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奉天皇帝琮,景雲元年,王許昌郡,與真定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新唐書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玄宗三十子:劉華妃生琮、第六子琬、第十二子璲,趙麗妃生瑛,元獻皇后生肅宗皇帝,錢妃生琰,皇甫德儀生瑤,劉才人生琚,武惠妃生一、第十五子敏、第十八子瑁、第二十一子琦,高婕妤生璬,郭順儀生璘,柳婕妤生玢,鍾美人生環,盧美人生瑝,閻才人生玼,王美人生珪,陳才人生珙,鄭才人生瑱,武賢儀生璿、第三十子璥;余七子夭,母氏失傳。

奉天皇帝琮,景雲元年,王許昌郡,與真定王同封。

先天元年,進王郯,與郢王同封。

開元四年,領安西大都護、安一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

十三年,徙王慶,與忠、棣、榮、光、儀、穎、永、壽、延、盛、濟十一王同封。

十五年,與十王並領節度,不出閤。

琮以涼州都督兼河西諸軍節度大使。

天寶元年,改節河東。

十載薨,贈太子,謚靖德。

肅宗立,詔曰:「靖德太子琮,親則朕兄,睿悊聰明,朕昔踐儲極,顧誠非次,君父有命,不敢違,永言懇讓,不克如素。

宜進謚奉天皇帝,妃竇為恭應皇后。」

詔尚書右僕射裴冕持節改葬,群臣素服臨送達禮門,帝御門哭以過喪,墓號齊陵。

無子,以太子瑛子俅嗣王。

琮始名嗣直,太子嗣謙,棣王嗣真,鄂王嗣初,靖恭太子嗣玄。

開元十三年,更名曰潭,曰鴻,曰洽,曰涓,曰滉。

後十年改今名。

太子瑛,始王真定,進王郢。

開元三年,立為皇太子。

七年,詔太子、諸王入國學行齒胄禮,太常擇日謁孔子,太子獻。

詔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執經,群臣、學官、諸生以差賜帛。

明年,瑛加元服,見太廟。

十六年,詔九品官息女可配太子者,有司采閱待進止,以太常少卿薛縚女為妃。

帝種麥苑中,瑛、諸王侍登,帝曰:「是將薦宗廟,故親之,亦欲若等知稼穡之難。」

因分賜侍臣,曰:「《春秋》書『無麥禾』,古所甚重。

比詔使者閱田畝,所對不以實,故朕自蒔以觀其成」雲。

初,瑛母以倡進,善歌舞,帝在潞得幸。

及即位,擢妃父元禮、兄常奴皆至大官。

鄂、光二王母亦帝為臨淄王時以色選。

及武惠妃一寵一幸傾後宮,生壽王,一愛一與諸子絕等。

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職,頗怏怏。

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楊洄揣妃旨,伺太子短,嘩為醜語,惠妃訴於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議廢之。

