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說著,即引騎兵下丘,馳至對面土山前,奮勇先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

五代史演義

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

五代史演義卻說梁將賀瑰,據住土山,為晉王所望見,即顧語將士道:「今欲轉敗為勝,必須往奪此山。」

說著,即引騎兵下丘,馳至對面土山前,奮勇先登,李從珂、王建及等,隨後踵至,統是努力向前,一擁而上,梁兵抵敵不住,紛紛下山,改向山西列陣,尚是氣焰一逼一人。

晉軍相顧失色,各將請晉王斂兵還營,詰朝復戰,獨閻寶進言道:「王彥章騎兵,已西走濮一陽一,山下只有步卒,向晚必有歸志,我乘高臨下,定可破敵,且大王深入敵境,偏師失利,若再引退,必為敵乘,就使收眾北歸,河朔恐非王有,成敗決諸今日,奈何退去?」

晉王尚猶豫未決,此時何亦遲疑耶?李嗣昭亦進諫道:「賊無營壘,日暮思歸,但使一精一騎往擾,使彼不得晚食,待他引退,麾眾追擊,必得全勝。」

王建及擐甲橫槊,慷慨陳詞道:「敵兵已有倦容,不乘此時往擊,更待何時?大王盡避登山,看臣為王破賊!」晉王見他聲容俱壯,也奮然道:「非公等言,幾誤大計!」便令嗣昭、建及,率領騎兵,先驅突陣,自率各軍繼進。

梁兵正慮枵腹,不防嗣昭、建及兩大將,盛怒前來,大刀長槊,攪入陣中,刀過處頭顱亂滾,槊到時血肉橫飛,大眾逃命要緊,立時潰散。

那晉王又率大軍驅到,好似泰山壓一卵一一般,所當輒碎。

賀瑰拍馬返奔,部眾大潰,死亡約三萬人。

這是梁、晉第三次鏖戰。

晉王存勗,得勝還營,檢點軍士,到也死了不少。

又聞德威父子陣亡,不禁大慟道:「喪我良將,咎實在我,悔無及了!」德威尚有子光輔,為幽州中軍兵馬使,留守幽州,當即命為嵐州刺史。

惟李嗣源與從珂相失,且因軍中訛傳,晉王已渡河北返,也即乘冰北渡,嗣聞晉王得勝,進拔濮一陽一城,乃再南渡至濮一陽一,進謁晉王。

晉王冷笑道:「汝道我已死麼?倉猝北渡,意欲何為?」

嗣源頓首謝罪。

晉王以從珂有功,不忍加譴,且罰他飲酒一大觥,聊示薄懲。

自引軍北還魏州,遣嗣昭權知幽州軍府事。

梁主友貞,接到賀瑰敗耗,已是不安,隨後有王彥章敗卒奔還,說是晉軍將至,越加驚惶,亟驅市人登城,又欲奔往洛一陽一,及得行營確報,方知晉軍北還,始免奔波,但已是吃驚不小了。

