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少有奇節,不治貲產,父兄以為無賴。隋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

郭孝恪,許州一陽一翟人。

少有奇節,不治貲產,父兄以為無賴。

隋亂,率少年數百附李密。

密喜,謂曰:「世言汝、穎多奇士,不謬也。」

使與李勣守黎一陽一。

密敗,勣遣孝恪送款,封一陽一翟郡公,拜宋州刺史。

詔與勣經略武牢以東,所定州縣,委以選補。

竇建德之援洛也,孝恪上謁秦王,進計曰:「王世充力竭計窮,其面縛可跂足待。

建德悉眾遠來,糧餉阻絕,殆天亡時也。

若固守武牢,以軍汜水,逐機應變,擒殄必矣!」王然之。

賊平,置酒大會洛一陽一宮,語諸將曰:「孝恪策擒賊,王長先下漕,功固在諸君右。」

遷上柱國。

歷貝、趙、江、涇四州刺史,所至有能名。

改左驍衛將軍,累加金紫光祿大夫。

貞觀十六年,拜涼州都督,改安西都護、西州刺史。

其地高昌舊都,流徙罪人與鎮兵雜,限以沙磧,隔絕中國,孝恪推誠撫御,盡得其歡心。

初,王師滅高昌,詔以所虜焉耆生口七百還焉耆王。

王叛歸欲谷設可汗,孝恪請擊之,即拜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夜襲其王龍突騎支,虜之。

帝悅,降璽書褒勞。

俄拜昆丘道副大總管,進討龜茲,破其國城,乃自留守,遣余軍分道進。

龜茲國相那利遁去。

孝恪以餘部未平,出營於外。

國人有謂孝恪曰:「那利素得士心,今亡在外,勢必為變,城中頗有異志,願公備之。」

孝恪忽其言,不設備。

那利果率眾一陰一與城內胡為應,薄城鼓噪,始覺之,乃率千餘人合戰,城中舉應那利,孝恪殊死鬥,中流矢卒,子待詔亦歿。

將軍曹繼叔進兵,復拔其城。

太宗責孝恪斥候不明,至顛覆,奪其官。

後愍死戰,更為舉哀。

高宗即位,追還官爵,贈待詔游擊將軍,賻物三百段。

次子待封,官左豹韜衛將軍。

鹹亨初,副薛仁貴討吐番,戰大非川,敗績,貸死為民。

張儉,字師約,京兆新豐人。

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威孫。

父植,車騎將軍、連城縣公。

儉,高祖從外孫也。

高祖起,儉以功除右衛郎將,遷朔州刺史。

時頡利可汗方強,每有求取,所遣書輒稱詔敕,邊吏奉承不敢卻。

及儉,獨拒不受。

大教民營田,歲收谷數十萬斛。

雖霜旱,勸百姓相振贍,免饑殍,州以完安。

李靖既平突厥,有思結部者,窮歸於儉,儉受而安輯之。

其在磧北者,親戚私相過省,儉不禁,示羈縻而已。

儉徙勝州,後將不察其然,遽奏思結叛,朝廷議進討,時儉以母喪,奪服為使者撫納之。

儉單騎入其部,召酋帥慰諭,推腹心,鹹匍匐歸命,因舉徙代州,遂檢校代州都督。

儉勸墾田力耕,歲數稔,私蓄富實。

儉恐虜易驕,乃建平糴法,入之官,虜悅喜,由是儲斛流贏。

遷營州都督,兼護東夷校尉。

坐事免,詔白衣領職。

營州部與契丹、奚、、靺鞨諸蕃切畛,高麗引眾入寇,儉率兵破之,俘斬略盡。

復拜營州都督。

太宗將征遼東,遣儉率蕃兵先進,略地至遼西,川漲,久未度。

帝以為畏懦,召還。

見洛一陽一宮,陳水草美惡、山川險易,並久不進狀。

帝悅,拜行軍總管,使領諸蕃騎,為六軍前鋒。

時高麗候者言莫離支且至,帝詔儉自新城路邀擊,虜不敢出。

儉進度遼,趨建安城,破賊,斬數千級。

累封皖城郡公。

後改東夷校尉官為都護府,即以儉為都護。

永徽初,加金紫光祿大夫。

卒,年六十,謚曰密。

儉兄大師,太僕卿、華州刺史、武功縣男。

弟延師,左衛大將軍、范一陽一郡公。

一性一謹畏,黃羽林兵三十年,未嘗有過。

卒,贈荊州都督,謚曰敬,陪葬昭陵。

儉兄弟三人門皆立戟,時號「三戟張家」。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

祖裕,隨州刺史,尚同安大長公主,官開府儀同三司,卒,謚曰文。

方翼早孤,哀毀如成一人,時號孝童。

母李,為主所斥,居鳳泉墅。

方翼尚幼,雜庸保,執苦不棄日,墾田植樹,治林垠,既完牆屋,燎松丸墨,為富家。

主薨,還京師。

嘗夜行,見長人丈餘,引弓射僕之,乃配木也。

太宗聞,擢右千牛。

高宗立,而從祖女弟為皇后,調安定令,誅滅大姓,一奸一豪脅息。

徙瀚海都護司馬,坐事下遷朔州尚德府果毅,歲余代還。

居母喪,哀瘠甚,帝遣侍醫療視。

其友趙持滿誅死,一屍一諸道,親戚莫敢視,方翼曰:「欒布哭彭越,義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絕友義,蔽主仁,何以事君?」