中書令張九齡諫曰:「太子、諸王日受聖訓,天下共慶。

陛下享國久,子孫蕃衍,奈何一日棄三子。

昔晉獻公惑嬖姬之讒,申生憂死,國乃大亂;漢武帝信江充巫蠱,禍及太子,京師蹀血;晉惠帝有賢子,賈後譖之,乃至喪亡;隋文帝聽後言,廢太子勇,遂失天下。

今太子無過,二王賢。

父子之道,天一性一也,雖有失,尚當掩之。

惟陛下裁赦。」

帝默然,太子得不廢。

俄而九齡罷,李林甫專國,數稱壽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

二十五年,洄復構瑛、瑤、琚與妃之兄薛銹異謀。

惠妃使人詭召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介以入。」

太子從之。

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

帝使中人視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

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銹賜死。」

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

歲中,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

夜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訖不解。

妃死,崇亡。

寶應元年,詔贈瑛皇太子,瑤等復王。

瑛子五人:儼、伸、倩、俅、備。

瑛之廢,帝使慶王畜儼等為子。

儼封新平郡王,伸平原郡王,俅嗣慶王,備太僕卿,倩失傳。

隸王琰,開元二年始王鄫,與鄂、鄄二王同封。

後徙王棣,領太原牧、太原以北諸軍節度大使。

天寶初,為武威郡都督,經略節度河西、隴右。

會妃韋以過置別室,而二孺人爭一寵一不平,求巫者密置符琰履中以求媚。

仇人告琰厭魅上,帝伺其朝,使人取履視之,信。

帝怒責琰,琰頓首謝曰:「臣罪宜死,然臣與婦不相見二年,有二孺人爭長,臣恐此三人為之。」

及推,果驗。

然帝猶疑琰,怒未置,太子以下皆為請,乃囚於鷹狗坊,以憂薨,妃,縚之女,無子,還本宗。

琰凡五十五子,得王者四人,僎王汝南郡,僑宜都,俊濟南,侒順化;僚太僕卿,俠國子祭酒,仁殿中監,僾秘書監。

寶應元年,詔復琰王爵。

鄂王瑤,既封,遙領幽州都督、河北節度大使。

開元二十三年,與榮、光、儀、穎、永、壽、延、盛、濟、信、義十一王並授開府儀同三司,實封二千戶。

詔詣東宮、尚書省,上日百官集送,有司供張設樂。

是日,悉拜王府官屬,然未有府也,而選任冒濫,時不以為榮。

靖恭太子琬,始王鄄,徙王榮。

為京兆牧,領隴右節度大使。

又詔親巡按隴右,選必內、河東飛騎五萬防盛秋。

累兼單于、安北大都督。

安祿山反,詔琬為征討元帥,募河、隴兵屯陝,以高仙芝副之,會薨。

琬風格秀整,有素望,中外倚之。

及薨,莫不為國悵恨。

詔加贈謚。

琬男一女五十八人,得王者三人,俯王濟一陰一郡,偕北平,倩陳留;傆衛尉卿,僓秘書監,佩鴻臚卿。

光王琚,開元十三年始王,與儀、穎、永、壽、延、盛、濟七王同封。

俄領廣州都督。

勇力善騎射,帝一愛一之。

與鄂王同一居,友睦甚,皆篤學。

既廢,無嗣。

初,琚名涺,儀王濰,穎王沄,永王澤,壽王清,延王洄,盛王沐,濟王溢,信王沔,義王漼,陳王沚,豐王澄,恆王潓,涼王漎,汴王滔,至二十三年,詔悉改今名。

夏悼王一,生韶秀,以母一寵一,故鍾一愛一,命之曰一。

未免懷薨,追爵及謚。

時帝在東都,故葬龍門東岑,欲宮中望見雲。

儀王璲,即封,授河南牧。

薨,贈太傅。

子侁王鍾陵郡,僆廣陵。

穎王璬,喜讀書,好文辭。

開元十五年,遙領安東都護。

安祿山反,詔領劍南節度大使,以楊國忠為之副。

帝西出,令御史大夫魏方進為置頓使,移書劍南屬郡,托璬之籓,大設儲偫。

璬先即鎮,更以蜀郡長史崔圓為副。

璬濟江,舟中以彩席藉步,命徹之,曰:「此可寢,奈何踐之?」

璬之出遽,不及受節,司馬史賁請建大槊,蒙油囊,先驅以威道路。

璬笑曰:「既為真王矣,安用假節為?」

將至成都,崔圓迎拜馬前,璬不為禮,圓銜之。

璬視事再逾月,人便其寬,圓奏罷居內宅。

乃詔宣慰肅宗於彭原,從還京師。

建中四年薨,年六十六。

子伸為滎一陽一王,僝高邑王,俔楚國公,僔夔國公。

懷思王敏,貌豐秀若圖畫,帝一愛一之。

甫晬薨,追爵及謚,祔葬敬陵。

永王璘,少失母,肅宗自養視之。

長聰敏好學。

貌陋甚,不能正視。

既封,領荊州大都督。

安祿山反,帝至扶風,詔璘即日赴鎮。

俄又領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以少府監竇昭為副。

璘至江陵,募士得數萬,補署郎官、御史。

時江淮租賦巨億萬,在所山委。

璘生宮中,於事不通曉,見富且強,遂有窺江左意,以薛鏐、李台卿、韋子春、劉巨鱗、蔡F駉為謀主。

肅宗聞之,詔璘還覲上皇於蜀,璘不從。

其子襄城王易,剛鷙乏謀,亦樂亂,勸璘取金陵。

即引舟師東下,甲士五千趨廣陵,以渾惟明、季廣琛、高仙琦為將,然未敢顯言取江左也。

會吳郡採訪使李希言平牒璘,璘因發怒曰:「寡人上皇子,皇帝弟,地尊禮絕。

今希言乃平牒抗威,落筆署字,何邪?」

乃使惟明襲希言,而令廣琛趨廣陵,攻採訪使李成式。

璘至當塗,希言已屯丹楊,遣將元景曜等拒戰,不勝,降於璘,江淮震動。

明年,肅宗遣宦者啖廷瑤等與成式謀招喻之。

時河北招討判官李銑在廣陵,有兵千餘,廷瑤邀銑屯揚子,成式又遣裴戎以廣陵卒三千戍伊婁埭,張旗幟,大閱士。

璘與易登陴望之,有懼色。

廣琛知事不集,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邪?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於王者。

