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夏小正》是什麼時代的文獻?
《夏小正》這本古代文獻由「經」和「傳」兩個部分組成。
「經」是正文,「傳」是註解。
《夏小正》經文全篇共400餘字,按12個月份排列,記載著每個月份的物候、氣象、天文,以及各個月份應該進行的生產事項,如漁獵、農耕、蠶桑、製衣、養馬等。
看來,它是一個統治集一團一關於生產活動的安排日程表和經驗總結。
弄清它產生的時代,對於我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應該是很有用的。
那末,它究竟是哪個時代的文獻呢?
有人認為它是西漢時代所編寫的,因為《夏小正》最初出現在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記》中。
《隋書。
經籍志》就把《夏小正》定為「戴德撰」。
這當然是不足信的。
《大戴禮記》一書固然收入了西漢時人的一些著作,如《禮察》篇說:「秦王……怨毒盈世,……子孫誅絕。」
這樣大罵秦朝的話,只有西漢人才能寫得出來。
但在西漢,經過秦「焚書」之後,一些埋藏的古籍正在陸續發現,《大戴禮記》也必然搜集了一些較古的文獻。
《夏小正》採用夏代的曆法記事,《今本竹書紀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頒夏時於邦國」一語,歷來不少人就認為,它是夏王朝的職官所紀,是夏代的文獻。
但是根據考古學的材料,夏代從時間上推算相當於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這些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陶器上僅有很簡單的符號字。
說夏代己能用文字對天文、氣象、物候作如此系統的記錄,實難令人相信。
《古本竹書紀年》稱夏禹「居一陽一城」,一陽一城在今河南西部的登封縣內。
近年來考古學家也認為,夏王朝的活動地區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
有人據此主張,《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時代居於原來夏代領域、沿用夏代曆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晉國的文獻。
《左傳》記晉國史實多用夏歷,便是明證。
但《夏小正》中所記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區,如說「雀入於海為蛤」,「玄雉入於淮為蜃」。
他們如果看不見淮河和海,是不會如此記載的。
再如,正月一經文中記有梅、杏、桃等開花,這在黃河流域的晉國也是不可能的。
二月的經文裡還有「剝」一條,這個「」就是如今的揚子鱷,它居住在長江中下游,晉國也不會有這種東西。
夏朝滅亡後,夏王的子孫被封在杞國(今河南省杞縣)。
《禮記。
禮運篇》載,孔子曾經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況,因而到杞國去,但夏代的文獻已大多散夫,他只是「得夏時」罷了。
這裡所謂的「夏時」,大概就是《夏小正》一書。
司馬遷在寫《史記。
夏本紀》時又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
根據以上資料,有人認為《夏小正》是杞國職官所記,而經過孔子審定的。
杞國的歷史很長,它曾經是殷王朝的諸侯國,後來又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
它的國土原在淮海地區,到春秋魯僖公時期,杞國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內遷了。
如果《夏小正》是杞國的文獻,那末它一定是在內遷之前早就寫成。
而且,《夏小正》文句簡奧,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還有《夏小正》經文中用的一些假借字,春秋以後很少用了。
由此推定,它的成書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學家根據星象移動的規律,測出《夏小正》所言的天體現象,恰和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年的觀象相合。
於是認為,這本書的編纂當在西周初年。
有人推測,商代後期才有大量的甲骨文出現;《尚書。
多士》篇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那末這本書的撰寫可能在商代後期或商末周初,是當時居住在淮海地區、沿用夏代曆法的杞國人整理記錄而成。
《夏小正》經文中有兩處出現「王」字,一說「王始裘」,二說「王狩」。
有人指出,在西周銅器散氏盤銘文中,「矢」作為宗周王畿附近的一個小一柄一,它已公然稱「王」,遠在淮海地區的杞國,當然更能稱王了。
不過,《夏小正》的曆法十分簡單,它只是把一年分成12個月,沒有置閏月的方法,更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記載的自然界現象,以動植物的變化最多,可見這是一種較原始的觀象授時的歷書;它所記的生產活動,也只有農業、畜牧、漁獵、採集,而沒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業生產在當時還很不發達;許多跡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傳下來的關於生產活動的世代經驗的積累。
況且,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夏桀後來「出奔南巢氏」,有人認為就在今安徽巢縣一帶。
夏朝末年的統治中心,應該也在淮海地區。
究竟《夏小正》是什麼時代的作品,這需從歷史學、文字學、地理學、考古學、天文學等各個方面作綜合考察,方能得出較可靠的結論。
(鄭嘉融)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