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頤和園工程與海軍經費有什麼關係?
頤和園,這座秀麗的清室離宮,發生過許多深諱莫測的「秘事」,其中最使人困惑的,便是它自身的營建問題。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乾隆為其母親祝壽而營建的林苑,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燬。
光緒十三年(1887年)前後開工重修,作為慈禧遊樂怡養的夏宮。
由於國內外矛盾尖銳複雜,加上清廷財政拮据,營建工程開始是秘密進行的。
致光緒十四年二月以前,東宮門、仁壽殿、玉瀾堂、長廊、排雲殿、十七孔橋等主要建築有的已部分竣工,有的正在加緊修建。
這時,京城裡開始流傳著種種傳說。
為了杜絕人們非議,清廷於光緒十四年二月一日發佈上諭:將清漪園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還政撤簾後的頤養場所。
這樣,營建工程就公開化了。
上諭中又聲稱營建工款都出自「節省羨餘」,「未動司農正款,無傷國計」云云。
如此欲蓋彌彰,反而更引起人們的猜疑。
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避居日本的梁啟超首先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揭露:甲午戰爭之敗,是由於清廷挪用海車經費修建頤和園之故。
梁氏以他那富有宣傳鼓動的筆調寫道:「括全國之膏血以修國防,而其實乃消磨於園林
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
割千餘里之遼、台,償二百兆之金幣;元氣盡斷,國丑全露。
「於是輿論大嘩,各種說法一時充斥野史譚薈。
曾任光緒帝太監的王世龢,由於內廷大修,內務府頗獲厚利;續修西苑,奉宸苑堂司大飽私囊。
海軍衙門看見如此得益,便謀修頤和園,動款3000餘萬兩白銀。
海軍中人池仲祜也說,海軍款2000餘萬盡數輸入頤和園。
《清季野史》甚至聲稱,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達8000萬兩。
後來,」頤和園系用海軍經費修建,北洋海軍因此不振,失去發展機會「的說法便被許多近代史專著廣為採用。
由於海軍衙門檔案早已佚失,頤和園與海軍經費的關係實難武斷。
但通過各種奏折材料,人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通過細心考證,統計核算,對挪款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
雖未最終定論,卻比稗史口碑距真相更為接近。
頤和園工程究竟挪用了多少海軍經費?目前能確鑿斷定的有如下幾項:光緒十四年挪用海軍衙門經費45.75萬餘兩;從光緒十五年起,每年從海軍經費中挪銀30萬兩(至光緒二十年共180萬兩);光緒十三年至二十年剋扣南北洋將士員弁薪糧及東三省練兵軍餉平余銀共80萬兩;光緒十七年八月挪用出使經費100萬兩,由海軍存津款項生息歸還。
總計約400萬兩。
另據統計,新海防捐(清政一府以海防為名,開捐鬻官)被挪至園工的,總數在350萬兩以上,這些數據雖不能攬括全部,但從奏折內容排比分析,似乎不會遺漏很多。
據此推斷,海軍經費挪用總數,不會多於1000萬兩。
有人進一步提出,頤和園工款來源渠道很多,據蕭一山《清代通史》所述,就動用戶部雜款700餘萬兩,土藥(內地產鴉片煙)稅1000餘萬兩等等。
光緒十四年前未發現海軍大宗挪款的記載。
而園工的主要部分已初具規模,也是重要的旁證。
由於工程是由海軍衙門大臣奕譞、奕劻主持,所以給人以海軍衙門即為頤和園工程處的印象。
認為園工全系挪用海軍經費則不對的。
所謂動款3000萬兩,可能是整個工程的全部費用。
有人試圖從海軍歷年經費支出的角度來反證挪款問題,北洋海軍光緒元年至二十年間,共支銀2130餘萬兩,從未間斷,另外,歷次購買艦支銀800餘萬兩。
僅僅為建立並維持北洋海軍,清政一府就耗資3000萬兩。
從歷年籌款過程可知,海軍經費會集是十分困難的,而海軍衙門還要負責南洋海軍經費,並每年撥款百萬以充東北練餉。
在財源十分拮据的情況下,從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間,還要另外再籌3000萬兩(即每年400萬兩)去建造頤和園,是不可想像的。
有的研究者認為,頤和園營建中確實挪用了部分海軍經費,但海軍發展受阻不能完全歸咎於頤和國工程。
光緒帝婚禮耗資突破預算竟達500萬兩,戶部又因黃河決口,撥鄭州河工600萬兩,山東河工200萬兩……經費窘迫,可想而知。
光緒十四年後,朝野普遍認為北洋海軍已經成軍,出於多種因素,戶部十七年決定南北洋海軍停購外洋軍一火兩年。
不能撇開全國財經狀況,把海軍停止擴充僅僅歸結為慈禧私人的縱一欲享受。
頤和園工程與海軍經費的關係究竟如何,還有待於人們進一步弄清。
(霜明)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