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少倜蕩,不自業,為縣捕盜,犯法,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

劉玄佐,滑州匡城人。

少倜蕩,不自業,為縣捕盜,犯法,吏笞辱幾死,乃亡命從永平軍,稍為牙將。

大歷中,李靈耀據汴州反,玄佐乘其無備,襲取宋州,有詔以州遂隸其軍,節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進兼御史中丞,充宋、亳、穎節度使。

時李納叛,李洧以徐州歸,納急攻之,詔玄佐援洧,大破納兵,斬首萬餘級,東南餉漕乃通。

進圍濮州,徇濮一陽一,皆下,再降其守將,遂通濮一陽一津。

遷檢校兵部尚書、兼曹濮觀察、淄青兗鄆招討使、汴滑都統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與李勉、陳少游、哥舒曜聯兵屯淮、汝,數困賊。

帝在奉天,垂意關東,乃詔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希烈攻陳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進取汴州。

詔加汴宋節度使、陳州諸軍行營都統。

玄佐本名洽,至是賜名以尊一寵一之。

入朝,復兼涇原、四鎮、北庭兵馬副元帥,檢校司徒。

一性一豪縱,輕財好厚賞,故下益困。

汴自李忠臣以來,士卒驕,不能自還,至玄佐彌甚。

其後殺帥長,大鈔劫,狃於利而然也。

玄佐貴,母尚在,賢婦人也。

常月織絁一端,示不忘本。

數教敕玄佐盡臣節。

見縣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長吏恐懼卑甚。

吾思而父吏於縣,亦當爾。

而據案當之,可安乎?」

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禮。

汴有相國寺,或傳佛軀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於是將吏、商賈奔走輸金錢,惟恐後。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萬,因以贍軍。

其權譎類若此。

初,李納遣使至汴,玄佐盛飾女子進之,厚饋遺,皆得其一陰一謀,故納最憚之。

所一寵一吏張士南及假子樂士朝貲皆鉅萬;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懼事覺,玄佐,死,年五十八,贈太傅,謚曰壯武。