寫出友貞庸柔。

先是晉王發兵攻梁,曾遣使至吳,約他南北夾攻。

吳王楊隆演,命行軍副使徐知訓,為淮北行營都招討使,偕副都統朱瑾等,領兵趨宋亳,與晉相應,且移檄州縣,進圍穎州。

梁令宣武節度袁象先,出兵救穎,吳軍不戰即退。

看官!你道吳軍何故如此怯弱呢?原來徐知訓驕倨一婬一暴,未愜輿情,所以士無鬥志,不願接仗,知訓亦樂得退軍,返至廣陵,自耽一婬一樂。

但是有勢不可行盡,有福不可享盡,似徐知訓的生平行誼,那裡能保有富貴,安佚終身?借古警世,不啻暮鼓晨鐘。

說來又是話長,待小子略述知訓的行為。

知訓憑借父威,累任至內外都軍使,兼同平章事職銜,平時酗酒好色,遇有姿色的婦女,百計營取。

知撫州李德誠,有家一妓一數十人,為知訓所聞,即貽書德誠,向他分肥。

德誠覆書道:「寒家雖有數一妓一,俱系老醜,不足侍貴人,當為公別求少艾,徐徐報命。」

知訓得書大怒道:「他連家一妓一也不肯給我,我當殺死德誠,並他妻室都取了回來!看他能逃我掌中否?」

德誠聞之大恐,亟購了幾個嬌娃,獻與知訓,知訓方才罷休。

吳王隆演幼懦,嘗被知訓侮弄。

一日,知訓侍隆演宴飲,喝得酩酊大醉,便迫隆演下座,令與優人為戲,且使隆演扮作蒼鶻,自己扮作參軍。

什麼叫作參軍蒼鶻呢?向例優人演戲,一人袱頭衣綠,叫作參軍,一人總角敝衣,執帽跟著參軍,如僮僕狀,叫作蒼鶻。

隆演不敢違拗,只好勉強扮演,胡亂一番罷了。

想入非非。

又嘗與隆演泛舟夜遊,隆演先行登岸,知訓恨他不遜,用彈拋擊隆演,還幸隆演隨卒,格去彈子,才免受傷,既而至禪智寺賞花,知訓乘著酒意,詬罵隆演,甚至隆演泣下,尚呶呶不休。

左右看不上眼,潛扶隆演登舟,飛駛而去。

知訓怒上加怒,急乘輕舟追趕,偏偏不及,竟持了鐵檛,尋擊隆演親吏,撲死一人,餘眾逃去,知訓酒亦略醒,歸寢了事。

隆演有衛將李球、馬謙,意欲為主除害,俟知訓入朝時,挾隆演登樓,引著衛卒出擊知訓,知訓隨身也有侍從,即與衛士交戰,只因寡不敵眾,且戰且卻,可巧朱瑾馳至,知訓急忙呼救,瑾返顧一麾,外兵爭進,得將李球、馬謙兩人殺死,衛卒皆遁。

知訓欲入犯隆演,為瑾所阻,始不敢行,但從此益加驕恣,不特凌蔑同僚,並且嫉忌知誥。

知誥為昇州刺史,修築府捨,振興城市,很有富庶氣象。

潤州司馬陳彥謙,勸徐溫徙治昇州,調知誥為潤州一團一練使。

知誥乘便入朝,辭行時,知訓佯為宴餞,暗中伏甲,欲殺知誥。

幸知訓季弟知諫,素睦知誥,此時亦在座中,躡知誥足,知誥始知詭計,佯稱如廁,逾垣遁去。

知訓聞知誥已遁,拔劍出鞘,授親吏刁彥能,令速追殺知誥。

彥能追及中途,但以劍示知誥,縱使逃生,自己返報知訓,只說是無從追尋,知訓無法可施,也即罷論。

朱瑾前助知訓,幸得脫難,他卻不念舊德,一陰一懷猜忌。

瑾嘗遣家一妓一問候知訓,知訓將她留住,欲與一奸一宿。

家一妓一知他不懷好意,乘間逸出,還語朱瑾,瑾亦憤憤不平,嗣又聞知訓將他外調,出鎮泗州,免不得恨上加恨,於是想出一計,請知訓到家,盛筵相待,席間召出一寵一妓一,曼歌侑酒,惹動知訓一雙色眼,目不轉睛的瞟著歌一妓一。

