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父君攸,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見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

新唐書

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

溫大雅,字彥弘,并州祁人。

父君攸,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見朝政不綱,謝病遍。

大雅一性一至孝,與弟彥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見之,歎曰:「三人者,皆卿相才也。」

初為東宮學士、長安尉,以父喪解,會天下亂,不復仕。

高祖鎮太原,厚禮之。

兵興,引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主文檄。

帝受禪,與竇威、陳叔達討定儀典,遷黃門侍郎,而彥博亦為中書侍郎,對管華近。

帝嘗從容謂曰:「我起晉一陽一,為卿一門耳。」

進工部侍郎、陝東道大行台尚書。

隱太子圖亂,秦王表大雅鎮洛一陽一須變,數陳秘畫,多所嘉納。

王即位,轉禮部,封黎國公。

改葬其祖,卜人佔其地,曰:「弟則吉,不利於君,若何?」

大雅曰:「如子言,我含笑入地矣。」

歲余卒,謚曰孝。

永徽五年,贈尚書右僕射。

彥博字大臨,通書記,警悟而辯。

開皇末,對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內史省。

隋亂,幽州總管羅藝引為司馬。

藝以州降,彥博與有謀,授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公。

召入為中書舍人,遷侍郎。

高麗貢方物,高祖欲讓而不臣,彥博執不可,曰:「遼東本周箕子國,漢玄菟郡,不使北面,則四夷何所瞻仰?」

帝納而止。

突厥入寇,彥博以并州道行軍長史戰太谷,王師敗績,被執。

突厥知近臣,數問唐兵多少及國虛實,彥博不肯對,囚一陰一山苦寒地。

太宗立,突厥歸款,得還。

授雍州治中,尋檢校吏部侍郎。

彥博欲汰擇士類,寡術不能厭眾,訟牒滿廷,時譏其煩碎。

復為中書侍郎,遷御史大夫,檢校中書侍郎事。

貞觀四年,遷中書令,封虞國公。

突厥降,詔議所以安邊者,彥博請如漢置降匈奴五原塞,以為捍蔽,與魏徵廷爭,徵不勝其辯,天子卒從之。

其後突利可汗弟結社謀反,帝始悔雲。

彥博善辭令,每問四方風俗,臚布誥命,若成誦然;進止詳華,人皆拭目觀。

高祖嘗宴近臣,遣秦王諭旨,既而顧左右曰:「何如溫彥博?」

十年,遷尚書右僕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彥博一性一周慎,既掌機務,謝賓客不通,進見必陳政事利害。

卒後,帝歎曰:「彥博以憂國故,耗思殫神,我見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許少閒以究其壽。」

家貧無正寢,殯別室,帝命有司為構寢。

贈特進,謚曰恭,陪葬昭陵。

子振、挺。

振歷太子舍人,居喪以毀卒。

挺尚千金公主,官延州刺史。

彥博曾孫曦,尚涼國長公主。

大有,字彥將。

隋仁壽中,李綱薦之,授羽林騎尉。

高祖舉兵,引為太原令。

從秦王徇西河,將行,高祖曰:「士馬單少,要須經略,以君參軍事,事之濟否,卜是行也。」

西河下,攝大將軍府記室,與兄大雅同掌機近,不自安,請徙它職。

帝曰:「我虛心待卿,何所自疑?」

武德初,累遷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卒,贈鴻臚卿,謚曰敬。

初,顏氏、溫氏在隋最盛,思魯與大雅俱事東宮,愍楚、彥博同直內史省,游秦、大有典校秘閣,顏以學業優,而溫以職位顯於唐雲。

大雅四世孫佶,字輔國,以字行。

安祿山亂,往見平原太守顏真卿,助為守計。

李光弼厚遇之。

後居鄴,薛嵩薦之朝,授太常丞,一謝嵩即去,屏處郊野,世推其高節。

子造。

造,字簡輿,姿表瑰傑,一性一嗜書,然盛氣,少所降屈。

不喜為吏,隱王屋山,人號其居曰「處士墅」。

壽州刺史張建封聞其名,書幣招禮,造欣然曰:「可人也!」往從之。

建封雖咨謀,而不敢縻以職事。

及節度徐州,造謝歸下邳,慨然有高世心。

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時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鎮一陰一相撼,逐主帥自立,德宗患之。

