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府署立有幡竿,高數十尺,嘗挾弓矢自詡道:「我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

五代史演義

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

五代史演義卻說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出自行伍,恃勇輕暴,嘗語部下道:「現今時代,講甚麼君臣,但教兵強馬壯,便好做天子了。」

府署立有幡竿,高數十尺,嘗挾弓矢自詡道:「我射中竿上龍首,必得天命。」

說著,即將一箭射去,正中龍首。

投弓大笑,侈然自負。

嗣是召集亡命,採買戰馬,意欲獨霸一方,每有奏請,輒多逾制,朝廷稍稍批駁,他便反唇相譏。

鎮帥多跋扈不臣,都是當日的主子教導出來。

晉主懲前毖後,嘗有戒心,義武軍節度使皇甫遇,與重榮為兒女親家,晉主恐他就近聯絡,特徙遇為昭義軍節度使,並命劉知遠為北京留守,隱防重榮。

重榮不願事晉,尤不屑事遼,每見遼使,必箕踞嫚罵,有時且將遼使殺斃境上,遼主嘗貽書誚讓,晉主只好卑辭謝罪。

重榮越加氣憤,適遇遼使拽刺一作伊哷。

過境,便派兵捕歸。

再遣輕騎出掠幽州人民,置諸博野。

又上表晉廷,略言吐谷渾、突厥、契苾、沙陀等,各率部眾歸附,一黨一項等亦納遼牒,願備十萬眾擊遼。

朔州節度副使趙崇,已逐去遼節度使劉山,求歸中國,此外舊臣淪沒虜廷,亦皆延頸企踵,專待王師,天道人心,不便違拒,興華掃虜,正在此時。

陛下臣事北虜,甘心為子,竭中國脂膏,供外夷欲壑,薄海臣民,無不慚憤。

何勿勃然變計,誓師北討,上洗國恥,下慰人望,臣願為陛下前驅云云。

晉主覽奏,卻也有些心動,屢召群臣會議。

北京留守劉知遠,尚未出發,勸晉主毋信重榮,桑維翰正調鎮泰寧軍,聞知消息,亦即密疏諫阻,略云:

竊謂善兵者待機乃發,不善戰者彼己不量。

陛下得免晉一陽一之難,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不可負也。

今安重榮恃勇輕敵,吐谷渾假手報仇,皆非國家之利,不可聽也。

臣觀契丹數年以來,士馬一精一強,吞噬四鄰,戰必勝,攻必取。

割中國之土地,收中國之器械,其君智勇過人,其臣上下輯睦,牛馬蕃息,國無天災,此未可與為敵也。

且中國初定,士氣雕沮,以當契丹乘勝之威,其勢相去甚遠。

若和親既絕,則當發兵守塞。

兵少不足以待寇,兵多則饋運無以繼之。

我出則彼歸,我歸則彼至,臣恐禁衛之士,疲於奔命,鎮定之地,無復遺民。

今天下粗安,瘡痍未復,府庫虛竭,兵民疲敝,靜而守之,猶懼不濟,其可妄動乎?契丹與國家恩義非輕,信誓甚著,彼無間隙而自啟釁端,就使克之,後患愈重。

萬一不克,大事去矣!議者以為歲輸繒帛,謂之耗蠹,有所卑遜,謂之屈辱。

殊不知兵連而不休,禍結而不解,財力將匱,耗蠹孰甚焉!用兵則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藩遠郡,得以驕矜,屈辱孰甚焉!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民,俟國無內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動必有成矣。

近聞鄴都留守,尚未赴鎮,軍府乏人。

以鄴都之富強,為國家之藩屏,臣竊思慢藏誨盜之言,勇夫重閉之戒。

乞陛下略加巡幸,以杜一奸一謀,是所至盼。

冒昧上言,伏乞裁奪。

晉主看到此疏,方欣然道:「朕今日心緒未寧,煩懣不決,得桑卿奏,似醉初醒了。」

遂促劉知遠速赴鄴都,並兼河東節度使,且詔諭安重榮道:

爾身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難,棄君與親。

吾因契丹得天下,爾因吾致富貴,吾不敢忘德,爾乃忘之。

何耶?今吾以天下臣之,爾欲以一鎮抗之,不亦難乎!宜審思之,毋取後悔!