軍中匿喪俟代,帝亦為隱。

逾三日乃發喪。

使至,帝問所欲立,曰:「陝虢觀察使吳奏可乎?」

監軍孟介、行軍盧瑗以為便,乃拜奏為節度使。

至汜水,玄佐柩將遷,士請具禮,瑗不許,眾皆怒。

陵晨,甲而噪,起玄佐子士寧於喪,使坐重榻,墨其衣,尊為留後,殺大將曹金岸、浚儀令李邁,醢之,唯瑗、介獲免。

士寧乃出貯財分勞吏士。

介以聞,帝召宰相計議,竇參曰:「汴人挾李納以邀命,若不許,勢且合,不可解。」

遂以士寧為左金吾衛將軍,嗣節度。

始,玄佐養子士干與士朝皆來京師,士干知玄佐死無狀,遣奴持刀紿為吊,入殺士朝於次。

帝惡其專,亦賜士干死。

士寧未授詔時,私遣人結王武俊、劉濟、田緒等,諸鎮不直之,皆執其使。

而士寧忍暴,嘗手殺人杯案間;又強烝父諸妾,一逼一吏民妻女亂之,或一裸一而觀;每畋獵,數日乃還。

其下厭苦不服。

大將李萬榮者,故與玄佐同裡相善,寬厚得士心。

士寧忌之,奪其兵,使攝州事。

嘗引眾二萬畋城南,未還,萬榮晨入府,召所留親兵告曰:「天子有詔召大夫,俾我代節度。

人賜錢三萬。」

士皆拜。

於是分兵閉諸門,使告士寧曰:「詔書召大夫,宜速去,不然,事急且傳首以獻。」

士寧知眾不與,將五百騎出奔,次中牟,亡者已半,至東都,惟僮妾數十人從之。

既至京師,詔就第,禁出入。

萬榮斬其支附數十人,以二十萬緡勞軍,詔籍士寧家貲給之。

拜萬榮兵馬留後。

於是藉驕兵數百人,悉遣西防秋,當戍者怨之。

大校韓惟清、張彥琳等請往,不許,使其子乃將,未行,彥琳等因其怨,誘使反攻萬榮,不勝,劫運財、民貲,殺掠數千人而潰。

惟清奔鄭州,彥琳走東都自歸,有詔宥死竄惡地。

殘士奔宋州,劉逸淮撫之,萬榮悉誅其妻子,以故眾不安,或呼於市曰:「大軍至,城且破。」

萬榮捕按之,或言為士寧所教,萬榮斬之,以狀聞,故士寧斥置郴州。

俄進萬榮節度使。

會病甚,以兵屬鄧惟恭。

惟恭者,與萬榮同里閈。

而署子乃為司馬,出大將李湛、張伾、伊婁兌等於外,欲殺之,不果。

萬榮死,是夜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執乃送京師,杖死京兆府,以董晉代之。

吳少誠,幽州潞人,以世廕為諸王府戶曹參軍事。

客荊南,節度使庾准器之,留為牙門將。

從入朝,道襄一陽一,度梁崇義必叛,密畫計,將獻天子,而李希烈以其事聞,有詔嘉美,擢封通義郡王。

崇義反,希烈以少誠為前鋒。

事平,賜實封戶五十。

希烈叛,少誠為盡力,及死,推陳仙奇主後務,既又殺之,眾乃共推少誠,德宗因授申、蔡、光等州節度觀察留後。

少誠為治,能儉損,完軍實。

自希烈以來,申、蔡人劫於苛法而忘所歸,及耆長既物故,則壯者習見暴掠,恬於搏鬥。

地少馬,乘騾以戰,號「騾子軍」,尤悍銳。

甲皆畫雷公星文以厭勝,詛詈王師。

其屬鄭常、楊冀欲劫少誠,逐之以聽命,不克,常、冀被害。

少誠盡宥諸將,以結眾心。

貞元五年,進拜節度使。

久之,曲環卒,少誠間陳許無帥,以兵攻臨穎,戍將韋清與賊通,留後上官兌遣兵三千救之,悉為賊俘,遂圍許州。

德宗怒,削少誠官爵,合十六道兵進討。

於頔以襄一陽一兵戰吳房、朗山,禽其三將。

王宗以壽州兵破賊於秋柵。

於時師雖眾,無統帥,而宦人監軍顓進退,互為異見。

既戰小殷河,諸道師未交而潰,棄輜杖不貲。

帝乃詔夏州節度使韓全義為淮蔡招討處置使,上官兌副之,諸將皆受節度。

與賊吳少一陽一等戰廣利城,師覆敗,退營五樓,為賊所乘,遂大潰。

全義及監軍賈英秀等夜遯保殷水。

汴宋、徐泗、淄青兵走陳州。

少誠薄殷水而營,全義懼,退保陳,而潞、滑、河一陽一、河中兵逃歸,唯陳許將孟元一陽一、神策將蘇光榮壁殷水。

全義乃斬潞將夏侯仲宣、滑將時昂、河一陽一將權文度、河中將郭湘,欲以振師,不能也。

少誠引兵去。

全義之敗,少誠得帳中諸公書數百番,持以紿眾曰:「朝廷公卿托全義破蔡日掠將士妻女為婢媵。」

以激怒其眾,絕向順意。

少誠弱王師,移書於英秀求昭雪。

帝召大臣議,宰相賈耽曰:「五樓軍退,而少誠卷甲不追,有自新路。」

帝意稍挺,少誠復固巢一穴一矣。

然猶以宦者監諸道軍。

劍南韋皋上言,以為不如擇重臣為統帥,因薦渾瑊、賈耽,「陛下若重煩元老,更求其次,則臣請以銳士萬人順流趨荊、楚,可以攘翦元憝。

不然,因其請罪,特加原洗,罷兩河諸軍,亦其次也。

使少誠禍盈惡周,變生帳下,必其賊一黨一,又當以官爵與之,則一少誠死,一少誠生,亦何足賴?」

帝遂赦少誠,盡還其官爵。

順宗即位,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司空,徙封濮一陽一郡王。

元和四年死,贈司徒,而吳少一陽一代之。

少一陽一者,滄州清池人。

與少誠同在魏博軍,相友善。

少誠得淮西,多出金帛邀之,養以為弟,署右職,親近無間。

少一陽一度少誠猜忍,且畏禍,請為外捍,少誠乃表為申州刺史。

為治尚寬易,舉軍附賴。

少誠病亟,家奴單于熊兒矯召少一陽一至,攝副使,總軍事,於是殺少誠子元慶,自稱留後。

憲宗以王承宗方叛,故詔遂王為節度使,以少一陽一領留後。

居三年,進拜節度使。

少一陽一不立繇役籍,隨日賦斂於人。

地多原澤,益畜馬。

時時掠壽州茶山,劫商賈,招四方亡命,以實其軍。

不肯朝,然屢獻牧馬以自解,帝亦因善之。

九年死,子元濟匿不發喪,以病聞,偽表請元濟主兵。

帝遣太醫往視,即一陽一言少愈,不得見。

元濟者,其長子也,山首燕頷,垂頤,鼻長六寸。

始仕,試協律郎,攝蔡州刺史。

有董重質者,少誠婿也,勇悍,久將,善為兵,元濟倚之,因說元濟,請以一精一兵三千由壽之間道取揚州,東約李師道以舟師襲潤州,據之;遣奇兵掩商、鄧,取嚴綬,進守襄一陽一,以搖東南,則荊、衡、黔、巫傳一矢可定,五嶺非朝廷所有。

