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李順的結局是否被殺?
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均貧富」戰鬥口號的,是北宋川峽地區農民起義首領王小波。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冬,王小波在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陣亡後,起義軍推舉李順為領袖,繼續堅持鬥爭。
次年春攻克成都,被推為大蜀王,建元「應運」。
一面實踐「均貧富」口號,一面分兵攻佔北至綿州(今四川綿一陽一),東至巫峽之地,擴軍數十萬,震動整個北宋王朝。
宋太宗趙光義得知消息後,急派宦官王繼恩等率禁軍分兩路人川鎮壓。
五月,成都陷落,義軍3萬人英勇戰死,8名首領被俘遇害。
關於李順的最後結局,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淳化五年成都陷落後被殺。
據《宋史》記載:「五月丁已,西川行營破賊十萬餘,斬首三萬級,復成都,獲賊李順。」
「丙子,磔李順一黨一八人於鳳翔市」。
二、宋仁宗景佑中(1035年至1036年間)在廣州被捕遇難。
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名著《夢溪筆談》卷二十五記述說:「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復按皆實。」
三、兵敗逃匿,下落不明。
據南宋陸游所撰《老學庵筆記》云:「王師薄城,且城破矣,李順忽飯僧數千人,又度其童子亦數千人,皆就府治削髮衣僧衣,晡後,分東西兩門出,出盡,順亦不知所在,蓋自髡而遁矣。
明日,王師入城,捕得一髯士,狀貌類順。
遂誅之,而實非也。」
以上三說何言為實,何言為虛,使人難以定論。
《宋史》雖為正史,但由於成書時間較晚,距李順義軍失敗約近三300年,且多有脫漏,所以不可全信。
從其「復成都,獲賊李順」句看,應是抓住了李順。
但從「磔李順一黨一八人於鳳翔市」句看,卻含混其詞。
不知8人中
是包含李順,還是指李順部下8名首領?若與沈括《筆談》之「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一去三十餘年始就戮」句相聯繫,莫非李順於成都被俘後,在群眾掩護下又設法逃脫,輾轉嶺南,30餘年後才在廣州被捕遇害?若從沈括語:「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閤門祗候」句推論,也說明朝廷為不失尊嚴,對此事極力遮掩,不願洩露幾十年後才得以殺掉真李順這件事。
另外,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也說成都城破,王師抓了一個假李順處斬後,有一名叫張舜卿的官員向朝廷密報說:「『臣聞順已逸去,所獻首蓋非也』。
太宗以為害諸將之功,叱出,將斬之,已而貸之,亦坐免官。」
也可說明北宋朝廷確有遮掩之事。
這不能不使人對李順在淳化五年被殺產生滿腹疑一團一。
南宋人楊仲良在《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十三「李順之變」中,有成都陷落,「順就義」之說。
但楊氏此書,是根據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所改編。
李燾系四川人,曾在四川任地方官多年,後任朝官又主持修史多年,他熟悉當代典故,其著作對保存北宋史實有較大貢獻,為何李氏《長編》不載其事?這說明楊氏之說也使人難以置信。
沈括治學較嚴謹,所處年代又與李順史實較近,沈氏之說本應可信。
但亦有人提出沈氏在《筆談》中既然說:「文璉予尚識之」,還說「文璉家有《李順案款》本末甚詳」。
但不知捕殺「真李順」事,是沈氏風聞他言,還是聽文璉親自面語告知?《李順案款》本末甚詳,是自己親自過目,還是捕風捉影?這些重要情節均未盡詳。
所以沈氏之說雖然可成一家之言,但還是難以使人確信。
陸游留蜀甚久,《筆記》中記蜀中遺聞軼事頗多,尤其是記成都江瀆廟壁李順畫像多條等,保存了北宋一些重要史實,如果記述屬實,那麼,同時之蜀人李燾書中為何不載?這正如清朝康熙時畢沅在《續資治通鑒》中發問說:「李燾以蜀人記蜀事,何以不載?」
因此,在疑似之間,陸氏之說也使人產生疑義。
可能由於以上原因,所以現代著名學者及有關論著對李順之結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辭源》、《辭海》等工具書,也只好同時錄用兩種以上說法。
(任振河史文山)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