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諸葛亮有沒有寫過《後出師表》?
人們頭腦中似乎有這樣一個「常識」:蜀漢政權在劉備亡故後,由諸葛亮主持發動了對曹魏的六次北伐,公0元227年「一出祁山」之前,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疏《前出師表》,次年「二出祁山」前又寫上《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提到「鞠躬盡力,死而後己」,它是諸葛亮心跡的表白,以後又演變為一個成語,專門用來讚美那些獻身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僕人」。
但是,諸葛亮真的寫過《後出師表》嗎?
在陳壽《三國誌。
蜀志,諸葛亮傳》中,只載有《(前)出師表》,而沒有《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是劉宋裴松之注《三國誌》時引錄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的,而《漢晉春秋》中的這篇《後出師表》又是出於三國孫吳大鴻臚張儼的《默記》。
著名的《昭明文選》,也只選錄《(前)出師表》,而不收《後出師表》。
由此,有悖於「常識」的見解便出現了:《後出師表》並非諸葛亮所作。
否認諸葛亮寫《後出師表》的理由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點:一、《後出師表》與《前出師表》的立意完全不同。
《前出師表》表示了諸葛亮對北伐必勝的信心:「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一奸一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後出師表》卻語氣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雖然此時已有街亭一敗,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亮怎會雄心全挫呢?而且,如果是諸葛亮自己所寫,此文應該暢所欲言,沒有必要故意貶低自己。
二、《後出師表》寫作的目的不明確。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蜀漢並沒有人反對北伐,《後出師表》談到「議者謂為非計」,不符合當時的情況。
因此諸葛亮根本無需上此表以說服別人。
表中又有許多可能起渙散人心作用的話,以諸葛亮的明智,豈能為此!
三、《後出師表》提及的一些事情與史實明顯不符,人名也有錯誤。
《蜀志。
趙雲傳》說趙云「建興七年卒」,《後出師表》上於建興六年十一月,卻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一陽一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命、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而且一陽一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人,均不見史書記載,顯系作偽者故意捏造,以混淆視聽。
四、《後出師表》和《前出師表》文辭風格迥然不同。
《前出師表》是忠臣志士無意為文,故風格至為高邁。
《後出師表》是作偽者有意為文,因而辭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兩句對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師表》就沒有這樣的句子。
清代學者黃式之就說:「《前表》悲壯,《後表》衰颯;《前表》意周而辭簡,《後表》意窘而辭繁。」
既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自作,那麼,偽造者又是誰呢?由於《後出師表》出於張儼的《默記》,因此,一些學者就肯定它是張儼所作。
但有人指出張儼對於諸葛亮的將才是估價很高的,對北伐也抱有樂觀態度,以為假使諸葛亮壽命長一些,北伐是可以取得勝利的——這與《後出師表》悲觀失望的態度全然不同,因此,偽作者不可能是張儼。
也有的認為偽作者應是諸葛亮的胞侄諸葛恪。
諸葛恪在252年孫權臨死時,受命為吳大將軍,全權輔佐幼主孫亮。
當時孫氏皇族與江南大族的勢力非常強大,諸葛恪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權,就發動對魏的戰爭。
然而這卻引起舉國反對,正如《後出師表》中所說的「議者謂為非計」。
於是,諸葛恪一方面「著論以諭眾」,另一方面偽制《後出師表》,以便使自己的伐魏主張得到一個有力的旁證。
張儼死於266年,這個偽製品後來被收錄進他所撰的《默記》。
但是,堅持《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作的學者,針對諸葛格偽造一說提出異議。
他們認為,由於親屬關係,諸葛恪可以得到諸葛亮的文字,因此《後出師表》還是出於諸葛亮的手筆。
諸葛亮究竟有沒有寫過《後出師表》,這還是一個謎。
(聞澤)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