又請輕兵五百,自崿領三日襲東都,則天下一騷一動,可以橫行。

元濟猶豫不能用。

先是,其屬蘇兆、楊元卿、侯惟清嘗勸少一陽一入朝,或言其有異志,元濟縊兆,歸其一屍一,而囚惟清。

帝以二人者皆死,故贈惟清兵部尚書,兆尚書右僕射。

時元卿奏事在長安,見宰相李吉甫,具言淮西事,且請蔡使在道者,隨在所繫之。

少一陽一死四十日,帝不為輟朝,易將增戍以須變。

會傳言重質殺元濟,族其家,吉甫因請為少一陽一輟朝,遣使吊賻,贈尚書右僕射。

而元濟不得命,乃悉兵四出,焚舞一陽一及葉,掠襄城、一陽一翟。

時許、汝居人皆竄伏榛莽間,剽系千餘里,關東大恐。

吊使至,弗克入而還。

乃詔烏重胤兼汝州刺史,引軍壓其境,寧州刺史曹華為之副,以戍襄城;李光顏為忠武節度使,總兵臨屯;析山南東道,詔節度使嚴綬為申、光、蔡等州招撫使,以中人崔潭峻監其軍。

下詔奪元濟官爵,趣諸道進討。

時大旱,詔既下,雨雪凡三日。

田弘正、韓弘各遣子率兵隸綬、光顏軍。

綬屯蔡西鄙,師小勝,不設備,為賊襲,敗於慈丘,退保唐州。

壽州刺史令狐通戰數北,賊乃拔霍丘,屠馬塘,通嬰城不敢出。

詔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文通宣慰,度其至,使代通。

會裴度輔政,賊始懼,而元濟不能有所指授,諸將趙昌、凌朝江、董重質、李祐、李憲、王覽、趙曄、王仁清等以便宜人自為戰,抗王師,有少誠、少一陽一舊風。

而李師道饋鹽,出入寧陵、雍丘間,韓弘知而不肯禁。

文通引兵與賊將王覽、董重質戰史蔟岡,馘覽首。

光顏又大破賊於時曲,復與重胤合擊賊小殷河,敗之,夷其屯塹。

天子責綬失律,更以韓弘兼都統,擢高霞寓唐、鄧、隨節度使。

十一年,諸軍大合。

光顏壁掌河;文通敗賊於固始,拔敖山;霞寓戰郎山,斬首千餘級,焚其壁,次鐵城。

賊偽奔,霞寓窮追,伏發,死傷略盡,退保新興,賊圍之,監軍李議誠馳入唐州。

以救兵至,圍解,還守唐州。

元濟以霞寓敗,不足虞,並兵以備陳。

其秋,文通以兵銜枚夜出九女原,屠保壁三十所,分兵西北並安一陽一山,破屯邏數百人,降者萬餘,執兩將。

光顏敗郾城兵二萬,俘六將,復與重胤合攻凌雲柵,拔之。

帝怒諸軍無大功,詔內常侍梁守謙宣慰,因督戰,付詔書五百以待有功,斥金帛募死士。

進拜光顏檢校尚書左僕射,重胤右僕射,布御史中丞,公武御史大夫。

詔旨約束,厲賞罰,諸將恐懼。

貶霞寓,以袁滋代之。

滋懦不能軍,更以李訴為唐、鄧、隨節度使。

元濟食盡,士卒食菱芡魚鱉皆竭,至斫草根以給者。

民苦饑,相與四潰,元濟亦嗇其食,不復禁,諸將爭納之。

帝始僑置郾城、吳房於行營,以綏新附。

訴引兵攻其西,破屯柵十餘所,執丁士良、吳秀琳,皆賊票健者。

賊帥張伯良以兵三萬與光顏戰郾城,大敗。

獲馬千匹、甲三萬首,伯良奔還蔡。

曹華取青陵城,斷郾歸路。

賊將鄧懷金懼,即送款,光顏受之。

訴又襲破朗山,執戍將梁希果,平汶港等三壁。

元濟知眾數潰,而外失秀琳等,因奉表請束身北闕下,帝遣使者許以不死。

元濟取行營馬三百,董重質不與,故不果降。

訴略興橋,得守將李祐,不殺,引至帳下計議,始謀襲蔡,賊勢益沮。

自少誠盜有蔡四十年,王師未嘗傅城下,又嘗敗韓全義、於頔,以是兵驕無所憚,內恃陂浸重阻,故合天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縣。

