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
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
五代史演義卻說唐廷大臣,見秦王從榮擅權,多恐惹禍,就中最著急的,乃是樞密使范延光、趙延壽兩人。
屢次辭職,俱不得唐主允許。
嗣因唐主有疾,好幾日不能視朝,從榮卻私語親屬道:「我一旦得居南面,定當族誅權幸,廓清宮廷!」如此狂言,奈何得居南面!延光、延壽得聞此語,越加惶急,復上表乞請外調。
唐主正日夕憂病,見了此表,遽擲置地上道:「要去便去,何用表聞!」延光、延壽急得沒法。
究竟延壽是唐室駙馬,有公主可通內線。
公主已進封齊國,頗得唐主垂一愛一,遂替延壽入宮陳情,但說是延壽多病,不堪機務,唐主還未肯遽允。
延壽又邀同延光,入內自陳道:「臣等非敢憚勞,願與勳舊迭掌樞密,免人疑議。
且亦未敢俱去,願聽一人先出,若新進不能稱職,仍可召臣,臣奉詔即至便了。」
唐主乃令延壽為宣武節度使,延壽懽躍而去。
樞密使一缺,召入節度使朱弘昭繼任。
弘昭入朝固辭,唐主怒叱道:「汝等皆不欲侍側,朕養汝等做什麼?」
弘昭始不敢再言,悚惶受命。
前日待安重誨機變得很,此次卻上鉤了。
范延光見延壽外調,欣羨得很,他恨無玉葉金枝,作為妻室,只好把囊中積蓄,取了出來,送奉宣徽使孟漢瓊,托他懇求王淑妃,代為請求,希望外調。
無非拜倒石榴裙下,不過難易有別。
畢竟錢可通靈,一道詔下,授延光為成德軍節度使。
延光如脫重囚,即日陛辭,向鎮州蒞任去了。
晦氣了一個三司使馮贇,調補樞密使,樞密使非不可為,但惜朱馮二人,才不稱職耳。
外此如近要各官,亦多半求去。
有蒙允准的,有不蒙允准的,允准的統是喜慰,不允准的統是憂愁。
康義誠度不能脫,遣子服事秦王,為自全計,唐主還道他樸忠可恃,命為親軍都指揮使,兼同平章事,其實義誠是佯為恭順,一陰一持兩端,有甚麼樸忠可恃呢!一班狡徒,任內外事,安得不亂?
先是大理少卿康澄,目擊亂萌,曾有五不足懼,六可畏一疏。
奏入宮廷,當時稱為名論。
疏中略云:
臣聞安危得失,治亂興亡,曾不繫於天時,固非由於地利,童謠非禍福之本,妖祥豈隆替之源?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馬長嘶而玉龜告兆,不能延晉祚之長。
是知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一陰陽一不調不足懼,三辰失行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涸不足懼,蟊賊傷稼不足懼,此不足懼者五也。
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此深可畏者六也。
伏惟陛下尊臨萬國,奄有八紘,蕩三季之澆風,振百王之舊典。
設四科而羅俊彥,提二一柄一而御英雄。
所以不軌不物之徒,鹹思革面;無禮無義之輩,相率悛心。
然而不足畏者,願陛下存而勿論,深可畏者,願陛下修而一靡一忒。
加以崇三綱五常之教,敷六府三事之歌,則鴻基與五嶽爭高,盛業共磐石永固矣。
謹此疏聞。
唐主覽疏,雖優詔褒答,但總未能切實舉行。
所以六可畏事,始終失防,徒落得優柔寡斷,上下蒙蔽,幾乎又惹出倫常大變,貽禍宮闈。
長興四年十一月,唐主病體少瘳,出宮賞雪,至士和亭宴玩半日,免不得受了風寒。
回宮以後,當夜發然,急召醫官診視,說是傷寒所致,投藥一劑,未得挽回。
次日且熱不可耐,竟至昏昏沈沈,不省人事。
秦王從榮,與樞密使朱弘昭、馮贇,入問起居,三呼不應。