重榮得詔,反加驕慢,指揮使賈章,一再勸諫,反誣以他罪,推出斬首。

章家中只遺一女,年僅垂髫,因此得釋。

女慨然道:「我家三十口,俱罹兵燹,獨我與父尚存。

今父無罪見殺,我何忍獨生!願隨父俱死。」

重榮也將女處斬。

鎮州人民,稱為烈女,已料重榮不能善終。

不沒烈女。

饒一陽一令劉巖,獻五色水鳥,重榮妄指為鳳,畜諸水潭。

又使人制大鐵鞭,置諸牙門,謂鐵鞭有神,指人輒死,自號鐵鞭郎君,每出必令軍士抬鞭,作為前導。

鎮州城門,有抱關鐵像,狀似胡人,像頭無故自落。

重榮小字鐵胡,雖知引為忌諱,但反意總未肯消融。

取死之兆。

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與重榮同姓,恃江為險,隱蓄異謀,重榮遂一陰一相結托,互為表裡。

晉主既慮重榮,復防從進,乃遣人語從進道:「青州節度使王建立來朝,願歸鄉里,朕已允准。

特虛青州待卿,卿若樂行,朕即降敕。」

要徙就徙,必先使人探問,主權已旁落了。

從進答道:「移青州至漢江南,臣即赴任。」

晉主聞他出言不遜,頗有怒意,但恐兩難並發,權且含容。

從進子弘超,為宮苑副使,留居京師,從進請遣子歸省,晉主也依言遣歸。

弘超既至襄州,從進遂決計造反。

天福六年冬季,晉主憶桑維翰言,北巡鄴都。

學士和凝已升任同平章事,獨入朝面請道:「陛下北行,從進必反,理應預先佈置。」

晉主道:「朕已留鄭王重貴,居守大梁,卿意還有何說?」

凝又奏道:「兵法有言,先人乃能奪人,陛下此行,京中事恐難兼顧,願留空名宣敕三十通,密付留守鄭王,一旦聞變,便可書諸將名遣往討逆了。」

晉主稱善,依議而行,遂留重貴居守,自向鄴都進發。

及駕入鄴都,留守劉知遠,已遣親將郭威,招誘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徙入內地,翦去安重榮羽翼,專待晉主命令,聽候發兵。

晉主因重榮雖有反意,尚無反跡,但遣杜重威為天平節度使,馬全節為安國節度使,密令調軍儲械,控制重榮。

重榮致書從進,教他即日起事,趁著大梁空虛,掩擊過去。

從進遂舉兵造反,進攻鄧州。

鄭王重貴聞報,立派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南面行營都部署,前同州節度使宋彥筠為副,宣徽南院使張從恩為監軍,就從空敕填名,頒發出去,令討從進。