帝既責罷霞寓、滋等,諸將乃用命。

詔起沙陀梟騎濟師,命裴度為彰義節度兼申、光、蔡四面行營招撫使。

梁守謙與諸將計,先度未至立功,諸將亟戰,不勝。

度至,大勞將士,皆感激請戰。

間遣士入蔡,約元濟降,為左右所劫,不得降。

光顏每戰冠軍,故元濟悉眾亢時曲。

祐為訴謀曰:「蔡之守者,市人疲卒耳,勁兵皆在外,若直搗縣瓠,賊成禽矣。」

訴然之,以一精一騎夜襲蔡,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

賊恃董重質兵在洄曲,不虞師之至,及訴攻內城,防卒尚千餘接戰,元濟始驚,被甲乘城以待重質。

會重贊降訴,而李進誠取賊庫兵,即攻之。

明日,燒其門,民相率抱薪增火,王師縱射,城上鏃可拾也。

居二日,門壞,執元濟,舉族傳之長安。

申、光戍兵尚三萬,皆降。

帝御興安門受俘,群臣稱賀,以元濟獻廟社,徇於市斬之,年二十五。

夜失其首。

妻沈沒入掖庭,二弟、三男子流江陵,皆殺之。

斬其屬官劉協庶、趙曄、王仁清等十餘人。

度還,以馬為留後,俄拜節度使,析殷州隸陳許。

始度之出,太子右庶子韓愈為行軍司馬,帝美度功,即命愈為《平淮西碑》,其文曰:

天以唐克肖其德,聖子神孫,繼繼承承,於千萬年,敬戒不怠,全付所覆,四海九州,罔有內外,悉主悉臣。

高祖、太宗,既除既治。

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至於玄宗,受報收功,極熾而豐,物眾地大,孽牙其間。

肅宗、代宗,德祖、順考,以勤以容。

大慝適去,莨莠不,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

睿聖文武皇帝既受群臣朝,乃考圖數貢,曰:「嗚呼!天既全付予有家,今傳次在予,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見於郊廟!」群臣震懾走職。

明年,平蜀。

又明年,平江東。

又明年,平澤潞,遂定易定,致魏、博、貝、衛、澶、相,無不從志。

皇帝曰:「不可究武,予其少息。」

九年,蔡將死,蔡人立其子元濟以請,不許,遂燒舞一陽一,犯葉、襄城,以動東都,放兵四劫。

皇帝歷問於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帥之不廷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樹本堅,兵利卒頑,不與它等。

因撫而有,順且無事。」

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並為一談,牢不可破。

皇帝曰:「惟天惟祖宗所以付任予者,庶其在此,予何敢不力!況一二臣同,不為無助。」

曰:「光顏,汝為陳許帥,維是河東、魏博、郃一陽一三軍之在行者,汝皆將之。」

曰:「重胤,汝故有河一陽一、懷,今益以汝,維是朔方、義成、陝、益、鳳翔、鄜延、寧慶七軍之在行者,汝皆將之。」

曰:「弘,汝以卒萬二千屬而子公武往討之。」

曰:「文通,汝守壽,維是宣武、淮南、宣歙、浙西、徐泗五軍之行於壽者,汝皆將之。」

曰:「道古,汝其觀察鄂岳。」

曰:「訴,汝帥唐、鄧、隨,各以其兵進戰。」

曰:「度,汝長御史,其往視師。」

曰:「度,惟汝予同,汝遂相予,以賞罰用命不用命。」

曰:「弘,汝其以節都統諸軍。」

曰:「守謙,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撫師。」

曰:「度,汝其往,衣服飲食予士,無寒無饑,以既厥事,遂生蔡人。

賜汝節斧、通天御帶、衛卒三百。

凡茲廷臣,汝擇自從,惟其賢能,無憚大吏。

庚申,予其臨門送汝。」

曰:「御史,予閔士大夫戰甚苦,自今以往,非郊廟祀,無用樂。」

顏、胤、武合攻其北,大戰十六,得柵城縣二十三,降人卒四萬。

道古攻其東南,八戰,降萬三千,再入申,破其外城。

文通戰其東,十餘遇,降萬三千。

訴入其西,得賊將,輒釋不殺,用其策,戰比有功。

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師,都統弘責戰益急,顏、胤、武戰益用命。

元濟盡並其眾洄曲以備。

十月壬申,訴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盡得其屬人卒。

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

淮西平,大饗繼功。

師還之日,因以其食賜蔡人。

凡蔡卒三萬五千,其不樂為兵願歸為農者十九,悉縱之。

斬元濟京師。

冊功:弘加侍中;訴為左僕射,帥山南東道;顏、胤皆加司空;公武以散騎常侍帥鄜、坊、丹、延;道古進大夫;文通加散騎常侍;丞相度朝京師,進封晉國公,進階金紫光祿大夫,以舊官相;而以其副為工部尚書,領蔡任。

既還奏,群臣請紀聖功,被之金石。

皇帝以命臣愈,愈再拜稽首而獻文曰:

唐承天命,遂臣萬方。

孰居近土,襲盜以狂?往在玄宗,崇極而圮。

河北悍驕,河南附起。

四聖不宥,屢興師征。

有不能克,益戍以兵。

夫耕不食,婦織不裳。

輸之以車,為卒賜糧。

外多失朝,曠不岳狩。

百隸怠辟,事亡其舊。

帝時繼位,顧瞻咨嗟:「惟汝文武,孰恤予家?」

既斬吳、蜀,旋取山東。

魏將首義,六州降從。

淮蔡不順,自以為強。

提兵叫雚,欲事故常。

始命討之,遂連一奸一鄰。

一陰一遣刺客,來賊相臣。

方戰未利,內驚京師。

群公上言:「莫若惠來。」

帝為不聞,與神為謀。

及相同德,以訖天誅。

乃敕顏、胤,訴、武、古、通:「鹹統於弘,各奏汝功。」

三方分攻,五萬其師。

大兵北乘,厥數倍之。

嘗兵時曲,軍士蠢蠢。

既翦凌雲,蔡卒大窘。

勝之邵陵,郾城來降。

自夏及秋,復屯相望。

兵頓不勵,告功不時。

帝哀征夫,命相往厘。

士飽而歌,馬騰於槽。

試之新城,賊遇敗逃。

盡一抽一其有,聚以防我。

西師躍入,道無留者。

額額蔡城,其疆千里。

既入而有,莫不順俟。

帝有恩言,相度來宣:誅止其魁,釋於下人。

蔡之卒夫,投甲呼舞。

蔡之婦女,迎門笑語。

蔡人告饑,船粟往哺。

蔡人告寒,賜以繒布。

始時蔡人,禁不往來。

今相從戲,裡門夜開。

始時蔡人,進戰退戮。

今眠而起,左右粥。

為之擇人,以收餘憊。

選吏賜牛,教而不稅。

蔡人有言:「始迷不知,今乃大覺,羞前之為。」

蔡人有言:「天子明聖,不順族誅,順保一性一命。

汝不吾信,視此蔡方。

孰為不順,往斧其吭。

凡叛有數,聲勢相倚。

吾強不支,汝弱奚恃?其告而長,而父而兄;奔走來階,同我太平。」

淮蔡為亂,天子伐子。

既伐而饑,天子活之。

始議伐蔡,卿士莫隨。

既伐四年,小大並疑。

不赦不疑,由天子明。

凡此蔡功,惟斷乃成。

既定淮蔡,四夷畢來。

遂開明堂,坐以治之。

愈以元濟之平,繇度能固天子意,得不赦,故諸將不敢首鼠,卒禽之,多歸度功,而訴特以入蔡功居第一。

訴妻,唐安公主女也,出入禁中,訴愈文不實。

帝亦重牾武臣心,詔斫其文,更命翰林學士段文昌為之。

李祐以功遷神武將軍,賜田宅米粟。

帝跡董重質教元濟亂,欲誅之,而李訴先許不死,故貶春州司戶參軍;凌朝江潘州司戶參軍。

是歲,申、蔡州始輸貢物,戶部以其久不至,請元日陳於廷。

祐字慶之,後擢夏、綏、銀、宥節度使,徙涇原。

討李同捷也,改滄德景節度,累檢校尚書左僕射。

重質之貶,未幾,轉太子少詹事,隸武寧軍,遷左神武將軍,繼金幣與功臣等。

擢累左右神策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歷帥夏、綏、銀、宥,訓兵有法,羌、戎畏服。

終右龍武統軍,贈尚書右僕射。

劉悟,其祖正臣,平盧軍節度使,襲范一陽一不克,死。

叔父全諒,節度宣武,器其敢毅,署牙將,以罪奔潞州。

王虔休復署為將,被病去,還東都,全諒積緡錢數百萬在焉,悟破滕═用之。

從惡少年殺人屠狗,豪橫犯法,系河南獄,留守韋夏卿貸免。

李師古厚幣迎之,始未甚知,後從擊球,軒然馳突,撞師古馬僕,師古恚,將斬之,悟盛氣以語觸師古,不習,師古奇其才,令將後軍,妻以從媦,歷牙門右職。

