組主任。
袁死後作為帝制禍首被通緝,出逃南京)由李下令拘捕,下之於獄,並經秘密審訊,顧氏承認此來為運動帝制,與蘇省軍官密謀接洽,並歷舉其名,中有一人,自民國以來,即與李督甚為接近,且為李一手提拔,擢升要職。
李氏聞之固然之怒,然亦無法,因兵權皆在其手也。
及後奉上方命令釋放,此殆由於張作霖之授意,李亦不言其釋放之理由,此十日前事也。
顧鰲既釋,某軍官即密謀害李,其計劃極慎,其佈置極周,遂獲成功。」
但也有人對此說的真實一性一提出質疑,所以李純之死真相到底如何,仍然是一個懸案,(黃清根)馮玉祥「賀壽送水」是什麼含義?
馮玉祥將軍是近代的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
他堅持正義、嫉惡如仇,在舊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又可以說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傳奇英雄。
近年推出的各種樣式的文學作品,陳陳相傳馮玉祥的軼事,其中頗為炙口的就是他的「賀壽送水」故事。
據當時在西北軍追隨他多年的簡又文回憶,說這件事是「適足表現其特殊一性一格的」,他後來寫的洋洋數十萬言的《馮玉祥傳》也記述了這件事:「其年,吳佩孚在洛一陽一做其五十大壽。
當時,吳高任直魯豫巡閱副使,威風權勢,煊赫一時,巴結者均送金送玉或諛辭致賀。
其中頗為典型的是康有為寫的一副祝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紀;洛一陽一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最獲得吳佩孚的歡心。
當時馮玉祥派員前往拜壽,贈以冷水一罐,自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是涵有』譎諫『之意。
這一來,馮氏任一性一奚落人家,因自鳴得意,然身受者自然覺得真似『冷水澆背』「。
(《馮玉祥傳》1972年6月台灣傳記文學社版)
簡又文說,馮玉祥賀壽送水事,傳聞遐邇於民間和上層,「久已遍傳人口,初以為謠言」,後經馮玉樣本人證實「亦自言不諱,乃知為真事」。
由此可見,馮玉祥確有此事。
可是近年推出有關馮玉祥故事對此卻有所花樣翻新,而且對「送水」含義又有相異說法。
一說是1922年4月,吳佩孚在洛一陽一過50歲生日,河南督軍馮玉祥前來祝壽,送來一隻用紅紙封著的瓦罐,吳打開一看是一罐清水,故作驚喜嘗了一口「壽水」,並自我解嘲地笑道:嗯,很好很好,還是煥章想得高人一籌,不同流俗——一罐清水,這豈不是說成「為官清如水嘛!」馮玉祥說,「君子之交清如水」。
(馮桂榮編《馮玉祥傳說的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本篇系72歲老人呂資安口碑,可見此故事深人民間,傳聞之廣,但此處不同的是馮玉祥親自送禮,而且還讓吳佩孚當著他面品嚐,加上兩人對話,顯然有點戲劇化了,與此內容相近的《馮玉祥將軍傳奇》(王華岑、朱耕,1983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篇也有類似寫法,所不同的一是時間改為1922年12月,向後拖了8個月,地點不是在洛一陽一,而在直系大本營的河北保定,做壽者也換成了直系頭子、時任直魯豫巡閱使的曹錕,他做的是60大壽。
考證於當時報紙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陶菊隱著),以及馮玉祥和曹錕的主從隸屬,他不至於仍拿一罐清水充壽禮的故技,嘲弄曹錕的,但也不排斥另有張本。
但也有一說是說馮玉祥送水並非是為吳佩孚祝壽,也不是諷刺,而是對吳佩孚支持的表示。
據稱吳在直奉戰爭擊敗張作霖後回到洛一陽一,他人要為他作壽,吳不同意,馮玉祥在陝西督軍任上「乃遣人送蒸餾水一壇,外加封簽,題八字曰:君子之交,有如此水。
吳得之大悅,謂其部下曰:」知我者唯煥章一人。
外界企以為異,且有議馮壽禮之菲薄者,殊不知此中大有作用。
「
(春明逐客《馮玉祥全史》1924年8月七版)原來方此之際,直系和奉系又在醞釀第二次大決戰,雙方調兵遣將,擺出一副劍拔一弩一張的態勢,吳佩孚要馮玉祥率軍出潼關助其一臂之力,馮表示同意,但遲遲按兵不動。
吳佩孚疑鬼疑神,深怕他變卦,幾次三番派專使進關探問,「馮笑曰:子玉何視人若是之輕,我不能效婦女之矢誓言,又難仿戰國年間之歃血為盟,故送以蒸餾水一壇,附簽八字。
以表寸心。」
吳佩孚見之,非常高興,「欣然色喜,而曰」知我者,其唯煥章乎!「這是因為吳是秀才出身,軍閥行列中罕有的」儒將「,要附和風雅,馮即投其所好,因而春明逐客對此評曰:」自古君子之交,宗信義,重然諾,一言既出,駟馬難逃,苟背盟攜貳,有如此水「。
所謂」送水「,其實乃是馮玉祥的獨出心裁的表態,此中心跡,兩人自知。
顯然,這種說法更為特殊了。
馮玉祥「送水祝壽」,只是一件小小插曲,可是無論從時間、對像或者是他的行為和動機,都是相異處,難道是文字記載的失真,事過境遷的模糊,甚至是馮玉祥在若干年後的記憶失誤或另有他因,但總給人帶來是是非非的感覺,聰明好思的讀者,你能由此得出正確的答案嗎?
(盛巽昌)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