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之一。
據說,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
結婚剛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和勞累而死去。
孟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到長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聲大哭,嘩啦一下就哭倒了長城八百里。
從此,山海關被指定為「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在那裡蓋起了「孟姜女廟」。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
有人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
因為山海關所存的長城是秦朝以後才築起的,而秦始皇所築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
歷史上有過哭倒城牆的記載,但故事發生的時間比秦統一六國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考證史籍,「哭城」一事首見於《左傳》:春秋初期齊莊公時(前794-前781年在位),齊國人杞梁在攻莒(今山東莒縣)戰役中陣亡。
杞梁沒有兒子,他的妻子無依無靠,撲在杞梁的一屍一體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牆也崩塌了。
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始資料了。
其後,西漢劉向在《說苑》、《列女傳》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連哭「十日」後,「赴淄水而死」的細節。
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一書記載,內容與《左傳》大體相似。
但上述各書中並沒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沒有出現過「孟姜女」的名字。
直至敦煌石窟發現唐朝曲子詞,才見到最早記載盂姜女送寒衣赴長城,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節。
唐末《杞梁妻》一詩,說杞梁妻為秦國人,她去長城哭吊丈夫,「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粱骨出土」。
到了宋代,被廣為流傳的杞梁開始有了姓,不過說法不一,有說姓范,有說姓萬,有說叫杞郎的,還有說叫喜良的。
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於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通志。
樂略》)看來孟姜女哭長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變而來的,而故事的最後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間。
宋代以後,孟姜女的故事被編成評詞話本,譜成歌曲雜彈,「孟姜女廟」裡四時香火不斷,前來立碑獻匾、拜廟賦詩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盂姜女隨之成為「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一下凡」。
明代中葉,各地盛行為孟姜女立廟之風。
孟姜女故事經歷了2000多年的流傳和演變,其故事本身內容差異,說法不一,如何看待這一故事,則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說,孟姜女哭長城是根據歷代時勢和風俗的不斷變化而變更的。
戰國時,齊都中盛行哭調,杞梁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材料。
西漢時,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壞山的感應。
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可見它的故事是順應了文化演變而遷流,承受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借了民眾的情感和想像而發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傳》中的「杞梁之妻」。
有的認為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哭夫的題材十分常見,《左傳》。
中也不無記載,因此單憑哭夫這一論據,不能令人信服。
有的說,好端端的長城,竟然被一位婦女哭塌了城牆,未免流於荒誕。
再說,把齊國的孟姜捏造成秦國的盂姜女,把攻打莒城改為修築長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贓。
對於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意義及其評價,也有過爭論。
有的認為,作為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反映了人民對沉重徭役的反抗一精一神,是秦始皇「為政不仁」的歷史見證。
可笑的是,在「四害」橫行時,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專欄」,說這個故事是為了欺騙和煽動老百姓來罵秦始皇,名為「孟姜女廟」,實為儒家招魂廟;名為表彰孟姜女「貞德節烈」,實為攻擊秦始皇「暴虐無道」,並說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於尊儒反法的需要。
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編造,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以故事、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流傳於我國廣大地區,並為外國學術界所注目。
顧頡罷先生20年代發表的著名學術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則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獻上的記錄、見解成熟、體系完整的論著。
(曹莉芳)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