以劉濟方納忠於朝,密詔建封擇縱橫士往說濟,佐其必。

建封強署造節度參謀,使幽州。

造與濟語未訖,濟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聖,大臣盡忠,願率先諸侯效死節。」

造還,建封以聞,詔馳馹入奏。

天子一愛一其才,問造家世及年,對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勣,臣犬馬之齒三十有二。」

帝奇之。

將用為諫官,以語洩乃止。

復去,隱東都。

烏重胤奏致幕府。

長慶初,以京兆司錄為太原幽鎮宣諭使,召見,辭曰:「臣,府縣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

穆宗曰:「朕東宮時聞劉總,比年上書請覲,使問行期,乃不報。

卿為我行喻意,毋多讓。」

因賜緋衣。

至范一陽一,總橐鞬郊迎。

造為開示禍福,總懼,矍然若兵在頸,繇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還,遷殿中侍御史。

田弘正遇害,以起居舍人復宣慰鎮州行營。

頃之,李景儉以酒得過宰相,造坐與飲,出為朗州刺史。

開後鄉渠百里,溉田二千頃,民獲其利,號「右史渠」。

召授侍御史,知彈奏。

請復硃衣豸冠示外廡,不聽。

夏州節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詔進馬,造正衙抨劾。

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於溫御史。」

遷左司郎中,知御史雜事,進中丞。

大和二年,內昭德寺火,延禁中「野狐落」,野狐落者,宮人所居也,死者數百人。

是日,宰相、兩省辟、京兆尹、中尉、樞密皆集日華門,督神策兵救火所及,獨御史府不至。

造自劾曰:「台系賊,恐人緣以構一奸一,申警備,乃得入。

臣請入三十直,崔蠡、姚合二十直,自贖。」

宰相劾造不待罪於朝,而自許輕比,不可聽。

有詔皆奪一月俸。

造一性一剛急,人或忤己,雖貴勢,亦以氣出其上。

道遇左補闕李虞,恚不避,捕從者笞辱。

左拾遺舒元褒等建言:「故事,供奉官惟宰相外無屈避。

造棄蔑典禮,無所畏,辱天子侍臣。

凡事小而關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則亂所由生。

遺、補雖卑,侍臣也,中丞雖高,法吏也;侍臣見陵則恭不廣,法吏自恣則法壞。

聞元和、長慶時,中丞呵止不半坊,今乃至兩坊,謂之籠街。

造擅自尊大,忽僭擬之嫌,請得論罪。」

帝乃詔台官、供奉官共道路,聽先後行,相值則揖。

中丞傳呼不得過三百步。

造彈擊無所回畏,威望隱然,發南曹偽官九十人,主史皆論死。

遷尚書右丞,封祁縣子。

興元軍亂,殺李絳,眾謂造可夷其亂,文宗亦以為能,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山南西道節度使,許以便宜從事。