王淑妃侍坐榻旁,代為傳語道:「從榮在此。」
唐主又不答。
淑妃再說道:「弘昭等亦在此。」
唐主仍然不答。
從榮等無言可說,只好退出。
既至門外,聞宮中有哭泣聲,還疑是唐主已崩。
從榮還至府中,竟夕不寐,專俟中使迎入。
那知候到黎明,一些兒沒有影響,自己卻倦極思眠,便在臥室中躺下,呼一呼睡去,等到醒來,已是午牌時候,起問僕從,並沒有宮廷消息,不由的驚懼交並,一心思想做皇帝,可惜運氣未來。
當即遣人入宮,詐稱遇疾,私下召集一黨一人,定一密謀,擬用兵入侍,先制權臣。
遂遣押衙馬處鈞,往告朱弘昭、馮贇道:「我欲帶兵入宮,既便侍疾,且備非常,當就何處居住?」
弘昭等答道:「宮中隨便可居,惟王自擇。」
嗣又私語處鈞道:「皇上萬福,王宜竭力忠孝,不可妄信浮言。」
處鈞還白從榮,從榮又遣處鈞語二人道:「爾等獨不念家族麼?怎敢拒我!」二人一大懼,入告孟漢瓊。
漢瓊轉白王德妃,德妃道:「主上昨已少愈,今晨食粥一器,當可無虞。
從榮奈何敢蓄異圖!」漢瓊道:「此事須要預防,一經秦王入宮,必有巨變!看來惟先召康義誠,調兵入衛,方免他慮。」
德妃點首,漢瓊自去。
原來唐主嗣源,昏睡了一晝夜,到了次日夜半,出了一身微汗,便覺熱退神清,蹶然坐起。
四顧臥室,只有一個守漏宮女,尚是坐著。
便問道:「夜漏幾何?」
宮女起答道:「已是四更了。」
唐主再欲續問,忽覺喉間微癢,忙向痰盂唾出數片敗肉,好似肺葉一般,隨又令宮女攜起溺壺,撤下許多涎液,當有宮女啟問道:「萬歲爺曾省事否?」
唐主道:「終日昏沈,此刻才能知曉,未知后妃等何往?」
宮女道:「想是各往寢室,待去通報便了。」
語畢,便搶步外出,往報后妃。
六宮聞信,陸續趨集,互相笑語道:「大家還魂了!」汝等去做什麼?因相率請安,並問唐主腹可饑否?唐主頗欲進食,乃進粥一器,由唐主食盡,仍然安睡,到了天明,神色更好了許多。
惟從榮尚未得知,還疑是宮中秘喪,將迎立他人,不得不先行下手。
至孟漢瓊往晤康義誠。
義誠一愛一子情深,未免投鼠忌器,但囁嚅對答道:「僕系將校,不敢預議,凡事須由宰相處置!」漢瓊見義誠首鼠兩端,忙去轉告朱弘昭。
弘昭大驚,夜邀義誠入私室,一再詳問,義誠仍執前言,未幾辭去。
是夕已由從榮召集牙兵千人,列陣天津橋,待至黎明,即遣馬處鈞至馮贇第,叩門傳語道:「秦王決計入侍,當居興聖宮,公等各有宗族,辦事應求詳允,禍福在指顧間,幸勿自誤!」贇未及答,處鈞已去,轉告康義誠,義誠道:「王欲入宮,自當奉迎。」
於是馮贇、康義誠,各懷私意,俱馳入右掖門。
朱弘昭相繼馳至,孟漢瓊自內趨出,與弘昭等共至中興殿門外,聚議要事。
贇具述處鈞傳語,且顧語義誠道:「如秦王言,心跡可知,公勿因兒在秦府,左右顧望,須知主上祿養吾徒,正為今日,若使秦王兵得入此門,將置主上何地!我輩尚有遺種麼?」
義誠尚未及答,門吏已倉皇趨入,大聲呼道:「秦王已引兵至端門外了。」
孟漢瓊聞報,拂袖遽起道:「今日變生倉猝,危及君父,難道尚可觀望麼?如我賤命,有何足惜,當自率兵拒擊哩!」說著,即趨入殿門,朱、馮兩人,聯步隨入。
義誠不得已,也跟在後面。
漢瓊入白唐主道:「從榮造反,已引兵攻端門,若縱他入宮,便成大亂了!」宮人聽了此言,相向號哭,唐主亦驚語道:「從榮何苦出此!」還是溺一愛一。
便問朱、馮兩人道:「究竟有無此事?」
兩人齊聲道:「確有此事,現已令門吏閉門了。」
唐主指天泣下,且語義誠道:「煩卿處置,勿驚百姓!」還是相信。
適從珂子控鶴指揮使重吉在側,也由唐主與語道:「我與爾父親冒矢石,手定天下,從榮等有何功勞,今乃為人所教,敢行悖逆!我原知此等豎子,不足付大事,當呼爾父來朝,授他兵一柄一。
汝速為我閉守宮門!」重吉應命,即召集控鶴兵,把宮門堵住。
孟漢瓊披甲上馬,出召入馬軍都指揮使朱弘實,令率五百騎討從榮。