遂往哭其一屍一,具禮收葬。

金吾劾繫,帝嘉之,不罪。

再遷肅州刺史。

州無隍塹,寇易以攻,方翼乃發卒建樓堞,廝多樂水自環,烽邏一精一明。

儀鳳間,河西蝗,獨不至方翼境,而它郡民或餒死,皆重繭走方翼治下。

乃出私錢作水磑,簿其贏,以濟饑瘵,構捨數十百楹居之,全活甚眾,芝產其地。

裴行儉討遮匐,奏為副,兼檢校安西都護,徙故都護杜懷寶為庭州刺史。

方翼築碎葉城,面三門,紆還多趣以詭出入,五旬畢。

西域胡縱觀,莫測其方略,悉獻珍貨。

未幾,徙方翼庭州刺史,而懷寶自金山都護更鎮安西,遂失蕃戎之和。

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車簿啜叛,圍弓月城,方翼引軍戰伊麗河。

敗之,斬首千級。

俄而三姓咽面兵十萬踵至,方翼次熱海,進戰,矢著臂,引佩刀斷去,左右莫知。

所部雜虜謀執方翼為內應,方翼悉召會軍中,厚賜,以次出壁外,縛之。

會大風,雜金鼓,而號呼無聞者,殺七千人。

即遣騎分道襲咽面等,皆驚潰,烏鶻引兵遁去,擒首領突騎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

初,方翼次葛水,暴一漲,師不可度,沉祭以禱,師涉而濟。

又七月次葉河,無舟,而冰一昔合。

時以為祥。

西域平,以功遷夏州都督。

屬牛疫,民廢田作,方翼為耦耕法,張機鍵,力省而見功多,百姓順賴。

明年,召方翼議西域事,引見奉天宮,賜食帝前,帝見衣有污濯處,問其故,具對熱海苦戰狀。

視其創,帝咨嗟久之,賜賚良厚。

俄而妖賊白鐵余以綏州反,詔方翼與程務挺討之。

飛擊賊,火其柵,平之,封太原郡公。

阿史那元珍入寇,被詔進擊。

時庫無完鎧,方翼斷六板,畫虎文,鉤聯解合,賊馬忽見,奔駭,遂敗,獲大將二,因降桑乾、舍利二部。

武後時,王后屬無在者,方翼自視功多,冀不坐,而後內欲因罪除之,未得也。

及務挺被殺,即並坐方翼,追入朝,捕送獄,流崖州,卒於道,年六十三。

神龍初,復官爵。

方翼善書,與魏叔琬齊名。

子珣,字伯玉,與兄璵、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天授初,珣及進士第,應制科,遷藍田尉。

以拔萃擢長安尉,因進見,武後召問刑政,嘉之。

詢其族氏,對曰:「廢後,臣之姑也。」

後不悅,左遷亳州司法參軍。

神龍初,為河南丞,武三思矯制貶臨川令。

宋璟輔政,召授侍御史。

出許州長史。

歲旱,珣時假刺史事,開廩振民,即自劾,玄宗赦之。

累遷工部侍郎。

而瑨至中書舍人。

珣嘗為秘書少監,數年而瑨繼職。

終右散騎常侍,卒。

贈戶部尚書,謚曰孝。

子肙,天寶中歷右補闕、殿中侍御史。

瑨子鉷,自有傳。

蘇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後徙始平。

父邕,當隋季,率裡中數千人為本郡討賊。

定方驍悍有氣決,年十五,從父戰,數先登陷陣。

邕卒,代領其眾,破劇賊張金稱、楊公卿,追北數十里,自是賊不捨境,鄉一黨一賴之。

貞觀初,為匡道府折衝,從李靖襲突厥頡利於磧口,率彀馬二百為前鋒,乘霧行,去賊一里許,霧霽,見牙帳,馳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尋至,余一黨一悉降。

再遷左衛中郎將。

與程名振討高麗,破之。

拜右屯衛將軍、臨清縣公。

從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征賀魯,至鷹娑川,賀魯率二萬騎來拒,總管蘇海政連戰未決,鼠尼施等復引二萬騎為援。