師道以軍用屈,率賈人錢為助,命悟督之。

悟獨寬假,人皆歸賴。

師道被討,使將兵屯曹,法一而信,士卒樂為用,軍中刁斗不鳴。

田弘正兵屯一陽一谷,悟徙營潭趙,魏師逾河取盧縣,壁阿井,城中飛語以謂馮利涉與悟當為帥。

師道內疑,數召悟計事,悟曰:「今與魏如角力者,勢已交,先退者負。

悟還,魏踵薄城下矣。」

左右諫曰:「兵成敗未可知,殺大將,孰肯為用?」

師道然之。

或言悟且亂,不如速去,師道遣使兩輩來責戰,密語其副張暹使斬悟。

使者與暹屏語移時,悟疑之,暹以情告,悟乃斬使者,召諸將議曰:「魏博兵強,出則敗,不出則死。

且天子所誅,司空而已。

吾屬為驅迫就死地,孰若還兵取鄆立大功,轉危亡為富貴乎?」

眾皆唯唯,而別將趙垂棘沮其行,悟因殺之,並殺所惡三十人,一屍一帳前,眾畏伏。

下令曰:「入鄆,人賞錢十萬,聽復私怨,財畜恣取之,唯完軍帑,違者斬。」

因遣報弘正,使進兵潭趙。

悟夜半薄西門,黎明啟而入,殺師道並大將魏銑等數十人。

即拜悟義成節度使,封彭城郡王,實封戶五百。

元和十五年來朝,進檢校兵部尚書。

穆宗立,徙昭義軍。

硃克融亂,議者假威名以厭其亂,移守盧龍。

至邢州,會王廷湊之變,不得入,還屯。

進兼幽、鎮招討使,治邢州。

圍臨城,觀望久不拔,與監軍劉承偕不葉,眾辱悟,縱其下亂法,悟不堪其忍。

承偕與都將張問謀縛悟送京師,以問代節度事。

悟知之,以兵圍監軍,殺小使。

其屬賈直言質責悟曰:「李司空死有知,使公所為至此,軍中將復有如公者矣!」悟遽謝曰:「吾不欲聞李司空字,少選當定。」

即摠兵退,匿承偕囚之。

帝重違其心,貶承偕,然悟自是頗專肆,上書言多不恭。

天下負罪亡命者多歸之,強列其冤。

累進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寶歷初,巫者妄言師道以兵屯鎦璃陂,悟惶恐,命禱祭,具千人膳,自往求哀。

將易衣,嘔血數鬥,卒,贈太尉。

表其子從諫嗣。

從諫,母微賤,少狡獪。

師道時,使悟出屯,署從諫門下別奏。

從諫與師道諸奴日戲博交通,具知其一陰一密事,悉疏於悟,故悟得立功。

悟卒,從諫知留後,持金幣賂當權者。

朝議謂上一黨一內鎮,與河朔異,不可許。

左僕射李絳奏言:「悟匿死,眾不必同亂,從諫威惠未著,若詔比鎮大將領節度,馳入軍,笮其未備,使軍情有屬,謀自屈矣。

有如拒命,三州勢難獨存,數月可覆。」

時李逢吉、王守澄納其賂,數為請,敬宗乃以晉王為節度大使,詔從諫主留事,起將作監主簿,檢校左散騎常侍。

晉王帝所一愛一,從諫饋獻相望,未幾,拜節度使。

大和初,李聽敗館陶,走淺口,從諫引鐵騎黃頭郎救之,聽免。

進檢校尚書左僕射,拜司空,封沛國公。

昭義自悟時治邢州,而人思上一黨一,從諫還治潞。

悟苛擾,從諫寬厚,故下益附。

方年壯,思立功。

六年,請入朝,文宗待遇加等。

明年,還籓,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公卿多托以私,又見事一柄一不一,遂心輕朝廷,有驕色。

