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光遠意存觀望,遇有軍事調度,輒與朝廷齟齬。晉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五代史演義

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

五代史演義卻說晉主得楊光遠奏報,不欲遽允,仍敕光遠進攻魏州。

光遠意存觀望,遇有軍事調度,輒與朝廷齟齬。

晉主曲意含容,且令光遠長子承祚,尚帝女長安公主,次子承信,亦拜美官,光遠乃整軍徐進。

到了魏州城下,駐立大營,亦不過虛張聲勢,遷延時日。

自天福二年秋季進兵,直至次年秋季,仍不損魏州片堞。

惟招降前澶州刺史馮暉,薦請授官。

晉主特擢暉為義成節度使,欲借此誘勸魏州將士,偏魏州堅守如故,楊光遠曠日無功。

為下文謀叛伏案。

晉主因師老民疲,沒奈何再議招撫,乃遣內職朱憲,往諭延光,許以大藩,且使朱憲傳諭道:「汝若投降,決不殺汝,如或食言,白日在上,不得享國!」至此與設重誓,何如前日允請!延光乃顧副使李式道:「主上重信,許我不死,想不至有他慮了。」

遂撤去守備,厚待朱憲,遣令歸報。

憲覆命後,好幾日不得延光降表,因復遣宣徽使劉處讓往諭,申說再三,始由延光令二子入質,並派牙將奉表待罪。

晉主頒賜赦書,延光素服出迎,頓首受詔。

接連是恩詔迭下,改封延光為高平郡王,調任天平軍節度使,仍賜鐵券。

所有延光將佐李式、孫漢威、薛霸等,各授防禦使、一團一練使、刺史。

牙兵皆升為侍衛親軍,就是張從賓、符彥饒余一黨一,一併赦罪,不再株連。

未免太寬。

魏州步軍都監使李彥珣,本為河一陽一行軍司馬,隨張從賓同反。

從賓敗死,他得脫奔魏州,延光令為都監使,登城拒守。

彥珣有母在邢州,為楊光遠軍捕取,推至城下,招降彥珣。

彥珣拈弓搭箭,竟將老母射死。

及延光復降,晉主卻令彥珣為坊州刺史。

近臣言彥珣殺母,惡逆已甚,不宜輕赦。

晉主道:「赦令已行,如何再改呢?」

即許令蒞任。

叛君之罪尚可赦,弒母一之罪烏可恕!晉主欲全小信,反失大義,故特揭之。

授楊光遠為天雄節度使,加官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光遠已恃一寵一生驕,嘗與宣徽使劉處讓敘談,多不平語。