定方始休士,見塵起,率一精一騎五百,逾嶺馳搗賊營,賊眾大潰,殺千餘人,所棄鎧仗、牛馬藉藉山野不可計。

副總管王文度疾其功,謬謂知節曰:「賊雖走,軍死傷者眾。

今當結輜重陣間,被甲而趨,賊來即戰,是謂萬全。」

又矯制收軍不深入。

於是馬卒勞,無鬥志。

定方說知節曰:「天子詔討賊,今反自守,何功之立哉?且公為大將,而閫外之事不得專,顧副將乃得專之,理不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

不從。

至怛篤城,有胡人降,文度猥曰:「師還而降,且為賊,不如殺之,取其貲。」

定方曰:「此乃自作賊耳,寧曰伐叛!」及分財,定方一不取。

高宗知之,比知節等還,悉下吏,當死,貸為民。

擢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復征賀魯,以任雅相、回紇婆潤為副。

出金山北,先擊處木昆部,破之,俟斤嬾獨祿擁眾萬帳降,定方撫之,發其千騎並回紇萬人,進至曳咥河。

賀魯率十姓兵十萬拒戰,輕定方兵少,舒左右翼包之。

定方令步卒據高,攢槊外向,親引勁騎陣北原。

賊三突步陣,不能入,定方因其亂擊之,鏖戰三十里,斬首數萬級,賊大奔。

明日,振兵復進,五一弩一失畢舉眾降,賀魯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

定方令副將蕭嗣業、回紇婆潤率雜虜兵趨邪羅斯川追北,定方與雅相領新附兵絕其後。

會大雪,吏請少休,定方曰:「虜恃雪,方止捨,謂我不能進,若縱使遠遁,則莫能擒。」

遂勒兵進至雙河,與彌射、步真合,距賀魯所百里,下令陣而行,薄金牙山。

方賀魯將畋,定方縱擊,破其牙下數萬人,悉歸所部。

賀魯走石國,彌射子元爽以兵與嗣業會,縛賀魯以還。

由是脩亭障,列蹊隧,定強畛,問疾收胔,唐之州縣極西海矣。

高宗臨軒,定方戎服奉賀魯以獻。

策功拜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別封子慶節為武邑縣公。

會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劫所部及疏勒、硃俱波、喝般陀三國復叛,詔定方還為安一撫大使。

率兵至葉葉水,而賊堞馬頭川。

定方選一精一卒萬、騎三千襲之,晝夜馳三百里,至其所。

都曼驚,戰無素,遂大敗,走馬保城。

師進攻之,都曼計窮,遂面縛降。

俘獻於乾一陽一殿,有司請論如法。

定方頓首請曰:「臣向諭陛下意,許以不死,願丐其命。」

帝曰:「朕為卿全信。」

乃宥之。

蔥嶺以西遂定。

加食邢州鉅鹿三百戶,遷左武衛大將軍。

出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

自城山濟海至熊津口,賊瀕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陣,與之戰,賊敗,死者數千。

王師乘潮而上,舳艫銜尾進,鼓而噪,定方將步騎夾引,直趨真都城。

賊傾國來,酣戰,破之,殺虜萬人,乘勝入其郛,王義慈及太子隆北走。

定方進圍其城,義慈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

義慈之孫文思曰:「王與太子出,而叔豈得擅為王?若王師還,我父子安得全?」

遂率左右縋城下,人多從之,泰不能止。

定方使士登城,建唐旗幟。

於是泰開門請命,其將禰植與義慈降,隆及諸城送款,百濟平,俘義慈、隆、泰等獻東都。

定方所滅三國,皆生執其王,賞賚珍寶不勝計,加慶節尚輦奉御。

未幾,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俄徙平壤道。

破高麗之眾於浿江,奪馬邑山為營,遂圍平壤。

會大雪,解圍還。

拜涼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吐谷渾。

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

帝悼之,責謂侍臣曰:「定方於國有功,當褒贈,若等不言,何邪?」

乃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謚曰莊。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

少貧賤,以田為業。

將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

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

仁貴乃往見將軍張士貴應募。

至安地,會郎將劉君邛為賊所圍,仁貴馳救之,斬賊將,系首馬鞍,賊皆懾伏,由是知名。

王師攻安市城,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等率兵二十萬拒戰,倚山結屯,太宗命諸將分擊之。

仁貴恃驍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標顯,持戟,腰鞬兩弓,呼而馳,所向披一靡一;軍乘之,賊遂奔潰。

帝望見,遣使馳問:「先鋒白衣者誰?」

曰:「薛仁貴。」

帝召見,嗟異,賜金帛、口馬甚眾,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令北門長上。

師還,帝謂曰:「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者。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皦將。」

遷右領軍中郎將。

高宗幸萬年宮,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門,宿衛皆散走,仁貴曰:「當天子緩急,安可懼死?」