鄧州節度使安審暉,方閉城拒守,飛促高行周赴援。

行周亟命武德使焦繼勳,先鋒都指揮使郭金海,右廂都監陳思讓等,帶著一精一兵萬人,往援鄧州。

從進得偵卒探報,謂鄧州援師將至,不禁驚詫道:「晉主未歸,何人調兵派將,來得這般迅速呢?」

乃退至唐州,駐紮花山,列營待戰。

陳思讓躍馬前來,挺槍突入,焦、郭二將,揮兵後應,一哄兒衝入從進陣內。

從進不防他這般勇一猛,嚇得步步倒退。

主將一動,士卒自亂,被思讓等一陣掃擊,萬餘人統行潰散。

襄州指揮使安弘義,馬蹶被擒,從進單騎走脫,連山南東道的印信,都致失去。

如此不耐戰,也想造反,真是自不量力。

既返襄州,慌忙集眾守禦。

高行周、宋彥筠、張從恩等,陸續至襄州,四面圍住。

從進很是危急,重榮尚未聞知,竟集境內饑民數萬,南向鄴都,聲言將入朝行在。

晉主知他詐謀,即命杜重威、馬全節進討,添派前貝州節度使王周,為馬步都虞侯。

重威率師西趨,至宗城西南,正與重榮相值。

重榮列陣自固,由重威一再挑戰,均被強一弩一射退。

重威頗有懼色,便欲退兵。

指揮使王重胤道:「兵家有進無退,鎮州一精一兵,盡在中軍,請公分銳卒為二隊,擊他左右兩翼。

重胤等願直衝中堅,彼勢難兼顧,必敗無疑。」

重威依議,分軍並進,重胤身先士卒,闖入中堅。

鎮軍少卻,重威、全節,見前軍已經得勢,也麾眾齊進,殺死鎮軍無數。

鎮州將趙彥之,卷旗倒戈,奔降晉軍。

晉軍見他鎧甲鞍轡,俱用銀飾,不由的起了貪心,也無暇問及來由,即把他亂刀分一屍一,擲首與敵,所有鎧甲鞍轡等,當即分散。

此等軍士,實不中用,奈安重榮更屬不濟,所以敗死。

重榮見全軍失利,已是驚心,更聞彥之降晉被殺,益覺戰慄不安。

遂退匿輜重中,飛奔而去。

部下二萬餘人馬,一半被殺,一半逃散。

是年冬季大冷,逃兵飢寒交迫,至無孑遺,重榮僅率十餘騎,奔還鎮州。

驅州民守城,用牛馬皮為甲,鬧得全城不寧。

重威兵至城下,鎮州牙將自西郭水碾門,引官軍入城,殺守陴民二萬人,城中大亂。

重榮入守牙城,又被晉軍攻破,沒處奔逃,束手就戮,梟首送鄴。

晉主御樓受馘,命漆重榮首級,繼獻遼主,改鎮州成德軍為恆州順國軍,即用杜重威為順國節度使,令鎮恆州。

先是遼主耶律德光,聞重榮擅執遼使,即遣人馳責晉廷。

晉主恐他犯塞,亟遣邢州即安國軍。

節度使楊彥珣為使,至遼謝罪。

遼主盛怒相見,彥珣卻從容說道:「譬如家出逆子,父母不能制伏,奈何?」

遼主怒乃少解,但尚拘留彥珣,不肯放歸。

至重榮已反,始信罪在重榮,與晉無涉,乃釋彥珣歸晉。

既而重榮首級,已至西樓,晉廷以為可告無罪,那知遼使復來詰責,問晉何故招納吐谷渾?晉主以吐谷渾酋長,一陰一附重榮,不得已徙入內地。

偏遼使索白承福頭顱,致晉主無從應命,為此憂鬱盈胸,漸漸的生起重病來了。

誰叫你向虜稱臣,事虜為父?

是時已是天福七年,高行周攻克襄州,安從進自一焚死,執住從進子弘超,及將佐四十三人,送往大梁。

晉主尚在鄴都,病已不起,但聞捷報,不能還京受俘,徒落得唏噓歎息,一命嗚呼。

統計在位七年,壽五十一歲,後來廟號高祖,安葬顯陵。

晉主生有七子,四子被殺,散見上文,二子早歿,只剩幼子重睿,尚在沖齡。

晉主臥疾,宰相馮道入見,由晉主呼出重睿,向道下拜,且令內侍抱置道懷,意欲托孤寄命,使道輔立幼主。

及晉主病終,道與侍衛馬步都虞侯景延廣商議,延廣謂國家多難,應立長君。

道本是個模稜人物,依了延廣,竟與議定擁立重貴,飛使奉迎。

重貴已晉封齊王,接得來使,星夜赴鄴,哭臨保昌殿,就在柩前即位,大赦天下。

內外文武官吏,進爵有差。

會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都監張從恩等,自大梁獻俘至鄴。

由嗣主重貴,御乾明門受俘,命將安弘超等四十餘人,斬首市曹。

隨即就崇德殿宴集將校,行飲至受賞禮,命高行周為宋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改調宋州節度使安彥威為西京留守,兼河南尹,張從恩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尹,加檢校太尉。

