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公主入謁漢主,行過了禮,由漢主賜令旁坐,問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

五代史演義

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

五代史演義卻說漢主劉知遠,傳見來婦,看官道婦人為誰?原來是重威妻宋國公主。

公主入謁漢主,行過了禮,由漢主賜令旁坐,問及重威情形,公主道:「重威因陛下肇興,重見天日,不勝慶幸,但恐陛下追究既往,負罪難逃,所以一聞移鎮,慮蹈不測,適遼將又來監守,遂致觸犯天威,勞動王師,今願開城謝罪,令臣妾前來乞恩,望陛下網開一面,曲貸餘生!」漢主道:「朕信重威,重威尚不信朕麼?況朕已一再招降,奈何拒命!」公主道:「重威非敢抗陛下,實由虜將張璉,挾制重威,不使迎降。」

雖是誑言,但欲為夫解免,不得不爾,閱者尚當為公主曲原。

漢主道:「虜將獨不怕死麼?」

公主道:「正為怕死,所以阻撓。」

漢主沈吟半晌,方微笑道:「朕一視同仁,既赦重威,何不可赦張璉,煩汝入城回報,如果真心出降,不問華夷,一體赦免!」公主起身拜謝,辭別回城。

重威得公主傳語,轉告張璉,璉答道:「公可全生,璉難倖免,願守此城,以死為期!」倒是個硬漢。

重威道:「糧食早盡,兵皆枵腹,看來是不能不降了,漢主謂一體赦免,諒不欺人,請君勿慮!」璉又道:「恐怕未必。」

重威道:「我再遣次子弘璉,前去請求,能得一朝廷赦書,大家好安心出降了。」

璉方才允諾,弘璉即出往漢營。

過了半日,持到漢主手諭,許璉歸國。

重威乃復遣判官王敏,先送謝表。

旋即素服出降,拜謁漢主。

漢主賜還衣冠,仍授檢校太師,守官太傅,兼中書令。

大軍隨漢主入城,城內已餓殍載道,滿目蕭條。

遼將張璉,亦來拜見,漢主忽瞋目道:「全城兵民,為汝一人,害得這般淒慘,汝可知罪否?」

璉不意有此一詰,一時轉無從措詞。

漢主便令推出斬首,復捕斬弁目數十人,天子無戲言,奈何背約!惟什長以下,放還幽州。

遼眾無從報怨,將出漢境,大掠而去。

樞密使郭威入帳,與漢主附耳數語,漢主即令他會同王章,按錄重威部下諸親將,一併拿下,悉數處斬。

又將重威私資,及僚屬家產,抄沒充公,分賜戰士。

重威似刀剜肉,無從呼籲,只好與妻孥相對,暗地流涕罷了。

還是小事,請看後來。

漢主住鄴數日,下令還都,留高行周為鄴都留守,充天雄軍節度使。

行周固辭,漢主語蘇逢吉道:「想是為著慕容彥超了,我當命他徙鎮泰寧軍,卿可為我諭意。」

逢吉轉諭行周,行周乃受命留鄴。

漢主且晉封行周為臨清王,即命杜重威隨駕還都。

既歸大梁,加封重威為楚國公。

重威平時出入,路人輒旁擲瓦礫,且擲且詈,虧得他臉皮素厚,還是禁受得起,但威風已盡掃地了。

所有宋州一缺,不願再任重威,但令史弘肇兼鎮,毋庸細表。

看似閒文,實補前回未了之文。

且說漢主劉知遠原籍,本屬沙陀部落,知遠以自己姓劉,改國號漢,強引西漢高祖,東漢光武帝,作為遠祖。

當尊漢高為太祖,光武帝為世祖,立廟祭享,歷世不祧。

高祖湍尊為文祖,妣李氏為明貞皇后,曾祖昂為德祖,妣楊氏為恭惠皇后,祖僎為翼祖,妣李氏為昭穆皇后,父琠為顯祖,母安氏為章懿皇后,共立四廟,與漢高祖光武帝並列,合成六廟。