遂登門大呼,以警宮內,帝遽出乘高。

俄而水入帝寢,帝曰:「賴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賜以御馬。

蘇定方討賀魯,仁貴上疏曰:「臣聞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今泥熟不事賀魯,為其所破,虜系妻子。

王師有於賀魯部落轉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還,厚加賚遣,使百姓知賀魯為暴而陛下至德也。」

帝納之,遂還其家屬,泥熟請隨軍效死。

顯慶三年,詔副程名振經略遼東,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

明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麗大將溫沙多門,戰橫山,仁貴獨馳入,所射皆應弦僕。

又戰石城,有善射者,殺官軍十餘人,仁貴怒,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

俄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執其王阿卜固獻東都。

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

將行,宴內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

仁貴一發洞貫,帝大驚,更取堅甲賜之。

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

仁貴慮為後患,悉坑之。

轉討磧北餘眾,擒偽葉護兄弟三人以歸。

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九姓遂衰。

鐵勒有思結、多覽葛等部,先保天山,及仁泰至,懼而降,仁泰不納,虜其家以賞軍,賊相率遁去。

有候騎言:「虜輜重畜牧被野,可往取。」

仁泰選騎萬四千卷甲馳,絕大漠,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還。

人饑相食,比入塞,余兵才二十之一。

仁貴亦取所部為妾,多納賕遣,為有司劾奏,以功見原。

乾封初,高麗泉男生內附,遣將軍龐同善、高侃往慰納,弟男建率國人拒弗納,乃詔仁貴率師援送同善。

至新城,夜為虜襲,仁貴擊之,斬數百級。

同善進次金山,衄虜不敢前,高麗乘勝進,仁貴擊虜斷為二,眾即潰,斬馘五千,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遂會男生軍。

手詔勞勉。

仁貴負銳,提卒二千進攻扶余城,諸將以兵寡勸止。

仁貴曰:「在善用,不在眾。」

身帥士,遇賊輒破,殺萬餘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與李勣軍合。

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遼海。

有詔仁貴率兵二萬與劉仁軌鎮平壤,拜本衛大將軍,封平一陽一郡公,檢校安東都護,移治新城。

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

鹹亨元年,吐蕃入寇,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擊之,以援吐谷渾。

侍封嘗為鄯城鎮守,與仁貴等夷,及是,恥居其下,頗違節度。

初,軍次大非川,將趨烏海,仁貴曰:「烏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

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

乃約繼,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

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

待封初不從,領輜重踵進,吐蕃率眾二十萬邀擊取之,糧仗盡沒,待封保險。

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

仁貴與吐蕃將論欽陵約和,乃得還,吐谷渾遂沒。

仁貴歎曰:「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

有詔原死,除名為庶人。

未幾,高麗餘眾叛,起為雞林道總管。

復坐事貶象州,會赦還。

帝思其功,乃召見曰:「疇歲萬年宮,微卿,我且為魚。

前日殄九姓,破高麗,爾功居多。

人有言向在烏海城下縱虜不擊,以至失利,此朕所恨而疑也。

今遼西不寧,瓜、沙路絕,卿安得高枕不為朕指麾邪?於是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

突厥問曰:「唐將為誰?」

曰:「薛仁貴。」

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

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

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稱是。

永淳二年卒,年七十。

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給輿,護喪還鄉里。

子訥,字慎言,起家城門郎,遷藍田令。

富人倪氏訟息錢於肅政台,中丞來俊臣受賕,發義倉粟數千斛償之。

訥曰:「義倉本備水旱,安可絕眾人之仰私一家?」

報上不與。

會俊臣得罪,亦止。

後突厥擾河北,武後以訥世將,詔攝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使。

對同明殿,具言:「丑虜馮暴,以廬陵王藉言,今雖還東宮,議不堅信。

若太子無動,賊不討而解。」

後納其言。

俄遷幽州都督、安東都護。

改并州長史,檢校左衛大將軍。

訥久處邊,有戰功。

開元初,玄宗講武新豐,詔訥為左軍節度。

時諸部頗失序,唯訥與解琬軍不動。

帝令輕騎召之,至軍門,不得入。

禮成,尤見慰勞。

明年,契丹、奚、突厥連和,數入邊,訥建議請討,詔監門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崔宣道與訥帥眾二萬出檀州。

賓各議「方暑,士負戈贏糧深討,慮恐無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訥獨曰:「夏草荐茂,羔犢方息,不費饋饟因盜資,振國威靈,不可失也。」

天子方欲誇威四夷,喜奇功,乃聽訥言,而授紫微黃門三品以重之。

師至灤河,與賊遇,諸將不如約,為虜覆,盡亡其軍。

訥脫身走,而罪宣道及大將李思敬等八人,有詔斬以徇,獨賓客免,盡奪訥官爵。

俄而吐蕃大酋坌達延、乞力徐等眾十萬寇臨洮,入蘭州,剽牧馬,詔訥白衣攝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王晙擊之。