李訓約從諫誅鄭注,及甘露事,宰相皆夷族,傳言死非其罪。

從諫不平,三上書請王涯等罪,譏切中人。

時宦豎得志,天子弱,鄭覃、李石新執政,藉其論執以立權綱,中人憚而怨之。

又劾奏蕭本非太后弟。

仇士良積怒,倡言從諫志窺伺。

從諫亦妄言清君側,因與朝廷猜貳。

武宗立,兼太子太師。

一性一奢侈,飾居室輿馬。

無遠略,善貿易之算。

徙長子道入潞,歲榷馬征商人,又熬鹽,貨銅鐵,收緡十萬。

賈人子獻口馬金幣,即署牙將,使行賈州縣,所在暴橫沓貪,責子貸錢,吏不應命,即訴於從諫。

欲論奏,或遣客遊刺,故天下怨怒。

從諫畜馬高九尺,獻之帝,帝不納,疑士良所沮,怒殺馬,益不平。

又聞士良一寵一方渥,愈憂惑,欲自入朝,恐不脫禍,因被病,卒,年四十一,贈太傅。

初,大將李萬江者,本退渾部,李抱玉送回紇,道太原,舉帳從至潞州,牧津梁寺,地美水草,馬如鴨而健,世所謂津梁種者,歲入馬價數百萬。

子弟姻婭隸軍者四十八人,從諫徙山東,懼其重遷且生變,而子弟亦豪縱,少從諫,不甚禮,因誣其叛,夷三族,凡三百餘家。

姬妾有微過,輒殺之。

人皆知其將亡。

從子稹,父從素仕右驍衛將軍。

從諫以為嗣,病甚,與妻裴謀,令主軍事,置大將王協、郭誼、劉武德、劉守義等佐稹。

秘不發喪,協謀遣將姜岑請醫於朝。

中人與醫至,時從諫死已再旬,稹曰:「公困革不任受詔,稹請代拜。」

中人曰:「臥而視可也。」

辭以母夫人侍,不可屏。

中人欲直入,武德等戶之,中人恐有變,趨出,貺饋百萬。

後使者繼往,為知從諫已死者,未至數捨,眾懼,武德與將董可武出兵萬人迎勞,至牙門,不得前。

諸將乃詣監軍崔士康邀說,請如河朔故事。

士康懦,不敢拒,乃至喪次,扶出稹,為裹巾,曰:「毋更欲殺敕使。」

諸將哄然笑,遂出見三軍。

帝怒前使者不入,謫隸恭陵;稹所遣姜岑、梁叔文、梁叔明三輩,皆杖死京兆府。

詔從素書敕稹護喪還東都,稹不奉詔。

詔群臣議,李德裕建言:「稹所恃者,河朔耳。

若遣大臣諭上旨,出山東兵,破之必矣。」

有詔奪從諫、稹辟,敕諸軍進討。

於是河一陽一王茂元以兵屯萬善;河東劉沔守昂車關,壁榆社;魏博何弘敬柵肥鄉,侵平恩;成德王元逵次臨洺,略任、堯山、向城;河中陳夷行營冀城,侵冀氏。

茂元別遣將營天井關,為賊將薛茂卿所破,執四將,火十七柵。

張巨進攻萬善,不能下。

茂元欲走,會日暮,賊自潰去。

詔忠武王宰以本軍入懷澤行營,陳許士票武,賊眾素憚畏。

而茂卿負戰勝,冀厚賞。

或言:「其兵犯王略深,朝廷且怒,節益不可至。」

稹然之,故茂卿大望,乃與宰通,即偽挑戰,亟北,委天井關去,左右七營皆潰。

茂卿奔澤州,使諜言於宰曰:「澤可取,吾應於內。」

宰疑不進,失期,茂卿扼腕悵恨。

稹聞其貳,召誅之。

宰進破劉公直,拔陵川。

劉沔又取石會關。

李石代沔領河東,稹因石兄洺州刺史恬移書乞降,石以聞,右拾遺崔碣表請納之,帝怒,斥碣鄧城令,詔敢言罷兵者戮賊境。

上令石答書許稹面縛,石馳往受之,稹不出。

俄而太原將楊弁逐李石,與稹連和,稹諸將建議:「我求承襲,彼叛卒,若與之,是與反者。」

械其使送京師,使康良佺屯鼓腰嶺,敗太原兵,生禽卒七百。

帝猶不赦。

始,從諫將死,命稹無笞辱群奴,故李士貴等與王協尤用事,士戰,有功不賞,下無鬥志。

府中財貨尚山積,而協請稅商人,使劉溪等分出檢實,而溪並齊民閱其貲,十取二,百姓始怨。

從諫妻弟裴問守邢州,有募兵五百,號「夜飛將」,多豪姓子,其家以輸貲不時,為溪所囚。

問以為言,溪大怒,問因殺溪,與刺史崔嘏斬大將,自歸成德軍。

王釗守洺州,給士布一端,稹檄代歲稟。

釗謂眾曰:「庫物尚多,欲發以為賞,可乎?」

士皆喜。

悉所有給之,送款魏博軍。

慈州將高玉、堯山將魏元談等以次降成德,元逵以久為賊守,殺之。

稹聞三州降,大懼。

大將郭誼與王協始議圖稹,使董可武誘稹至北第,置酒,飲酣,即斬首,悉取從諫子在襁褓者二十餘,並從子積、匡周等殺之。

誅張谷、張沿、陳揚庭、李仲京、王渥、王羽、韓茂章、茂實、賈庠、郭台、甄戈十一族,夷之,軍中素不附者皆殺。

函稹首送王宰,獻京師,告廟社,帝御興安門受之。

劉公直亦降於宰。

石雄以兵守境,軍大掠,誼移書責之,雄銜怒。

稹之死,誼斥從諫妻伏夾室,收其貲私於己,建大廄,日望旌節。

宰相德裕建言:「稹庸下,亂繇誼始,及軍窮蹙,乃圖稹邀榮,不誅無以懲一奸一臣。

及兵在境,宜悉取逆一黨一送京師,論如法。」

先是有狂人呼於潞市曰:「石雄七千人至矣!」從諫捕誅之,乃請詔雄率兵如數以入。