命太常卿張昭,釐定六廟樂章舞名。

知遠以鄴都告平,入廟告祖,所有訂定樂舞,概令舉行,真個是和聲鳴盛,肅祀明禋。

不料皇子開封尹承訓,自助祭後,感冒風寒,逐日加劇。

漢主因承訓孝友忠厚,明達政事,格外留心看護,多方醫治。

怎奈區區藥物,不能挽回造化,竟於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中,悠然而逝,年止二十六。

漢主在太平宮舉哀,哭得涕泗滂沱,幾致暈去。

經左右極力勸慰,勉強收淚,親視棺殮,追封魏王,送歸太原安葬。

此子若存,劉氏不至遽亡。

嗣是常帶悲容,少樂多優,一代梟雄,又將謝世。

蹉跎過了殘年,便是元旦,漢主因身軀未適,不受朝賀,自在宮中調養。

轉眼間已過四天,病體少痊,乃出宮視朝,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頒詔大赦。

越數日,易名為昺,晉封馮道為齊國公,兼官太師。

兵部遞上奏牘,報稱鳳翔節度使侯益,與晉昌節度使趙匡贊,叛國降蜀,蟠踞關中,請速派將往討云云。

漢主聞變,即命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將軍齊藏珍,調集禁兵數千,往略關西。

原來蜀主孟昶,嗣知祥位,除去強臣李仁罕、張業,國內太平,十年無事。

遼主滅晉,晉雄武節度使何重建,舉秦、成、階三州降蜀。

見三十七回。

蜀主昶遂欲吞併關中。

遣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等,攻下鳳州。

適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贊,聞杜重威得罪,恐自己亦未必保全,索一性一向蜀投降,別圖富貴。

遂派人奉表蜀主,乞遣兵援應長安,即晉昌軍。

兼略鳳翔。

蜀主甚喜,即命中書令張虔釗,為北面行營招討安一撫使,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侯,率兵五萬,道出散關。

又飭何重建為副使,領部眾出隴州,與張虔釗等會師,同趨鳳翔。

一面令都虞侯李廷珪,統兵二萬出子午谷,為長安聲援。

鳳翔節度使侯益,接得偵報,知蜀主大舉入侵,驚慌的了不得。

正擬拜表告急,忽來了雄武軍弁吳崇惲,遞入何重建手書,並附蜀樞密使王處回招降文,內容大意,無非是曉示利害,勸益歸蜀,益恐待援不及,不如依書乞降,免得驚惶。

遂繳出地圖兵籍,使吳崇惲帶還,附表請平定關中,且貽書趙匡贊,約為犄角互相幫扶。

偏趙匡贊狐疑未定,復聽了判官李恕,仍然上表漢廷,自請入朝。

東倒西歪,比牆頭草且勿如。

這李恕本是趙延壽幕僚,延壽令佐匡贊,為晉昌軍節度判官,當匡贊降蜀時,恕已出言諫阻,匡贊不從,至是復極諫道:「燕王入胡,本非所願,今漢家新得天下,方務招懷,若謝罪歸朝,必能保全爵祿,入蜀恐非良策哩,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毋貽後悔!」匡贊聽了,很覺有理,因遣恕入朝謝罪,情願面覲漢主,聽受處分。

漢主問恕道:「匡贊何故附蜀?」

恕答道:「匡贊以身受虜言,父在虜廷,恐陛下未肯俯諒,所以附蜀求生。

臣一再諫諍,謂國家必應存撫,匡贊亦自知悔悟,故遣臣來祈哀!」漢主道:「匡贊父子,本吾故交,不幸陷虜。

今延壽方墜檻阱,我何忍再害匡贊呢?汝可返報匡贊,不必多疑,盡可來朝!」恕拜謝而去。

嗣得侯益表章,也與匡贊一般見解,謝罪請朝。

時王景崇尚未啟行,漢主召入臥內,密諭景崇道:「趙匡贊、侯益,雖俱來請朝,未知他有無詭計,汝率兵西去,當密觀動靜!他若真心入朝,不必過問,倘或遷延觀望,汝可便宜從事,勿墮狡謀!」景崇應聲遵旨,即日啟行,西赴長安。