追及賊,戰武階驛,犄角劫之,破其眾;尾北至洮水,又戰長城堡,殺鹵數萬,擒其酋六指鄉彌洪,悉收所掠及仗械不貲。

時帝欲自將北伐,及訥大克,乃止行。

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即軍陟功狀,拜訥左羽林大將軍,復封平一陽一郡公,以子暢為朝散大夫。

又授涼州鎮軍大總管,赤水、建康、河源邊州皆隸節度。

俄為朔方行軍大總管。

久之,以老致仕。

卒,年七十二,贈太常卿,謚曰昭定。

訥一性一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

弟楚玉,開元中為范一陽一節度使,以不職廢。

生子嵩。

嵩生燕、薊間,氣豪邁,不肯事產利,以膂力騎射自將。

豫安祿山亂,晚為史朝義守相州。

僕固懷恩破朝義,長驅河朔,嵩震懼,迎拜軍門,懷恩釋之,奏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

方大亂後,人亦厭禍,嵩謹奉職,頗有治名。

大歷初,封高平郡王,實封二百戶,號其軍為昭義。

遷檢校尚書右僕射,更封平一陽一。

七年卒,贈太保。

詔其弟曨知留後事,累加檢校太子少師。

十年,為其將裴志清所逐,以兵歸田承嗣。

曨奔洺州。

請入朝,降服待罪銀台門,赦之。

乃分其地,以蒿族子擇為相州刺史,雄衛州刺史,堅洺州刺史。

承嗣誘雄亂,不從,遣客刺殺之。

初,嵩好蹴踘,隱士劉鋼勸止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晷刻歡?」

嵩悅,圖其形坐右。

嵩子平。

平字坦途,年十二,為磁州刺史。

父喪,軍吏以故事脅知留務,偽許之,已而讓曨,夕以喪歸。

累授右衛將軍,宿衛三十年。

宰相杜黃掌擢為汝州刺史,治有風績。

王師討蔡,繇左龍武大將軍授鄭滑節度使,數戰有功。

始,河溢瓠子,東泛滑,距城才二里所。

平按求故道出黎一陽一西南,因命其佐裴弘泰往請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弘正許之。

乃籍民田所當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還壖田七百頃於河南,自是滑人無患。

入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未幾,復帥鄭滑。

李師道平,詔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徙平為節度使。

王庭湊圍牛元翼,棣州危,詔平出援。

平遣將李叔佐率兵二千往,刺史王稷饋餉陋狹,眾潰而歸,推突將馬士端為帥,劫屯士萬人,薄州堞。

城中兵寡,平悉公帑家貲募銳卒二千迎戰,以奇兵掩賊輜重,賊狼顧,遂大敗,降,余一黨一平。

引謀亂者二千人斬堂皇下,脅從皆縱還田里,威震一方。

詔遷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魏國公。

在鎮六年,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寶歷初,入朝,民鄣路願留,數日得出。

拜檢校司空、河中降隰節度使,復得隸晉、慈二州,益兵三千。

進檢校司徒,更封韓召拜太子太保。

以司徒致仕。

卒,年八十,贈太傅。

子從,字順之,以廕授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累遷汾州刺史,隄文谷、濾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

