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養巧治病
痛經的自我調養方法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發生週期性小腹疼痛,而影響生活、工作者。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又稱功能性痛經;後者則為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致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這裡只介紹原發性痛經,其病因一般認為與子宮頸管狹窄,子宮發育不良,子宮位置異常,精神、神經因素,遺傳及內分泌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一般於月經來潮前數小時即已感疼痛,月經開始時疼痛加劇,歷時數小時至二三日不等。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情志不暢、肝腎虧損及寒濕侵襲所致。
常發生於月經初潮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輕婦女,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
(一)避寒
起經前期及行日2次,不要冒雨涉水,坐臥濕地,不要用涼水洗腳,並暫停游泳,以免使細菌侵入陰道,引起感染;洗澡要用淋浴,保持外陰清潔,可每晚用溫水清洗外陰部;使用清潔消毒的月經帶、月經紙;月經期要嚴禁房事;要保持情緒舒暢,以免血行不暢,引起痛經;平時應注意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保持大便通暢;痛經發作時,應臥床休息,下腹部置熱水袋,以溫暖盆腔,促進血液流通。
(二)心理調養法
精神緊張,情志不暢,肝郁氣滯,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研究表明,焦慮、緊張、挫折及情志刺激等,均可引起機體內分泌變化,從而導致子宮痙攣性收縮,引起痛經或加重痛經。
因此,首先要使病人懂得婦女來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恐懼、緊張,更不可把來月經當成負擔。
此外,要保持情緒的舒暢,可針對患者情志失調的不同原因予以開導、解釋、安慰,以減輕其心理負擔,督促患者豐富生活內容,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以改善心境,調節心理,最終達到暢情志、舒肝氣之治病之本。
(三)飲食調養法
痛經患者平時,尤其經前及經期宜少吃寒涼、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痛經屬虛者,則宜多食滋補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桂圓、核桃、木耳、山楂等,此外,還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1)雞蛋2個,益母草45克,元胡18克,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去藥渣,吃蛋喝湯,經前開始服,每日1劑,連服5~7天。
或用丹參500克,泡在酒內20天後服用。
經前適量服。
用於氣滯血淤型痛經(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少,色黯有塊,伴胸脅、乳房作脹。
舌黯或有淤點,脈沉弦)。
(2)黃酒250克,倒入鍋中,青皮鴨蛋3個,破殼打入酒內,再加薑片25克,煮熟後加白糖30克調服。
或用艾葉18克,煎湯去渣後加紅糖適量溫服。
經前及經期每天2次,連服3~5天。
用於寒濕凝滯型痛經(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黯,畏寒,舌淡,脈沉緊)。
(3)羊肉250克,切塊先煮,再與大米適量同煮粥,調味服。
或用韭菜250克搗爛取汁,兌入煮沸的紅糖適量,痛經時每天1次。
用於氣血虛弱型痛經(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按之痛減,經量少,色淡,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4)雞蛋2個,黑豆60克,加水煮熟,去蛋殼再煮片刻,再衝入米酒120克,吃蛋喝湯,每日1劑。
或用核桃仁200克,枸杞子200克,紅糖60克,用黃酒浸泡兩天,曬乾後酌量常服。