如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大功可成。

今乃不然,使吾等名絓叛逆,如後世何?」

眾許諾,遂割臂盟。

於是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廣琛以兵六千奔廣陵。

璘使騎追躡之,廣琛曰:「我德王,故不忍決戰,逃命歸國耳。

若一逼一我,且決死。」

追者止,乃免。

是夜,銑陣江北,夜然束葦,人執二炬,景亂水中,覘者以倍告,璘軍亦舉火應之。

璘疑王師已濟,攜兒女及麾下遁去。

遲明覺其紿,復入城,具舟楫,使易驅眾趨晉陵。

諜者告曰:「王走矣!」成式以兵進,先鋒至新豐,璘使易、仙琦逆擊之。

銑合勢,張左右翼,射易中肩,軍遂敗。

仙琦與璘奔鄱一陽一,司馬閉城拒,璘怒,焚城門入之,收庫兵,掠余干,將南走嶺外。

皇甫侁兵追及之,戰大庾嶺,璘中矢被執,侁殺之。

易為亂兵所害,仙琦逃去。

璘未敗時,上皇下誥:「降為庶人,徙置房陵。」

及死,侁送妻子至蜀,上皇傷悼久之。

肅宗以少所自鞠,不宣其罪。

謂左右曰:「皇甫侁執吾弟,不送之蜀而擅殺之,何邪?」

由是不復用。

薛寔等皆伏誅。

子儹為余姚王,偵莒國公,儇郕國公,伶、儀並國子祭酒。

壽王瑁,母惠妃頻妊不一育,及瑁生,寧王請養邸中,元妃自一乳一之,名為己子,故封比諸王最後。

開元十五年,遙領益州大都督。

初,帝以永王等尚幼,詔不入謁。

瑁七歲,請與諸兄眾謝,拜舞有儀矩,帝異之。

寧王薨,請制一服以報私恩,詔可。

大歷十年薨,贈太傅。

子王者三人,僾王德一陽一郡,伓濟一陽一郡,偡廣一陽一郡,伉薛國公,傑國子祭酒。

延王玢,母尚書右丞范之孫,帝重其名家,而玢亦仁一愛一有學。

既封,遙領安西大都護。

帝入蜀,玢凡三十六子,不忍棄,故徐進,數日,見行在所,帝怒,漢中王瑀申救得解,聽歸靈武。

興元元年薨。

子倬王彭城郡,侹平一陽一,倞魯國公,偃荊國公,優太僕卿。

盛宣王琦,既封,領揚州大都督。

帝之西,詔為廣陵大都督、淮南江東河南節度大使,以劉匯為副,李成式為副大使,琦不行。

廣德二年薨,贈太傅。

子償封真定王,佩武都王,俗徐國公,系許國公。

濟王環,逸其薨年。

子傃王永嘉郡,俛平樂郡。

信王瑝,開元二十一年始王,與義、陳、豐、恆、涼、汴六王同封。

子佟封新安王,倜晉陵王。

義王玼,與信王並失薨年。

子儀為舞一陽一王,僇高密王。

陳王珪,二十一子,得王者三人,倫王安南郡,佗臨淮,佼安一陽一。

豐王珙,已封,為左衛大將軍。

帝至普安,授珙武威都督、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節度大使,以隴西太守鄧景山為副,珙不行。

廣德初,吐蕃入京師,代宗幸陝,將軍王懷忠閉苑門,以五百騎劫諸王西迎虜,遇郭子儀,懷忠曰:「上東遷,宗社無主,今僕奉諸王西奔,以系天下望。

公為元帥,惟所廢置。」

子儀未對。

珙輒曰:「公何如?」

司馬王延昌質責珙曰:「上雖蒙塵,未有失德,王為籓翰,安得狂悖之言?」

子儀亦讓之,即護送行在所,帝赦不責。

珙語不遜,群臣恐其亂,請除之,乃賜死。

子佻為齊安王。

恆王瑱,好方士,常服道士服。

從帝幸蜀,還,代宗時薨。

涼王璿,母高平王重規之女,宮中號小武妃者。

璿薨代宗時。

子仂為瀘一陽一郡王。

汴哀王璥,於諸子為最少,初封才數歲,容貌秀澈,有成一人風,帝一愛一之。

開元二十三年,授右千牛衛大將軍。

明年,薨。

唐制:親王封戶八百,增至千;公主三百,長公主止六百。

高宗時,沛英豫三王、太平公主武後所生,戶始逾制,垂拱中,太平至千二百戶。

聖歷初,相王、太平皆三千,壽春等五王各三百。

神龍初,相王、太平至五千,衛王三千,溫王二千,壽春等王皆七百,嗣雍、衡一陽一、臨淄、巴陵、中山王五百,安樂公主二千,長寧千五百,宣城、宜城、宣安各千,相王女為縣主,各三百。

相王增至七千,安樂三千,長寧二千五百,宜城以下二千。

相王、太平、長寧、安樂以七丁為限,雖水旱不蠲,以國租、庸滿之。

中宗遺詔,雍、壽春王進為親王,戶千。

開元後,天子敦睦兄弟,故寧王戶至五千五百,岐、薛五千,申王以外家微,戶四千,邠王千八百,帝妹戶千,中宗諸女如之,通以三丁為限。

及皇子封王,戶二千,公主五百。

咸宜公主以母惠妃故,封至千,自是,諸公主例千戶止。

初,文德皇后崩,晉王最幼,太宗憐之,不使出閤。

豫王亦以武後少子不出閤,嗣聖初,即帝位,及降封相王,乃出閤。

中宗時,譙王失一愛一,遷外籓,溫王年十七,猶居宮中,遂立為帝。

開元後,皇子幼,多居禁內,既長,詔附苑城為大宮,分院而處,號「十王宅」,所謂慶、忠、棣、鄂、榮、光、儀、穎、永、延、盛、濟等王,以十,舉全數也。

中人押之,就夾城參天子起居。

家令日進膳。

引詞學士入授書,謂之侍讀。

壽、信、義、陳、豐、恆、涼七王就封,亦居十宅。

鄂、光廢死,忠王立為太子,慶、棣繼薨,唯榮、儀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於外坊,歲時通名起居。