從榮方扼住天津橋,踞坐胡一床一,令親卒召康義誠。
親卒行至端門,見門已緊閉,轉叩左掖門,亦沒人答應,便從門隙中瞧將進去,遙見朱弘實引著騎兵,踴躍而來。
慌忙走白從榮,從榮驚惶失措,忙起座擐甲,彎弓執矢。
俄而騎兵大至,冒矢直進,朱弘實遙呼道:「來軍何故從逆,快快回營,免得連坐!」從榮部下的牙兵,應聲散去,慌得從榮狼狽奔回。
走入府第,四顧無人,只有妻室劉氏,在寢室中抖做一一團一。
正在沒法擺一布,又聽得人聲鼎沸,突入門來,劉氏先鑽入一床一下,從榮急不暇擇,也匍匐進去,與劉氏一同避匿。
似此怯弱,何故作威!皇城使安從益,先驅馳入,帶兵搜尋,從外至內,上下一顧,已見一床一下伏著兩人,便即順手拽出,一刀一個,結果一性一命。
夫妻同死,不意安重誨後,復有從榮。
再從一床一後搜尋,尚躲著少子一人,也即殺死,各梟首級,攜歸獻功。
唐主聞從榮被殺,且悲且駭,險些兒墮一落御榻。
再絕再蘇,疾乃復劇。
從榮尚有一子,留養宮中,諸將請一體誅夷。
唐主泣語道:「此兒何罪?」
語未畢,孟漢瓊入奏道:「從榮為逆,應坐妻孥,望陛下割恩正法!」唐主尚不肯遽允,偏將吏嘩聲遽起,無可禁止。
只得命漢瓊取出幼兒,畢命刀下,追廢從榮為庶人。
諸將方纔散歸。
宰相馮道率百寮入宮問安,唐主淚下如雨,嗚咽與語道:「我家不幸,竟致如此,愧見卿等!」馮道等亦泣下沾襟,徐用婉言勸慰,然後退出。
行至朝堂,朱弘昭等正在聚議,欲盡誅秦府官屬,道即抗聲道:「從榮心腹,只有高輦、劉陟、王說三人,若判官任贊任事才及半月,王居敏、司徒詡,因病版假,已過半年,豈與從榮同謀?為政宜尚寬大,不宜株連無辜!」弘昭尚不肯從,馮贇卻贊同道議,與弘昭力爭,乃止誅高輦一人。
劉陟、王說,也得免死,長流遠方。
任贊、王居敏、司徒詡等,貶謫有差。
時宋王從厚,已調鎮天雄軍,唐主命孟漢瓊馳驛往召,即令漢瓊權知天雄軍府事。
從厚奉命還都,及至宮中,那唐主李嗣源,已先三日歸天了。
總計唐主嗣源在位,共得八年,壽六十有七。
史稱他一性一不猜忌,與物無競,即位後年谷屢豐,兵革罕用,好算是五代賢君,小子也不暇評駁,請看官自加體察便了。
不斷之斷,尤善於斷。
越年四月,始得安葬徽陵,廟號明宗。
這且慢表。
且說宋王從厚,既至洛都,便在柩前行即位禮。
閱七日始縗服朝見群臣,給賜中外將士。
至群臣退後,御光政樓存問軍民,無非是表示新政,安定人心。
及還宮後,謁見曹後、王妃,恰也盡禮,不消細說。
適朱弘實妻入宮朝賀,司衣王氏,與語秦王從榮事,欷歔說道:「秦王為人子,不在左右侍疾,反欲引兵入衛,原是誤處;但必說他敢為大逆,實是冤誣!朱公頗受王恩,奈何不為辯白呢?」
語雖近是,但汝與他私通,忽出此語,轉令人愈加疑心。
弘實妻歸告弘實。
弘實大懼,亟與康義誠同白嗣皇,且言王氏曾私通從榮,嘗代詗宮中情事。
一番奏陳,斷送王氏生命,有詔令她自盡。
好去與從榮敘地下歡了。
既而輾轉牽連,復累及司儀康氏,也一併賜死。
尋復株連王德妃,險些兒遷入至德宮,幸曹後出為洗釋,才算無事,但嗣皇從厚,待遇王德妃,即因是浸薄了。
越年正月,改元應順,大赦天下。
加封馮道為司空,李愚為右僕射,劉煦為吏部尚書,並兼同平章事。
進康義誠為檢校太尉,兼官侍中,判六軍諸衛事。
朱弘實為檢校太保,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且命樞密使朱弘昭、馮贇及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並兼中書令。
贇以超遷太過,辭不受命,乃改兼侍中,封邠國公。
康義誠以下並得加封,豈因其殺兄有功耶?居心如此,安得令終!外如內外百官,俱進階有差。