雄至潞,縛誼及王協、劉公直、安全慶、李道德、李佐堯、劉武德、董可武等送京師,並殊死。

杖崔士康殺之。

白惟信者,潞梟將,數與雄戰,懼不敢降,自武鄉殺都將康良佺,欲降盧鈞;雄遣人召降,惟信殺之,卒降鈞。

有詔「從諫且死,乃署稹軍事,宜剖棺暴一屍一於市三日。」

雄發視,面如生,一目尚開,雄三斬之,仇人剔其骨幾盡。

誼者,兗州人。

兄岌,事悟為牙將,常樂滏山秀峻,曰:「我死必葬此。」

望氣者言:「其地當三世為都頭異姓。」

河北謂都頭異姓,至貴稱也。

「然窆過二丈不利。」

誼以岌假刺史,穿三丈,得石蛇並三一卵一,工破之,皆流血。

至是,誼及岌三子同誅。

張谷、張沿、陳揚庭皆有文,時時言古今成敗以佐從諫,故善遇此三人。

谷納邯鄲人李嚴女為侍人,號新聲。

當從諫潛圖窺脅,新聲諫谷曰:「始天子以從諫為節度,非有戰野攻城之功,直以其父挈齊十二州還天子,去就間未能奪其嗣耳。

自有澤潞,未聞以一縷一蹄為天子壽,左右皆無賴。

章武朝,數鎮顛覆,皆雄才傑器,尚不能固天子恩,況從諫擢自兒女手中,苟不以法得,亦宜以不法終。

君當脫族西去,大丈夫勿顧一飯恩,以骨肉腥健兒食。」

言訖悲涕。

谷不決者三月,畏言洩,縊之。

李仲京,訓之兄,為蕭洪府判官,擢監察御史。

王渥,璠之子。

王羽,涯族孫。

韓茂章、茂實,約之子。

賈庠,餗子。

郭台,行餘子。

甘露難作,皆羸服奔從諫,從諫衣食之。

甄戈者,頗任俠,從諫厚給釁,坐上座,自稱荊卿。

從諫與定州戍將有嫌,命戈取之,因為逆旅上謁,留飲三日,乘間斬其首。

它日,又使取仇人,乃引不逞者十餘輩劫之。

從諫不悅,號「偽荊卿。」

從諫妻裴,以弟立功,詔欲貸其死。

刑部侍郎劉三復執不可,於是賜死,以一屍一還問。

裴父敞,冕之裔,辟悟府,悟奇之,故為從諫納其女。

裴年十五,火光起褂下,家人以為怪,因許婚。

封燕國夫人。

寬厚有謀,每勸從諫入朝為子孫計。

從諫有妾韋願封夫人,許之,詔至,裴怒,毀詔不與。

從諫它日會裴一黨一,復出詔,裴抵去,曰:「淄青李師古四世阻命,不聞側室封者。

君承朝廷姑息,宜自黜削,求洗濯,顧以婢為夫人,族不日滅耳!」從諫赧然止。

及韋至京師,乃言:「李丕降,裴會大將妻號哭曰:『為我語若夫,勿忘先公恩,願以子母托。

』諸婦亦泣下,故潞諸將叛益堅。」

由是及禍。

初,術者李琢能言禍福,從諫以重幣邀,辟署大將。

會昌初,謂從諫曰:「往歲長星經鬥,公生直之。

今鎮復至,當有災。」

從諫即徙軍山東,開球場,鑿柳泉,大興役以厭。

及病,有言琢所興造皆逆歲,疑有異謀,使稹數其罪殺之,府中洶洶,俄而李丕降。

有李佐之者,兼孫也,累調河南尉,號強直。

嘗客潞,為從諫所禮,留不得去,遂署觀察府支使,因娶其從祖妹。

從諫薄疏屬,資媵寒闕,佐之亦薄之,不甚答。

從諫病,佐之力諷使還東都,從諫雖不能從,然感服其言。

病且革,王協等恐佐之妻母有所關說,即輦母歸東都。

會佐之奴告佐之交通賓客,漏軍中虛實,稹囚之。

妻訴不見禮,稹遂殺之。

武鄉令唐漢賓,儉裔孫,以稹拒命,固諫歸朝,不聽,舉族見害。

李師晦者,本宗室子,始悟辟致幕府,見從諫稍恣橫,假言求長生術,不與事。

從諫使歸東都,師晦懼為谷、揚庭等所譖,請居涉,從諫不之疑。

稹敗,有為帝言者,擢伊闕令,而贈薛茂卿博州刺史。

大中初,又贈漢賓本縣令。

先時,河北諸將死,皆先遣使弔祭,次冊贈,次近臣宣慰,度軍便宜乃與節,軍中不許出,乃用兵,大抵不半歲不能定,故將逆子皆得為之備。

稹初不意帝怒即見討,及茂元錄詔示稹,舉族號慟,欲自歸,而愚懦不決雲。

自悟至稹三世,凡二十六年。

李丕者,善長短術,與從諫厚善,署大將。

及稹阻命,軍中疾其才,丕懼,乞為游弈深入,以圖營壁處,遂自歸。

議者疑為賊遣,德裕奏言:「討賊半年,始有降者,當賞以勸餘。」

帝召見,擢忻州刺史。

丕請取榆社,東徑武安入討賊,雖邢、洺未下,而兵不得救潞。

不聽。

楊弁亂,遣人誘丕,丕斬之,以兵扼走集。

德裕言於帝曰:「度支戶部物積代州,今丕塞其路,賊破矣。」

乃趣丕討弁,兵未至而弁已禽。

遷汾、晉二州刺史。

大中初,拜振武節度使,檢校刑部尚書。

一黨一項叛,徙鄜坊,卒。

贊曰:《傳》稱:「作《易》者其知盜乎!」然則盜之情,非聖人不能知。

唐中衰,一奸一雄圜睨而奮,舉魏、趙、燕之地,莽為盜區,挐叛百年,夷狄其人,而不能復。

昏上庸佐,惟不知盜故也。

引妖就暝,以奪厥明,寧蕭俯、崔植等謂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