降襄州為防禦使,升鄧州為威勝軍,即授宋彥筠為鄧州節度使,此外立功將校,並皆進階。

加景延廣同平章事,兼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延廣恃定策功,乘勢擅權,禁人不得偶語,官吏相率側目。

從前高祖彌留,曾有遺言,命劉知遠輔政。

延廣密勸重貴,抹煞遺旨,加知遠檢校太師,調任河東節度使。

知遠由是怏怏,失望而去。

暗映下文。

馮道、景延廣等,擬向遼告哀,草表時互有爭議,延廣謂稱孫已足,不必稱臣。

既已稱孫,何妨稱臣。

道不置一詞。

長樂老慣作此態。

學士李崧,新任為左僕射,獨從旁力諍道:「屈身事遼,無非為社稷計,今日若不稱臣,他日戰釁一開,貽憂宵旰,恐已無及了!」延廣猶辯駁不休。

重貴正倚重延廣,便依他計議,繕表告哀。

晉使至遼,遼主覽表大怒,遣使至鄴,問何故稱孫不稱臣?且責重貴不先稟命,遽即帝位,亦屬非是。

景延廣怒目道:「先帝為北朝所立,所以奉表稱臣。

今上乃中國所立,不過為先帝盟約,卑躬稱孫,這已是格外遜順,有什麼稱臣的道理!況國不可一日無君,若先帝晏駕,必須稟命北朝,然後立主,恐國中已啟亂端,試問北朝能負此責任麼?」

強詞非不足奪理,奈將士乏材何?遼使倔強不服,懷忿北歸,詳報遼主。

遼主已怒上加怒,再經政事令兼盧龍節度使趙延壽,從旁挑一撥,好似火上添油。

那時遼主德光,自然憤不能平,便欲興兵問罪,入搗中原了。

後來戰禍,實始於此。

晉主重貴,毫不在意,反日去勾搭一位嫠居嬌一娘一,竟得稱心如願,一淘兒行起樂來。

看官道嫠婦為誰?原來是重貴叔母馮氏。

馮氏為鄴都副留守馮濛女,很有美色,晉高祖素與濛善,遂替季弟重胤,娶濛女為婦,得封吳國夫人。

不幸紅顏薄命,竟失所天,馮氏寂居寡歡,免不得雙眉鎖恨,兩淚傾珠。

重貴早已生心,只因叔侄相關,尊卑須辨,更兼晉高祖素嚴閫範,不敢胡行,藍橋無路,徒喚奈何!及為汴京留守,正值元配魏國夫人張氏,得病身亡,他便想勾一引這位馮叔母,要她來做繼室。

轉思高祖出幸,總有歸期,倘被聞知,必遭譴責。

況且高祖膝下,單剩一個幼子重睿,自己雖是高祖侄兒,受一寵一不殊皇子,他日皇位繼承,十成中可希望七八成,若使亂一倫得罪,豈非這個現成帝座,恰為了一時一婬一樂,把他拋棄嗎?於是捺下情腸,專心籌畫軍事,得平定安從進,成了大功。