既又諸孫多,則於宅外更置「百孫院」。

天子歲幸華清宮,又置十王、百孫院於宮側。

宮人每院四百餘,百孫院亦三四十人。

禁中置維城庫,以給諸王月奉。

諸孫納妃、嫁女,就十王宅。

太子不居東宮,處乘輿所幸別院。

太子、親王、公主婚嫁並供帳於崇仁之禮院。

此承平制雲。

肅宗十四子:章敬皇后生代宗皇帝,宮人孫生系,張生倓,王生佖,陳婕妤生僅,韋妃生,張美人生侹,後宮生榮,裴昭儀生璜,段婕妤生倕,崔妃生偲,張皇后生,侗,後宮生僖。

越王系,生開元時。

玄宗末年,悉王太子子,故系王南一陽一郡。

帝即位,至德二載十二月,進王趙,與彭、兗、涇、鄆、襄、杞、召、興、定九王同封。

乾元二年,九節度兵潰河北,朝廷震駭,乃以李光弼代郭子儀總兵關東,而光弼請賢王為帥,於是詔系充天下兵馬元帥,而光弼以司空兼侍中、薊國公副,知節度行營事,系留京師。

史思明陷洛一陽一,系請行,不聽。

明年,徙王越。

帝寢疾,皇太子監國,張皇后與中人李輔國有隙,因召太子入,謂曰:「輔國典禁軍,用事久,四方詔令皆出其口,矯天子制,一逼一徙聖皇,天下側目。

今上疾彌留,輔國常怏怏,忌吾與汝。

又程元振一陰一結黃門,圖不軌。

若釋不誅,禍不移頃。」

太子泣曰:「此二人者,陛下勳舊,而上體不豫,重以此事,得無震驚乎?願出外徐計之。」

後曰:「是難與共事者!」乃召系曰:「汝能行此乎?」

系許諾。

即遣內謁者監段恆俊選材勇宦者二百人,授甲長生殿,以帝命召太子。

元振以告輔國,乃相與勒兵凌霄門,迎太子,以難告。

太子曰:「上疾亟,吾可懼死不赴乎?」

元振曰:「赴則及禍。」

乃以兵護太子止飛龍廄,勒兵夜入三殿,收系及恆俊等百餘人系之,幽後別殿。

後及系皆為輔國所害。

系三子:建王武威郡,逌興道,逾齊國公。

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寧。

英毅有才略。

善騎射。

祿山亂,典親兵,扈車駕。

度渭,百姓遮道留太子,太子使喻曰:「至尊播遷,吾可以違左右乎?」

倓進說曰:「逆胡亂常,四海崩分,不因人情圖興復,雖欲從上入蜀,而散關以東非國家有。

夫大孝莫若安社稷,殿下當募豪桀,趣河西,收牧馬。

今防邊屯士不下十萬,而光弼、子儀全軍在河朔,與謀興復,策之上者。」

廣平王亦贊之,於是議定。

太子北過渭,兵仗鹽惡,士氣崩沮,日數十戰。

倓以驍騎數百從,每接戰,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

太子或過時未食,倓輒涕泗不自勝,三軍皆屬目。

至靈武,太子即帝位,議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左右固請廣平王。

帝曰:「廣平既塚嗣,安用元帥?」

答曰:「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

元帥,撫軍也,莫宜於廣平王。」

帝從之,更詔倓典親軍,以李輔國為府司馬。

時張良娣有一寵一,與輔國交構,欲以動皇嗣者。

倓忠謇,數為帝言之,由是為良娣、輔國所譖,妄曰:「倓恨不總兵,鬱鬱有異志。」

帝惑偏語,賜倓死,俄悔悟。

明年,廣平王收二京,使李泌獻捷。

泌與帝雅素,從容語倓事,帝改容曰:「倓於艱難時實自有力,為細人間鬩,欲害其兄,我計社稷,割一愛一而為之所。」

泌曰:「爾時臣在河西,知其詳。

廣平於兄弟篤睦,至今言建寧,則嗚咽不自己。

陛下此言得之讒口耳。」

帝泣下曰:「事已爾,末耐何!」泌曰:「陛下嘗聞《黃台瓜》乎?高宗有八子,天後所生者四人,自為行,而睿宗最幼。

長曰弘,為太子,仁明孝友,後方圖臨朝,鴆鐐之,而立次子賢。

賢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欲以感悟上及後。

其言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雲可,四摘抱蔓歸。

』而賢終為後所斥,死黔中。

陛下今一摘矣,慎無再!」帝愕然曰:「公安得是言?」

是時,廣平有大功,亦為後所構,故泌因對及之,廣平遂安。

及即位,追贈倓齊王。

大歷三年,有詔以倓當艱難時,首定大謀,排眾議,於中興有功,乃進謚承天皇帝,以興信公主季女張為恭順皇后,冥配焉,葬順陵,祔主奉天皇帝廟,同殿異室雲。

初,李泌請加贈倓,代宗曰:「倓一性一忠孝,而困於讒,追帝之,若何?」

答曰:「開元中,上皇兄弟皆贈太子。」

帝曰:「是特祖宗友一愛一耳,豈若倓有功乎?」

於是追帝號。

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輴不動。

帝謂泌曰:「豈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

且卿及知倓艱難定策者。」

泌為輓詞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進輴,乃行,觀者皆為垂泣。

衛王泌,始王西平。

蚤薨,寶應元年五月,與鄆王同追封。

彭王堇,始王新城,進封彭。

史思明陷河、洛,人心震一騷一,群臣請以諸王臨統方鎮兵,遙相維壓。