徙濮州,儲粟二萬斛以備凶災。

於是山東大水,詔右司郎中趙傑為賑恤使,傑表其才,擢將作監。

終左領軍衛上將軍。

贈工部尚書。

程務挺,洺州平恩人。

父名振,隋大業末,仕竇建德為普樂令,盜不跡境。

俄棄賊自歸,高祖詔授永寧令,使率兵經略河北,即夜襲鄴縣,俘男一女千餘人以歸,去數捨,閱婦人方一乳一者九十餘人,還之,鄴人感其仁。

劉黑闥陷洺州,名振與刺史陳君賓自拔歸,母妻為賊所得。

名振率眾千餘,掠冀、貝、滄、瀛等州,邀擊糧道,悉毀賊水陸餉具。

黑闥怒,殺其母妻。

賊平,請手斬黑闥,以其首祭母。

拜營州長史,封東平郡公,賜物二千段、黃金三百兩。

轉洺州刺史。

太宗征遼東,召問方略,不合旨,帝勃然詰之,名振辯對益詳,帝意解,謂左右曰:「房玄齡常在朕前,見朕嗔餘人,色不能主。

名振生平未識我,一旦誚讓,而辭吐不屈,奇士哉!」拜右驍衛將軍,平壤道行軍總管。

攻沙卑城,破獨山陣,皆以少擊眾,號為名將。

遷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

擊高麗於貴端水,焚其新城。

歷晉、蒲二州刺史,鏤方道總管。

卒,贈右衛大將軍,謚曰烈。

務挺少從父征討,以勇力聞,拜右領軍衛中郎將。

破突厥六萬騎於雲州。

會偽可汗阿史那伏念叛,總管李文暕等三將以次奔敗。

詔裴行儉討之,以務挺副,檢校豐州都督。

時伏念屯金牙山,務挺與副總管唐玄表引兵赴之,伏念懼,乃間道降於行儉,故裴炎以為非行儉功,遷務挺右武衛將軍,封平原郡公。

綏州部落稽白鐵余據城平叛,建偽號,署置百官,進攻綏德、大斌,殺官吏,火區捨。

詔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討之,務挺生擒白鐵余。

進左驍衛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

嗣聖初,與右領軍大將軍張虔勖等豫廢中宗、立豫王為皇帝,累被褒賚。

以左武衛大將軍為單于道安一撫大使,御突厥。

務挺善綏御,士服其威一愛一,突厥憚之,不敢盜邊。

裴炎下獄,務挺密表申治,又素與唐之奇、杜求仁善,或言務挺與炎及徐敬業潛相援結,後遣左鷹揚將軍裴紹業即軍中斬之,籍其家。

突厥聞務挺死,率相慶,為立祠,每出師,輒禱焉。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

少以軍功進。

儀鳳中,劉審禮討吐蕃,孝傑以副總管戰大非川,為虜執,贊普見之,曰「貌類吾父」,故不死,歸之。

武後時,為右鷹揚衛將軍。

孝傑居虜中久,悉其虛實。

長壽元年,為武威道總管,與阿史那忠節討吐蕃,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等城。

武後曰:「貞觀中,西境在四鎮,其後不善守,棄之吐蕃。

今故土盡按,孝傑功也。」

乃遷左衛大將軍。

進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清源縣男。

證聖初,復為朔方道總管,與吐蕃戰不利,免。

會契丹李盡忠等叛,有詔起白衣為清邊道總管,將兵十八萬討之。

軍至東硤石谷,與賊接。

道隘虜眾,孝傑率銳兵先驅,出谷整陣,與賊戰,而後軍總管蘇宏暉以其軍退,援不至,為虜所乘,軍潰,孝傑墮谷死,士相蹂且盡。

初,進軍平州,白鼠晝入營屯伏。

皆謂「鼠坎一精一,胡象也,白質歸命,天亡之兆」。

及戰,乃孝傑覆焉。

時張說以管記還白狀,後問之,說具陳:「孝傑乃心國家,敢深入,以少當眾,雖敗,功可錄也。」

乃贈夏官尚書、耿國公,以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

遣使者斬宏暉,使未至而宏暉已立功,遂贖罪。

唐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人。

曾祖規,為後周驃騎大將軍。

休璟少孤,授《易》於馬嘉運,傳《禮》於賈公彥,舉明經高第。

為吳王府典簽,改營州戶曹參軍。

會突厥誘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務以兵授休璟,破之於獨護山,數馘多,遷朔州長史。

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死,朝廷議棄豐保靈、夏。

休璟以為不可,上疏曰:「豐州控河遏寇,號為襟帶,自秦、漢以來,常郡縣之。

土田良美,宜耕牧。

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就寧、慶,戎羯得以乘利而交侵,始以靈、夏為邊。

唐初,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得以完固。

今而廢之,則河傍地復為賊有,而靈、夏亦不足自安,非國家利也。」

高宗從其言。

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

會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韋待價等敗,休璟收其潰亡,以定西土,授靈州都督。

乃陳方略,請復四鎮。

武後遣王孝傑拔龜茲等城,自休璟倡之。

聖歷中,授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副大使。

吐蕃大將曲莽布支率騎數萬寇涼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數千臨高望之,見賊旗鎧鮮明,謂麾下曰:「吐蕃自欽陵死,贊婆降,莽布支新將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貴臣酋豪子弟,騎雖一精一,不習戰,吾為諸君取之。」

乃被甲先登,六戰皆克,斬二將,獲首二千五百,築京觀而還。

吐蕃來請和,既宴,使者屢覘休璟,後問焉,對曰:「洪源之戰,是將軍多殺臣士卒,其勇無比,今願識之。」

後嗟異,擢為右武威、金吾二衛大將軍。

西突厥烏質勒失諸蕃和,舉兵相攻,安西道閉。

武後詔休璟與宰相計議,不少選,畫所當施行者。

既而邊州建請屯置,盡如休璟策。

後曰:「恨用卿晚。」

進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後誚楊再思、李嶠、姚元崇等曰:「休璟諫知邊事,卿輩十不當一。」

