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楷書產生於何時?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因字體端正規範,堪稱楷模,故得此名。
提起它,人門很自然地會想到唐代歐一陽一詢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柳公權的《玄秘塔》和顏真卿的《顏勤禮碑》,以為這些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楷書。
其實不然。
那麼,楷書最初產生於何時呢?
一些人認為可以上推至漢初,甚至有人提出秦始皇時代。
例如宋代著名的書法理論著作《宣和書譜》在《正書敘論》篇中敘:「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
漢初建初(漢章帝年號,公元76—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
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
人既便之,世遂行焉。
而或者乃謂秦羽人(羽人一說為職官名,掌徵集羽翮作旌旗車飾之用;又一說是道士的別稱——筆者注)。
王次仲作此書獻始皇以赴急疾之用。」
不過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楷書始於東漢,也有的說是三國時代的魏時。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
書概》中說:「正、行二體始見於鍾書。」
鐘,指三國時魏人鍾繇。
而今人鍾明善在《中國書法簡史》中提出自己的見解說:「從漢字書法發展上來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
書法從小篆轉向隸書,這是第一次重大的決定一性一變革,從此漢字由圓變方,一直至今都沿襲了這種方塊的基本形態。
「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
真書、行書、草書這三種漢字書法的重要書體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魏甘露元年《譬喻經》墨跡、西晉元康六年寫的《諸佛要集經》墨跡等,左彎的筆畫為楷書的撇代替,斜鉤代替了(隸書的)磔。
此時真行草三體具備」。
當時「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卓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
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
鍾繇在這種嶄新書體(楷體)的完善、推廣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這種說法,楷書經鍾繇的完善並推廣得到了大發展,那麼其先聲當然還得在此以前了。
近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一書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漢未波、磔(左撇為波,右捺曰磔)縱肆極矣。
久而厭之,又稍參篆分之圓,變為真書。」
康氏又說:「漢隸中有極近今真楷者,如《高君闕》『故益州舉廉丞貫』等字,『一陰一』『都』字之『邑』旁,直是今真書,尤似顏真卿。
考《高頤碑》為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此闕雖無年月,當同時也。
《張遷表頌)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
《楊震碑》似褚遂良筆,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子斿殘石》、《正直殘石》、《孔彪碑》亦與真書近者。
至吳《葛府君碑》則純為真書矣。
「
贊成三國時期說法的還不乏名家,例如《中國書法簡史》的撰者包備五說過,「漢隸的形體美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字畫上又有了『側(點)』『掠(長撇)』『趯(直鉤)』『啄(短撇)』結體上更趨於遒麗、嚴整,這就形成了真書。」
有關真書,清代書學家錢泳曾有一個頗給人啟迪的說明,按其《書學。
隸學》上講:「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故兩漢金石器物俱用秦隸,至東漢建安以後,漸有戈法波磔,各立面目,陳遵、蔡邕,自成一體,又謂之漢隸。
其中有減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隸同之者,有全違篆體者,魯魚之惑,涇渭難分,真書祖源實基於此。」
循著今存的一些歷代碑碣墓誌上的書法窺察,我們可以在隋朝《龍藏寺碑》中看見唐代《九成宮》的先聲。
而隋則是融合北(朝)碑南(朝)帖的時代。
北碑中的《張玄墓誌》、《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等,都是採用規範的楷體書寫的。
而北朝的書法,又可以在漢碑中發現其痕跡。
如《經石峪大字》、《鄭文公碑》、《刁惠公志》,則出於漢《乙瑛碑》;《賈使君碑》、《魏靈藏》、《楊大眼造像》各碑,則出於漢《孔羨碑》。
那麼,楷書之根究竟在何處呢?
(余增德)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