瑾暗中竊笑,佯為奉承,願以歌一妓一相贈,並出名馬為壽。

引得知訓手舞足蹈,喜極欲狂。

瑾因知訓僕從,多在廳外,急切未便下手,乃復延入內堂,召繼妻陶氏出見。

瑾妻為朱溫所擄,已見前。

陶氏斂衽而前,下拜知訓,知訓當然答禮,不防背後被瑾一擊,立足不住,竟致踣地。

戶內伏有壯士,持刀出來,刀鋒一下,那一婬一凶暴戾的徐知訓,魂靈透出,向鬼門關掛號去了。

趣語。

瑾梟下知訓首級,持出大廳,知訓從人,立即駭散。

瑾復馳入吳王府,向楊隆演說道:「僕已為大王除了一害!」說著,即將血淋淋的頭顱,舉示隆演。

隆演嚇得魂不附體,慌忙用衣障面,囁嚅答道:「這……這事我不敢與聞。」

一面說,一面走入內室。

實是沒用。

瑾不禁忿怒交集,大聲呼道:「豎子無知,不足與成大事!」你亦未免太粗莽了。

隨即將首擊柱,擲置廳上,挺劍欲出,不料府門已闔,內城使翟虔等,竟勒兵擁至,爭來殺瑾,瑾急奔回後垣,一躍而上,再躍墜地,竟至折足,後面追兵,也逾垣趕來,瑾自知不免,便遙語道:「我為萬人除害,以一身任患,也可告無罪了。」

言已,把手中劍向頸一橫,也即殞命。

徐溫向居外鎮,未知子惡,一聞知訓被殺,憤怒的了不得,即日引兵渡江,逕至廣陵,入叩興安門,問瑾所在。

守吏報稱瑾死,乃即令兵士搜捕瑾家,自瑾妻陶氏以下,一併拘至,推出斬首。

陶氏臨刑泣下,瑾妾恰怡然道:「何必多哭,此行卻好見朱公了!」陶氏聞言,遂亦收淚,伸頸就刑。

一妻受污,一妻受戮,難乎其為朱瑾妻。

家口盡被誅夷,並令將瑾一屍一陳示北門。

瑾名重江淮,人民頗畏威懷德,私下竊一屍一埋葬。

適值疫氣盛行,病人取瑾墓土,用水和服,應手輒愈,更為墓上培益新土,致成高墳。

徐溫聞知,命斸發瑾一屍一,投入雷公塘下。

後來溫竟抱病,夢見瑾挽弓欲射,不由的驚懼交並,再命漁人網得瑾骨,就塘側立祠,始得告痊。

總計朱瑾一生,尚無大惡,也應受此廟祀。

溫本欲窮治瑾一黨一,為此一夢,才稍變計,又因徐知誥、嚴可求等,具述知訓罪惡,乃幡然道:「孽子死已遲了!」遂斥責知訓將佐,不能匡救,一律落職,獨刁彥能屢有諍言,特別加賞。

恐是由知誥代陳。

進知誥為淮南節度副使,兼內外馬步都軍副使,通判府事,命知諫權潤州一團一練事,溫仍然還鎮。

庶政俱決諸知誥。

知誥乃悉反知訓所為,事吳王盡抱,接士大夫以謙,御眾以寬,束身以儉,求賢才,納規諫,杜請托,除一奸一猾,蠲逋稅,士民翕然歸心。

就是悍夫宿將,亦無一不悅服。

用宋齊邱為謀主,齊邱勸知誥興農薄俺,江淮間方無曠土,桑柘滿野,禾黍盈郊,國以富強。

務本之策,原無逾此。

知誥欲重用齊邱,偏是徐溫不願,但令為殿直軍判官。

齊邱終為知誥效力,每夕與知誥密謀,恐屬垣有耳,只用鐵筋畫灰為字,隨書隨滅,所以兩人秘計,無人得聞。

嚴可求料有大志,嘗語徐溫道:「二郎君指知誥。

非徐氏子,乃推賢下士,籠絡人望,若不早除,必為後患!」溫不肯從,可求又勸溫令次子知詢,代掌內政,溫亦不許。

知誥頗有所聞,竟調可求為楚州刺史。

可求知已遭忌,亟往謁徐溫道:「唐亡已十餘年,我吳尚奉唐正朔,無非以興復為名,今朱、李爭逐河上,朱氏日衰,李氏日盛,一旦李氏得有天下,難道我國向他稱臣麼?不若先建吳國,為自立計。」