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

會契丹入塞,復以夏官尚書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安東都護。

時中宗為皇太子,休璟將行,進啟曰:「易之兄弟恩一寵一過幸,數入禁閫,非人臣所宜,願加防察。」

帝復位,召授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酒泉郡公。

謂曰:「初欲召公計事,以有北狄憂,前日直言,今未忘也。」

加特進、尚書右僕射,賜邑戶三百,封宋國公。

是歲大水,上疏自劾免,不許。

累遷檢校吏部尚書。

景龍二年致仕。

未幾,復起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監脩國史。

景雲初,以特進為朔方行軍大總管,備突厥;停舊封,別賜百戶。

明年,復請老,給一品全祿。

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贈荊州大都督,謚曰忠。

休璟以儒者號知兵,自碣石逾四鎮,其間綿地幾萬里,山川夷坦,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師料敵未嘗敗。

初得封,以賦絹數千散賙其族,又出財數十萬大為塋墓,盡葬其五服親,當時稱重。

惟張仁願議築受降城,而休璟獨謂不可,卒就之,而漠南無虜患。

始老,已逾八十,猶托倚權近求復用。

於是賀婁尚宮方用事,附者輒榮赫,休璟乃為子娶其義女,故復起宰相,頗為時譏訾。

其當國,亦無它毘益雲。

子先慎至陳州刺史,先擇為右金吾衛將軍。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

本名仁亶,以睿宗諱音近避之。

有文武材。

武後時,累遷殿中侍御史。

御史郭弘霸者,稱後乃彌勒佛身,又鳳閣舍人張嘉福、王慶之請以武承嗣為皇太子,邀仁願聯章,仁願正色拒之。

後王孝傑為吐刺軍總管,與吐蕃戰不利,仁願監其軍,因入言狀,孝傑坐免,擢仁願侍御史。

萬歲通天中,監察御史孫承景監清邊軍,戰還,自圖先鋒當矢石狀。

武後歎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為右肅政台中丞,詔仁願即敘其麾下功。

仁願先問承景破敵曲折,承景實不行,所問皆窮。

仁願劾奏承景罔上,虛列虜級。

貶為崇仁令,以仁願代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趙、定,還出塞,仁願以兵邀之,賊引去,矢著其手,武後遣使勞問,賜藥注傅。

遷并州都督長史。

神龍中,進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

會谷貴多盜,仁願一切捕殺,胔積府門,畿甸震懾,無敢犯。

先是,賈敦頤嘗為長史,有政績,時人為之語曰:「洛有前賈後張,敵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仁願攝御史大夫代之。

既至,賊已去,引兵踵擊,夜掩其營,破之。

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崖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謁祠禱解,然後料兵度而南。

時默啜悉兵西擊突騎施,仁願請乘虛取漠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絕虜南寇路。

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

仁願固請,中宗從之。

表留歲滿兵以助功,鹹一陽一兵二百人逃歸,仁願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

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里,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而遠。

又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益無寇,歲損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門、曲敵、戰格。

或曰:「邊城無守備,可乎?」

仁願曰:「兵貴攻取,賤退守。

寇至,當併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斬,何事守備,退忸其心哉!」後常元楷代為總管,始築壅門,議者益重仁願而輕元楷。

景龍二年,拜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春還朝,秋復督軍備邊,帝為賦詩祖道,賞賚不貲。

遷鎮軍大將軍。

睿宗立,乃致仕。

加兵部尚書,稟祿全給。

開元二年卒,贈太子少保。

仁願為將,號令嚴,將吏信伏,按邊撫師,賞罰必直功罪。

後人思之,為立祠受降城,出師輒享焉。

宰相文武兼者,當時稱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願雲。

在朔方,奏用御史張敬忠、何鸞、長安尉寇泚、鄠尉王易從、始平主簿劉體微分總軍事,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義烏尉晁良貞為隨機,皆著稱,後至大官,世名仁願知人。

子之輔,至趙州刺史。

張敬忠,自監察御史累遷吏部郎中,開元七年拜平盧節度使。

王晙,滄州景城人,後徙洛一陽一。

父行果,為長安尉,知名。

晙少孤,好學。

祖有方奇之,曰:「是子當興吾宗。」

長豪曠,不樂為銜檢事。

擢明經第,始調清苑尉,歷除殿中侍御史。

會朔方元帥魏元忠討賊不利,劾奏副將韓思忠敗,律當誅。

晙以「思忠偏裨,權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獨誅」,固爭,得釋,晙亦出為渭南令。

景龍末,授桂州都督。

州有兵,舊常仰餉衡、永。

晙始築羅郛,罷戍卒;埭江,開屯田數千頃,以息轉漕,百姓賴之。

後求歸上塚,州人詣闕留。

有詔:「桂往罹寇暴,戶口雕{齊},宜即留,以須政成。」

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頌德。

初,劉幽求放封州,廣州都督周利貞必欲殺之,道出晙所,晙知其故,留不遣。

利貞移書督趣,幽求懼曰:「勢且難全,正恐累君,奈何?」

晙曰:「公之坐,非朋友所絕。

晙在,終不忍公無罪就死。

俄崔湜等誅,幽求復執政,故詔幽求為刻石辭。

遷鴻臚少卿,充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大都護,豐安、安遠等城並授節度。

進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吐蕃以一精一甲十萬寇臨洮,次大來谷,其酋坌達延以兵踵而前。