處讓答言朝廷處置,均由李、桑二相主議,並非出自宸斷。

光遠不禁動怒道:「宰相得兼樞密,自前代郭崇韜後,無此重官。

今聞李、桑二相,皆兼樞密,怪不得他獨斷獨行。

主上尚肯優容,我光遠卻忍耐不下呢!」既而處讓歸朝,光遠即托呈密奏,極言執政過失。

晉主明知他有意刁難,但因軍事甫平,不得已曲從所請,乃加桑維翰兵部尚書,李崧工部尚書,撤去樞密使兼職,即令劉處讓代任。

光遠益加專恣,隨時上表,尚指斥宰輔不已。

晉主見他跋扈,恐將來勢大難制,密與桑維翰熟商。

維翰謂天雄重鎮,屢生叛亂,應析土分眾,減殺勢力。

延光可使守洛一陽一,調虎離山,免為後患。

晉主依議,即升汴州為東京,置開封府,改洛京為西京,雍京為晉昌軍,即加楊光遠為太尉,命任西京留守,兼河一陽一節度使。

升廣晉府為鄴都,即魏州。

設置留守,就命高行周調任。

升相州為彰德軍,以澶、衛二州為屬郡,置節度使,由貝州防禦使王延胤升任。

升貝州為永清軍,以博、冀二州為屬郡,也置節度使,由右神武統軍王周升任。

自高行周以下,俱奉命蒞鎮,毫無異言。

獨楊光遠怏怏失望,勉強移鎮,密貽契丹貨賂,詆毀晉室君臣。

自養壯士千餘人,作為爪牙。

既而誣劾桑維翰,遷除不公,與民爭利。

晉主不得已出維翰鎮相州,調王延胤為義武節度使,另用劉知遠、杜重威同平章事。

知遠有佐命大功,得升宰輔,自謂應當此職。

重威出討魏州,略有微勳,怎能與知遠相比,不過尚帝妹樂平公主,得列外戚,也居然與攬朝綱。

知遠羞與為伍,杜門托疾,不受朝命。

晉主不覺怒起,召問趙瑩道:「知遠堅拒制敕,太覺不恭,朕意擬削奪兵權,令歸私第。」

瑩拜請道:「陛下前在晉一陽一,兵不過五千人,為唐兵十餘萬所攻,危如朝露,若非知遠心同金石,怎能成此大業?奈何因區區小餅,便欲棄置,竊恐此語外聞,反不足示人君大度呢!」晉主意乃少解,即命學士和凝,詣知遠第慰諭。

