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李順下落不明的原因是什麼?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發了王小波、李順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這次起義雖然在兩年後就被鎮壓下去了,但其餘波卻延續了八九年時間,尤其是起義發生在北宋王朝建國後不久國力尚屬強盛之際,因此,從宋代起便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當代的歷史學家們,則因為他們曾經喊出了「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而對這次起義有特別的興趣。
然而,關於這次農民起義的兩個主要領一導一人之一的李順是怎麼死的,古往今來的記載與著述卻一直存在著較多的分歧與爭論,某些有影響的專著與通史如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等,甚至對於李順的生死避而不談。
那麼,李順究竟是怎樣死的呢?
長期以來,大多數史家一直認為李順是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宋朝軍隊攻佔成都時被捕犧牲的。
此說見於《宋史。
太宗本紀》,在一些宋元時期著名的筆記如《宋朝事實》、《桯史》等中都有類似的記載,因此清人畢沉的《續資治通鑒》沿用了此說,蔡美彪等許多當代史家也持同樣的看法。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以上諸書的記載大多只是說「獲賊李順」、「擒賊帥李順」以及「梟李順」、「斬李順」之類,具體到如何斬或在何時何地斬等重要細節卻都語焉不詳,由此也引起了古今史家的眾多推測與爭論。
一些人認為宋朝軍隊在攻佔成都後不久就把捕獲的李順就地殺害了,其原因很可能是當時指揮討伐農民起義軍的宋軍統帥張繼恩為了獨佔大功。
另有人推測李順很可能在宋軍攻人成都的激烈戰鬥中陣亡,而以後捕獲並殺害的只是一個與之相似的犧牲者,因此張繼恩才會匆匆就地殺害李順,而不是將他押送京師炫耀戰功。
以上兩種說法當然都不無可取之處,但多出於推測,缺乏證據確鑿的原始資料的支持,難以令人信服。
不少人根據《宋史。
太宗本紀》以及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淳化五年五月在鳳翔市斬李順的一黨一羽衛進、計詞、吳文賞、李俊、徐師中、吳利涉以及彭榮等8人(一說12人)的記載,推斷李順也同時被害。
但「李順一黨一」畢竟不能代表李順本人,要證明李順也在其中,必須拿出更直接的證據。
顯然,在宋元時期眾多的歷史記載、特別是官方正史中,對於捕獲並處決李順這樣重要的「賊首」的記錄卻如此簡單含糊,這不禁令人懷疑其可靠一性一與真實一性一。
其實,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李順實際上是化妝逃出了成都,直到起義軍被鎮壓後30多年,才在廣州或嶺南某地被發現逮捕,以70餘歲的高齡被殺於獄中。
按此說見於宋代著名學者沈括的《夢溪筆談》、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以及周密等人的著述筆記之中,並且大同小異,其中沈括生活的年代距王小波,李順起義僅僅60年左右,因而有相當大的可靠一性一。
綜合諸家之說,李順之死的情況大致如下:在宋軍攻破成都城的前一天,李順在支持者的幫助之下剃去頭髮,化妝成僧人逃往嶺南。
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年)
因人告發被廣州巡檢陳文璉捕獲,後又被押送京城審明確係李順。
宋廷當局考慮到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將士早已授功領賞了,為了不失面子,才沒有正式公佈此事,而是在獄中暗暗地處死了李順。
盡避沈括曾在陳文璉處看到過這一事件的有關案檔文件,陸游、周密也反覆聲稱此事乃「推驗明白」、「覆按皆實」的,但傳世的大量宋代官方記錄卻沒有類似的記載,人們仍然有理由懷疑這一說法是出於後人維妙維肖的偽造,而使沈括、陸游、周密這樣的大學者也信以為真了。
正是因為以上二種說法都有點似是而非,因此有人提出了李順下落不明說。
據曾經參與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宋朝官員劉錫的回憶:「李順力屈勢窮,藏於群寇,亂兵所害,橫一屍一莫知,即免載於檻車,亦幸逃於梟首。」
(《至道聖德頌》)由此可知佔領成都之時宋軍確實沒有捕獲或殺害李順,而史書上記載的那個被殺害的「李順」相傳是一個面有鬍鬚、「狀頗類順」的無辜的受害者。
據宋人陸游等筆記的記載,早在淳化五年五月王小波、李順起義被鎮壓後不久就有一位名叫張舜卿的官員向宋太宗奏道:「聞順已遁去,諸將所獲非也。」
被太宗以「平賊才數日,汝何從知之?徒欲害人功爾」為由駁回。
20多年後,即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有人在嶺南捕獲了「蜀盜」李順,押送京師。
後經審訊證實,此人系廣州人李延志。
如果李順真的已經被殺無疑了,為什麼兩宋數百年間有這麼多人念念不忘地提及李順,甚至在李順「死後」二三十年仍在尋找並宣稱捕獲了真正的李順呢?答案似乎應該是李順當年並未被宋軍擒獲,而是在激戰之中下落不明瞭。
從歷史記載
來看,指揮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宋軍統帥張繼恩是頗受宋太宗一寵一信的大臣,因此每當有人提及李順可能仍然活著的時候,太宗總是很不高興,張舜卿為此險些掉了腦袋,最後弄了個降職丟官的下場。
可能從此以後,無人敢言李順仍然下落不明這一事實,歷代相沿,將錯就錯。
也正是因此,宋代的官方紀錄對李順之死只能語焉不詳,後人對此又猜測紛紛,於是造成了目前這種眾說紛紜的局面。
無論是認為李順於淳化五年死於成都或鳳翔,還是認為死於景祐間,乃至認為李順下落不明,其立論都帶有不少猜測與想像的成份,難以得到較可靠的正史的直接證實。
因此,對李順之死採取兼容諸說,保持有疑的態度,是較為可取的。
(丁之方)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