於是詔堇充河西節度,兗王北庭,涇王隴右,杞王陝西,興王鳳翔,並為大使。

是歲堇薨。

子鎮為常山郡王。

兗王閒,始王穎川,進王兗。

寶應元年薨。

涇王侹,始王東一陽一,進王涇。

興元元年薨。

鄆王榮,始王靈昌。

蚤薨,追封。

襄王璜,至德二載始王,與杞、召、興、定四王同封。

貞元七年薨。

子宣為伊吾郡王,寀樂安王。

宣裔孫熅。

熅,一性一謹柔,材無過人者。

光啟二年,田令孜一逼一僖宗幸興元,邠寧節度使硃玫以五千騎追乘輿不及。

熅以疾不能從,玫劫之,駐鳳翔,得台省辟百餘,乃脅宰相蕭遘等率群臣盟石鼻驛,奉熅為嗣襄王,監軍國事,因還京師,即封拜官屬。

初,遘執不可,於是罷遘,而玫自為侍中,號令己出。

以裴澈為門下侍郎,鄭昌圖中書侍郎,皆平章事。

遣柳陟等十餘人分諭天下嗣襄王所以監國意,皆得進官。

玫又脅太子太師裴璩等奉箋勸進,熅五讓乃即位,改元建貞,尊僖宗為太上元皇聖帝。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率諸籓貢奉,歸者十八九,而蔡州秦宗權自僭號,惟太原李克用不從。

時帝遣使喻重榮、克用,故二人聽命。

樞密使楊復恭等傳檄三輔,募能斬玫者,以邠寧節度界之。

其偽將王行瑜自鳳州入京師殺玫,而熅與澈、昌圖並官屬奔東渭橋。

重榮紿使迎之,熅與官屬別,且泣曰:「朕見重榮,當令備所服迓公等。」

至蒲,執殺之,因械澈等於獄,誅殺偽官,函熅首至行在所。

熅即偽位凡九月敗。

始,熅首至,群臣白帝御興元南門受之,百官稱賀。

太常博士殷盈孫奏言:「禮,公族有罪,有司曰:『某之罪在大辟。

』君曰:『赦之。

』如是者三,走出,致刑焉,君為素服不一舉者三日。

今熅皇族,以不能固節,迫脅至此,宜廢為庶人,絕屬籍,葬以庶人禮。

大捷之慶,須硃玫首至乃賀。」

詔可。

杞王倕,貞元十四年薨。

召王偲,元和元年薨。

恭懿太子,始封興王。

上元元年薨。

生,後方專一愛一,帝最憐之。

後數撼儲嫡,欲以嗣,會薨,計塞。

是夕,帝及後夢辭決流涕去,帝鯁悵,故冊贈皇太子。

定王侗,寶應初薨。

代宗二十子:睿真皇后生德宗皇帝,崔妃生邈,貞懿皇后生迥;十七王,史亡其母一之氏、位。

昭靖太子邈,好學,以賢聞。

上元二年始王益昌。

帝即位,寶應元年進王鄭,與韓王同封。

淄青牙將李懷玉逐其帥侯希逸,詔邈為平盧淄青節度大使,以懷玉知留後。

大歷初,代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

八年薨,遂罷元帥府。

均王遐,早薨。

貞元八年追封。

睦王述。

大歷十年,田承嗣不臣,而昭靖夭,無強王,帝乃悉王諸子,領諸鎮軍,威天下。

於是以述為睦王,領嶺南節度,逾郴王、渭北鄜坊節度,過韓王、汴宋節度,造忻王、昭義節度,皆為大使;連為恩王,遘鄜王,暹韶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並開府儀同三司,然不出閤。

德宗建中初,周天下訪太后所在,述於諸王最長,故拜奉迎太后使,以工部尚書喬琳副之。

貞元七年薨。

丹王逾,始王郴,建中四年,與簡王同徙封。

元和十五年薨。

恩王連,元和十二年薨。

韓王迥,始王延慶郡,以母一寵一,故與鄭王先徙封。

貞元十二年薨。

簡王遘,始王鄜,徙封簡。

元和四年薨。

益王乃,大歷十四年始王。

亡薨年。

隋王迅,興元元年薨。

荊王選,蚤薨,建中二年追王。

蜀王溯,本名遂,大歷十四年始王,建中二年改今名。

忻王造,元和六年薨。

韶王暹,貞元十二年薨。

嘉王運,貞元十七年薨。

端王遇,貞元七年薨。

循王遹,亡薨年。

恭王通,亡薨年。

原王逵,大和六年薨。

雅王逸,貞元十五年薨。

德宗十一子:昭德皇后生順宗皇帝,帝取昭靖太子子誼為第二子,又取順宗子謜為第六子;余八王,史亡其母一之氏、位。

舒王誼,初名謨。

帝一愛一其幼,取為子。

大歷十四年始王舒,與通、虔、肅、資四王同封。

拜開府儀同三司,詔有司給奉稍,俄以軍興罷。

謨於諸王最長,帝欲試以事,故拜涇原節度大使。

時尚父郭子儀病篤,帝臨軒遣謨持詔往視。

謨冠遠遊冠,御絳袍,乘象輅四馬,飛龍士三百,國府官皆褲褶以從。

子儀手叩頭謝恩。

謨宣詔已,乃易服勞問還。

於是,李希烈反,招討使李勉戰不勝,奔宋州,朝廷大震。

乃拜謨揚州大都督、荊襄江西沔鄂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

改名誼。

軍中以哥舒翰由元帥敗,而王所封同之,帝乃使徙王普。

以兵部侍郎蕭復為統軍長史,湖南觀察使孔巢父為行軍左司馬,山南東道節度行軍司馬樊澤為右,刑部員外郎劉從一、侍御史韋儹為判官,兵部員外郎高參掌書記,右金吾大將軍渾瑊為中軍虞候,江西節度使嗣曹王皋為前軍兵馬使,鄂岳一團一練使李兼副之,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為中軍兵馬使,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後軍兵馬使,左神武軍使王價、左衛將軍高承謙、檢校太子詹事郭曙、檢校右庶子常願為押衙。

