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孔子有沒有為季札寫過碑文?
江蘇丹一陽一的茅山腳下,有一個唐宋時的縣治邑地,今為延陵鎮。
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鎮,傍河砌店家,青石鋪街面,民崇謙儉而物產豐富。
距鎮9里之遙,另有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集鎮,平時清冷,每逢集日卻熱鬧非凡。
鎮上有個古祠,祠內有座仿古四角亭,護著一塊巨大的古碑,上面鐫刻著「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個篆書碑文,(碑文讀時應為:「嗚呼!有。
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相傳為孔子所書,碑文始刻於何年已難考證。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怎麼會為這位碑主寫碑文呢?據地方史料記載:吳國公子季札為謙讓王位棄室而耕,隱避於茅山腳下,今屬丹一陽一縣延陵鄉的王甲莊。
當時這地方雖屬雲一陽一邑(今丹一陽一縣的古稱),但尚是一片沼澤湖汊,人們尚未懂得種植莊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塊一莖一和捕魚為生。
季札將中原的大豆、麥子種一子獻給人們,並傳授種植經驗;又將越地育稻方法教會人們,還教人們如何養蠶、制茶,做出王官中才能品嚐到的美餚。
由於季札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幸福,人們推舉他做酋長,他不做。
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王諸樊卒。
季札被封於延陵,號曰「延陵季子」。
封地長帶形,中心在今常州市,全部面積包括今武進縣全部、丹一陽一縣東南部和江一陰一縣部分地區。
季札多次作為吳國使者出使中原,為吳與中原各國之間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
《史記》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後,舉國哀悼,消息傳到魯國,孔子久慕季札賢名,特派學生子游持自己所書簡前往憑弔。
季札的墓在離故居王甲莊9里之處,建廟立碑,碑文相傳即孔子派子游帶來的簡,分兩排書,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
碑當時刻為兩塊,另一塊豎一立於江一陰一申港(相傳為季札常往之地,又說是他的出生地)。
其時,吳國出使中原各國,以及各中原國來吳的使者謁拜季札墓,要從雲一陽一驛進9里,很不方便,奏請吳王批准,又在雲一陽一驛複製了一塊碑。
這樣,世上即有三塊「十字碑」。
《中國名勝詞典》說:「此碑始刻於何時無考」。
碑高2.34米,闊1.06米,厚12厘米。
《乾隆丹一陽一縣志》記載:「在延陵鎮西九里。
……
有孔子十字碑,因墓建祠。
墓在今神座下墀有石高二丈許,奇巧不可名狀,每大雨水從石下洩,名『消水石』。
《江南通志》說:「江一陰一縣申浦延陵季子墓亦有是碑,君子(即孔子)作季子字畫小屏。」
此碑文是否為孔子所書,頗有爭議。
《鎮江政一協》1984年第1期《丹一陽一延陵季子墓碑》一文說:「孔子久慕季札名聲……故委派弟子子游前往,並手書『嗚呼有吳君子』憑弔。
……後來,子游又加了四個字。
文為:「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
《中國名勝詞典》「延陵季子墓碑「條載:」……
世稱十字碑,相傳為孔子所寫,古人考證原碑只『嗚呼有吳君子』六字,是古篆,『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兩者不同,懷疑是漢人篡入。」
《九里志》「十字碑」條云:「十字碑在延陵西九里吳季子廟中。
孔子篆書文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
』歷代綿遠,其文殘缺。
開元中,敕殷中容摹之,大歷十四年,潤州刺史蘭陵蕭定重摹刻石,碑一陰一有張從申書。
『登覽之勝』、『遙碧遠明』。」
北宋大文學家歐一陽一修對此持完全相反的意見,否定孔子寫碑文的可能一性一。
他在《金石錄》中這樣說:「孔子未嘗至吳。
以《史記。
吳太伯世家》考之,其歷聘請侯,面不逾楚,推其歲月,蹤跡未嘗過吳,不得親銘季子之墓。
又其字特大,非簡牘所容也。」
北宋理學之開山祖周敦頤認為此碑文實系孔子所書,其理由為:「蓋季札之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孔子以為知禮,而親自勒碑曰:」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見《濂溪先生居廬山說》)周敦頤的話有沒有道理呢?《左傳》說:」哀公十一年(前526年)公會吳子伐齊,克博至嬴。
「」嬴,即嬴縣,漢置,唐省,古城在山東萊蕪縣西北40里北汶水之北。
俗呼城子縣。
附近有吳延陵季子長子墓。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還引用《禮。
檀弓》說:」延陵季子適齊,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
「清代孫星衍在《孫星衍集》中說,季札是一位名人,孔子與他是有過交往的,孔子為他寫碑文的事有可能,大約是季札的兒子或季札自己使魯時去世,孔子寫了碑文勒石於當地(指嬴博)的墓上,後人傳於吳而流傳下來。
孫星衍的話是否有道理,有待於進一步考證後見分曉。
(張國擎)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