就是荊南節度使高從誨,也進封南平王,湖南節度使馬希范,得進封楚王,兩浙節度使錢元瓘,並進封吳越王。
惟加蜀王孟知祥為檢校太師。
知祥卻不願受命,遣歸唐使,囑使代辭。
看官聽著!知祥既並有兩川,野心勃勃,欲效王建故事。
聞唐主已殂,從厚入嗣,遂顧語僚佐道:「宋王幼弱,執政皆胥吏小人,不久即要生亂哩。」
僚佐聞言,已知他富有深意,但因歲月將闌,權且蹉跎過去。
未幾就是孟春,乃推趙季良為首,上表勸進,且歷陳符命,什麼黃龍現,什麼白鵲集,都說是瑞征駢集,天與人歸。
知祥假意謙讓道:「孤德薄不足辱天命,但得以蜀王終老,已算幸事!」季良進言道:「將士大夫,盡節效忠,無非望附翼攀鱗,長承恩一寵一,今王不正大統,轉無從慰副人望,還乞勿辭!」季良本臣事後唐,乃赴蜀後,專媚知祥,曲為效力,可鄙可歎!知祥乃命草定帝制,擇日登位。
國號蜀,改元明德。
屆期袞冕登壇,受百寮朝賀。
偏天公不肯做美,竟爾狂風怒號,一陰一霾四塞,一班趨炎附勢的人員,恰也有些驚異。
但且享受了目前富貴,無暇顧及天心。
何不亦稱符瑞?當下授趙季良為司空同平章事,王處回為樞密使,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趙廷隱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業為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公鐸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李肇為奉鑾肅衛都指揮使,侯弘實為副使,掌書記。
毋昭裔為御史中丞,李昊為觀察判官,徐光溥為翰林學士。
所有季良等兼領節使,概令照舊。
追冊唐長公主李氏為皇后,夫人李氏為貴妃。
妃系唐莊宗嬪御,賜給知祥,累從知祥出兵,備嘗艱苦。
一夕夢大星墜懷,起告長公主,公主即語知祥道:「此女頗有福相,當生貴子。」
既而生子仁贊,就是蜀後主昶。
昶系仁贊改名,詳見下文。
史家稱王建為前蜀,孟知祥為後蜀。
知祥僭號以後,唐山南西道張虔釗,式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奉款請降,興州刺史劉遂清盡撤三泉、西縣、金牛、桑林戍兵,退歸洛一陽一。
於是散關以南,如階、成、文諸州,悉為蜀有。
過了數月,張虔釗等入謁知祥,知祥宴勞降將。
由虔釗等奉觴上壽,知祥正欲接受,不意手臂竟酸痛起來,勉強受觴,好似九鼎一般,力不能勝,急忙取置案上,以口承飲,及虔釗等謝宴趨退,知祥強起入內,手足都不便運動,成了一個瘋癱症。
延至新秋,一命告終。
遺詔立子仁贊為太子,承襲帝位。
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張公鐸、侯弘實等,擁立仁贊,然後告喪。
仁贊改名為昶,年才十六,暫不改元。
尊知祥為高祖,生母李氏為皇太后。
知祥據蜀稱尊,才閱六月,當時有一僧人,自號醋頭,手攜一燈檠,隨走隨呼道:「不得燈,得燈便倒!」蜀人都目僧為癡,及知祥去世,才知燈字是借映登極。
又相傳知祥入蜀時,見有一老人狀貌清,挽車趨過,所載無多。
知祥問他能載幾何?老人答道:「盡力不過兩袋。」
知祥初不經意,漸亦引為忌諱,後來果傳了兩代,為宋所並。
小子有詩詠道:
兩川竊據即稱尊,風日一陰一霾蜀道昏。
半載甫經燈便倒,才知釋子不虛言。
知祥帝蜀,半年即亡。
這半年內,後唐國事,卻有一番絕大變動,待小子下回再詳。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