未及行,涇原兵反,誼從帝出奉天。

硃泚攻城,誼晝夜傳勞諸軍不解一帶。

帝還京師,復故封揚州大都督如故。

永貞元年薨。

通王諶,始王,拜開府儀同三司。

貞元九年,領宣武節度大使,以李萬榮為留後,二年徙河東,以李說為留後,皆不出閤。

虔王諒,以王拜開府儀同三司。

貞元二年,領蔡州節度大使,以吳少誠為留後;十年,徙節朔方靈鹽,以李欒為留後;明年,領橫海,又徙徐州,以程懷信、張愔為留後。

不出閤。

肅王詳,資秀異,帝一愛一之。

建中二年薨,甫四歲。

帝欲用浮屠說,塔而不墳,禮儀判官李岧諫非禮,乃止。

詔贈揚州大都督。

文敬太子謜,見一愛一於帝,命為子。

貞元初,先諸王王邕。

歷義武、昭義二軍節度大使,以張茂昭、王虔休為留後,不出閤。

十五年薨,年十八,追贈及謚。

葬日,君臣以位而哭通化門外。

陵及廟置令、丞雲。

資王謙,亡薨年。

代王諲,始王縉雲郡。

蚤薨,建中二年追王。

昭王誡,貞元二十一年始王。

亡薨年。

欽王諤,順宗即位,與珍王同封。

亡薨年。

珍王諴,大和六年薨。

順宗二十七子:莊憲皇后生憲宗皇帝及綰,張昭訓生經,趙昭儀生結,王昭儀生總、約、緄;余二十王,史亡母一之氏、位,四王蚤薨,亡官謚。

郯王經,本名渙。

貞元四年,始王建康郡,與廣陵、洋川、臨淮、弘農、漢東、晉陵、高平、雲安、宣城、德一陽一、河東、洛交十二王同封。

二十一年,又與均、漵、莒、密、郇、邵、宋、集、冀、和、衡、欽、會、珍、福、撫、岳、袁、桂、翼二十王皆進王。

王二十九年,太和八年薨。

均王緯,初名沔。

王洋川,後進王。

王三十三年,開成二年薨。

漵王縱,初名洵。

王臨淮,後進王。

王三十二年,開成元年薨。

莒王紓,初名浼。

為秘書監。

王弘農,後進王。

王二十九年,大和八年薨。

密王綢,初名永。

王漢東,後進王。

王三年,元和二年薨。

郇王總,初名湜。

授少府監。

王晉陵,後進王。

王四年,元和三年薨。

邵王約,初名漵。

為國子祭酒。

王高平,進王。

王二年,元和元年薨。

宋王結,初名滋。

王雲安,進王。

王十八年,長慶二年薨。

集王緗,初名淮。

王宣城,進王。

王十八年,長慶二年薨。

冀王絿,初名湑。

為太常卿。

王德一陽一,進王。

王三十年,大和九年薨。

和王綺,初名浥。

王河東,進王。

王二十八年,太和七年薨。

衡王絢,王二十二年,寶歷二年薨。

會王纁,王六年,元和五年薨。

福王綰,歷魏博節度大使。

鹹通元年,進拜司空。

王五十七年,鹹通二年薨。

珍王繕,初名況。

王洛交,後進王。

亡薨年。

撫王紘,鹹通初,歷司空,又進司徒、太尉。

王七十三年,乾符三年薨。

岳王緄,王二十三年,太和二年薨。

袁王紳,王五十六年,鹹通元年薨。

桂王綸,王十年,元和九年薨。

翼王綽,王五十八年,鹹通三年薨。

蘄王緝,王六年,鹹通八年薨。

欽王績,亡薨年。

憲宗二十子:紀美人生寧,懿安皇后生穆宗皇帝,孝明皇后生宣宗皇帝;余十七王,皆後宮所生,史逸其母一之號、氏。

惠昭太子寧,貞元二十一年,始王平原,與同安、彭城、高密、文安四王同封。

帝即位,進王鄧,與澧、深、洋、絳四王同封。

於是國嗣未立,李絳等建言:「聖人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獨化,四海不可無本,故建太子以自副,然後人心定,宗祏安,有國不易之常道。

陛下受命四年,而塚子未建,是開窺覦之端,乖慎重之義,非所以承列聖,示萬世。」

帝曰:「善。」

以寧為皇太子,更名宙,前以制示絳等。

未幾,復初名。

冊禮用孟夏,雨,不克,改用孟秋,亦雨,冬十月克行禮。

明年薨,年十九。

澧王惲,始王同安,後進王。

惠昭之喪,吐突承璀議復立儲副,意屬惲,帝自以穆宗為太子。

帝崩之夕,承璀死,王被殺,秘不發喪,久之以告,廢朝三日。

三子:曰漢,王東一陽一郡;曰源,安陸;曰演,臨安。

初,惲名寬,深王察,洋王寰,絳王寮,建王審,元和七年,並改今名。

深王悰,始王彭城郡,進王深。

子潭王河內,淑吳興。

洋王忻,始王高密,進王洋。

大和二年薨。

子沛王穎川郡。

絳王悟,始王文安,進王。

敬宗崩,蘇佐明等矯詔以王領軍國事。

王守澄等立文宗,王見殺。

二子:洙王新安,滂高平。

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

時淄青節度使李師古死,其弟師道丐符節,故詔恪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以師道為留後,然不出閤。