帝慮其勞費,造曰:「臣計諸道戍蠻之兵方還,願得密詔受約束,用此足矣。」

許之。

命神策將董仲質、河中將溫德彝、郃一陽一將劉士和從造。

而興元將衛志忠、張丕、李少直自蜀還,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

乃用八百人自從,五百人為前軍。

既入,前軍呵護諸門。

造至,欲大宴,視聽事,曰:「此隘狹,不足饗士。」

更徙牙門。

坐定,將卒羅拜,徐曰:「吾欲聞新軍去主意,可悉前,舊軍無得進。」

勞問畢,就坐,酒行,從兵合,卒有覺者,欲引去,造傳言叱之,乃不敢動。

即問軍中殺絳狀,志忠、丕夾階立,拔劍傳呼曰:「悉殺之!」圍兵爭奮,皆斬首,凡八百餘人。

親殺絳者,醢之;號令者,殊死。

取百級祭絳,三十級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漢江。

監軍楊叔元擁造靴祈哀,造以兵衛出之。

詔流康州。

叔元,始激兵亂者也,人以造不戮為恨。

以功加檢校禮部尚書,賜萬縑賞其兵。

入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東都留守。

俄節度河一陽一。

奏復懷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濟源、河內、溫、武陟四縣田五千頃。

召為御史大夫。

方倚以相,會疾,不能朝,改禮部尚書。

卒,年七十,贈尚書右僕射。

兄邈,弟遜。

邈,長慶、大和中,累以拾遺、補闕召,不應。

遜嘗為邑宰,解印綬去。

造子璋。

璋以父廕累官大理丞。

一陰一平吏盜官物,而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御史,賜緋衣。

遷婺州刺史,以政有績,賜金紫。

徙廬、宋二州刺史。

宣州逐鄭薰也,崔弦調淮南兵討之,以璋為宣州刺史。

事平,就拜觀察使,擢武寧節度使。

銀刀軍驕橫,累將姑息,而璋政嚴明,懼之,相率逐璋,詔徙邠寧節度,歷京兆尹。

璋素強幹,鉏宿弊,豪右懾服,加檢校吏部尚書。

同昌公主薨,懿宗誅醫無狀者,系親屬三百餘人。

璋與劉瞻極諫,貶振州司馬,歎曰:「生不逢時,死烏足惜!」仰藥死。

彥博裔孫廷筠,少敏悟,工為辭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溫李」。

然薄於行,無檢幅。

又多作側辭艷曲,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飲狎暱。

數舉進士不中第。

思神速,多為人作文。

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廷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執政鄙其為,授方山尉。

徐商鎮襄一陽一,署巡官,不得志,去歸江東。

令狐綯方鎮淮南,廷筠怨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謁。

丐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訴於綯。

綯為劾吏,吏具道其汙行,綯兩置之。

事聞京師,廷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

俄而徐商執政,頗右之,欲白用。

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

本名岐,字飛卿。

弟廷皓,鹹通中,署徐州觀察使崔彥曾幕府。

龐勳反,以刃脅廷皓,使為表求節度使,廷皓紿曰:「表聞天子,當為公信宿思之。」

勳喜。

歸與妻子決,明日復見,勳索表,倨答曰:「我豈以筆硯事汝邪?其速殺我。」

勳熟視笑曰:「儒生有膽邪,吾動眾百萬,無一人一操一檄乎!」囚之,更使周重草表。

彥曾遇害,廷皓亦死,詔贈兵部郎中。

皇甫無逸,字仁儉,京兆萬年人。

父誕,隋并州總管府司馬,漢王諒反,一逼一之不從,見殺。

無逸在長安,聞變即號慟,人問故,對曰:「吾父生平重節義,必無苟免者。

頃訃至,果然。

時五等廢,煬帝嘉誕忠,特封無逸平輿侯,而贈誕柱國、弘義郡公。

無逸歷淯一陽一太守,治為天下最,再遷右武衛將軍。

帝幸江都,詔居守洛一陽一。

帝被殺,乃與段達、元文都立越王侗。

及王世充篡,棄母妻,斬關自歸。

追騎及,無逸顧曰:「吾有死,終不能同爾為逆。」

解金帶投之地,曰:「以與爾,無相困。」

騎爭下取,由是獲免。

高祖以無逸本隋勳舊,尊遇之,拜刑部尚書,封滑國公。

歷陝東道行台民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時蜀新定,吏多橫恣,人不聊,詔無逸持節巡撫,得承製除吏。

既至,黜貪暴,用廉善,法令嚴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誣告無逸為母故一陰一交世充,帝判其詐,斬希仁,遣給事中李公昌馳諭。

又有告無逸交通蕭銑者,時無逸與行台僕射竇璡不協,因表自陳,並上璡罪。

有詔劉世龍、溫彥博按之,無狀,遂斬告者而黜璡。

及還,帝勞曰:「比多譖毀,但以正直為佞人憎爾。」

無逸頓首謝,帝曰:「卿無負,何所謝?」

拜民部尚書,出為同州刺史,徙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所至輒閉閤不通賓客,左右無敢出入者;所須皆市易它境。