知遠才起一床一拜受。

范延光自鄆州入朝,面請致仕,經晉主慰留,仍行還鎮。

嗣復屢表乞休,乃命以太子太師致仕,留居大梁。

越年,延光又請歸河一陽一私第,奉詔允准,遂重載而行。

西京留守楊光遠,偏奏稱延光叛臣,不居洛汴,歸處裡門,他日逃入敵國,適貽後患,請思患預防,禁止歸里云云。

晉主乃命延光寓居西京,延光到了洛一陽一,光遠即遣子承貴,帶領甲士,把他圍住,一逼一令自一殺。

延光道:「天子在上,賜我鐵券,許我不死,爾父子怎得如此!」承貴不允,挺著白刃,驅延光上馬,脅見光遠。

途中遇河過橋,被承貴推落橋左,連人帶馬,墜了下去,活活沉死。

死固其宜。

只不應為光遠父子所殺。

所有延光載歸寶貨,統為承貴所劫,一古腦兒搬回府署,光遠大喜。

無非為此。

奏聞晉廷,但說延光赴水自盡。

晉主也詗破一陰一謀,但畏光遠強盛,不敢詰責,只征令光遠入朝。

光遠還算聽命,入闕面覲,晉主與語道:「圍魏一役,卿左右各立功勞,未授重賞,今當各除一州,遍給恩榮,免他失望。」

光遠代為謝恩,晉主遂選擇光遠親將數人,分授各州刺史。

待他出發,卻下了一道詔敕,徙光遠為平盧節度使,進爵東平王。

光遠才識中計,惘惘出都,馳赴青州去了。

時契丹改元會同,國號大遼。

公卿百官,皆仿中國制度,且參用中國人,進趙延壽為樞密使,兼政事令。

一面遣人入洛,接歸延壽妻燕國長公主。

即興平公主進爵燕國。

夫婦同入虜廷,延壽遂一心一意,為遼效力。

晉主聞契丹改遼,乃遣使上遼尊號,命宰相馮道為遼太后冊禮使,左僕射劉昫為遼主冊禮使,備著鹵簿儀仗,直抵西樓。

遼主大悅,優待二使,厚賞遣歸。

晉主事遼甚謹,奉表稱臣,尊遼主為父皇帝,每遼使至,必至別殿拜受詔敕,歲輸金帛三十萬外,吉凶慶吊,歲時贈遺,相續不絕。

凡遼太后、元帥、太子、諸王大臣,各有饋遺,稍不如意,即來誚讓,朝廷均引為恥事,獨晉主卑辭厚禮,忍辱含羞。

前已鑄成大錯,此時不得不爾。

遼主見他誠意,屢止晉主上表稱臣,但令稱兒皇帝,如家人禮。

嗣且頒給冊寶,加晉主號為英武明義皇帝。

晉主受冊,事遼益恭。

遼主既得幽州,改名南京,用唐降將趙思溫為留守。

思溫子延照在晉,晉主命為祁州刺史。

思溫密令延照代奏,謂虜情終變,願以幽州內附,晉主不許。

吐谷渾在雁門北面,本屬中國,自盧龍一帶,讓歸遼有,吐谷渾亦皆遼屬。

因苦遼貪虐,仍思歸晉,遂挈千餘帳來奔。

遼主因此責晉,晉主忙派兵逐回,才得無事。

北方稍得安靜,始思控馭南方。

吳越王錢元瓘,楚王馬希范,南平王高從誨,均向晉通好,尚守臣禮。

獨閩自王延鈞稱帝后,與中原久絕通問,嗣主繼鵬,改名為昶,晉天福二年,曾遣弟繼恭,入修職貢,且告嗣位。

晉主以三鎮方亂,不暇南顧。

但禮待繼恭,即日遣還。

次年冬季,始命左散騎常侍盧損為冊禮使,封閩主昶為閩王,賜給赭袍,閩主弟繼恭為臨海郡王。

使節方發,閩主昶已有所聞,即令進奏官林恩,入白晉相,謂已襲帝號,願辭冊使。

晉主不追回盧損,損竟至福州,昶辭疾不見,但令弟繼恭招待,不受冊命。

有士人林省鄒,私語盧損道:「我主不事君,不一愛一親,不恤民,不敬神,不睦鄰,不禮賓,怎能久享國家?我將僧服北逃,他日當相見上國呢!」不為國諱,亦非所宜。

損遂辭歸。

昶仍不出面,但令繼恭署名奉表,遣禮部員外郎鄭元弼,隨損入貢。

晉主召元弼入見,諭令歸國稟明,此後上表,不應再由繼恭出名。

元弼唯唯而去,還白閩主。

閩主昶置諸不理,但與一寵一後李春燕,及六宮嬪御,徹夜宴飲,一婬一媟不休。

弒父逆子,獨守家法,也算難得。

應二十七回。

方士陳守元、譚紫霄,以房術得幸。

守元號天師,紫霄號正一先生,兩人受賄入請,言無不從。

通文二年建白龍寺,四年作三清殿,統是雕甍畫棟,備極輝煌。

白龍寺的緣起,是由譚紫霄等捏稱白龍夜現,乃命建築。

三清殿是由天師慫恿,內供寶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

統用黃金鑄成,約需數千斤。

日焚龍腦薰陸諸香,佐以鐃鈸諸樂。

每晨禱祝,謂可求大還丹,命巫祝林興住持殿中。

一切國政,均由興傳寶皇命,裁決施行。

確是搗鬼。

興與閩主叔父延武、延望有怨,假托神語,謂二叔將生內變。

閩主昶不察虛實,即令興率壯士夜殺二叔,及他五子。

判六軍諸衛事建王繼嚴,即昶弟,見二十七回。

頗得士心,昶又信林興言,罷他兵一柄一,令改名繼裕,別命季弟繼鎔掌判六軍,革去諸衛字樣。

既而興謀發覺,尚不加誅,只流戍泉州。

方士等又上言紫微宮中,恐有災祲,乃徙居長春一宮。

兩宮俱見二十六七回。

一婬一酗如故。

有時且召入諸王,強令飲酒,伺他過失。

從弟繼隆,因醉失禮,即命處斬,又屢因醉後動怒,誅戮宗室。

左僕射平章事延羲,系昶叔父,佯狂避禍,由昶賞給道士服,放置武夷山中。

嗣復召還,幽錮私第。

國用不足,專務苛征,甚至果蓏雞豚,無不有賦。

因此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先是昶父在日,曾襲開國遺制,設二衛軍,號為控宸、控鶴二都,昶獨另募壯士二千人為腹心,號為宸衛都,祿賜比二都較厚。