這一席話,深中徐溫心坎,原來溫曾勸楊隆演為帝,隆演不答,因致遷延。

在溫的意思中,自慮權重位卑,得使吳王稱帝,自己好總掌百揆,約束各鎮。

獨嚴可求卻另有一種思想,自恐知誥反對,不得不推重徐溫,作一靠山。

既要推重徐溫,不得不一陽一尊吳王,彼此各存私見,竟似心心相印。

溫即留可求參總庶政,令他草表,推吳王為帝,吳王楊隆演,仍然卻還。

溫再邀集將吏藩鎮,一再上表,乃於唐天祐十六年,這是淮南舊稱。

即梁貞明五年四月,楊隆演即吳王位,大赦國中,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皆用天子禮,惟不稱帝號。

追尊行密為太祖,謚曰孝武王,渥為烈祖,謚曰景王,母史氏為太妃。

拜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軍事,封東海郡王,授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嚴可求為門下侍郎,駱知祥為中書侍郎,立弟濛為廬江郡公,溥為丹一陽一郡公,潯為新安郡公,澈為鄱一陽一郡公,子繼明為廬陵郡公。

濛有材氣,嘗歎息道:「我祖創造艱難,難道可為他人有麼?」

溫聞言,懼不能制,竟出濛為楚州一團一練使。

吳王楊隆演本意是不願稱制,只因為徐氏所迫,勉強登台,且見徐氏父子,專權日久,無論如何懊悵,不敢形諸詞色,所以居常怏怏,鎮日裡沈飲少食,竟致疾病纏身,屢不視朝。

想是沒福為王。

哪知吳越忽來構釁。

吳越王錢鏐竟遣仲子傳瓘,率戰艦五百艘,自東洲擊吳,警報與雪片相似,連達廣陵。

吳王隆演,病中不願聞事,一切調兵遣將的事情,當然委任大丞相大都督了。

先是吳越王錢鏐,本與淮南不和,梁廷因得利用,令他牽制淮南,且加他兼職,授淮南節度使,充本道招討制置使。

錢鏐亦嘗奉表梁廷,極陳淮南可取狀。

嗣是屢侵淮南,互有勝負,及梁主友珪篡位,冊錢鏐為尚父,友貞誅逆嗣統,又授鏐為天下兵馬元帥。

鏐遂立元帥府,建置官屬,雄據東南。

至吳王隆演建國改元,梁主友貞,又頒詔吳越,令大舉伐吳,因此錢鏐復遣傳瓘出師。

吳相徐溫亟調舒州刺史彭彥章,及裨將陳汾,帶領舟師,往拒吳越軍。

舟師順流而下,到了狼山,正與吳越軍相遇,可巧一帆風順,不及停留,那吳越戰艦,又復避開兩旁,由他馳過,明明有計。

吳軍踴躍前進,不意後面鼓角齊鳴,吳越軍帥錢傳瓘,竟驅動戰艦,揚帆追來,吳軍只好回船與戰。

甫經交鋒,吳越艦中,忽拋出許多石灰,乘風飛入吳船,迷住吳軍雙目,吳軍不住的擦眼,他又用豆及沙,散擲過來,吳軍已是頭眼昏花,怎禁得腳下的沙豆,七高八低,立腳不住,又經吳越軍亂劈亂斫,殺得鮮血淋一漓,漬及沙豆,愈加圓滑,頓時彼傾此跌,全船大亂。

傳瓘復令軍士縱火,焚燬吳船,吳軍心驚膽落,四散奔逃。

彭彥章還想力戰,身被數十創,知窮力竭,情急自剄。

陳汾卻先已逃回,坐視彥章戰死,並不顧救,遂致戰艦四百艘,多成灰燼,偏將被擄七十人,兵士傷亡數千名。

徐溫聞報,立誅陳汾,籍沒家產,半給彥章妻子,贍養終身。

一面出屯無錫,截住敵軍,一面令右雄武統軍陳璋,率水軍繞出海門,斷敵歸路,吳越軍乘勝進軍,與溫相值,時當孟秋,暑氣未退,溫適病熱,不能治軍,判官陳彥謙亟從軍中選一弁目,面貌似溫,令他充作軍帥,身環甲冑,號令軍士,溫得少休。