長慶元年薨,無嗣。

鄜王憬,長慶元年始王,與瓊、沔、婺、茂、淄、衢、澶七王同封。

開成四年薨。

子溥平一陽一郡王。

瓊王悅,子津河間郡王。

沔王恂,子瀛晉陵郡王。

婺王懌,子清新平郡王。

茂王愔,子潓武功郡王。

淄王辦,開成元年薨。

子浣許昌郡王,渙馮翊郡王。

衢王詹,子涉晉平郡王。

澶王充,子濘雁門郡王。

棣王惴,大中六年始王,與彭、信二王同封。

鹹通三年薨,無嗣。

彭王惕,乾寧中,韓建殺之石堤谷。

無嗣。

信王坦,鹹通八年薨,無嗣。

榮王責,鹹通三年始王。

廣明初,拜司空。

子令平嗣王。

凡八王,史失其薨年。

穆宗五子:恭僖皇后生敬宗皇帝,貞獻皇后生文宗皇帝,宣懿皇后生武宗皇帝;余二王,亡其母一之氏、位。

懷懿太子湊,少雅裕,有尋矩。

長慶元年始,王漳與安王同封。

文宗即位,疾王守澄顓很,引支一黨一橈國,謀盡誅之,密引宰相宋申錫使為計。

守澄客鄭注伺知之,以告,乃謀先事殺申錫。

又以王賢,有中外望,因欲株聯大臣族夷之。

乃令神策虞候豆盧著上飛變,且言:「宮史晏敬則、硃訓與申錫暱吏王師文圖不軌,訓嘗言上多疾,太子幼,若兄終弟及,必漳王立。

申錫一陰一以金幣進王,而王亦以珍服厚答。」

即捕訓等系神策獄,榜掠定其辭。

諫官群伏閤極言,出獄牒付外雜治。

注等懼事洩,乃請下詔貶王。

帝未之悟,因黜湊為巢縣公,時大和五年也。

命中人持詔即賜,且慰曰:「國法當爾,無它憂!」八年薨,贈齊王。

注後以罪誅,帝哀湊被讒死不自明,開成三年追贈。

安王溶。

初,楊賢妃得一寵一於文宗,晚稍多疾,妃一陰一請以王為嗣,密為自安地。

帝與宰相李玨謀,玨謂不可,乃止。

乃帝崩,仇士良立武宗,欲重己功,即擿溶嘗欲以為太子事,殺之。

敬宗五子:妃郭氏生普,余四王,亡母一之氏、位。

悼懷太子普,姿一性一韶悟。

寶歷元年始王晉。

文宗一愛一之若己子,嘗欲為嗣。

大和二年薨,帝惻念不能已,故贈恤加焉。

敬宗第二子休復,文宗開成二年封梁王,第三子執中為襄王,第四子言揚為紀王,第五子成美為陳王。

執中子寀為樂平郡王。

陳王成美。

初,文宗以莊恪薨,大臣數請建東宮,開成四年,帝乃立成美為皇太子,典冊未具而帝崩,仇士良立武宗,殺之於邸。

子儼王宣城郡。

文宗二子:王德妃生永,後宮生宗儉。

莊恪太子永,大和四年始王魯。

帝以王幼,宜得賢輔,因召見傅和元亮。

元亮以卒史進,有所問,不能答。

帝責謂宰相:「王可教,官屬應任士大夫賢者,寧元亮比邪!」於是劇選戶部侍郎庾敬休兼王傅,太常卿鄭肅兼長史,戶部郎中李踐方兼司馬。

六年,遂立為皇太子。

帝承寶歷荒怠,身勤儉率天下,謂晉王生謹敏,欲引為嗣,會蚤夭,故久不議東宮事。

及太子立,天下屬心焉。

開成三年,詔宮臣詣崇明門謁朔望,侍讀偶日入對。

太子稍事燕豫,不能壹循法,保傅戒告,不納。

又母一愛一弛,楊賢妃方幸,數譖之。

帝它日震怒,御延英,引見群臣,詔曰:「太子多過失,不可屬天下,其議廢之。」

群臣頓首言:「太子春秋盛,雖有過,尚可改。

且天下本,不可輕動,惟陛下幸赦。」

御史中丞狄兼暮流涕固爭,帝未決,罷。

群臣又連章論救,意稍釋,詔太子還少一陽一院,以中人護視,誅幸暱數十人,敕侍讀竇宗直、周敬復詣院授經。

然太子終不能自白其讒,而行己亦不加修也。

是年暴薨,帝悔之。

明年,下詔以陳王為太子,置酒殿中。

有俳兒緣橦,父畏其顛,環走橦下。

帝感動,謂左右曰:「朕有天下,返不能全一兒乎!」因泣下。

即取坊工劉楚才等數人付京兆榜殺之,及禁中女倡十人斃永巷,皆短毀太子者。

宰相楊嗣復等不及知,因言:「楚才等罪當誅,京兆殺之,不覆奏,敢以請。」

翌日,詔京兆後有決死敕不覆者,亦許如故事以聞。

蔣王宗儉,開成二年始王。

亡薨年。

武宗五子,其母氏、位皆不傳。

杞王峻,開成五年始王;益王峴,會昌二年始王,與兗、德、昌三王同封;兗王岐;德王嶧;昌王嵯:並逸其薨年。

宣宗十一子:元昭太后生懿宗皇帝,余皆亡其母一之氏、位。

靖懷太子渼,會昌六年始王雍,與夔、慶二王同封。

大中六年薨,有詔追冊。