或言二都怨望,恐將為亂。

昶因欲將他遣出,分隸漳、泉二州,二都相率驚惶。

控宸軍使朱文進,控鶴軍使連重遇,又屢為昶所侮弄,一陰一懷不平。

會北宮大火,求賊不得,昶令重遇率內外營兵,掃除灰燼,限日告成。

又疑重遇與謀縱火,意欲加誅。

內學士陳郯,私告重遇,重遇因夜入值,竟號召二都衛兵,焚燬長春一宮,攻一逼一閩王。

且使人就延羲私第,迫出延羲,令從瓦礫中直入,奉為主帥,共呼萬歲。

復召外營兵共逐閩主。

閩主昶倉皇出走,引著皇后李春燕,及妃妾諸王,奔至宸衛都營中,宸衛都慌忙拒戰。

怎奈火勢燎原,不可向邇,那控宸、控鶴二都,又乘勢殺來,令人無從攔阻。

彼此亂殺多時,宸衛都一半傷亡,剩得殘兵千餘人,奉閩主昶等逃出北關。

行至梧桐嶺,眾稍潰散。

忽聞後面喊聲大震,延羲兄子繼業,統兵追來。

昶素來善射,引弓射斃多人。

俄而追兵雲集,射不勝射,昶投弓語繼業道:「卿為人臣,臣節何在?」

繼業道:「君無君德,臣怎得有臣節?況新君系是叔父,舊君乃是兄弟,孰親孰疏,不問可知!」可作昏君棒喝。

昶無詞可答,即由繼業麾動兵士,擁與俱還。

行至阤莊,用酒灌昶,令他醉臥,用帛搤死。

皇后李春燕,及昶諸子,並昶弟繼恭,一併被殺,稿葬蓮花山側。

後來塚上生樹,樹生異花,似鴛鴦交一頸狀,時人號為鴛鴦樹。

可謂一雙同命鳥。

繼業返報延羲,延羲遂自稱閩王,易名為曦,改元永隆。

訃聞鄰國,反說是宸衛都所弒,假意改葬故主,謚昶為康宗,一面向晉稱藩,遣商人間道上表。

晉乃遣使至閩,授曦為檢校太師中書令,福州威武軍節度使,兼封閩國王。

曦雖受晉命,一切措施,仍如帝制。

天師陳守元等,已為重遇所殺,更命泉州刺史,誅死林興,用太子太傅致仕李真為司空,兼同平章事,閩中粗安。

曦因宮闕俱焚,另造新宮居住,冊李真女為皇后。

曦一性一嗜酒,後一性一亦嗜酒,一雙夫婦,統視杯中物為一性一命。

閩主累世嗜飲,應改稱為酒國。

所以終日痛飲,不醉不休。

一日在九龍殿宴集群臣,從子繼柔在側,向不能飲,偏曦今概酌巨觥,不得少減。

繼柔實飲不下去,伺曦旁顧,傾酒壺中,不意被曦瞧著,怒他違令,竟命推出斬首。

群臣相顧駭愕,不知所措,勉強飲了數觥,偷看曦面,亦有醉容,便陸續逃席,退出殿外。

只翰林學士周維岳,尚在席中。

曦醉眼模糊,顧左右道:「下面坐著,系是何人?」

左右答是維岳,曦微笑道:「維岳身一子矮小,為何獨能容酒?」

左右道:「酒有別腸,不在長大。」

曦作色道:「酒果有別腸麼?可捽他下殿,剖腹驗腸。」

此語說出,嚇得維岳魂不附身,面無人色。

幸虧左右代為解免,向曦稟白道:「陛下如殺維岳,何人侍陛下終飲?」

曦乃免殺維岳,叱令退去。

維岳忙磕頭謝恩,急趨而出,三腳兩步的逃回私第。

泉州刺史余廷英,嘗矯曦命,掠取良家女,曦聞報大怒,即欲加誅。

廷英即進買宴錢十萬緡,曦尚是嫌少,便道:「皇后土貢,奈何沒有!」廷英乃復獻皇后錢十萬,因得赦罪。

曦嘗嫁女,全朝士盡獻賀禮,否則加笞。

御史劉贊,坐不糾舉,亦將笞責。

諫議大夫鄭元弼,入朝面諍,曦叱責道:「卿何如魏鄭公,乃敢來強諫麼?」

元弼答道:「陛下似唐太宗,臣亦敢自擬魏征了!」曦乃心喜,釋贊不笞。