趙匡贊恐蜀兵馳至,轉難脫身,不待李恕返報,便離長安,趨入大梁。

途次與李恕接著,得知漢主諭言,益放心前行。

復與景崇晤談,景崇亦讓他過去,自率兵徑謁長安。

才入長安城中,軍報已陸續到來,統說蜀兵已入秦州,就要來攻長安。

景崇因隨兵不多,恐未足敵蜀,忙發本道兵馬,及趙匡贊牙兵千餘人,同拒蜀人。

又慮匡贊牙兵,或有叛亡等情,意欲黥字面中,使不得逞。

當下與齊藏珍商議,藏珍尚不甚贊成,那牙兵將校趙思綰,已入請黥面,為部兵倡。

景崇當然心喜。

藏珍待思綰退出,私語景崇道:「思綰面帶殺氣,恐非良將,況黥面命令,尚未發出,他即先來面請,越是諂諛,越是狡詐,此人萬不可恃,速除為宜!」甚是,甚是。

景崇搖首道:「無罪殺人,如何服眾!」遂不從藏珍計議,自督兵往堵蜀軍。

蜀將張廷珪,正自子午谷出師,探得匡贊入朝音信,便欲引歸。

不意景崇突至,險些兒措手不及,倉猝對敵,已被景崇麾兵入陣,衝破中堅,沒奈何且戰且行,奔回至十里外,才免追襲。

手下兵士,已傷亡至數千名,懊喪而去。

侯益聞景崇得勝,廷珪敗還,自然順風使帆,決計拒蜀。

蜀帥張虔釗行至寶雞,略悉侯益反覆情形,便與諸將會商。

或主進,或主退,弄得虔釗無可解決,只好按兵暫住。

忽聞漢將王景崇,召集鳳翔、隴、邠、涇、鄜、坊各兵,紛紛前來,嚇得魂不附體,急忙引兵夜遁。

及景崇追到散關,蜀兵已奔入關中,只剩得後隊四百人,被景崇一鼓擄歸。

景崇兩次告捷,朝命景崇兼鳳翔巡檢使,因即引兵至鳳翔。

侯益開門迎入,與景崇談入朝事,語帶支吾。

景崇未免動疑,即派部軍分守諸門,再伺侯益行止。

驀然間接到朝旨,御駕升遐,皇次子承祐即皇帝位,不由的心下一動,倒有些躊躇起來。

小子且慢敘景崇意見,先將漢主臨崩大略,演述出來。

順事敘入,而文法獨奇。

漢主劉知遠,自長子承訓歿後,感傷成疾,屢患不豫。

虧得參苓補品,逐日服餌,才支撐了一兩月。

乾祐元年正月終旬,病體加重,服藥無靈,乃召宰相蘇逢吉,樞密使楊邠、郭威,入受顧命。

還有都指揮使史弘肇,雖命他兼鎮宋州,卻是在都遙制,所以亦得奉召。

四大臣同入御寢,見漢主病已大漸,俱作愁容,漢主顧諭道:「人生總有一死,死亦何懼。

但承訓已歿,承祐依次當立,朕慮他幼弱,後事一切,不得不囑托諸卿!」四人齊聲道:「敢不效力!」漢主又長歎道:「眼前國事,尚無甚危險,但須善防杜重威!」說到威字,喉中如有物梗住,不能出聲。

四人慌忙趨退,請后妃、皇子等送終。

未幾即發哀聲,當由蘇逢吉趨入道:「且慢!且慢舉哀!皇帝有要旨傳下,須立刻辦了,方可發喪。」

后妃等未識何因,只因逢吉身任首相,且是顧命中第一個大臣,料他必有要圖。

當即停住了哀,令他出辦。

逢吉退出,見楊邠、郭威等,已擬好詔敕。

即飭侍衛帶領禁軍,往拿杜重威及重威子弘璋、弘璉、弘璲。

重威在私第中,安然坐著,毫不預防,至禁軍入門,倉皇接詔,甫經下跪,那冠帶已被禁軍褫去。

且聽侍衛宣詔道:

杜重威猶貯禍心,未悛逆節,梟首不改,虺一性一難馴。

昨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潛肆凶言,怨謗大朝,煽惑小輩。

今則顯有陳告,備驗一奸一期,既負深恩,須置極法。

其杜重威父子,並令處斬。

所有晉朝公主及外親族,一切如常,仍與供給。

特諭。

重威聽罷,魂飛天外,急得帶哭帶辯。

偏侍衛絕不留情,即令禁軍縛住重威,並將他三子拿下,一併牽出,連他妻室宋國公主,都不使訣別。

匆匆驅至市曹,已有監刑官待著,指麾兩旁劊子手,趨至重威父子身旁,拔一出光芒閃閃的刀兒,剁將過去,只聽得有三四聲,重威父子的頭顱,皆已墮一落。

父子同時入冥府,未始非天倫樂事。

遺骸陳設通衢,都人士在旁聚觀,統激起一腔義憤,或詬罵,或蹴擊,連軍吏都禁遏不住。

霎時間成為肉泥,幾無從辨認了。

該有此報,但至此始見伏法,已不免為失刑。

重威既誅,方為故主發喪。

並傳出遺制,封皇子承祐為周王,即日嗣位,朝見百官,然後舉哀成服。

先是漢主劉知遠欲改年號,宰臣進擬乾和二字。

御筆改為乾祐,適與嗣主名相同,當時目為預征,所以後來沿稱乾祐,不復改元。

太常卿張昭,擬上先帝謚法,稱為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嗣葬睿陵。

統計劉知遠稱帝,未滿一年,不過時已易歲,歷史上算做二年,享年五十四歲。

承祐既立,尊母李氏為皇太后,頒詔大赦,號令四方。

關中接得詔書,王景崇躊躇未定,便是為處置侯益的問題。

侯益非常狡黠,為景崇所疑。

或勸景崇殺益,景崇歎道:「先帝原許我便宜行一事,但諭出機密,恐嗣皇帝未曾聞知,我若殺益,轉近專擅。

況赦文已下,更覺難行,我只好密奏朝廷,再作計較。」

主見已定,便草密疏奏請,疏未繕發,那侯益已私離鳳翔,星夜入都去了。

景崇不禁大悔,甚至自詬不休。

這侯益卻是機變,一入都門,便詣闕求見。

嗣主承祐,問他何故引入蜀軍?益並不慌忙,反從容答道:「蜀兵屢寇西陲,臣意欲誘他入境,為聚殲計。」

承祐不由的嗤了一聲,令益退出。

似乎有些識見。

益見嗣主形態,倒也自危,幸喜家資富厚,好仗那黃白物,運動相臣。

金銀是人人喜歡,宰相以下,得了他的好處,那有不替他說項。

你吹噓,我稱揚,究竟承祐年未弱冠,也道是前日錯疑,即授益為開封尹,兼中書令。

益又賄通史弘肇等,讒構景崇,說他如何專恣,如何驕橫。

承祐不得不信,派供奉官王益至鳳翔,征趙匡贊牙兵詣闕。

趙思綰很是不安,復由景崇激他數語,越覺心慌,既隨王益啟行,到了半途,語同一黨一常彥卿道:「小太尉已落人手,我等若至京師,自投死路,奈何奈何!」小太尉指趙匡贊。

彥卿道:

「臨機應變,自有方法,願勿再言!」

越日行抵長安,長安已改號永興軍。

節度副使安友規,巡檢使喬守溫,出迎王益,置酒客亭。

思綰入請道:「部下軍士,已在城東安駐。

惟將士家屬,多在城中,意欲暫時入城,挈眷出宿城東。」

友規不知是計,且見思綰並無鎧仗,樂得做個人情,應允下去。

思綰便引弁目馳入西門,適有州校坐守門側,腰劍下懸,為思綰所注目,突然趨進,順手奪劍,挺刃一揮,剁落州校頭顱。

州校真是枉死。

當下顧令一黨一羽,一齊動手,急切裡無從得械。

便向附近覓得白梃,左橫右掃,擊死門吏十餘人,遂把城門闔住,自入府署劈開武庫,取出甲仗,分給部眾,把守各門。

友規等在外聞變,驚惶失措,不待飲畢,便已溜去。

朝使王益,也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思綰據住城池,募集城中少年,得四千餘人,繕城隍,葺樓堞,才經十日,守具皆備。

王景崇不知聲討,反諷鳳翔吏民上表,請令自己知軍府事。

正是:

功業未成先跋扈,嫌疑才啟即猖狂。

欲知漢廷如何處置,容至下回說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