嘗按部,宿民家,鐙炷盡,主人將續進,無逸一抽一佩刀斷帶為炷,其廉介類如此。

然過自畏慎,每上表疏,讀數十猶懼未審,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

母在長安疾篤,太宗命馳驛召還承問,憂悸不能食,道病卒。

贈禮部尚書,謚曰孝。

王珪駁曰:「無逸入蜀,不能與母俱,留卒京師,子道未足稱,不可謂孝。」

乃更謚良。

李襲志,字重光。

其先本隴西狄道人,五世祖避地,更為金州安康人。

仕隋始安郡丞。

大業末,盜賊起,襲志傾私產募士,得三千人,乘城拒盜,蕭銑、林士弘屢攻之不下。

聞煬帝喪,乃與士民縞素三日臨,或說曰:「公臨郡久,士大夫悅向,蠻夷畏威,雖曰隋臣,實君長也。

今四海分裂,自王者非一姓,宜遂據嶺表,取百粵,豈遽不若尉佗乎?」

襲志曰:「吾世隋臣,今江都雖淪,宗社尚有奉,諸君當相與戮力刷仇恥,豈怙亂圖不義哉?吾寧蹈忠死,不逆節以生,尉佗不足為吾法也。」

欲斬說者,眾諫,乃止。

遂固守凡二年,力窮援絕,為銑所陷,偽署工部尚書、桂州總管。

武德初,高祖賜書,命其子玄嗣召之。

襲志約嶺南酋永平郡守李光度潛圖歸國。

帝復以書諭曰:「公朕之宗,不可與異姓比,宜及子弟並豫宗正屬籍。」

乃銑平,嶺南六十餘州皆送款,襲志誘而致雲。

趙郡王孝恭承製授桂州總管。

五年來朝,進柱國,封始安郡公、江州都督。

後討輔公祏,為水軍總管,轉桂州都督。

襲志守桂二十八年,政尚清省,南荒便之。

表請入朝,以光祿大夫、汾州刺史致仕,卒。

弟襲譽,字茂實,通敏有識度。

仕隋為冠軍府司兵。

一陰一世師輔代王守京師也,三輔盜螘聚,襲譽請以兵據永豐倉,發粟賑窮乏,出庫物賞戰士,馳檄郡縣,共逐捕賊。

世師不從。

乃求出募山南兵,至漢中,高祖已定長安,召授太府少卿、安康郡公。

伐王世充也,拜潞州總管。

時突厥已和親,又通使世充,襲譽捕斬之。

詔委典運,以饟東軍。

擢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

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不事農;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