用於肝腎不足型痛經(經後小腹隱痛,經來量少色淡,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脈沉細)。
(四)藥物調養法
1.單方驗方
(1)當歸15克,水煎服。
適用於氣滯血淤者。
(2)益母草30克,元胡20克,水煎服,月經前開始,每天1次,連用5~7天。
適用於氣滯血淤者。
(3)艾葉9克,生薑2片,紅糖適量,水煎服,每日2次。
適用於寒濕凝滯者。
(4)黃酒250克,生薑25克,同煎後加白糖適量,每日2次.適用於寒濕凝滯者。
(5)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黨參15克,艾葉6克,阿膠10克(烊化沖服),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適用於氣血不足者。
(6)當歸15克,水煎取汁,加入紅糖適量,米酒18克,調勻。
每日1劑,分2次服。
適用於氣血不足者。
(7)當歸15克,熟地10克,巴戟天10克,川斷10克,川芎6克,每日1劑,分2次服。
適用於肝腎不足者。
2.中成藥方
(1)調經活血片,每日3次,每次5片。
用於氣滯血淤者。
(2)四制香附丸,每日2次,每次4.5克。
用於氣滯血淤者。
(3)艾附暖宮丸,每日2次,每次6克。
用於寒濕凝滯者。
(4)溫經丸,每日2次,每次6克。
用於寒濕凝滯者。
(5)八珍丸,每日2次,每次4.5克。
用於氣血不足者。
(6)烏雞白鳳丸,每日2次,每次1丸。
用於氣血不足者。
(7)河車大造丸,每日2次,每次1丸。
用於氣血不足者。
(8)安坤贊育丸,每日2次,每次1丸。
用於肝腎不足者。
(五)針灸調養法
(1)體針:取三陰交、合谷、關元、氣海穴。
其中三陰交、合谷單用針法;關元與氣海宜先針後灸,留針15~30分鐘。
(2)耳針:取子宮、卵巢、屏間、腎穴。
每次取2~3穴,捻轉中、強刺激,留針15~20分鐘。
也可用耳穴埋針。
(3)耳穴壓丸法:取子宮、內分泌、交感、腎、神門穴。
用一小塊膠布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以上穴位上。
每日用食指和拇指按壓3次,至出現酸、脹、痛感為止。
可於月經來潮前3~5天開始貼藥,經期換藥1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週期。
(4)灸法:點燃兩根艾條,雙手各持1根,在兩側至陰穴的上方約3厘米處,固定灸之,以皮膚有溫熱感,穴位周圍出現紅暈為止。
(六)按摩調養法
1.方法一
(1)先將兩手搓熱,然後在小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撫摩150次。
(2)以手掌小魚際部位,揉關元、氣海穴,約2分鐘。
(3)雙手搓熱,交替搓擦腎俞、命門穴。
待發熱後1分鐘,移至骶部搓擦2分鐘。
(4)用食指點揉三陰交、足三里穴,各1分鐘。
(5)仰臥,雙腳蹬空,動作像騎自行車一樣,約2分鐘。
(6)仰臥,屈腿,挺腹抬臀,上提肛門,約2分鐘。
(7)仰臥,伸直雙腿並抬高,堅持數秒鐘,然後放鬆,放下。
反覆做10次。
(8)調整、順暢呼吸,結束。
2.方法二
(1)睡前排尿後仰臥,用手掌反覆揉按小腹部約3~5分鐘,手法由輕至重。
(2)用拇指點按氣海穴約2分鐘。
(3)用拇指揉捏雙側三陰交穴約2分鐘。
每月於月經來潮前3~5天開始按摩,每日1次,至行經不痛為止。
(七)藥熨調養法
(1)方法一:川椒、吳茱萸、玄胡索、當歸各30克,放入鍋中炒熱,裝入布袋,熱熨臍下疼痛處,至疼痛緩解為止。
每日1~2次。
(2)方法二:將食鹽炒至熱極,然後將白芷、石菖蒲各30克及公丁香10克研成的細末,倒入鍋中拌抄片刻,旋即取起,裝入布袋,熱熨臍下疼痛處。
待藥袋不燙時,將其外敷臍上,上覆棉被。
若仍腹痛,可再炒熱,繼續熨敷1次。
(3)方法三:將虎杖、月季花、白芷各20克,劉寄奴、大黃、川芎各15克,共研為末(寒凝者加小茴香15克,乾薑9克,烏藥15克),然後加入開水及燙熱的白酒50毫升,拌勻,待冷卻至39℃左右(不燙手背)後,裝入沙布袋內熱熨小腹。
若熨久不熱,可在沙布袋上加用熱水袋,以維持溫度。
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5日為一療程。
(4)方法四:食鹽100克,蔥白100克,生薑50克,共搗爛炒熱,放入布袋,熱敷臍下腹部。
每日2~3次。
感冒的自我調養方法 支氣管炎的自我調養方法 大葉性肺炎的自我調養方法 肺膿腫的自我調養方法 慢性胃炎的自我調養方法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自我調養方法 胃下垂的自我調養方法 膈肌痙攣的自我調養方法 胰腺炎的自我調養方法 細菌性痢疾的自我調養方法 乙型肝炎的自我調養方法 心律失常的自我調養方法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