晙率所部二千與臨洮軍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襲,去賊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應之。」

賊驚,疑伏一在旁,自相鬥死者萬計。

俄而薛訥至武階,距大來二十里,賊陣兩軍間,互一捨而近。

晙往迎訥,夜使壯士銜枚鏖突,虜駭引去,追至洮水,敗之,俘獲如積。

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清源縣男,兼原州都督;以子珽為朝散大夫。

又進并州都督長史。

明年,突厥默啜為拔曳固所殺,其下多降,分置河曲。

既而小殺繼降,降者稍稍叛去。

晙上言:

突厥向以國亂,故款塞,與部落無間也。

延素北風,何嘗忘之?今徙處河曲,使內伺邊罅,久必為患。

比者不受要約,兵已屢動,擅作烽區,閉障行李。

虜脫南牧,降帳必與連衡,以相應接,表裡有敵,雖韓、彭、孫、吳,無所就功。

請至農隙,令朔方軍大陳兵,召酋豪,告以禍福,啗以金繒,且言南方麋鹿魚米之饒,並遷置淮右、河南寬鄉,給之程糧。

雖一時之勞,然不二十年,漸服諸華,料以充兵,則皆勁卒。

議者若謂降狄不可以南處,則高麗舊俘置沙漠之西,城傍編夷居青、徐之右,何獨降胡不可徙歟?

臣復料議者必曰:「故事,置於河曲,前日已寧,今無獨異。」

且往者頡利破亡,邊鄙安定,故降戶得以久安。

今虜未殄滅,此降人皆戚屬,固不與往年同已。

臣請以三策料之:悉其部落置內地,獲一精一兵之實,閉黠虜之患,此上策也;亭障之下,蕃華參處,廣屯戍,為備擬,費甚人勞,下策也;置之胡塞,滋成禍萌,此無策也。

不然,前至河冰,且必有變。

書未報,而虜已叛,乃敕晙將并州兵濟河以討。

晙間行,卷甲捨幕趨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於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討有罪,天所殛者,當自蒙罰,士眾無罪。

心誠忠,而天監之,則止雪反風,以獎成功。」

俄而和霽。

時叛胡分二道走,晙自東道追及之,獲級三千。

以功遷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

改御史大夫。

趯跌部及僕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潛引突厥內擾,晙密言上,盡誘而誅之。

拜兵部尚書,復為朔方軍大總管。

九年,蘭池胡康待賓據長泉反,陷六州,詔郭知運與晙討平之。

封清源公,官一子。

玄宗以宮人賜知運等,晙獨不敢取,曰:「臣之事君,猶子事父,詎有常近圍掖而臣子敢當乎?誓死以免。」

見聽。

初,晙奏:「朔方兵力有餘,願罷知運,獨當戍。」

未報,而知運至,故不協。

晙所降附,知運輒縱擊,賊意晙賣己,乃復叛。

晙坐貶梓州刺史。

改太了詹事、中山郡公。

進吏部尚書、太原尹。

代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充朔方軍節度大使,河北、河西、隴右、河東之軍盡屬。

是冬,帝親郊,追會大禮,晙以冰壯,請留將兵待邊,手敕慰勉。

會有人告許州刺史王喬謀反,辭逮晙,詔源乾曜、張說雜訊,無狀,以一黨一與貶蘄州刺史。

遷定州。

復以戶部尚書為朔方軍節度使。

卒,贈尚書左丞相,謚曰忠烈。

晙氣貌偉特,時謂為熊虎相。

感慕節義,有古人風。

其一操一下肅壹,吏人畏一愛一。

始,二張之誣魏元忠,晙獨上疏申治。

宋璟曰:「魏公全矣,子再觸逆鱗,其殆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苟得辨,雖死弗悔。」

晙卒後,信安王禕討奚於幽州,各捷,且言「戰時,士鹹見晙與部將高昭麾兵赴敵」,天子嗟異。

戶部郎中一陽一伯成上疏,請封晙墓,表異之,優其子孫。

帝乃遣使祭晙廟,進諸子官。

贊曰:「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

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鬥,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夫宰相代天秩物,燮化人神,惟有德者宜之。

若休璟、仁願,用以丞弼,非強所不能邪?據功名之地,則綽綽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