召為太府卿。

為人嚴愨,以威肅聞。

居家儉,厚於宗親,祿稟隨多少散之。

以余資寫書,罷揚州,書遂數事載。

嘗謂子孫曰:「吾一性一不喜財,遂至窶乏。

然負京有賜田十頃,能耕之,足以食;河內千樹桑,事之可以衣;江都書,力讀可進求宦。

吾歿後,能勤此,無資於人矣。」

遷涼州都督,改同州刺史。

坐在涼州以私憾杖殺番禾丞劉武,當死,廢為民,流泉州,卒。

姜謨,秦州上邽人。

隋大業末,為晉一陽一長。

高祖在太原,謨前識之,謂所親曰:「隋政亂將亡,必有聖人受之。

唐公負王霸資度,其必撥亂得天下。」

乃深自結。

及大將軍府建,引為司功參軍,從平霍邑、絳郡,兵遂度河,謨部勒一夕濟,高祖歎其略。

進平長安,除相國胄曹參軍、長道縣公。

薛舉寇秦州,以謨山西豪望,詔安一撫隴外,委以便宜。

將行,請曰:「公天人之望已屬,宜膺圖緯,光有神器。

謨老矣,恐先朝露,幸一見踐阼,死不恨。」

高祖嘉納。

乃與竇軌出散關,下河池、漢一陽一,遇薛舉,與戰,軌敗,召謨還朝,為員外散騎常侍。

後仁杲平,擢秦州刺史。

帝曰:「昔人稱衣錦故鄉,今以本州相授,所以償功。

涼州荒梗,宜有以靖之。」

謨至,撫邊俗以恩信,盜賊衰止。

人喜曰:「不意復見太平官府。」

改守隴州,以老去職。

貞觀元年卒,贈岷州都督,謚曰安。

子確。

確,字行本,以字顯。

貞觀中,為將作少匠,護作九成、洛一陽一宮及諸苑御,以干力稱,多所賚嘗,游幸無不從,遷宣威將軍。

太宗選趫才,衣五色袍,乘六閒馬,直屯營,宿衛仗內,號曰「飛騎」,每出幸,即以從,拜行本左屯衛將軍,分典之。

高昌之役,為行軍副總管,出伊州,距柳谷百里,依山造攻械,增損舊法,械益一精一。

其處有漢班超紀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頌陳國威靈。

遂與侯君集進平高昌,戰有功,璽書尉勞。

還,為金城郡公,賜奴婢七十人,帛百五十段。

帝將征高麗,行本諫未宜輕用師,不從。

至蓋牟城,中流矢,卒。

帝賦詩悼之,贈左衛大將軍、郕國公,謚曰襄,陪葬昭陵。

子簡嗣。

行本一性一恪敏。

所居官,雖祈寒烈暑無懈容,加有巧思,凡朝之營繕,所司必諮而後行。

魏徵見其倚暱,恐浸啟侈端,勸帝斥之,帝賴其強濟,不斥也。

子柔遠,美姿容,敷奏詳辯。

武後時,至左鷹揚衛將軍,攝地官尚書通事舍人、內供奉。

子皎、晦。

皎,長安中為尚衣奉御,玄宗在籓邸,皎識其有非常度,委心焉。

及即位,自潤州長史召授殿中少監。

出入臥內,陪燕私,詔許捨敬,坐與妃嬪連榻,間擊球鬥雞,呼之不名也。

賜宮女、廄馬及它珍物,前後不勝計。

帝在殿廷玩一嘉樹,皎盛讚之,帝遽令徙植其家。

後將誅竇懷貞等,皎與密議,以功進殿中監、楚國公,食封四百戶。

議者譏短皎任遇太過,帝以其籓邸舊,思有以宣佈之,乃下詔曰:「殿中監、楚國公皎,往事朕於籓國,雖彭祖同書,子陵共學,不過也。

朕嘗游長楊、鄠、杜間,皎於時奉侍,數謂朕曰:『相王必登天位,王且儲副。

』朕叱而後止,復言於朕兄弟近戚。

語聞太上皇,太上皇奏之中宗,遣嗣虢王邕等鞫問,皎一意保護,罔或貳言。

宗楚客、紀處訥等請投皎炎荒,中宗特詔貶潤州長史。

專以忠力戴朕,謂天且有命,故履危蹈艱而無變焉。

朕既即位,又參誅一奸一臣,將厚以光一寵一,每所摠遜。

造膝匪躬,舉多規益。

而悠悠之談,丑正惡直,天下之人,其未及識皎之功,何見之異也?昔漢昭之任霍光,魏祖之明程昱,朕之不德,庶幾於此。

且否當其悔,則必滅乃宗;泰至於亨,則所酬未補。

豈流言之聽,而厚德之忘哉?苟謀始有之,圖終可也。」

尋遷太常卿,監修國史。

弟晦又為吏部侍郎,有權一寵一,宋璟以為非久安策,請抑損之。

開元五年,下詔放歸田里,使自娛。

久之,復為秘書監。

十年,坐洩禁中語,為嗣濮王嶠所劾,敕中書門下究狀。

嶠亦王守一姻家,中書令張嘉貞一陰一希其意,傅致皎獄。

詔免殊死,杖之,流欽州。

道病死,年五十。

親厚坐謫死者數人,世以為冤。

時源乾曜方侍中,不能正,為人所譏詆。

帝后思皎舊勳,令遞柩還,以禮葬之,存問其家,追贈澤州刺史。

後以子尚主,更贈吏部尚書,仍賜封二百戶為祠享費。

子慶初。

慶初生方卒,帝許尚主,後淪謫二十餘年。

天寶初,皎甥李林甫為宰相,為帝言之,始命以官,襲楚國公。

十載,尚新平公主。

新平故嘗歸裴玪,玪卒,乃降慶初。

主慧淑,閒文墨,帝賢之,歷肅、代朝,恩禮加重,慶初亦得幸。

舊制,駙馬都尉多不拜正官,特拜慶初太常卿。

會脩植建陵,詔為之使,誤毀連岡,代宗怒,下吏論不恭,賜死,建陵使史忠烈等皆誅,裴玪子仿,亦削官。

主幽禁中,大歷十年薨。

故事,太常職奉陵廟。

開元末,濮一陽一王徹為宗正卿,有一寵一,始請宗正奉陵。