雅王涇,大中元年始王。

亡薨年。

通王滋,會昌六年始王夔,與慶王沂同封。

帝初詔鄆王居十六宅,余五王處大明宮內院,以諫議大夫鄭漳、兵部郎中李鄴為侍讀,五日一謁乾符門,為王授經。

鄆王立為懿宗,乃罷。

滋徙王。

昭宗乾寧三年,領侍衛諸軍。

是時,誅王行瑜,而李茂貞怨,以兵入覲,詔滋與諸王分統安聖、奉宸、保寧、安化軍衛京師。

天子將狩太原,韓建道迎之,留次華州。

建畏王等有兵,遣人上急變,告諸王欲殺建,脅帝幸河中。

帝驚,召建論之,稱疾不肯入。

敕滋與睦王、濟王、韶王、彭王、韓王、沂王、陳王謁建自解,建留軍中,奏言:「中外異體,臣不可以私見。」

又言:「晉八王擅權,卒敗天下。

請歸十六宅,悉罷所領兵。」

帝不許。

建以兵環行在,請誅大將李筠。

帝懼,斬筠以謝。

建盡逐衛兵,自是天子孤弱矣。

初,帝使嗣延王戒丕、嗣丹王允往見李克用,二王還,建惡之;又嗣覃王嘗督軍伐茂貞,於是劾奏:「比歲兵纏近輔,諸王階其禍,使乘輿越在下籓,不得安,臣已請解其兵。

今延、覃、丹三王尚一陰一計以危國,請誅之。」

帝曰:「渠至是邪?」

後三日,與劉季述矯詔以兵攻十六宅。

諸王被發乘垣走,或升屋極號曰:「帝救我!」建乃將十一王並其屬至石堤谷殺之,徐以謀反聞,天下冤之。

濟、韶、彭、韓、沂、陳、延、覃、丹九王,史逸其系胄雲。

慶王沂,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澤,大中二年始王。

亡薨年。

鄂王潤,大中五年始王。

乾符三年薨。

懷王洽,大中八年與昭、康二王同封。

亡薨年。

昭王汭,乾符三年薨。

康王汶,乾符四年薨。

廣王澭,大中十一年始王,與衛王同封。

乾符四年薨。

衛王灌,大中十四年薨。

懿宗八子:惠安皇后生僖宗皇帝,恭憲皇后生昭宗皇帝,余六王亡其母氏、位。

魏王佾,鹹通三年始王,與涼、蜀二王同封。

涼王侹,乾符六年薨。

蜀王佶。

威王侃,鹹通六年始王郢,十年徙王。

吉王保,鹹通十三年始王,與睦王同封。

王於兄弟為最賢。

始,僖宗崩,王最長,將立之,楊復恭獨議以昭宗嗣。

乾寧元年,李茂貞等以兵入京師,謀廢帝立王,會李克用以兵逐行瑜,乃止。

恭哀太子倚,初封睦王。

為劉季述所殺,天復初追贈。

僖宗二子,史失其母氏、位。

建王震,中和元年始王;益王陛,光啟三年始王;並亡薨年。

昭宗十七子:積善皇后生裕及哀皇帝,余皆失母一之氏、位。

德王裕,大順二年始王。

帝幸華州,韓建已奪諸王兵,不自安,乃請王皇子之未王者,既又殺諸王,因請立裕為皇太子,釋言於四方,時乾寧四年也。

劉季述等幽帝東內,奉裕即皇帝位。

季述誅,裕匿右軍,或請殺之,帝曰:「太子沖孺,賊強立之,且何罪?」

詔還少一陽一院,復為王。

硃全忠自鳳翔還,見王春秋盛,標宇軒秀,忌之,密語崔胤曰:「王既竊帝矣,大義滅親,渠可留?公任宰相,盍啟之?」

胤從容言如全忠意,帝不許。

它日,以語全忠,全忠曰:「此國大事,臣安敢與?此必胤賣臣也。」

乃免。

帝遷洛,它日謂蔣玄暉曰:「德王,朕一愛一子,全忠奈何欲殺之?」

言已泣下,自嚙指流血。

玄暉即擿語全忠,全忠恚。

帝被殺,玄暉置酒邀諸王九曲池,飲酣,皆殺之,投一屍一水中。

棣王祤,乾寧元年始王,與虔、沂、遂三王同封。

虔王禊。

沂王禋。

遂王禕。

景王秘,乾寧四年始王,與祁王同封。

祁王祺。

雅王禛,光化元年始王,與瓊王同封。

瓊王祥。

端王禎,天祐元年始王,與豐、和、登、嘉四王同封。

豐王祁。

和王福。

登王禧。

嘉王祜。

穎王禔,天祐二年始王,與蔡王祐同封。

蔡王祐。

贊曰:唐自中葉,宗室子孫多在京師,幼者或不出閤,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故無赫赫過惡,亦不能為王室軒輊,運極不還,與唐俱殫。

然則歷數短長,自有底止。

彼漢七國、晉八王,不得其效,愈速禍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