既而吳越軍來攻中軍,溫疾已少閒,親自出戰,遙見秋一陽一暴烈,兩岸間萑葦已枯,又值西北風起,正好乘勢放火,燒他一個一精一光,便令軍士挾著火具,四散縱火,火隨風猛,風引火騰,吳越軍立時驚潰。

當由溫驅兵追擊,斬首萬計,吳趙將何逢、吳建,亦被殺死,只傳瓘遁去。

前曾以火攻勝吳,奈何自不及防,豈真一報還一報耶!走至香山,又被吳將陳璋,截住去路,好容易奪路逃回。

十成水師,已失去七八成了。

徐溫令收兵回鎮,知誥請派步卒二千,假冒吳越旗幟,東襲蘇州。

溫喟然道:「汝策原是甚妙,但我只求息民,敵已遠遁,何必多結仇怨!」也是有理。

諸將又齊請道:「吳越所恃,全在舟楫,方今天旱水涸,舟楫不便行駛,這正天亡吳越的機會,何不乘勝進兵,掃滅了他!」溫又歎道:「天下離亂,已是多年,百姓困苦極了,錢公亦未可輕視。

若連兵不解,反為國憂,今我既得勝,彼已懼我,我且斂兵示惠,令兩地人民,各安生業,君臣高枕,豈非快事!多殺果何益呢!」具有保境息民之意。

遂引兵還鎮。

嗣復用吳王書,通使吳越,願歸無錫俘囚。

吳越王錢鎔亦答書求和。

兩下釋怨,休兵息民,彼此和好度日,卻有二十年不起烽煙,這未始非徐溫所賜呢。

應該稱美。

越年五月,吳王楊隆演,病已垂危。

溫自升州入朝,與廷臣商及嗣位事宜。

或語溫道:「從前蜀先主臨終時,嘗語諸葛武侯,謂嗣子不才,君宜自取。」

溫不待詞畢,即正色道:「這是何言,我若有意竊位,誅張顥時即可做得,何必待至今日?楊氏已傳三主,就使無男有女,亦當擁立,如有妄言,斬首不赦!」大眾唯唯聽命,乃傳吳王命令,召丹一陽一公楊溥監國,徙溥兄濛為舒州一團一練使。

未幾隆演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弟溥嗣立,尊生母王氏為太妃,追尊兄隆演為高祖宣皇帝。

小子有詩詠徐溫道:

權兼內外總兵屯,報國猶知戴一尊,

試看入朝排眾議,徐溫畢竟勝朱溫。

吳王溥已經嗣位,國中好幾年無事,小子好別敘蜀中情形,欲知蜀事,且閱下回。

是回除首數行外,純敘吳事,如徐知訓之不道,朱瑾誅之宜也;但瑾之所為,未免鹵莽,投鼠尚且忌器,豈有內為孱主,外有強鎮,顧可為孤注之一擲乎?況徐溫亦非真懵於事者,特未聞其子之過惡耳。

為瑾計,何不致書徐溫,直陳知訓罪狀,令他自行廢置,乃誘誅知訓,卒致殺身亡家,武夫之一往直前,不知審慎,往往有此大弊。

幸徐溫入都,心目中尚有吳王,不致篡奪,否則隆演之首,幾何而不立隕也。

史稱溫夢瑾挽射,始為改葬,瑾未必有此靈異,但亦因嚴可求、徐知誥之先陳子惡,未免生悔,悔則因致成夢耳。

且隆演幼懦,內外軍事,亦賴有徐氏主持,觀吳越之大舉侵吳,幸溫用火攻計,轉敗為勝,淮南得以無恙。

厥後隆演病劇,且使楊氏無男有女,亦當擁立之言,寧得以父子專一政,遽謂其罪大功小哉?篇中抑揚得當,可作史評一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