曦又納金吾使尚保殷女為妃,尚妃生有殊色,甚得一寵一幸。

每當曦酣醉時,妃欲殺即殺,欲宥即宥,朝臣時虞不測。

曦弟延政,出任建州刺史,屢上書規兄,曦不但不從,反覆書痛詈,且遣親吏鄴翹,監建州軍。

翹與延政議事,屢起齟齬,翹語延政道:「公欲反麼!」延政遽起,欲拔劍斬翹。

翹狂奔而出,往投南鎮,依監軍杜漢崇。

延政發兵進攻,南鎮兵潰,翹與漢崇俱逃回福州。

曦見二人奔歸,乃遣統軍使潘師逵、吳行真等,率兵四萬,往擊延政。

兵至建州城下,分扎二營,師逵駐城西,行真駐城南,皆阻水自固,所有城外廬舍,悉數焚燬。

鎮日裡煙霧迷濛。

延政登城四顧,未免驚心,亟遣使至吳越乞援。

吳越王元瓘,命同平章事仰仁詮,都監使薛萬忠,領兵救建州。

兵尚未至,那延政已攻破閩軍,殺退大敵。

原來師逵在營,輕率寡謀,被延政探悉情形,先遣將林漢徽等,出兵挑戰,誘至茶山,由城中出軍接應,兩路夾攻,斬首千餘級。

越宿復募敢死士千餘人,昏暮渡水,潛劫師逵營,因風縱火,城上鼓噪助威,嚇得師逵腳忙手亂,闖營出奔。

湊巧碰著建州都頭陳誨,一槍刺去,墜一落馬下,再復一槍,斷送一性一命。

餘眾四潰。

待至黎明,整兵再攻行真寨,行真聞潘營盡安,正想遁走,驀聞鼓聲遙震,亟棄營奔逃。

建州兵追殺一陣,約死萬餘人。

延政遂分兵進取水平、順昌二城。

會值吳越兵至,延政出牛酒犒師,說是閩軍敗去,請他回軍。

偏仰仁詮等不肯空回,竟至城西北隅下營,想與建州為難。

正是多事。

建州已經過兩戰,人馬勞乏,更因分兵出攻,愈覺空虛,不得已想出一策,延入名幕,寫了一封急書,遣人詣閩求救,閩主曦本與延政為敵。

得了來書,怎肯遽允,但書中說得異常懇切,引著鬩牆禦侮的大義,前來勸勉,乃令泉州刺史王繼業為行營都統,率兵二萬馳援,並遣輕兵絕吳越糧道。

吳越軍食盡欲歸,由延政麾兵出擊,大破吳越軍,俘斬萬計,仁詮等倉皇竄免。

這叫做自討苦吃。

延政乃遣牙將繼了誓書,女奴捧了香爐,赴閩盟曦。

曦與建州牙將,同至太祖審知墓前,歃血與盟,總算是罷戰息爭,再敦睦誼。

但宿嫌未泯,總不能貫徹始終。

未幾延政添築建州城,周圍二十里,一面向閩王乞請,擬升建州為威武軍,自為節度使。

曦以威武軍是福州定名,不應復稱,但稱建州為鎮安軍,授延政節度使,加封富沙王。

延政復改鎮安為鎮武,不從曦議。

曦因是復忌延政。

汀州刺史延喜,系是曦弟,曦疑他與延政通謀,發兵捕歸。

又聞延政與繼業書,有勾通意,因即召繼業還閩,賜死郊外。

並殺繼業子於泉州,別授繼嚴為刺史。

後來復疑及繼嚴,罷歸酖死,專用子亞澄同平章事,掌判六軍諸衛,自稱為大閩皇。

已而僭號為帝,授子亞澄為威武節度使,兼中書令,封長樂王。

尋且加封閩王。

王延政亦自稱兵馬大元帥,與曦失和,再行攻擊,兩下互有勝負。

至晉天福八年,也公然稱帝。

國號殷,改元天德,偌大一個閩國,生出了兩個皇帝來。

彷彿兩頭蛇。

小子有詩歎道:

鬩牆構釁肇兵爭,寧識君臣與弟兄!

分守一隅蝸角似,如何同氣不同情!

閩亂未靖,晉廷亦變故多端,俟小子下回再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