到了赴鄴嗣位,大權在手,正好任所欲為,求償宿願。

可巧這位馮叔母,也與高祖後李氏,重貴母安氏等,同來奔喪,彼此在梓宮前,素服舉哀。

由重貴瞧將過去,但見馮氏縞衣素袂,越覺苗條。

青溜溜的一簇烏雲,碧澄澄的一雙鳳目,紅隱隱的一張桃靨,嬌怯怯的一搦柳肢,真是無形不俏,無態不妍,再加那一腔嬌喉,啼哭起來,彷彿鶯歌百囀,饒有餘音。

此時的重貴呆立一旁,幾不知如何才好。

那馮氏卻已偷眼覷著,把水汪汪的眼波,與重貴打個照面,更把那重貴的神魂,攝了過去。

及舉哀已畢,重貴方按定了神,即命左右導入行宮,揀了一所幽雅房間,使馮氏居住。

到了晚間,重貴先至李後、安妃處,請過了安,順便路行至馮氏房間。

馮氏起身相迎,重貴便說道:「我的嬸一娘一,可辛苦了麼?我特來問安!」馮氏道:「不敢不敢!陛下既承大統,妾正當拜賀,那裡當得起問安二字!」開口已心許了。

說至此,即向重貴襝衽,重貴忙欲攙扶,馮氏偏停住不拜,卻故意說道:「妾弄錯了!朝賀須在正殿哩。」

重貴笑道:「正是,此處只可行家人禮,且坐下敘談。」

馮氏乃與重貴對坐。

重貴令侍女迴避,便對馮氏道:「我特來與嬸一娘一密商,我已正位,萬事俱備,可惜沒有皇后!」馮氏答道:「元妃雖薨,難道沒有嬪御?」

重貴道:「後房雖多,都不配為後,奈何?」

馮氏嫣然道:「陛下一身為天子,要如何才貌佳人,盡可採選,中原甚大,寧無一人中意麼?」

重貴道:「意中卻有一人,但不知她樂允否?」

馮氏道:「天威咫尺,怎敢不依!」滿口應承。

重貴欣然起立,湊近馮氏身旁,附耳說出一語,乃是看中了嬸一娘一。

馮氏又驚又喜,偏低聲答道:「這卻使不得,妾是殘花敗柳,怎堪過侍陛下!」重貴道:「我的一娘一!你已說過依我,今日是就要依我了。」

說著,即用雙手去摟馮氏。

馮氏假意推開,起身趨入臥房,欲將寢門掩住。

重貴搶步趕入,關住了門,憑著一副膂力,輕輕將馮氏舉起,掖入羅帷。

馮氏半推半就,遂與重貴成了好事。

這一一夜的海誓山盟,筆難盡述。

好容易歡戀數宵,大眾俱已聞知。

重貴竟不避嫌疑,意欲冊馮氏為後,先尊高祖後李氏為皇太后,生母安氏為皇太妃,然後備著六宮仗衛,太常鼓吹,與馮氏同至西御莊,就高祖像前,行廟見禮。

宰臣馮道以下,統皆入賀。

重貴怡然道:「奉皇太后命,卿等不必慶賀!」道等乃退。

重貴挈馮氏回宮,張樂設飲,金樽檀板,展開西子之顰,綠酒紅燈,煊出南威之色。

重貴固樂不可支,馮氏亦喜出望外。

待至酒酣興至,醉態橫生,那馮氏憑著一身艷妝,起座歌舞,曼聲度曲,宛轉動人,彩袖生姿,蹁躚入畫。

重貴越瞧越一愛一,越一愛一越憐,驀然間憶及梓宮,竟移酒過奠,且拜禱道:「皇太后有命,先帝不預大慶!」真是昏語。

一語說出,左右都以為奇聞,忍不住掩口胡盧。

重貴亦自覺說錯,也不禁大笑絕倒,且顧語左右道:「我今日又做新女婿了!」馮氏聞言,嗤然一笑,左右不暇避忌,索一性一一笑哄堂。

重貴趁勢攬馮氏手,竟入寢宮,再演龍鳳配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叔母何堪作繼妻,雄狐一牝一雉太癡迷!

北廷暴惡移文日,曾否疚心悔噬臍?

轉瞬間又閱一年,晉主重貴,已將高祖安葬,奉了太后、太妃,及一寵一後馮氏,一同還都。

欲知後事,請看下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