天寶中,張垍以主婿任太常,故復舊。

及慶初敗,又以陵廟歸宗正雲。

晦,起家蒲州參軍,累為高陵令,治有聲,遷長安令,人畏一愛一之。

開元初,擢御史中丞。

先是,永徽、顯慶時,御史不拜宰相,銜命使四方者,廷中揖見,後稍屈下。

至晦,獨徇舊體,謂御史曰:「不如故事,且奏譴公等。」

由是台儀復振。

轉太常少卿。

時國馬乏,晦請以詔書市馬六胡州,率得馬三千,署游擊將軍,詔可。

閒廄乃稍備。

除黃門侍郎,辭不拜,改兵部。

滿歲,為吏部侍郎,主選。

曹史嘗請托為一奸一,前領選者周棘扈籓,檢窒內外,猶不禁。

至晦,悉除之,示無防限,然處事一精一明,私相屬諉,罪輒得,皆以為神。

始,晦革舊示簡,廷議恐必敗,既而贓賕路塞,而流品有敘,眾乃伏。

皎被放,晦亦左除宗正卿。

貶春州司馬,徙海州刺史,卒。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

祖顒,為魏散騎侍郎。

善為巧於歷數,仕隋,調文林郎。

督工徒五百營仁壽宮,總監楊素索簿閱實,善為執板暗唱,無一差謬,素大驚。

自是四方有疑獄,悉令按訊,皆究其情。

仁壽中,遷樓煩司戶書佐,高祖為太守,尤禮接。

善為見隋政日紊,密勸高祖圖天下。

及兵起,署大將軍府司戶參軍,封清河縣公。

擢累尚書左丞,用清察稱。

諸曹史惡之,以其短而傴,嘲曰:「曲如鉤,例封侯。」

欲沮罷所任。

帝聞,勉之曰:「昔齊末一奸一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緯暗不察,至滅其家。

朕雖不德,倖免是。」

因下令購謗者,謗乃止。

傅仁均撰《戊寅歷》,李淳風詆其疏,帝令善為考二家得失,多所裁正。

貞觀初,為陝州刺史。

時議,戶猥地狹者徙寬鄉,善為奏:「畿內戶眾,而丁壯悉籍府兵,若聽徙,皆在關東,虛近實遠,非經通計。」

詔可。

歷大理、司農二卿,坐與少卿不平,出為秦州刺史。

卒,贈刑部尚書,謚曰忠。

初,天下既定,群臣居喪者皆奪服,善為建言其敝。

武德二年,始許終喪,然猶時以權迫不能免,如房玄齡、褚遂良者眾矣。

李嗣真,字承胄,趙州柏人人。

多藝數,舉明經,中之,累調許州司功參軍。

賀蘭敏之修撰東台,表嗣真直弘文館,與學士劉獻臣、徐昭皆少有名,號「三少」。

高宗東封還,詔贈孔子太師,命有司為祝,司文郎中雷少穎文不稱旨,更命嗣真,成不淹頃,帝覽稱善,詔加兩階。

敏之等倚恩自如,嗣真不喜,求補義烏令。

敏之敗,學士多連坐,嗣真獨免。

調露中,為始平令,風化大行。

時章懷太子作《寶慶曲》,閱於太清觀,嗣真謂道人劉概、輔儼曰:「宮不召商,君臣乖也;角與徵戾,父子疑也。

死聲多且哀,若國家無事,太子任其咎。」

俄而太子廢,概等奏其言,擢太常丞,知五禮儀,封常山縣子。

嗣真常曰:「隋樂府有《堂堂曲》,明唐再受命,比日有『側堂堂,橈堂堂』之謠,側,不正也,橈,危也。

皇帝病日侵,事皆決中宮,持權與人,收之不易。

宗室雖眾,居中制外,勢且不敵。

諸王殆為後所蹂踐,吾見難作不久矣。」

太常缺黃鐘,鑄不能成,嗣真居崇業裡,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

道上逢一車,有鐸聲甚厲,嗣真曰:「宮聲也。」

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者,掘之得鐘,眾樂遂和。

嘗引工展器於廷,後奇其風度應對,召相王府參軍閻玄靜圖之,吏部郎中楊志誠為贊,秘書郎殷仲容書,時以為一寵一。

永昌初,以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請周、漢為二王后,詔可。

命巡撫河東,薦宋溫瑾、袁嘉祚、李日知,拔州縣職,皆至顯官。

來俊臣獄方熾,嗣真上書諫,以為「昔陳平事漢祖,謀疏楚君臣,行反間,項羽遂亡。

今殆有如平者謀陛下君臣,恐為社稷禍」。

不納。

出為潞州刺史。

俊臣誣以反,流籐州,久得還。

自筮死日,豫具棺斂,如言卒桂一陽一。

有詔州縣護喪還鄉里,贈濟州刺史,謚曰昭。

武後嘗問嗣真儲貳事,對曰:「程嬰、杵臼存趙氏孤,古人嘉之。」

後悟,中宗乃安。

神龍初,贈御史大夫。

所撰述尤多。

時雍州人裴知古亦善樂律,長安中,為太樂令。

神龍元年正月,享太廟,樂作,知古密語萬年令元行沖曰:「金石諧婉,將有大慶,在唐室子孫乎!」是月,中宗復位。

人有乘馬者,知古聞其嘶,乃曰:「馬鳴哀,主必墜死。」

見新婚者,聞佩聲,曰:「終必離。」

訪之,皆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